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的广告运营及策略定位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cf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广告作为现代媒体的经济支点,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传媒价值的商业运营,取决于它的影响力。而媒体无外乎是一手抓“影响力”的传播,一手抓“广告商”的投放。晚清时期的报纸杂志,“不以营业视报纸”,更少有经营的概念。就是当时堪称商业报刊典范的《申报》也不例外。戈公振说:“《申报》初创时,取价(指广告):西人广告较华人广告为贵,但华人殊无登广告之习惯,故不久取消,西人广告因是充满于各报”“至以广告为振兴商业之原动,更茫无所知。”
  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创刊,出版运营商是群益书社。从性质上讲,《新青年》是一份同人杂志,但从经营而言,它则是一份自负盈亏的民营性期刊。维持生存是其立身之本。作为一份初创刊的民营杂志,群益书社要维持并经营这份完全没有影响力的杂志,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这既体现了群益书社经营者的魄力与胆识,也更显示了他们独特的经营理念。群益书社除了在发行方面大下工夫、不断拓宽其发行渠道外,广告成为群益书社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策略及宣传手段。本文就《新青年》的广告运营解读群益书社的经营之道。
  
  一 《新青年》广告分类
  
  纵览《新青年》1~9卷登载的各种广告,从广告内容看,《新青年》的广告可以分为图书广告、杂志广告、社团广告及其他。图书与杂志广告是《新青年》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自我宣传广告,也有商业广告,更有交换广告。因此,从商业角度看,将其分为四类:一是自我宣传的促销广告;二是商家付费广告,即商业广告,它包括对其他各出版机构的图书或期刊的广告宣传以及其他一些商品广告;三是《新青年》与其他报纸杂志相互交换的宣传广告;四是其他公益广告,主要指一些社团、学会等信息。
  
  二 《新青年》广告特色定位
  
  (一)广告量大且分布均匀纵览《新青年》第一卷,其广告情况:1号约有18页广告,2号2l页半,3号24页半,4号16页半,5号18页半,6号16页等。广告分布主要以封一、封二为主,中间插页,最后页等为主,还有一些在页面多余或空白出适当插入。《新青年》每期仅100页。可见,当时《新青年》广告量是比较大的。
  比较《新青年》前几卷的广告,可以发现:第1、2卷比较多,3卷稍少些,4卷广告很少。就整卷广告看,《新青年》广告量多与少比较随意,并没有严格的规律或固定的量,而是随版面的多少及需求而定。《新青年》创刊之际,可能很多商家考虑到《新青年》会做一些宣传促销的活动,会引起很多人关注,所以纷纷来登载广告。而作为经营方本身,由于稿源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更多的广告来加强经营。从这个角度上看,《新青年》一开始就很有经营意识,虽然这些广告,大多都是群益书社自己出版的图书广告,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一个民营书刊自负盈亏的生存现状。
  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卷,第一卷的广告投放量相对于其他9卷是最多的(第7卷因“劳动节纪念号”扩版,页码比其余8卷增加一倍,比一卷增加10个页码,而致广告页码绝对数量居9卷之首),而其他各卷页码数量波动不太,并没有随发行量增大而增加广告量,说明《新青年》对刊载广告是有选择有要求的。
  (二)广告内容涵盖学科广,形式丰富多样从内容上看,《新青年》的广告,虽然大多是文化类的广告,但其广告传播的内容涉及面极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文学等多个学科及领域,特别是图书广告中大量的编译教科书、英文类原版教材、工具书广告等。可见经营者的独到眼光与开阔视野,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而从广告类型形式而言,包括图书广告、杂志广告、社团广告及其他信息等。特别是《新青年》中的很多自我宣传广告,如“通告”“宣言”“启事”“再版”“合卷本”“社告”等,对《新青年》杂志本身的宣传与推广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新青年》的经营者对广告策划经营的重视与用心。
  (三)广告有针对性和集中性杂志一般均具有一定的专业范围和特定的专业读者群。相较于报纸比较庞杂的内容,杂志广告却可以避免这种缺陷。因此杂志上刊登的广告,就具有较大的针对性。《新青年》的广告除了考虑文化品位之外,也表现出明显的集中性和针对性。如《新青年》的读者群主要是青年学生而集中大量地登载的学习类的图书、工具书等,特别是针对青年学生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向往憧憬,刊载了大量的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杂志。这既促进了青年学生的进步,也更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
  (四)广告与发行相互配合造势我们知道,广告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促销,而《新青年》中的很多广告,特别是自身宣传广告,通过广告与发行的积极配合宣传造势,达到促销。如多次的再版广告,具体的销售价格策略都有详细说明。另外,几乎每号都有的各地代派处、总发行所等广告,各种社告、通告等。都为发行起到了很好的促销作用。
  (五)广告定位与刊物宗旨一致结合《新青年》的各类广告及其发布的广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新青年》的广告定位与刊物的宗旨一样,把传播对象瞄准青年,面向广大青年受众,其目的就是通过广告向青年灌输,引导并塑造一代“新青年”。这与《新青年》创刊宗旨“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完全契合。
  
