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人尺牍(一)(墨迹本)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尺牍的本义是用于书写的木简,一般长一尺左右。《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记:“及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李贤注:“《说文》云:‘牍,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在古代,尺牍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是书信的代称。在古代,书信又有尺素、尺函、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记:“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当然,古代对书信的称谓还有信札、书札、手札等。
  在中国古代,写信是人们最普遍的书面交流方式。中国书信文化源远流长。从“结绳而治”的实物信,到有文字记载的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书写于竹片、木片之上的“简”或“牍”,东汉以后书写于轻便的纸张上的“笺”,都可算是书信的形式。从晋朝到唐朝,书札是书法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二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留下的书迹,主要是他们当时往来的信函。
  不同历史时期的书信具有不同的格式和文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书写格式,授受之间,必须有称呼,且因人而异。如对长辈及上司,必须用敬语;对平辈及晚辈等,都有不同的用语、抬头、空格及顶格的程式要求。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格式是在封皮正面书受信人尊名,内纸一般不写受信人的名字,前端先具名自陈,谁人所呈一目了然,再书写内文,最后再署己款,自谦自抑以示尊重。到唐宋时期,书信格式有所改变,内文起首仍是具名自陈,以示发出主体,收尾也仍然署自谦己款及“顿首”“叩上”“恭启”“再拜”等敬语,写信人名字多出现两次,即双下款,信尾通常是署款之后,另起一行(通常是最尾行),抬头顶格即上款书写受信人名字,以此表示突出,以示尊重。到明代中晚期,书信书写格式通常是开篇即入主题,起首不再具名自陈,而是在信尾署自谦己款“某某顿首”,之后另起一行,抬头顶格上款书写受信人名字,以示对受信人的尊重。在书写完上下款、日期等内容以后在信的左下角一般会写上“左玉、左空、冲、左素、余素”等字样,以表示信的内容到此为止。
  名人信札因其具有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历来就是收藏、鉴赏的对象。比如明朝人就很注重对前人书牍的收藏、整理和印行,在许多名人文集里都专设“尺牍”一类。从内容来说,相比于日记,信札是体现人际脈络的一种更好的载体,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和更高的史料价值。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相比于以审美为目的的书法作品,信札在内容上更为私密,以传递信息、感情为目的,所以字里行间更见真性情。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尺牍,所载繁复,相对于正史和诗文集,尺牍文字直接抒发情感,读其信如见其人,当中的悲欢离合总让观者读后一唱三叹,掩面沉思,鲜活地呈现了明代文人的社交往来、衣食住行、诗画唱和、艺文教育等生活琐细。在尺牍的方寸之中,心性流淌之自然、雅俗转换之无碍跃然纸上,更见修养与才情。明人尺牍行间疏朗,文风、字体较为自由奔放,篇无定格,幅不同规。笔者不揣鄙陋,择其数件,略作考证,以飨读者。
  《文徵明致执斋书札》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致执斋书札》两通,其中一通是写于某年正月初十,四页,十二行;另一通是写于某年八月初七,四页,十二行。信札格式上下款齐全,纸本,每半开纵27厘米,横10.5厘米。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明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42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进京,被授以翰林待诏。嘉靖初年参与修订《武宗实录》,在经筵陪读。[1]
  根据信札第一通的内容判断,此前执斋老舅曾派人用船运送五十石大米接济文徵明。对正处于生计困顿之际的文徵明来讲,这五十石大米犹如雪中送炭,文徵明对老舅的及时帮助“感不可言”。第二通也是对执斋老舅给予的经济援助表达感谢,并叙及家事。文徵明6岁时母亲祁氏去世,被抚养于里中外祖母家,由此信可见其与舅舅们尤其是老舅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这两通信札行书用笔潇洒流畅,毫无滞涩,转折处顿挫清晰明了,起笔处锋利尖锐,藏锋处遒劲老练,布局气脉一贯,老成稳重,没有忽高忽低的参差错落,令人观之有端庄文雅、平心静气之感。
  《赵南星致蔡爷书札》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赵南星致蔡爷书札》,纸本,纵34厘米,横21.5厘米,一通一页,十一行。此书札墨色厚重,气脉一贯,为不具名信函。用“贱名正具”代替签名,一种情况说明受信人蔡爷很熟悉写信人字迹,不需要署名就知道是何人所写;另一种情况可能是随信附有正式的名刺。根据旧题签知道是赵南星所书。
