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浅析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pp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时,历史选择题分值将占学科总分的百分之五十;对中考命题者来说,选择题是其着力研究,力图重点挖掘的重点题型;对学生而言,选择题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分值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中考历史的成败。近年来,随着对考生能力考查的不断增强,中考的选择题呈现出以下类型和特点:
  ①比较型选择题,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 “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②否定型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③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④表述型选择题,也称肯定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⑤组合型选择题,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⑥排序型选择题,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最常见的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⑦材料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材料可能是文字、图片、表格),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我认为,要解答好历史选择题:
  一、要夯实老生常谈的“两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就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有这些,即是历史中考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考查的重点。
  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閱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识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这些基本技能是做好历史题目的基本支撑点,同时也是考查的重点。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在其他各科的学习中不断向学生渗透,在具体训练中不断去培养。只有学生真正把握好“两基”,才算抓住了中考历史学科的实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针对选择题的特殊性
  (1)对于组合型选择题——“排除法”。题目中要求选择正确的(相符的),我们就先将个人认为的错误表述挑出来,将题肢中含有这个错误表述的选项排除,接着照例逐一挑选、逐一排除直至剩下最后一个正确答案。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排除法”。如:(2016·四川遂宁)“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D.万里长征;
  按照题目所陈述的意思——在雪山,草原上生活,且断粮的艰苦,红军钢铁汉,这无疑是陈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事迹。先选出之不相符的表述,很明显“A、北化战争”没有雪山草地的艰苦生活特征,因此首先排除,剩下B、C、D三个选项;而B、C选项所描述的内容也不具备题干陈述的特征,应该排除;此时只剩下一个选项D,即为正确答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组合型选择题中,题肢里面很可能包含课本、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内容,这仅是命题人依据选择题的特点,为适当增加试题的难度而设置的“迷魂阵”,只要我们按照上述方法去做,丝毫不妨碍我们得出正确答案。
  (2)对于部分材料型选择题,要直接选。这里所说的材料型选择题,仅指题干中有材料的材料型选择题。这类选择题通常不直接考查课本基础知识,问题的答案通常可以直接从题干的材料中获得。如(2016·贵州安顺)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 )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B.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C.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的后;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
  本题的题目要求中阐述的非常明确“该笑话反应的是”,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解读能力,只要读得懂材料,那答案就在材料中。做此类题目,切忌不仔细读题目,就主观地认为此题是在考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这样,由于没有读懂题目要考查的实质,往往在思考的过程中将时间耽误了,最终还是无法获得正确答案。
  题目中所陈述的内容是反应当时社会生活中人民困难局面,而这种局面得来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国家政策,不是某个体能产生的结果,因而只有D选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才合符要求。
  (3)问根本原因的选择题,要往经济上选。我们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都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历史观而编写的。那中考命题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准则。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一个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的一切政治、文化、军事等活动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的”。只要牢记这一基本原理,问根本原因的选择题基本上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近代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巨大发展,根本原因是( )。   A.科学家的努力;B.自然科学的进;
  C.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D.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解放作用;
  此题问的是根本原因,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题要往经济方面找。那么,很明显“C、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就是我们要选择的答案。
  (4)所选项不能被其他任意一项所解释或包含。
  在选择题中,如果你选定的选项被其他任意一项所解释,那说明你所选定的选项不如其他项更符合题意;如果你的选项被其他任意一项所包含,说明你所选定的选项不够全面。不论是上面哪一种,都说明你的选择是错误的。如: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完成;B.工业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
  C.轮船、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缩短了世界的距离;D.东方国家日益腐败。
  此题只能选择A项,因为你选择其他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都被A项所包含。你选B工业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那它为什么对外扩张呢?因为A工业革命的完成。你选择轮船、火车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为什么西方能有轮船、火车呢?因为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你选东方国家日益腐败?古代农业社会东方的专制制度同样腐败,为什么现在人家才开始打我们呢?才开始将我们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呢?还是因为工业革命。
  (5)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选项,一般情况下“全错”。我们历史中考中的选择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都只有唯一一个正确答案,不可能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正确答案。所以,如果在選项中有两项或三项意思相同或相近,基本上就可以认定他们都是错误的。如:某同学在分析英国最终放弃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奉行的“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时,列出了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英奥矛盾激化;B.英意矛盾激化
