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失意文人的结局或者出路,不外乎两种:流亡和隐居。仕途或职业生涯也许会暂慝生活却不会暂停,此处中断的人生,又会在彼处出现,平行世界,天下大同,又或大隐于市,小隐于江湖夜雨,世间有西伯利亚、有宁古塔,也有瓦尔登湖。
流亡:威尼斯的水印
约瑟夫.布罗茨基在《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或日浮起的橡实》—文说:“消失于人类,消失于人群(人群?),置身于亿万人之中;做众所周知的那座草堆中的一根针,但要是有人正在寻找的一根针,这便是流亡的全部含义。”
布罗茨基出生在列宁格勒,15岁就退了学,1964年,24岁的布罗茨基受到苏联官方审讯,罪名是“社会寄生虫”,因为他没有正当职业,干过火车司炉、地质勘探队员、水手、车工等十多种工作,却偏偏还写诗,他那篇《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朗诵,传到西方后引起了关注。这也算是因言获罪,诗人被判入狱五年,后来减到一年半,1972年,他被驱逐出境,从此开始在西方流亡。197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用诗歌为自己重建了一个世界,他的流亡生涯并不是人生的“暂停”,而是全新的开始,他在美国不仅成为桂冠诗人,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担任美国多所知名大学的文学教授,经常受邀赴世界各地演讲。
实际上,布罗茨基的流亡生涯过得相当潇洒,跟着一群作家游历威尼斯,写下了旅途漫记《水印》。威尼斯是布罗茨基年轻时的梦想,他当时追求的姑娘送给他一套威尼斯风光明信片,是她奶奶在二战前夕去意大利度蜜月时的纪念品。他一遍遍翻着这十二张明信片,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西方”一词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冬季大海边一座完美城市,圆柱,拱廊,狭窄的街道,冰冷的大理石阶梯,露出红砖肉体的斑驳灰泥墙,丘比特,小天使,被灰尘覆盖了眼睛一一这便是做好了应对寒冷季节之准备的文明。”看着这些明信片,他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若能走出国门,一定要在冬季前往威尼斯,写上两三首哀歌。流亡生涯中,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了这座古老的水域,他写道:“日落时分,所有的城市看起来都美妙绝伦,但是,某些城市比别的城市更加精彩绝伦。浮雕变得更柔和,圆柱变得更饱满,柱顶变得更卷曲……信徒们变得更懒散,天使们变得更飘逸。街道上,天开始变黑,但芳堤梦托大道还是白天,在那面巨大的液体的镜子里,摩托艇,水上巴士,贡多拉,小艇和驳船,‘像散落的旧鞋子’,狂热蹂躏着巴洛克和哥特式的立面,也不放过你自己的,或是一片路过的云的倒影。”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文人则要倒霉得多,苏东坡、柳宗元、白居易们的流亡命运自然是远离繁华大都市,下放到山野蛮荒之地,当然,虽然是“黄芦苦竹、山歌村笛”之地,游山玩水却也逍遥自在,《前后赤壁赋》、《小石潭记》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坐过牢,罪名跟布罗茨基一样,也是写诗讽刺朝廷,在扬州渡江时,还曾想过自杀,因为怕给弟弟招惹麻烦,就作罢了。苏东坡进的是御史台皇家监狱,狱卒心肠很好,所以,他在狱中的日子还是颇为舒适,据说每晚能洗上热水澡,还有一桩轶事,苏东坡跟儿子约好,只许送蔬菜和肉食,倘若听到坏消息,就送鱼去。有几天,苏迈离开京城,把送饭的事情交给朋友办,不知情的朋友送了熏鱼去,苏东坡大惊失色,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后来,诗给送到了皇帝手中,皇帝感动之下,苏东坡被从轻发落,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据林语堂说,苏东坡贬谪到惠州(广东)的时候,是欧洲第—次十字军东征的前两年,见到了亚热带的橘林、甘蔗、荔枝树、香蕉园,还有槟榔树,他不仅“日啖荔枝三百颗”,还尝了现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各种野味,“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这几句诗尽管耸人听闻,不过好在儋州(海南岛)海鲜丰富,水果品种也多,虽然吃不上大米饭,但有牡蛎这样的海鲜尝,也是人间幸事。