  赵南星(1550—1627),字梦白,号侪鹤,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明代散曲作家,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任汝宁推官、户部主事、吏部考功郎中、吏部文选员外郎。明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吏部尚书,是东林党的首领之一。因遭魏忠贤忌恨,被贬至代州戍边而卒[2]。受信人蔡爷,应为蔡毅中。蔡毅中(1548—1631),明代光山(今属河南)人,字宏甫,号濮阳,人称中山先生。万历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天启年间迁国子监祭酒,擢礼部右侍郎[3]。
  信中提到的孙明府,似指孙文融,曾任山东巡抚,赵南星诗文集中多有与孙文融往来书札[4]。赵南星在信中对孙文融赞赏有加,并就韩子端入台一事称赞蔡爷慧眼识珠,知人善用。
  此书札为楷书,兼有隶书之意,师法晋唐,颇有古意,形成一种古拙典雅的风格,巧中寓拙,婉绰而疏逸。运笔流畅而不滞拙,字里行间带着一种潇洒随意之感,观之可想见作者与受信者关系之密切。
  《高攀龙致东林友人书札》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高攀龙致东林友人书札》,纸本,纵25厘米,横9.7厘米,书札一通三页,一页四行。此札有下款无上款,从文意推测是高攀龙写给东林友人的,表明自己至今坚守东林之志,以及重申之前书信上写过的“诸贤已谏言于帝,然而恐怕是很难实行”的事情。书札后有道光十三年(1833)林则徐的题跋,对信中“无事不见之言,无言能践其实”两句表示哪怕不在同一时代也能引起共鸣。   此札应是写于辽沈陷落当年秋七月十二日,即明朝熹宗天启元年(1621),后金太祖天命六年辛酉。《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纪》记:“(天命)六年辛酉春二月,上(努尔哈赤)伐明,略奉集堡,至武靖营。三月壬子,上大举攻明沈阳,以舟载攻具,自浑河下……明军犹列炬巷战,达旦皆溃,袁应泰自焚死,御史张铨被执,不屈死。癸亥,入辽阳。辽人具乘舆鼓乐迎上,夹道呼万岁。命皇子德格类徇辽以南,所至迎降,兵宿城上,不入民舍。”[5]
  另,查《明史·卷二十二·熹宗纪》记:“天启元年……三月乙卯,大清兵取沈阳,总兵官尤世功、贺世贤战死。总兵官陈策、童仲揆、戚金、张名世帅诸将援辽,战于浑河,皆败没。壬戌,大清兵取辽阳,经略袁应泰等死之。巡按御史张铨被执,不屈死。”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天启元年,高攀龙被任命为光禄寺丞。天启四年(1624)官拜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但因反对魏忠贤,他被削除官籍,返回无锡,在东林书院讲学。魏忠贤党羽崔呈秀遣人逮捕他,他不愿受辱,于池中投水自尽。著有《高子遗书》,于《明史·卷二百四十三》有传[7]。
  此书札为楷书写就,笔力劲秀,得晋唐神韵。笔迹工整,结构严谨,习古法而从中求变,笔画结体亦有潇洒之感,观字如见其人,沉着端庄,清新高雅。
  《明季五忠尺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季五忠尺牍》册页,是收藏家陶北溟根据书家的时代、身份和事功等,分别收錄与倪元璐、卢象昇、凌义渠、黄淳耀、黄道周五人有关的书札并装订成册的,为研究明代晚期的书法和文学提供了重要素材。
  (一)《倪元璐致友人书札》是倪元璐给同年好友的一份类似手条的信件。书札纸本,纵28厘米,横10.5厘米。一页五行,各行字数不一,有下款无上款,故不知受信人为谁。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绍兴府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北京失陷,倪元璐自缢以殉节。倪元璐、黄道周、刘理顺俱为名臣袁可立门生,死事最为悲壮,天下公认忠烈。倪元璐擅书画,尤以竹石画见长,于《明史·卷二百六十五》有传[8]。
  根据信中内容判断,倪元璐与其朋友应是就某事作了一首诗,在信中自谦为“粪佛头”(比喻给杰出的著作写了拙劣的序),称颂对方为青云,言语间多显书家谦逊之品德。信中还提及其给友人的扇面画还未完成,待次日完成后即可奉上。倪元璐书学颜真卿,深得“颜体”厚实劲健之笔意,且更为劲峭。清人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说:“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倪元璐最擅行草,以气骨见长,用笔苍古劲爽,风格雄浑、苍凉[9]。此书札结字跌宕奇逸,呈欹侧之势,以险寓正,疏密有致,富有韵律,是具有清爽典雅气息的佳作。
  (二)《某某同乡致卢象昇书札》,纸本,纵25.5厘米,书札一通三页,三开横长分别为13.5厘米、11.5厘米、11厘米。十六行。此札从内容和书写格式推断应该是收藏时缺页不全,从文意推断是卢象昇的同乡给卢象昇的一封感谢信。卢象昇是明末杰出将领,力主抗清,崇祯十一年(1638)担任兵部尚书,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崇祯十二年(1639),他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卢象昇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39岁,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时,追谥“忠肃”,著有《卢忠肃公集》《卢象昇疏牍》[10]。