  三 《新青年》广告营销策略
  
  书刊广告具有导引性和强化信息以及制造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书刊与其他商品不同,当新的书刊出版时,需要通过书店向读者推荐,让读者了解明白书刊信息,从而激发读者购买欲望。因此推出宣传广告就需要运用一些方法策略,从而获得广告效应。《新青年》同仁在广告经营上则采取了多种方法策略,来促进宣传推广及销售经营。
  (一)重视广告宣传《新青年》杂志的经营运作,除了采取各种手段及方式促进发行之外,对广告的经营也是非常重视,特别是在经营策略上,有其独有的经营理念。
  徐宝璜说:“新闻纸最要之收入,为广告费,至其卖报所得,尚不足以收回其成本,此世所熟知者也。故一报广告之多寡,实与之有莫大之关系。广告多者,不独经济可以独立,毋须受人之津贴,因之言论亦不受何方之缚束,且可扩充篇幅,增加材料,减轻报资,以扩广其销路。”有着丰富办刊经验的陈独秀自然深谙其道。陈独秀从开始办报就有广告经营意识,书刊广告经营理念贯穿了他的经营思想。在拟办《爱国新报》就考虑到:“凡发告白者,如系关于文明事业概不收费。”虽不收费,但已经非常明确广告的效用。《安徽俗话报》创刊后,开始引入广告,只是量少,且种类单调,如在封底上的自我宣传信息及发行公司芜湖科学图书社的广告,严格意义上讲还不是真正盈利性的广告。
  《新青年》创刊,广告的策划与生 产就成为《新青年》的一种生存策略,而且广告份额很大,既有从市场角度广告宣传,如“广告价目,另有详章。如蒙惠顾,即行奉告”的付费广告,也有“各报与本报交换的广告,请寄上海棋盘街群益书社本报发行部”的交换广告,另外还有独立于市场的宣传广告。如一些《投稿章程》、稿件或稿费标准要求等以及杂志经营运作等方面的信息等等。
  这种广告经营意识不仅体现在一创刊就登载了大量的广告,也体现在《新青年》的一卷一号的变化中,甚至每号都有一个细小的变化和考量。如第1卷的1至6号一直保持着首“告”(社告)尾“程”(投稿章程)的广而告之方式。1号有《通信购书章程》,2号之后便有了除上海之外北京、新加坡等75个“书局”“书馆”“学社”“书庄”各类名目“各埠代办处”的地址公布。其中同时刊布的“广告价目”以及折扣优惠办法也是带有浓郁商业气息的市场化做法。还有如前面介绍的《新青年》各种自我宣传广告形式以及大量的各种书刊广告、交换广告和有偿广告,都可以看出《新青年》经营者对广告的重视与经营。
  在具体经营运作中,特别是在“新青年”作为实体运作之前的《新青年》7卷之前,编辑部与发行部的职责分工明确,划分清晰。编辑部负责信息收集稿件编辑,发行部负责发行销售,这其中当然包括广告经营等。如《新青年》杂志6卷6号的“本报启事”:“凡与本报交换的月刊周刊等,请寄北京北池子箭竿胡同九号本报编辑部。各报与本报交换的广告,请寄上海棋盘街群益书社本报发行部。敬求注意!”
  在后期,《新青年》与群益书社的合作结束后,由“新青年社”编辑印行。《新青年》成为一份政党宣传期刊,可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商业经营与运作。“新青年社”还编辑出版的丛书,并登载广告。虽然与群益书社的合作结束了,但在第8卷第5~6号上,依然登载群益书社的书刊广告,说明《新青年》虽然要宣传政治主张但更不忘经营,并自始至终都在坚持自主经营的方针。
  (二)围绕办刊宗旨不动摇作为一份同人杂志,《新青年》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目的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从前面对《新青年》刊登的广告介绍可以了解到,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图书杂志类的广告,几乎都是文化教育类图书信息,从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新青年》新思想新文化传播方向及其发展轨迹以及这本杂志传播科学与民主,开启民智的办刊宗旨。