  C.德国实力增强;D.三国同盟的形成
  此题首先应该排除A和B两个选项,因为这两个选项都是说的英国和他国矛盾激化,意思相同。所以,依据单项选择题的唯一性,可以认定这两项都错。剩余两项,我们再仔细推敲,发现“D、三国同盟的形成”也是错误的,因为三国同盟的形成是“C、德国实力增强”的原因之一,被C选项所解释,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就是C项。
  (6)有破有立的选择题,一定要选择“立”。如果是问历史事件影响的选择题,一定要找“立”项。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是问影响,是选择去旧,还是选择布新呢?显然要选择布新。所以,考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不要选择带否定性意味的词语,“改变了……”、“结束了……”、“废除了……”,而要选择“建立了……”、“开创了……”、“奠定了……”一类的肯定性表达。如:1927年,我党召开的“八七会议”,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体现在( )
  A、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B、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总方针
  C、决定进行秋收起义;D、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与矛盾
  本题实际考察“八七会议”的影响或作用,一定要选“立”,“A、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破”,不能选。“C、决定进行秋收起义”是会议内容,不是会议影响“D、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与矛盾”是遵义会议解决的问题。所以本题选择B。
  综上所述,这仅仅是笔者在多年历史教学中发现的点滴有关中考题中选择题解答的丁点技巧;相信,只要学生牢固把握了历史内容的“两基”,结合平时训练好的解题能力,一定能在中考中取得极好成绩。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无疑它使广师生确受匪浅,并带给教师和学生巨大变化。然而新课改确实在带来诸好处同时,也或多或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带给我们一些困惑。  长年从事农村英语教学的老师都会有深深的感触,农村学生英语水平常常总是源良莠不齐,拿本届初一新生学生为例:尽管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英语课,但确未被列入主课,许多学校未给予足够多的的重视,只是简单诵读,并未过多要求规范的书写和严格纠正学生的发音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生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数学学科具有内容丰富、难度较大和知识点分布散的特点,笔者试图探究一种“化繁为简”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课堂知识,又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教学 化繁为简 模式  “化繁为简”是数学思维中必不可少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培养学
期刊
韵律运动是指在音乐伴奏下所进行的以身体运动和身体造型为表达媒介的一种艺术活动,也就是各种节奏的身体动作,正是人们感受、认识、表达音乐的重要工具。开展韵律运动活动,促进了幼儿和教师的身心共同发展。造就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条件。  一、探索韵律活动理念,促进教师身心发展  幼儿园韵律运动是一项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音乐能力发展的活动。
期刊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是通過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问题的。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既具有数的严谨,又有形的直观。“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的时候,又往往离不开“数”。  数形结合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是优化解题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形结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期刊
摘要:初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现阶段的教育现状是课堂效率不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佳。在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需要教师不断探究提高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方法。教师需要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升课堂效率。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析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教学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灌输性的历史
期刊
暑期观摩了赵会芹老师的《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丁蕾老师的《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陈洪艳老师的《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和唐伟老师的《正义的胜利》四节优课之后,感触良多、获益不浅。  一、师者,桥梁也  我认为,教师乃是带领学生入门的引路人,历史教师就是学生和历史之间的那道桥梁。教师或以语言,或以文字,或以图画,或以视频,或以文物,或以遗迹,创设历史的情境,让学生从现实走进历史之中。在学生来说,教师的引
期刊
摘要: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驱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并从中发展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任务驱动式学习,把学习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关键词:任务驱动 课程标准 高效课堂 认知特征 熟知文本 学习能力 培养习惯 清晰准确 积极体验  一、选择任务
期刊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板书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中总结出它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板书 作用 原则 问题  通过日常教学的经验总结,下面我给大家谈谈地理板书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地理板书的作用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随着板书的不断呈现和不断更新而转移的。因此,板书可以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  (2)能使教学内
期刊
一、设计与生成的内涵  设计是指教师在某一章节教学内容之前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内容教授方式及课堂时间安排等活动。教学设计是在大纲指导下开展的,能够让教师带领学生更好地完成大纲要求,强化学生的科学知识积累。生成则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其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对话、质疑等进行碰撞,在设计基础之上发现了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  二、以生成为依托,完善教学设计  
期刊
摘要:学生在认知化学的过程中,会受到心理,思维、信念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些方面不佳,都会对化学学习造成影响。为了改变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现状,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究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认知因素,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課程 学习困难 认知因素  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化学能力要求更高。高中化学的抽象性和复杂程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