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分解反应是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一定的地位,教师要将这一知识点讲深讲透,使学生建立全面的化学反应观念。文章就初高中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呈现与衔接教学作了有关阐述,以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学生中心;复分解反应;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9-001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9.003
一、前言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提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紧紧围绕这节课的主题展开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前就要“精备,应对复杂课堂”,做好备内容,备学生,备方法,将一节课的各环节做到了然于胸,以便课堂上如鱼得水,收放自如。“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1],还需要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眼动,手动,思想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激情课堂中,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复分解反应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2]。”有关复分解反应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现状。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就会比较浅显,对后续的学习也会造成障碍。所以,在初中阶段,讲解复分解反应的时候,要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高中化学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的比较
1.-个版本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呈现
初中化学三个主流版本(鲁教版、人教版、沪教版)中复分解反应的内容比较,见表l[3-5]。
2.苏教版高中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呈现
纵览高中化学教材,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内容,则要比初中阶段的内容详细得多,现以苏教版高中教材为例,列出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内容见表2[6]。
3.初高中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比较
(1)知识呈现的内容不同
由于考虑初高中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不同、其心智与理解能力的差异,导致初高中的知识呈现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初中化学教材主流的三个版本中,对复分解反应的知识,都是停留在一个定义、一个实质或反应条件;而高中化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就比较广泛,从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范围,到实质、离子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都一一呈现,让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更为全面。
(2)知识挖掘的深度不同
三个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只是对复分解反应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对复分解反应的形式进行了描述,对学生的要求只是停留在初步认识阶段。而高中化学教材,则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证明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平衡,能从电离、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溶液的性质”[7],这个要求就比初中化学更深入了。
(3)知识考查的能力不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提升学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深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8]。”要求学生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方面有所提升,显然,在学生能力方面比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就高多了。
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策略
1.利用首因效应,强化概念教学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简单来说就是‘先人为主’。一般来说,最初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印象[9]。”利用首因效应的心理规律,在讲解复分解反应的过程中,要把概念讲透彻了,强调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往往是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离子交换,还要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这里的沉淀,可以结合教材附录“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识记初中常见的几种沉淀:BaSO4、BaC03、CaC03、Mg(OH)2、Al(OH)3、Fe(OH)2、Fe( OH)3、Cu(OH)2、AgCl这九种沉淀;复分解反应生成的气体,初中阶段主要是NH3和C02两种。同时,介绍电离的概念,说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介绍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比如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其反应见图1。
2.重视情境再现,引导探究教学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先是在讲解酸的化学性质时,定义了复分解反应,然后到纯碱的性质时才讨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这时候,我们可以再现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情境,让学生重回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强化定义的教学,再深入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于是可以进入附录“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分析不同的阴阳离子组合成的酸、碱、盐的溶解性,说明阴阳离子重新组合形成沉淀、气体或水的相关情况,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也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联系三重表征,细化内容教学
张丙香、毕华林教授将三重表征界定为,“具体是指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们。”初中化学有关复分解反应的教学,教师可以联系三重表征,细化内容教学。首先,从宏观角度阐述复分解反应,强调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其次,从微观角度分析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学习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深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然后,从离子反应的微观角度,探索复分解反应的机理,从而将学习推向纵深。 4.抓实讲练结合,反馈知识教学
针对复分解反应,教师联系三重表征,将知识进行梳理,学生掌握得如何呢?教师还要设计相关的习题,反馈学习的效果。在练习阶段,教师可以出示如下习题: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
(2)判断下列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能发生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Ca(OH)2 Na2C03; NaCl Cu(OH)2。
(3)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
A. SO2-、Fe3 、Na 、OH-
B.K 、SO2-、Cu2 、N03
C.CL、K 、SO2-、Na
D.Ca2 、CL、C03-、Na
(4)可以把KCl、BaCl2、NaOH三种无色溶液一次区别开的试剂是
( )
A. Na2S04
B.Na2C03
C.CuS04
D.H2S04
(5)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镁、碳酸钙、硫酸铜、碳酸钾和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以下实验:①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得无色透明溶液;②向①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③在上述①的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据上可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____,肯定沒有____,可能有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_______ 。
通过以上有梯度的习题进行训练,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邱长永.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谈构建初中化学生态课堂的高效性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4(2):44-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0
[3]毕华林,卢巍.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4-46
[4]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2-78
[5]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52-60
[6]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5-55
[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9-31