  在广告设计制作方面,《新青年》同样体现出对办刊宗旨的坚持,对新文化的传播与弘扬。由于当时环境及条件限制,广告的设计多在文字上体现功力,如字体加黑加大,间或有少量插图。由于印刷设备技术及媒介形态的限制,在广告的设计上只能着重在广告词用语上下工夫,如在《新青年》中多次出现的“精益眼镜公司”广告词中:“人之视觉为司全体最重要之部分,苟有目光不足等弊病,非但与新青年之思想有莫大之阻碍,且与精神上之愉快亦受影响。”同样在《新青年》上做广告的“济南齐鲁书社”广告语:“本刊开办以来,就抱定了宣传文化的宗旨,凡各处有价值的出版物——新青年丛书——无论是季刊、月刊、半月刊、旬刊、周刊、日刊……无不乐意代售……”从这些广告中可以看出,《新青年》的广告也在积极为新文化运动服务。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经营,《新青年》编者们在具体制作广告内容时,非常注重讲究广告文本的特色。如《新青年》1卷1号杂志封面背后群益书社的《英汉辞典》广告:特别列出辞典的10项“内容特色”,并注明“皮装定价二元,绸装一元五角”。这些广告,与《新青年》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定位浑然一致,形成特色,由此可见主办者经营的意识及眼光。
  (三)及时连续刊登广告,在读者面前增加曝光率《新青年》上很多图书期刊的广告都是非常及时有效的传达图书出版信息,有些是刚出版的书刊,有些是即将出版的信息。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向读者介绍新产品,让读者感受到它的积极性和进取性。如《甲寅》上的预版广告、7卷l号再版广告、2卷1号合卷本广告等,都及时有效地在杂志上进行广告宣传,使读者迅速及时地了解到书刊的出版及发行的各种信息,这对书刊的发行销售有很大的帮助,也更好更快地提高了书刊文化的影响力。从《新青年》杂志上所刊登的新书刊广告来看,书报杂志的竞争相当激烈,因此话题策划也不断翻新,目的是为扩大杂志的发行量,加强读者对于杂志的忠诚度,从而使拉动广告量的增加与广告价位的提高。
  与此同时,《新青年》上很多杂志期刊图书宣传广告都运用连续反复登载策略,希望通过增加曝光率,从而引起读者关注。如开卷就刊登的群益书社自己印行的《英汉辞典》从1卷的1号,2卷的2号,4~6号,3卷的1号3号,4卷的4~5号等连续刊登该广告;又如《英汉双解辞典》,2卷的3号5号,3卷1号2号4号6号,4卷1号等上连续刊载广告。另如《简短“会话作文必备之书”》《青年英文学丛书》《群益书社——理科书类》等,很多都达5次以上。这种广告方式通过广告的反复投放,冲击读者眼球,达到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四)手法灵活多变,重视书刊互动《新青年》上的广告形式,有些是几个连续整页集中分布广告,有些作为插页点缀其中,有些放在扉页或封一封二或封底等,形式多种多样,非常灵活多变,这样的广告形式既很好地起着传播效果,同时又不影响杂志本身的内容。《新青年》除了在刊物本身上作广告外,还广泛利用其他传媒的优势,宣传自己的产品(包括书籍和企业的其他产品)。如《新青年》创办之初,在正式创刊前几天就借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甲寅》第8号上登载《新青年》出版预告,表明杂志办刊意图和读者定位,很具吸引力和煽动性。创刊后如在《申报》上作特价优惠广告,在《语丝》《北新》《青年界》上作广告,登载出版消息、书局稿费章程等。
  施蛰存在谈到当年张静庐约请他主编《现代》时说:“出版一种期刊,对中小型书店来说,是很有利的……可以吸引许多读者每月去光顾一次……对于外地读者,一期刊物就是一册本店出版书籍广告。”所以,充分利用本书店的刊物,直接刊登一些本版图书广告,也有通过已有刊物来宣传新创办刊物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如“新青年”同仁以“看《新青年》的,不可不看《每周评论》”这类煽情式的语句推销同盟刊物,得到同盟刊物的热情回应,《新潮》在书报介绍中就推崇说:“《新青年》可看之处,正因为他有主义,不发不负责任的议论,不作不关痛痒的腔调,他是种纯粹新思想的杂志。”
  《新青年》在第4卷改为同仁刊物并宣布取消稿费后,其广告逐渐减少。随着杂志的运作发展,作者及稿源也比较丰富,广告量相对有所减少。与此同时,《新青年》也由刚开始的发行不畅到后来影响力不断增强,发行量逐步上升,其经营已经走出困境。但是,此时,群益书社并没有因此就放弃《新青年》的经营,而是一如既往地为不断扩大《新青年》的发行销售而宣传造势。而这个阶段的《新青年》广告,图书广告逐渐减少,更多的是杂志广告,特别是杂志之间的相互交换类的广告。这些相互交换宣传广告,扩大了传播范围,更扩大了读者面,既增强了文化传播影响效果,也促进了杂志的发行销售。
  