隐居:苦寒与农场风光
1938年,美国作家E·B·怀特决定从《纽约客》杂志辞职,原因是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作,每星期的截稿期限有压力,不喜欢用“我们”的模糊字眼来写评论,在纽约上东区租住的房子太热、太干燥,让他每天晚饭后昏昏欲睡,他开始焦躁不安、觉得不开心、憋闷,向往起自己在缅因州乡下的房子。于是,他带着妻子一起离开《纽约客》,“没有考虑儿子从曼哈顿的私立学校转入两间教室的乡村学校会如何,想也没想现身农村后钱从哪里来,就像个疯癫的流浪风笛手一样,率领我的小家离开了城市。”当时,《哈珀斯》杂志的编辑邀请他撰写每个月的专栏,他当场应承下来,换取每个月300美元的稿酬。
于是,怀特来到缅因州的咸水农场,像他所崇拜的梭罗一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因此,他清点了自己的117把椅子,卖掉半数财产,花了不少力气处理那些“寻常物件”一一瓷器、地毯、家具、书籍。咸水农场的风景很美,“耕种起始处,靠近一所房子,有一块大荒田,终结处是外岛那边的海湾,可以用无竿钓丝钓鳕鱼和黑斑鳕,海鸥如蠓虫一般绕耳噪闹,雾气不绝如缕,始终盘在胸前。”夏日里,他会拎了桶走过乡间小路,采些草莓给妻子做馅饼,或者钓两条小鳕鱼。“谷仓下面,种了芦荟和土豆,再向外就是牧场,在杜松、花岗岩和山月桂中间,生长着野草莓和温驯的小母牛。一路走去,沿途可见蓝莓和小红莓。”他用一只炭火育雏炉,养了84只刚出生的小鸡,除了吃掉的,剩下36只小母鸡,鸡蛋产量依然大大超过预期,他们一家每天吃鸡蛋宴,终于倒了胃口。他们还养了猪和羊,用羊粪浇灌从纽约带来的橡皮树,偶尔还去猎浣熊,并且,筹划了4年之久,终于拥有了一头奶牛。“我的奶牛长成了大家伙。我第一次带她出去,感觉恍如第—次带女孩子上剧场一一窘迫又洋洋得意。前后这两次,雌性的步履都比我坚定,仿佛她们才是主导者。’他在日记中写道。
散文集《人各有异》的最后一篇,怀特终于提到了“寒冷”,“早上,温度计显示温度为零下10℃或12℃。中午,温度一路升到零度。……奶牛鼻子的流涕也结成了,小的冰柱…..冻雪在靴子的橡胶鞋底踩踏下,咯吱咯吱作响,汽车车窗顷刻结霜。鹅从谷仓的窝中钻出,在吹积的雪堆上为自己踏出一个场子。它们高声抱怨冰冻的盘子,玉米糊糊在蓝色积雪映衬下呈金黄色。”
比怀特更不怕冷的,也许是《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作者、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他在贝加尔湖畔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过了六个月的隐居生活,最近的村庄在120公里以外,冬季,气温降至零下30℃,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泰松居住的小木屋长宽均为3米,靠一只生铁炉子取暖,朝东的窗框中,可以望见一百公里外的雪山。他给小木屋安装了太阳能电板,为一台小型电脑供电,“在观雪时听舒伯特,在砍完木柴后读马可奥勒留,为庆祝晚上的捕鱼成果而抽上一支哈瓦那雪茄。”比起梭罗和怀特的时代,泰松的确要先进不少。他在书中写道:“社会不喜欢隐士,不会原谅他们的逃离。”
泰松在隐居的半年里,一直追寻着逃离社会的意义,除了抵御严寒,与野生动物为伍,他还回忆起了读过的很多书,“有一小群人渴望逃离世纪的前进进程,他们厌倦了人口泛滥的城市,厌倦了新技术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統治地位,预感到超级都市的增长将带来的社会和美学混乱,于是,他们决定离开城镇,回归森林。……嬉皮士逃避的是压迫他们的秩序,森林的新护林员逃离的则是令他们气馁的无序状态。树木已经准备着迎接人类的到来;它们早已习惯于永恒的回归。”他+这样写道。
