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中的数学》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中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学生借助“旅游中的数学”中“租车”和“快餐店”这一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旅游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感悟到列表法的优越性,更好地理解数学,经历观察、思考、运算和小组合作的过程,培养学生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创新和团结互相帮助的精神,体会数学的价值。
这是一节本组的教研课,这节课我试教了二次,在磨课和试教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组合作在数学综合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本综合实践课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班准备打算租车去春游,怎样租车最省钱?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旅游中的數学中的租车知识,再分组讨论,在小组合作中用列表法找出最省钱的租车方案。而我在试教第一次的时候,由于在小组中分工不明确,加上计算量大,很多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没有把全部的方案找出来,导致这节课的内容没有按时完成。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学生探索的时间从哪里来?我们怎样要求学生去进行交流、合作和研究?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达到高效?
第一次试教以后,我们同组的老师在一起研究,给我提了许多建议。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上课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从学生中来,学生的第一组数据出不来,第二组数据就不会出现,没有学生自动生成的东西出现,就无法进行数据的比较和交流,这节课就无法上下去。对于学生来说,小组合作要求很高,这是一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这样就需要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合作,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有挑战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推行的生本课堂的主要方式之一,与探究性学习一样,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课堂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小组合作发挥其独到的功能,进而能构建高效的课堂,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确立良好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经过同事的指点和我第二次的精心准备,在紧接着的那次试教中,我采用四人一小组的合作形式,在小组合作前给他们讲清楚合作要求和目的,让他们进行小组分工后再开始,这次很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明显地增加了不少。但在课后同组的老师也给我指出了不少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有极少数同学没有认真思考,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学生常常以“我”而不是“我们”进行表达,这实际上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有关。针对这些问题,我对这节课进行了第二次修改,最后在正式上课时的效果很好,同学们之间的小组合作非常高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肯定。
通过这次上研讨课,我认为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小组学习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1、小组成员分组方式要恰当。
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组。可以按学习水平、能力差异分,也可以按性格、个性差异分。每个小组在分组的过程中注意优差、男女、学习成绩、表达能力等的搭配,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团结互助、解决问题的团队。
2、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负责人,他负责读题、分析题意;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的结果;发言人负责最后的全班汇报等等。并且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在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逐渐使学生养成自己推荐组长、分工合作,实施任务的好习惯。
3、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起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序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再次说明操作程序;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提醒;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等等。教师有力的引导也是小组合作活动高效的有力保证。
4.小组合作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师主动指导下,学生有序地开展小组活动,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小组伙伴一起分享、交流、合作并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途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构建高效课堂。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合作学;立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开展合作学习;利用数学游戏培养合作与竞争;利用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讨论与交流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真正掌握知识。
4.小组合作要注重实践操作。
我们在教学中通常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总结经验或验证结果,那我们就要注意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如学习了“克和千克”后,老师问:“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更重一些?”有的说棉花,有的说铁,于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争辩。“我认为铁重,棉花怎麽也比不上铁重。”有个孩子说。“你说的不对,老师已经说了,棉花和铁都是1千克,所以它们一样重。”那如果用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来称一称,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又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小组合作用小方块摆一摆,注意摆的时候的细节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出求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图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数量,这远远比老师直接告诉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辩论的空间里,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5.小组合作要建立课堂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中要关注学习结果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关注小组合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还要关注小组交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引入竞争机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以优秀学习小组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总之,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在我校推行的生本课堂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最优化。
这是一节本组的教研课,这节课我试教了二次,在磨课和试教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小组合作在数学综合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本综合实践课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班准备打算租车去春游,怎样租车最省钱?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旅游中的數学中的租车知识,再分组讨论,在小组合作中用列表法找出最省钱的租车方案。而我在试教第一次的时候,由于在小组中分工不明确,加上计算量大,很多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没有把全部的方案找出来,导致这节课的内容没有按时完成。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学生探索的时间从哪里来?我们怎样要求学生去进行交流、合作和研究?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达到高效?
第一次试教以后,我们同组的老师在一起研究,给我提了许多建议。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上课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从学生中来,学生的第一组数据出不来,第二组数据就不会出现,没有学生自动生成的东西出现,就无法进行数据的比较和交流,这节课就无法上下去。对于学生来说,小组合作要求很高,这是一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这样就需要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合作,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有挑战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推行的生本课堂的主要方式之一,与探究性学习一样,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课堂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小组合作发挥其独到的功能,进而能构建高效的课堂,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确立良好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经过同事的指点和我第二次的精心准备,在紧接着的那次试教中,我采用四人一小组的合作形式,在小组合作前给他们讲清楚合作要求和目的,让他们进行小组分工后再开始,这次很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明显地增加了不少。但在课后同组的老师也给我指出了不少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有极少数同学没有认真思考,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学生常常以“我”而不是“我们”进行表达,这实际上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有关。针对这些问题,我对这节课进行了第二次修改,最后在正式上课时的效果很好,同学们之间的小组合作非常高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肯定。
通过这次上研讨课,我认为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小组学习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1、小组成员分组方式要恰当。
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组。可以按学习水平、能力差异分,也可以按性格、个性差异分。每个小组在分组的过程中注意优差、男女、学习成绩、表达能力等的搭配,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团结互助、解决问题的团队。
2、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负责人,他负责读题、分析题意;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的结果;发言人负责最后的全班汇报等等。并且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在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逐渐使学生养成自己推荐组长、分工合作,实施任务的好习惯。
3、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起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序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再次说明操作程序;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提醒;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等等。教师有力的引导也是小组合作活动高效的有力保证。
4.小组合作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师主动指导下,学生有序地开展小组活动,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小组伙伴一起分享、交流、合作并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途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构建高效课堂。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合作学;立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开展合作学习;利用数学游戏培养合作与竞争;利用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讨论与交流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真正掌握知识。
4.小组合作要注重实践操作。
我们在教学中通常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总结经验或验证结果,那我们就要注意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如学习了“克和千克”后,老师问:“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更重一些?”有的说棉花,有的说铁,于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争辩。“我认为铁重,棉花怎麽也比不上铁重。”有个孩子说。“你说的不对,老师已经说了,棉花和铁都是1千克,所以它们一样重。”那如果用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来称一称,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又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小组合作用小方块摆一摆,注意摆的时候的细节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出求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图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数量,这远远比老师直接告诉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辩论的空间里,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5.小组合作要建立课堂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中要关注学习结果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关注小组合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还要关注小组交流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引入竞争机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以优秀学习小组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总之,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中,在我校推行的生本课堂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