  结语
  
  《新青年》作为一份同仁性质的杂志,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形势,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编辑者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寻求救国之良策。同时,作为一份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民营性质的杂志,出版商群益书社与《新青年》编者一道用尽心力,苦心经营,他们重视发行,在发行网点建设以及发行推广策略方面作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在广告经营方面很下工夫,不论把广告作为一种促销的手段,还是作为经营盈利的一种模式,这对《新青年》的发行销售和经营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既是《新青年》经营理念的一种很好的尝试,更是其经营机制的特别创新,对当代期刊的经营是很好的启迪。
其他文献
著名出版家王仿子先生近日出版了《出版生涯七十年》一书。喜读这部出版史料,高兴之极,难以释手,把读竟日,获益匪浅。年逾95岁、德高望重的王仿子先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化出版界的领导和专家,该书展示了其从事出版70年工作旅程的脚印以及王仿子先生从学徒、学生、爱国青年——这样“一个外行人闯入印刷世界的经历与感想的记录”,文化—出版史合璧,是一部容量宏大的耐读耐品的史料作品。    一 风范的引导性   
期刊
文化史与出版史上的奇迹    在我们的印象中,启蒙运动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史。而这段思想史的灵魂人物,或者说开创者,便是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充满智慧思想的天才般的人物。正是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让混沌中的人们接受了启蒙思想的洗礼,同时将自由主义的种子播种到欧洲的大地。至于这段历史是如何演变的,哪些力量参与其中,并推动了这场运动,启蒙思想又是如何传播的?对于这些话题,接受惯了宏大叙事熏陶的人们
期刊
《编辑之友》2009年第2期发表了拙作《浅谈“冒号+‘因此’”句式的不成立》(为行文方便起见,以下简称《浅谈》),文章是与《编辑学报》长年来将一些说明因果句处理成“冒号+‘因此”’的句式的做法以及与《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同仁”的“答疑”进行商榷的,不意却引来李兴昌、陈浩元两先生的副题为“答安拴虎先生”的文章(《编辑之友》2009年第11期),主张:“说明原因的复句+冒号+‘因此”’的标点法
期刊
通过新闻报道关键词来分析传媒业的变动与趋势,是以一种跳出业内视角的社会视野来审视传媒业。新闻报道所用的词汇,本文首先通过词频这一量化指标客观呈现出来,再按照词汇的性质划分为地域词汇、媒体词汇、行业词汇、人物词汇、趋势热点等词汇类型进行具体分析,社会视野和定量分析是本文区别于其他传媒业年度综述的特点。  本项研究的词频分析资料为2010年度关于传媒业的新闻报道,包括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两个部分。以“传
期刊
书籍之美,体现在其从整体的编排设计、纸张材料的运用及整体书籍的印刷及装订上。凡是一本好看的书,其以上三者的关系一定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由此可见,设计、材料和印装的完美结合,是书籍之美的三大重要构成因素,缺一不可。    一 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的骨骼    书籍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信息传达手段来完成:  (一)文字:将语言叙述信息化的处理,充分发挥语言表述的内在潜力,其设计方法体现在以下
期刊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30年实现了由出版小国向出版大国的转变,完成了规模数量的积累,出版生产力水平和产业发展规模都已达到了这一阶段的高峰,那么改革开放30年后的发展,应着力完成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旧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实力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必须改变产业集中度低、分散经营、竞
期刊
装帧设计是增强书籍关注度,进而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封面设计则是图书装帧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视觉设计的“急先锋”。封面设计不仅是内容的外在体现,也是刺激读者购买的广告手段,应做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青春文学作为目前图书市场的重要力量,其封面设计风格形式多样、各有长短。怎样的封面装帧有利于青春文学将内容最大程度的外在化,从而带动更大的购买热潮,值得探讨。    一 青春文学封面装帧的分类  
期刊
《编辑之友》2010年第5期刊登了李俊丹、郑月荣题为“对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几点建议”的文章。文章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不足之后,提出了“建议统一使用‘顺序编码制’”“建议规范文献类型标志”“建议规范参考文献表的标题”“起止页码之间应用‘一’或‘~’”“建议引文是专著或期刊的文献页码放在正文参考文
期刊
郑振铎是20世纪最出色的编辑之一,他主编过的报刊达45种之多。在接下《小说月报》主编前,他已成功编过《时事新报·学灯》和《文学周报》(后来改为《文学旬刊》)。1923年入主《小说月报》,他更注重打造其为新文学建设与旧文学研究并重的文学刊物。依托此一媒体平台,郑振铎于全职编辑之外开始了“业余学者”的研究生活。说他“业余”,不仅就其学术背景与工作时间而言之,更是立足其“媒体”性质所由观之。其研究范式的
期刊
2010年9月6日,张纪中版《神雕侠侣》编剧刘毅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帖称,包括《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在内的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为此,刘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鲁迅大撤退”。随着媒体的纷纷跟进,这场所谓的“删鲁”:风波被炒得沸沸扬扬。虽然,几家出版社均否认近期对教材中鲁迅篇目删除,“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