流亡:威尼斯的水印
约瑟夫.布罗茨基在《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或日浮起的橡实》—文说:“消失于人类,消失于人群(人群?),置身于亿万人之中;做众所周知的那座草堆中的一根针,但要是有人正在寻找的一根针,这便是流亡的全部含义。”
布罗茨基出生在列宁格勒,15岁就退了学,1964年,24岁的布罗茨基受到苏联官方审讯,罪名是“社会寄生虫”,因为他没有正当职业,干过火车司炉、地质勘探队员、水手、车工等十多种工作,却偏偏还写诗,他那篇《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朗诵,传到西方后引起了关注。这也算是因言获罪,诗人被判入狱五年,后来减到一年半,1972年,他被驱逐出境,从此开始在西方流亡。197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用诗歌为自己重建了一个世界,他的流亡生涯并不是人生的“暂停”,而是全新的开始,他在美国不仅成为桂冠诗人,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担任美国多所知名大学的文学教授,经常受邀赴世界各地演讲。
实际上,布罗茨基的流亡生涯过得相当潇洒,跟着一群作家游历威尼斯,写下了旅途漫记《水印》。威尼斯是布罗茨基年轻时的梦想,他当时追求的姑娘送给他一套威尼斯风光明信片,是她奶奶在二战前夕去意大利度蜜月时的纪念品。他一遍遍翻着这十二张明信片,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西方”一词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冬季大海边一座完美城市,圆柱,拱廊,狭窄的街道,冰冷的大理石阶梯,露出红砖肉体的斑驳灰泥墙,丘比特,小天使,被灰尘覆盖了眼睛一一这便是做好了应对寒冷季节之准备的文明。”看着这些明信片,他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若能走出国门,一定要在冬季前往威尼斯,写上两三首哀歌。流亡生涯中,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了这座古老的水域,他写道:“日落时分,所有的城市看起来都美妙绝伦,但是,某些城市比别的城市更加精彩绝伦。浮雕变得更柔和,圆柱变得更饱满,柱顶变得更卷曲……信徒们变得更懒散,天使们变得更飘逸。街道上,天开始变黑,但芳堤梦托大道还是白天,在那面巨大的液体的镜子里,摩托艇,水上巴士,贡多拉,小艇和驳船,‘像散落的旧鞋子’,狂热蹂躏着巴洛克和哥特式的立面,也不放过你自己的,或是一片路过的云的倒影。”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文人则要倒霉得多,苏东坡、柳宗元、白居易们的流亡命运自然是远离繁华大都市,下放到山野蛮荒之地,当然,虽然是“黄芦苦竹、山歌村笛”之地,游山玩水却也逍遥自在,《前后赤壁赋》、《小石潭记》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坐过牢,罪名跟布罗茨基一样,也是写诗讽刺朝廷,在扬州渡江时,还曾想过自杀,因为怕给弟弟招惹麻烦,就作罢了。苏东坡进的是御史台皇家监狱,狱卒心肠很好,所以,他在狱中的日子还是颇为舒适,据说每晚能洗上热水澡,还有一桩轶事,苏东坡跟儿子约好,只许送蔬菜和肉食,倘若听到坏消息,就送鱼去。有几天,苏迈离开京城,把送饭的事情交给朋友办,不知情的朋友送了熏鱼去,苏东坡大惊失色,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后来,诗给送到了皇帝手中,皇帝感动之下,苏东坡被从轻发落,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据林语堂说,苏东坡贬谪到惠州(广东)的时候,是欧洲第—次十字军东征的前两年,见到了亚热带的橘林、甘蔗、荔枝树、香蕉园,还有槟榔树,他不仅“日啖荔枝三百颗”,还尝了现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各种野味,“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这几句诗尽管耸人听闻,不过好在儋州(海南岛)海鲜丰富,水果品种也多,虽然吃不上大米饭,但有牡蛎这样的海鲜尝,也是人间幸事。
