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越”“抄袭”“收视之王”“于麻麻”“最佳编剧”……这些标签背后的于正是什么样的
于正
1978年出生于浙江,编剧,制作人。1999年跟随香港导演李惠民学习编剧,2002年离开李惠民工作室独立编剧至今,现多担任电视剧制作人。代表作品有《大清后宫》《美人心计》《宫锁心玉》《宫锁珠帘》等。
2012年2月28日,于正34岁生日,采访恰巧定在这一天。采访前,于正工作室的小姑娘特地打电话过来:“今天是于老师的生日,采访不要太……”这样说,是因为于正的作品一方面有极高收视率,一方面承载着太多争议。
年初,由于正担纲编剧、制作人的电视剧《宫2》(《宫锁珠帘》)在CSM71城1月份的省级卫视收视月报上再次登顶,在晚间黄金档以2.08%的收视率领先第二名近0.7%。而在2011开年,正是于正作品《宫1》(《宫锁心玉》)在湖南卫视首播收视破3%,网络点击破亿,带动了当年的穿越剧热潮。此前,于正的作品名单包括《荆轲传奇》《烟花三月》《大清后宫》《楚留香传奇》《最后的格格》《胭脂雪》《贤妻良母》《美人心计》及《欢喜婆婆俏媳妇》等。
于正坦诚,《宫》是其职业生涯的爆发点。
这个34岁、微胖、戴着眼镜、腰上系着治疗腰椎的腰封、一口吴侬软语乃至被ANTI-FANS(反对特定艺人并进行攻击的观众群)戏称为“于麻麻”的“金牌编剧兼制片人”,凭借《宫》,以青春靓丽的新生代偶像班底、“雷人”的情节、华丽的服化道和总在被指“模仿”的台词剧情,刷新了此前5年卫视播出剧的最高收视率,也让自己获得了2011亚洲电视节“最佳编剧”奖。
文化学者和业内同行,对这股“青春雷人风”或许有更专业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兴的流行文化在刺激收视率和市场表现上是那么真切。当然伴随而来的也有“雷人”“模仿”“狗血”的争议。
同时,于正也是编剧圈里的少数游刃于创作和资本间的制作人。他放言:“我是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制片人。当仁不让,我不谦虚,出名要趁早。”
未成名之前,他就在博客中直言作品论证会“很好笑”,他不喜欢自己的作品在提意见的过程中“被强奸”,他“不参加圈内任何论坛讲座,不参加编剧维权之类的活动”。
成名之后,他发出“编剧兼制作人是最划算的”的声音,编剧“光维权嚷嚷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把剧本写好,要了解市场,珍惜投资人的每一分钱,并以他们的利益为中心,懂得先给予再索取,懂得只有市场效益好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才会更大”。
当演员,真干不了
香港导演蒋家俊在内地拍摄电视剧《亡命天涯》,于正获得一个小角色,但依然发抖忘词,最终被开除出组。
于正在江南水乡“比较婉约”的环境中长大,“我本身不是很具有阳刚的东西,又特别自然主义,但为了演戏,我很用力地把自己变得外向,但是有时候又外向得收不住。”
成名后,他的中学同学曾在某论坛爆料于正在中学的元旦汇报演出上就已经展现了“偏执”的“雷”潜质。
“小时候我是想得多,说得少。因为小时候很自卑,不愿意做别人的小弟,但是又没人愿意把我当大哥。我成绩比较好,但是又不太招老师待见。讲话直,挺愤世嫉俗,对有些事情总是不依不饶。”
这个从小就内向敏感的男孩,20出头就成功挤进编剧行业,25岁“开始成名”,34岁时,爆红,被大批投资人追捧。
于正进入这个圈子是从表演开始的,与在编剧上的自信不同,在表演上于正没有找对方向。在上戏表演系时,“有次汇报演出,莫名全身发抖导致没有分数,此后再也不敢登台。”为了积累表演经验,于正当过“群演”,当时香港导演蒋家俊在内地拍摄电视剧《亡命天涯》,于正获得一个小角色,但依然发抖忘词,最终被开除出组。
现在回忆这段经历,于正将它视为人生道路上的转折。演员干不了,又因为《亡命天涯》剧组临时换编剧,于是他主动要求给剧组“写一段”。这一段戏让制片主任注意到了于正,将于正推荐到了李惠民导演工作室。之后的经历于正曾经在多次采访中提到:几乎没有报酬,工作室地处偏远,每天省吃俭用打车上下班,租住在小房子里,在上海阴冷的冬天里手上长满了冻疮……
唯有继续不断地写。