  此书札结体舒朗而不失紧致,秀雅静和,有晋唐小楷之风,颇有自然古朴之趣。
  (三)《凌义渠致静庵书札》,纸本,纵22.7厘米,横11.2厘米。书札一页五行,上下款齐全,是凌义渠写给同年好友静庵的信。凌义渠(1591—1644),字骏甫,号茗柯,浙江湖州乌程(今吴兴)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年间先居给事中,进言事御史,又擢为山东布政使,因其清廉,最后官至大理寺卿。“甲申之变”中自缢殉国,南明赠公刑部尚书,谥“忠清”,祀旌忠祠。清廷又赐谥“忠介”,于《明史·卷二百六十五》有传[11]。
  根据信札的内容判断,此前好友静庵写的文章给凌义渠阅读,凌义渠读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札书法线条遒劲优美,气息自然,词句典雅,通篇有“二王”之风韵。上款“静庵”不详,有待后考。
  (四)《黄淳耀致崇严书札》,纸本,纵26.7厘米,横10.5厘米,书札一页三行,上下款齐全。内容是对友人崇严求其墨宝的回信。
  黄淳耀(1605—1645) , 初名金耀,字蕴生,号陶庵,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未授官归。福王立,不赴选,家居讲学。弘光元年(1645),嘉定人民起义抗清时,与侯峒曾一同被推为首领,城破后自缢于僧舍。淳耀立志于圣贤之学,造诣精深。善书,法颜真卿。诗文亦卓然成家。著有《陶庵集》《山左笔谈》。事迹见于《明史·卷二百八十二》[12]。
  此信札行笔十分自然,富于清朗明快的韵律,而不循规蹈矩而陷于呆板。其书法体现出当时文人的一种典雅的风格与轻松的情绪。信尾上款中“社兄”是明及清初惯用称谓,类似称谓还有“年丈、世丈、年台、宗台”等。“崇严”不详,有待考证。
  (五)《黄道周致某君书札》纸本,纵28厘米,横10厘米,书札一页三行,有下款无上款,应是缺页不全,故不知受信人为谁。内容是黄道周对友人赠送礼物的回应。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科。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兼吏部、兵部尚书。因抗清失败被俘。隆武二年(1646)壮烈殉国,隆武帝赐谥“忠烈”,追赠文明伯 [13]。
  黄道周工书善画,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是明代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此信札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书风雄健奔放,行距布局疏朗,以连绵行草书创作而成。
  《侯峒曾致异庆书札》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侯峒曾致异庆书札》,纸本,纵37厘米,横25.3厘米。书札一通一页,十六行,上下款齐全,内容完整。
  侯峒曾(1591—1645),字豫瞻,号广成,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年间被任命为浙江参政。严于律己,为官清廉,雅好诗文,能书法。弘光元年(1645)嘉定民众起义抗清时,他与黄淳耀一同被推为首领,守城十余日。城破后与二子投池殉国,于《明史·卷二百七十七》有传[14]。
  此书札记述侯峒曾在嘉定,为救狱中亲友而奔走筹措银钱之事,并在信中感叹此事犹如“挽西江救涸鲫”。书札中的“长蘅”是李流芳的字,此人是万历年间的举人,擅诗画,是侯峒曾同乡名士 [15]。上款“异庆”不详,有待考证。
  此通书札行笔流畅,一气呵成,笔意连贯。行书取法“二王”,用笔潇洒,气韵生动。结体紧凑,笔墨精妙,观之有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的感觉。
  小结
  如果说在古代收藏信札具有史料保存和艺术鉴赏的双重价值,那么在通信手段非常便利的现今,收藏和鉴赏古人信札更具有另一重微妙的含意。现代通信工具的发展,令通信内容几乎可以零成本、瞬息间传递给对方。故此,对于古代人因为信差的不确定性、邮路的山迢水远而产生的焦虑、期待与想象,我们在心理上已经很难理解。古人书信,字字千金,仿佛总是希望通过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深的意思。读出了这一点,当我们再读到“强拈书信频频看”,读到“书信也无凭,万事由他别后情”,读到“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等古诗句,将更具文化亲近感。
其他文献
井冈山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和人民群众观等是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新时代,井冈山精神并没有过时,反而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仍然需要继承和弘扬.部分高校对学生进行的红色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可以参考借鉴井冈山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特色,“以井冈山精神引领铸魂育人工程”,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具体分析了井冈山精神的新时代价值,并提出了新时代促进当代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措施.