隐居:苦寒与农场风光
1938年,美国作家E·B·怀特决定从《纽约客》杂志辞职,原因是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作,每星期的截稿期限有压力,不喜欢用“我们”的模糊字眼来写评论,在纽约上东区租住的房子太热、太干燥,让他每天晚饭后昏昏欲睡,他开始焦躁不安、觉得不开心、憋闷,向往起自己在缅因州乡下的房子。于是,他带着妻子一起离开《纽约客》,“没有考虑儿子从曼哈顿的私立学校转入两间教室的乡村学校会如何,想也没想现身农村后钱从哪里来,就像个疯癫的流浪风笛手一样,率领我的小家离开了城市。”当时,《哈珀斯》杂志的编辑邀请他撰写每个月的专栏,他当场应承下来,换取每个月300美元的稿酬。
于是,怀特来到缅因州的咸水农场,像他所崇拜的梭罗一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因此,他清点了自己的117把椅子,卖掉半数财产,花了不少力气处理那些“寻常物件”一一瓷器、地毯、家具、书籍。咸水农场的风景很美,“耕种起始处,靠近一所房子,有一块大荒田,终结处是外岛那边的海湾,可以用无竿钓丝钓鳕鱼和黑斑鳕,海鸥如蠓虫一般绕耳噪闹,雾气不绝如缕,始终盘在胸前。”夏日里,他会拎了桶走过乡间小路,采些草莓给妻子做馅饼,或者钓两条小鳕鱼。“谷仓下面,种了芦荟和土豆,再向外就是牧场,在杜松、花岗岩和山月桂中间,生长着野草莓和温驯的小母牛。一路走去,沿途可见蓝莓和小红莓。”他用一只炭火育雏炉,养了84只刚出生的小鸡,除了吃掉的,剩下36只小母鸡,鸡蛋产量依然大大超过预期,他们一家每天吃鸡蛋宴,终于倒了胃口。他们还养了猪和羊,用羊粪浇灌从纽约带来的橡皮树,偶尔还去猎浣熊,并且,筹划了4年之久,终于拥有了一头奶牛。“我的奶牛长成了大家伙。我第一次带她出去,感觉恍如第—次带女孩子上剧场一一窘迫又洋洋得意。前后这两次,雌性的步履都比我坚定,仿佛她们才是主导者。’他在日记中写道。
散文集《人各有异》的最后一篇,怀特终于提到了“寒冷”,“早上,温度计显示温度为零下10℃或12℃。中午,温度一路升到零度。……奶牛鼻子的流涕也结成了,小的冰柱…..冻雪在靴子的橡胶鞋底踩踏下,咯吱咯吱作响,汽车车窗顷刻结霜。鹅从谷仓的窝中钻出,在吹积的雪堆上为自己踏出一个场子。它们高声抱怨冰冻的盘子,玉米糊糊在蓝色积雪映衬下呈金黄色。”
比怀特更不怕冷的,也许是《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的作者、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他在贝加尔湖畔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过了六个月的隐居生活,最近的村庄在120公里以外,冬季,气温降至零下30℃,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泰松居住的小木屋长宽均为3米,靠一只生铁炉子取暖,朝东的窗框中,可以望见一百公里外的雪山。他给小木屋安装了太阳能电板,为一台小型电脑供电,“在观雪时听舒伯特,在砍完木柴后读马可奥勒留,为庆祝晚上的捕鱼成果而抽上一支哈瓦那雪茄。”比起梭罗和怀特的时代,泰松的确要先进不少。他在书中写道:“社会不喜欢隐士,不会原谅他们的逃离。”
泰松在隐居的半年里,一直追寻着逃离社会的意义,除了抵御严寒,与野生动物为伍,他还回忆起了读过的很多书,“有一小群人渴望逃离世纪的前进进程,他们厌倦了人口泛滥的城市,厌倦了新技术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統治地位,预感到超级都市的增长将带来的社会和美学混乱,于是,他们决定离开城镇,回归森林。……嬉皮士逃避的是压迫他们的秩序,森林的新护林员逃离的则是令他们气馁的无序状态。树木已经准备着迎接人类的到来;它们早已习惯于永恒的回归。”他+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