故事,要更好看更纠结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每一个细节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只有不同人物的性格才能组成不同的故事,这是个排列组合的技巧。编剧要做的事情就是“组织”,让这些发生过的事更好看、更纠结。
对于正的编剧作品,“反于派”认为故事架构、情节桥段总有东拼西凑的痕迹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模仿意味,对白多有台湾言情小说的痕迹。而“挺于派”则认为,“你来编一个故事未必编得圆”。
于正从李惠民处继承和发展来的电视剧创作观点是:“电视剧”里,首先一定是人物最“好看”,写戏不光是写情节。“如果前两集是编剧在写人物,那后面就是编剧在跟着人物走。”其次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每一个细节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只有不同人物的性格才能组成不同的故事,这是个排列组合的技巧。编剧要做的事情就是“组织”,让这些发生过的事更好看、更纠结。最后,电视剧是视觉艺术,每个细节都要好看。
无论是有意模仿还是无意借鉴,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高收视剧作的创作者和制作人,于正对电视观众心理和电视制作规律的把握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在于正的戏里,一集里面至少会有三个故事,有比较紧凑的节奏和冲突;整部剧,除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又会穿插不同的矛盾和线索。以《宫》为例,里面既有四阿哥、八阿哥和“穿越女”晴川的三角冲突,又有四阿哥、金枝、素言的三角冲突,还有康熙与德妃乌雅氏之间的故事冲突。于正认为“这样可以抓住各个层面的观众”。
于正作品中,除了《带我飞,带我走》《贤妻良母》和《一千滴眼泪》外,其他都是古装剧和年代剧。除了对于单个剧本本身的创作,对题材的娴熟把握和前瞻性也成为他取得收视成功的保证。例如2011年初,《宫》的播出抢尽了穿越剧的先机,稍早的《大清后宫》和《美人心计》则抢先占领了宫斗剧的市场。
在于正看来,《带我飞,带我走》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接地气的一部,他承认现实题材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于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古装和年代剧上,先后创作了《大清后宫》《胭脂雪》《锁清秋》等。这除了与当时他“自身比较苦闷的生活和恋爱状态”有关外,当时市场上这类题材的缺失也是一大原因。
从去年底开始实施的限制古装穿越、宫斗题材的调控政策,对于正而言应对起来也很“熟悉”——2008、2009年左右,他编剧制作了电视剧《贤妻良母》,“当时没有投资方,也输不起。对古装剧也有限制,我要是做个《宫》那样的,万一砸了呢?”于是他把所有好看的电视剧桥段看了一遍,写了《贤妻良母》,虽然“当时收视率是很好,也卖得很好,但是我很不喜欢《贤妻良母》,它让我变成了一个技工” 。此后,市场情况有变,之前对于古装剧的限制恰巧为后来古装剧又一波热潮积蓄了能量,《美人心计》和《宫》的推出,再一次验证了于正敏锐的市场嗅觉。“我觉得限制已经一段时间了,荧屏上多是苦情谍战戏,古装戏会有市场。”
出名,要趁早
男女主角基本都是新人,但配角大多是“老戏骨”,这种“混搭”是于正控制整个成本的方法之一。
于正现在是老板,他分别在海宁和松江成立了工作室,另外北京还有于正工作室的分部,将来“肯定是要做公司啦”。
于正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控制欲源自于危机感,“我为什么想出名——我想掌控自己的作品。”
在于正看来,编剧做制片,好处多多,一是能保证故事原汁原味,不会出现剧本好,但拍得不好的情况;二是编剧身兼制作人必然会为成本考虑,在编写过程中会在不损失剧情的情况下,为摄制组省钱,这比临时出状况再改好。三是编剧了解市场,懂得运用市场,不会盲目写剧,盲目投资,白白流失社会资源和财产。四是效率高。他以《锁清秋》为例,“从写剧本到制作一共花了半年时间,2008年9月15日关机,2009年1月22日就在上海跨年播出,收视非常好。安徽卫视独家上星,加12个地面频道,回款非常快。”