[9]钱红云.教育中“首因效应”的利与弊[J].江苏教育,2018(4):64
[10]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界定及其关系分析[J].化学教育,2013(3):8-11
关键词:学生中心;复分解反应;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9-001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9.003
一、前言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提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紧紧围绕这节课的主题展开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前就要“精备,应对复杂课堂”,做好备内容,备学生,备方法,将一节课的各环节做到了然于胸,以便课堂上如鱼得水,收放自如。“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1],还需要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眼动,手动,思想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激情课堂中,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复分解反应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2]。”有关复分解反应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现状。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就会比较浅显,对后续的学习也会造成障碍。所以,在初中阶段,讲解复分解反应的时候,要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高中化学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的比较
1.-个版本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呈现
初中化学三个主流版本(鲁教版、人教版、沪教版)中复分解反应的内容比较,见表l[3-5]。
2.苏教版高中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呈现
纵览高中化学教材,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内容,则要比初中阶段的内容详细得多,现以苏教版高中教材为例,列出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内容见表2[6]。
3.初高中教材中复分解反应内容比较
(1)知识呈现的内容不同
由于考虑初高中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不同、其心智与理解能力的差异,导致初高中的知识呈现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初中化学教材主流的三个版本中,对复分解反应的知识,都是停留在一个定义、一个实质或反应条件;而高中化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就比较广泛,从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范围,到实质、离子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都一一呈现,让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更为全面。
(2)知识挖掘的深度不同
三个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只是对复分解反应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对复分解反应的形式进行了描述,对学生的要求只是停留在初步认识阶段。而高中化学教材,则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证明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平衡,能从电离、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溶液的性质”[7],这个要求就比初中化学更深入了。
(3)知识考查的能力不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提升学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深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8]。”要求学生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方面有所提升,显然,在学生能力方面比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就高多了。
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策略
1.利用首因效应,强化概念教学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简单来说就是‘先人为主’。一般来说,最初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印象[9]。”利用首因效应的心理规律,在讲解复分解反应的过程中,要把概念讲透彻了,强调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往往是酸碱盐之间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离子交换,还要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这里的沉淀,可以结合教材附录“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识记初中常见的几种沉淀:BaSO4、BaC03、CaC03、Mg(OH)2、Al(OH)3、Fe(OH)2、Fe( OH)3、Cu(OH)2、AgCl这九种沉淀;复分解反应生成的气体,初中阶段主要是NH3和C02两种。同时,介绍电离的概念,说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介绍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比如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其反应见图1。
2.重视情境再现,引导探究教学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先是在讲解酸的化学性质时,定义了复分解反应,然后到纯碱的性质时才讨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这时候,我们可以再现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情境,让学生重回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强化定义的教学,再深入学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于是可以进入附录“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分析不同的阴阳离子组合成的酸、碱、盐的溶解性,说明阴阳离子重新组合形成沉淀、气体或水的相关情况,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也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联系三重表征,细化内容教学
张丙香、毕华林教授将三重表征界定为,“具体是指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们。”初中化学有关复分解反应的教学,教师可以联系三重表征,细化内容教学。首先,从宏观角度阐述复分解反应,强调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其次,从微观角度分析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学习部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深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然后,从离子反应的微观角度,探索复分解反应的机理,从而将学习推向纵深。 4.抓实讲练结合,反馈知识教学
针对复分解反应,教师联系三重表征,将知识进行梳理,学生掌握得如何呢?教师还要设计相关的习题,反馈学习的效果。在练习阶段,教师可以出示如下习题: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
(2)判断下列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能发生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Ca(OH)2 Na2C03; NaCl Cu(OH)2。
(3)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
A. SO2-、Fe3 、Na 、OH-
B.K 、SO2-、Cu2 、N03
C.CL、K 、SO2-、Na
D.Ca2 、CL、C03-、Na
(4)可以把KCl、BaCl2、NaOH三种无色溶液一次区别开的试剂是
( )
A. Na2S04
B.Na2C03
C.CuS04
D.H2S04
(5)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镁、碳酸钙、硫酸铜、碳酸钾和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以下实验:①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得无色透明溶液;②向①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③在上述①的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据上可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____,肯定沒有____,可能有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_______ 。
通过以上有梯度的习题进行训练,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邱长永.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谈构建初中化学生态课堂的高效性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4(2):44-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0
[3]毕华林,卢巍.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4-46
[4]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2-78
[5]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52-60
[6]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5-55
[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9-31
[9]钱红云.教育中“首因效应”的利与弊[J].江苏教育,2018(4):64
[10]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界定及其关系分析[J].化学教育,2013(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