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作为初步培养分析、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更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新知切人点的动力和源泉,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参与欲望,也会马上表现出来。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可以很快地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信不信?可以试试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想难倒老师,便说出一个又一个的数,有的同学甚至说出爸爸的手机号码。结果老师一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多次后,学生被老师快速回答的本领所折服,再一次好奇,惊叹!其心智过程充满了挑战,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急于去探索规律,发现其中的奥妙,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自主探索,发展创新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分析教材中蕴涵的培养创新意识因素,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教师采取“以练代讲”的方法,让学生经过自己动手练习、动脑探究,完全掌握了新知识。这样教学,不仅抓住了教材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教给了学生最佳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指导,培养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还要在指导学法上下功夫,真正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索者。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将“20以内进位加法”看作一个整体,紧紧抓住“揍十”这个基本规律,课上先通过9加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凑十”的原理和方法,课后就让学生用这个方法自己学习8加几,7加几等内容。第二天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90%的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还通过自主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大胆猜测,培养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取得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借直觉提出各种猜测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特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可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立即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无法确定是什么三角形。此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无法决定?”大家说说理由,教师给予肯定。这时有某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是一个等腰三角形,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能肯定它是锐角三角形。我在表扬该同学后,话锋一转又说:“你怎么就能肯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呢?假如是底角,那么又是怎样的情况?请大家课后讨论讨论。”
这样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测,培养了求异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已久的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以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到实处,就为素质教育开启了一条广阔的大道。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新知切人点的动力和源泉,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参与欲望,也会马上表现出来。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可以很快地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信不信?可以试试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想难倒老师,便说出一个又一个的数,有的同学甚至说出爸爸的手机号码。结果老师一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多次后,学生被老师快速回答的本领所折服,再一次好奇,惊叹!其心智过程充满了挑战,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急于去探索规律,发现其中的奥妙,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自主探索,发展创新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分析教材中蕴涵的培养创新意识因素,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教师采取“以练代讲”的方法,让学生经过自己动手练习、动脑探究,完全掌握了新知识。这样教学,不仅抓住了教材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教给了学生最佳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指导,培养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还要在指导学法上下功夫,真正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索者。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将“20以内进位加法”看作一个整体,紧紧抓住“揍十”这个基本规律,课上先通过9加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凑十”的原理和方法,课后就让学生用这个方法自己学习8加几,7加几等内容。第二天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90%的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还通过自主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大胆猜测,培养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取得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借直觉提出各种猜测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特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可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立即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无法确定是什么三角形。此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无法决定?”大家说说理由,教师给予肯定。这时有某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是一个等腰三角形,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能肯定它是锐角三角形。我在表扬该同学后,话锋一转又说:“你怎么就能肯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呢?假如是底角,那么又是怎样的情况?请大家课后讨论讨论。”
这样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测,培养了求异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已久的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以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到实处,就为素质教育开启了一条广阔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