于正
1978年出生于浙江,编剧,制作人。1999年跟随香港导演李惠民学习编剧,2002年离开李惠民工作室独立编剧至今,现多担任电视剧制作人。代表作品有《大清后宫》《美人心计》《宫锁心玉》《宫锁珠帘》等。
2012年2月28日,于正34岁生日,采访恰巧定在这一天。采访前,于正工作室的小姑娘特地打电话过来:“今天是于老师的生日,采访不要太……”这样说,是因为于正的作品一方面有极高收视率,一方面承载着太多争议。
年初,由于正担纲编剧、制作人的电视剧《宫2》(《宫锁珠帘》)在CSM71城1月份的省级卫视收视月报上再次登顶,在晚间黄金档以2.08%的收视率领先第二名近0.7%。而在2011开年,正是于正作品《宫1》(《宫锁心玉》)在湖南卫视首播收视破3%,网络点击破亿,带动了当年的穿越剧热潮。此前,于正的作品名单包括《荆轲传奇》《烟花三月》《大清后宫》《楚留香传奇》《最后的格格》《胭脂雪》《贤妻良母》《美人心计》及《欢喜婆婆俏媳妇》等。
于正坦诚,《宫》是其职业生涯的爆发点。
这个34岁、微胖、戴着眼镜、腰上系着治疗腰椎的腰封、一口吴侬软语乃至被ANTI-FANS(反对特定艺人并进行攻击的观众群)戏称为“于麻麻”的“金牌编剧兼制片人”,凭借《宫》,以青春靓丽的新生代偶像班底、“雷人”的情节、华丽的服化道和总在被指“模仿”的台词剧情,刷新了此前5年卫视播出剧的最高收视率,也让自己获得了2011亚洲电视节“最佳编剧”奖。
文化学者和业内同行,对这股“青春雷人风”或许有更专业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兴的流行文化在刺激收视率和市场表现上是那么真切。当然伴随而来的也有“雷人”“模仿”“狗血”的争议。
同时,于正也是编剧圈里的少数游刃于创作和资本间的制作人。他放言:“我是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制片人。当仁不让,我不谦虚,出名要趁早。”
未成名之前,他就在博客中直言作品论证会“很好笑”,他不喜欢自己的作品在提意见的过程中“被强奸”,他“不参加圈内任何论坛讲座,不参加编剧维权之类的活动”。
成名之后,他发出“编剧兼制作人是最划算的”的声音,编剧“光维权嚷嚷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把剧本写好,要了解市场,珍惜投资人的每一分钱,并以他们的利益为中心,懂得先给予再索取,懂得只有市场效益好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才会更大”。
当演员,真干不了
香港导演蒋家俊在内地拍摄电视剧《亡命天涯》,于正获得一个小角色,但依然发抖忘词,最终被开除出组。
于正在江南水乡“比较婉约”的环境中长大,“我本身不是很具有阳刚的东西,又特别自然主义,但为了演戏,我很用力地把自己变得外向,但是有时候又外向得收不住。”
成名后,他的中学同学曾在某论坛爆料于正在中学的元旦汇报演出上就已经展现了“偏执”的“雷”潜质。
“小时候我是想得多,说得少。因为小时候很自卑,不愿意做别人的小弟,但是又没人愿意把我当大哥。我成绩比较好,但是又不太招老师待见。讲话直,挺愤世嫉俗,对有些事情总是不依不饶。”
这个从小就内向敏感的男孩,20出头就成功挤进编剧行业,25岁“开始成名”,34岁时,爆红,被大批投资人追捧。
于正进入这个圈子是从表演开始的,与在编剧上的自信不同,在表演上于正没有找对方向。在上戏表演系时,“有次汇报演出,莫名全身发抖导致没有分数,此后再也不敢登台。”为了积累表演经验,于正当过“群演”,当时香港导演蒋家俊在内地拍摄电视剧《亡命天涯》,于正获得一个小角色,但依然发抖忘词,最终被开除出组。
现在回忆这段经历,于正将它视为人生道路上的转折。演员干不了,又因为《亡命天涯》剧组临时换编剧,于是他主动要求给剧组“写一段”。这一段戏让制片主任注意到了于正,将于正推荐到了李惠民导演工作室。之后的经历于正曾经在多次采访中提到:几乎没有报酬,工作室地处偏远,每天省吃俭用打车上下班,租住在小房子里,在上海阴冷的冬天里手上长满了冻疮……
唯有继续不断地写。
故事,要更好看更纠结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每一个细节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只有不同人物的性格才能组成不同的故事,这是个排列组合的技巧。编剧要做的事情就是“组织”,让这些发生过的事更好看、更纠结。