课堂教学中不同类主体之间、不同个体主体之间对知识的认识存在着各种冲突,而妥协是调和这些知识观冲突的基本手段和归宿,是课堂教学中的必然性存在。知识观的妥协问题较为复杂,内涵丰富,类型多样,从妥协涉及的范围、表现和动机维度,可以对课堂教学中知识观的妥协类型进行归纳与分析。这种归纳虽难以穷尽其所有类型,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更深刻地认识知识观妥协和合理应对妥协的底线问题提供一种分析思路。此外,知识观的妥协往往被视为消极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掩盖或者忽视了它所存在的价值。因而,有必要对课堂教学中知识观妥协的价值进行澄
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深远,其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疏导,是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必要保证,可使学生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勇于面对挑战.文章对医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遇到的困难,分析医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使学生良好地发展.
作业评价主体的论争源自人们对作业功能认识的差异.作业评价的功能一般表现在督管、反馈和指导三方面.教师、家长和学生作为作业评价的主体,在实现作业评价功能方面均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当前的作业评价中存在评价主体的局限性、评价向度的浅表化以及评价功能的单一化等困境.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在作业评价中实现评价主体由简单协作转向深度融合、评价向度由知识评价转向素养评价和评价目的由终结性评价转向诊断性评价的变革路径.
中国国家博物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受捐、购买、调拨等方式,汇集了数量较为可观的明代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的书画作品,其中既有可以确信的真迹名作,亦有一些颇具研究空间的争议之作,本文掇取数件,加以评述。  《真赏斋图》卷(图1)是文徵明88岁(嘉靖丁巳,1557)时,为当时无锡的收藏家、真赏斋主人华夏(字中甫)而作,绘画没有写明具体时间,卷后以楷书落款:“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
期刊
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日益成为乡村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一支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然而,当下“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因文化价值观、受教育经历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往往脱嵌于乡村社会,从而当其从教于乡村时便会引发身份认同危机,突出表现为学校生活中价值成就的“失落者”、乡村生活中乡土社会的“外来者”和日常生活中情感归属的“漂泊者”。因此,应在学校生活中,增强“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强关系;搭建“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的多种渠道;提供改善“城市型”新生代乡村
期刊
学生课程理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课程理解重视学生的生存与生活;学生在课程理解的同时达成自我关怀;课程理解追求学生的深度理解、主动理解和创造性理解。然而,由于学生课程意识淡薄、学生课程理解止于文本、学生课程理解自主理解匮乏、学生课程理解创生能力与反思能力不足等,导致学生课程理解难以指向核心素养。为此,在学生课程理解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提高课程意识,强化课程理解的价值;改变课程理解的观念滞碍,树立正确的课程理解观;增强学生理解自觉,提升学生课程理解的责任担当;加强学习方式指导,提
中小学名师团队的专业特质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的品牌建设、行业队伍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专业特质是名师团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分类施策、精心锻造。在引领性上,要从对待教育行业、教师职业、教学岗位的态度来把握内涵,坚持意愿引导,加强职业认同,保持一线定位,以职业认知为抓手培育特质;在示范性上,要立足专业技能水平、通识教育理论、人文素养魅力,促进集体成长,加大资源倾斜,聚力品牌打造,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培育特质;在实践性上,要聚焦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经验推广能力,建设培训平台、教研平台、跨界平台,以教育实效为导向培育
重塑中国特色教育学科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U-S合作背景下介入可以发挥作为知识生产模式的重要作用.经验地看,介入式研究的过程并非是依次解决预设子目标的理性模式,而是呈现出不断与大学及中小学双方的日常生活相互嵌入的实践特质.案例研究启示,当研究现场从大学更换到中小学,双方原有规则体系会继续发挥作用,教育理论者会采取适应而非改变的策略.当U-S合作围绕人的行动而非原有社会分工边界被重新建构,即从“知识寓所”转变为“行动空间”,通过介入才能深耕并发挥好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模式的最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