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对文本进行成功解读,谈“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教法多样”等也就是痴人说梦。
  那么,什么是文本呢?文本就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人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从而准确地理解和感悟文本。如何做到成功地解读文本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了解写作目的,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就应首当其冲。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真正的文学作品都传达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对作者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文本,还可以让我们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例如,在教学《故乡》时,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无疑是教学的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当时的思想状况了:192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定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日趋衰败。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鲁迅非常失望,希望找到一条实现新生活的道路,并始终不渝地去斗争、实践。学生明确了小说当时的写作背景,这时再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就容易多了。
  
  二、理顺编排意图,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每一册语文教材,都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因此,成功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再拿《故乡》为例,这篇课文在整册教材中处于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还有《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和《心声》。这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为中心而展开的。《故乡》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却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无义寡情,但它是通过少年约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约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弄清四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后再去解读就会各有侧重了。
  
  三、领会价值内涵,站在读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解读文本曾有过精辟见解,他认为,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的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课来。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尽量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维的共鸣。
  
  四、预设课堂变化,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经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预设,用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事先考虑好在文本解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敬业与乐业》时,当我分析完全文的内容和结构后,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我笑着说:“请你认真读第7自然段,文中有一句话对‘业’作了诠释。”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回答出:“由文中‘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质疑是我始料不及的,但由于我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做了充分准备,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了探索“未知”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这全方位的预设就能让我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只有适时关注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们解读文本并追寻意义之际,或许就会发觉其意义就在我们解读文本的过程之中。入境始于亲,叶圣陶的“语语悟其声”正是解读文本的精华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寻找文本解读的支点,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和培养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也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条件。而想象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最普遍的就是再造想象。本文就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培养再造想象力进行探究而汇总。  一、再造想象是阅读深化的过程  “想
[摘要]希沃白板是一款集传统多媒体功能于一身,并且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教学软件,它具有书写、拍照上传、拖曳、放大和蒙层等功能。利用希沃白板,能有效转变课堂模式,变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课堂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生动式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三维目标,对希沃白板环境下的史实教学、史能教学和史趣教学进行了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色彩开始滚动,讲述着爱的故事。  善意开始弥漫,滋润着爱的华年。  外婆家,不算太旧,也不算新。大概是檐下潮湿的缘故,常有燕子来筑巢。年华飘转,艳阳天里,母燕开始劳作,我惊喜万分,甚至提议:“等巢筑好了,我们给它加个挡风板吧!”  母亲温柔地笑了,让我不要过多干涉燕子的生活。我不解。  一场细雨浇灭了我的热情,很快,我就把燕子抛到了脑后。等我再次注意,一只雏燕探出了脑袋。  一个并不平静的午后,我
近日有媒体做了个小调查,受调查的学生,从幼儿园大班到初一,寒假安排几乎都已妥当。很多人报了培训班,有孩子一放假就开始上课,一直上到除夕中午。“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寒假。”每逢假期前夕,这句顺口溜就会高频出现。确实,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假期的主角是孩子的学业。  (摘自《文汇报》)  点评:说实在话,很多家长并不想给孩子报班。但是别人都报,咱不能不报,也不敢不报。很多人的想法是:并不是要超过同
消毒工作的管理是幼儿园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管是在平时还是某些疾病高发时期,幼儿园都会很严格、认真地对待消毒工作,但是我们发现紫外线消毒灯管的清洁工作容易被忽视。很多幼儿园没有按照“紫外线消毒灯管使用手册”上的要求,每1周~2周拆下灯管用酒精纱布清洁一次,且没有定期使用专业仪器监测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在这里我想和同行分享我园对食堂紫外线消毒灯的管理经验。  食堂是幼儿园的特殊部门,和班级或
高考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了“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语文科的学习和应试中,作文的地位举足轻重。而高考备考中作文的有效训练便是走向成功的可靠保障。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从中可以找到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三备考作文教与写的方向,使学生在高考备考的征途中信心倍增,胜券在握。  一、考题分析  2011年的广西作文高考题涉及诚信的话题,而“诚信”类作文,曾经两次出现在高考作文中。2
[摘 要]针对目前初中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的学生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等问题,文章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复习为例,创新教学方式,活用历史明信片,尝试开辟初中历史复习课新路径。  [关键词]明信片;初中历史;单元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2-0068-0
[摘 要]众多考生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得分偏低,而失分一定程度上源于思维定势。教师可分析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的地方,配合以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别鉴赏,打破思维定势,总结鉴赏方法,先破后立,回归文本。  [关键词]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策略;思维定势;文本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8002203 
文贵有情。好的文章往往是以情感人,美的情感是彼此联系的桥梁,真的情感是互相心灵的碰撞,善的情感是山间无私的清泉。没有情感的文章是枯燥的,矫情造作的文章是虚伪的。一篇记叙文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抓“感点”,抒真情,方显文章本色。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描景、状物为主要职能的文体,它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情态变化和发展的叙述来表现作者对某种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其主要表现手法是记叙和描写,往往综合运
一、比较阅读  例1: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A.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