对于正的编剧作品,“反于派”认为故事架构、情节桥段总有东拼西凑的痕迹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模仿意味,对白多有台湾言情小说的痕迹。而“挺于派”则认为,“你来编一个故事未必编得圆”。
于正从李惠民处继承和发展来的电视剧创作观点是:“电视剧”里,首先一定是人物最“好看”,写戏不光是写情节。“如果前两集是编剧在写人物,那后面就是编剧在跟着人物走。”其次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每一个细节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只有不同人物的性格才能组成不同的故事,这是个排列组合的技巧。编剧要做的事情就是“组织”,让这些发生过的事更好看、更纠结。最后,电视剧是视觉艺术,每个细节都要好看。
无论是有意模仿还是无意借鉴,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高收视剧作的创作者和制作人,于正对电视观众心理和电视制作规律的把握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在于正的戏里,一集里面至少会有三个故事,有比较紧凑的节奏和冲突;整部剧,除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又会穿插不同的矛盾和线索。以《宫》为例,里面既有四阿哥、八阿哥和“穿越女”晴川的三角冲突,又有四阿哥、金枝、素言的三角冲突,还有康熙与德妃乌雅氏之间的故事冲突。于正认为“这样可以抓住各个层面的观众”。
于正作品中,除了《带我飞,带我走》《贤妻良母》和《一千滴眼泪》外,其他都是古装剧和年代剧。除了对于单个剧本本身的创作,对题材的娴熟把握和前瞻性也成为他取得收视成功的保证。例如2011年初,《宫》的播出抢尽了穿越剧的先机,稍早的《大清后宫》和《美人心计》则抢先占领了宫斗剧的市场。
在于正看来,《带我飞,带我走》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接地气的一部,他承认现实题材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于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古装和年代剧上,先后创作了《大清后宫》《胭脂雪》《锁清秋》等。这除了与当时他“自身比较苦闷的生活和恋爱状态”有关外,当时市场上这类题材的缺失也是一大原因。
从去年底开始实施的限制古装穿越、宫斗题材的调控政策,对于正而言应对起来也很“熟悉”——2008、2009年左右,他编剧制作了电视剧《贤妻良母》,“当时没有投资方,也输不起。对古装剧也有限制,我要是做个《宫》那样的,万一砸了呢?”于是他把所有好看的电视剧桥段看了一遍,写了《贤妻良母》,虽然“当时收视率是很好,也卖得很好,但是我很不喜欢《贤妻良母》,它让我变成了一个技工” 。此后,市场情况有变,之前对于古装剧的限制恰巧为后来古装剧又一波热潮积蓄了能量,《美人心计》和《宫》的推出,再一次验证了于正敏锐的市场嗅觉。“我觉得限制已经一段时间了,荧屏上多是苦情谍战戏,古装戏会有市场。”
出名,要趁早
男女主角基本都是新人,但配角大多是“老戏骨”,这种“混搭”是于正控制整个成本的方法之一。
于正现在是老板,他分别在海宁和松江成立了工作室,另外北京还有于正工作室的分部,将来“肯定是要做公司啦”。
于正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控制欲源自于危机感,“我为什么想出名——我想掌控自己的作品。”
在于正看来,编剧做制片,好处多多,一是能保证故事原汁原味,不会出现剧本好,但拍得不好的情况;二是编剧身兼制作人必然会为成本考虑,在编写过程中会在不损失剧情的情况下,为摄制组省钱,这比临时出状况再改好。三是编剧了解市场,懂得运用市场,不会盲目写剧,盲目投资,白白流失社会资源和财产。四是效率高。他以《锁清秋》为例,“从写剧本到制作一共花了半年时间,2008年9月15日关机,2009年1月22日就在上海跨年播出,收视非常好。安徽卫视独家上星,加12个地面频道,回款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