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期刊的总印刷量已经达到顶峰。那么,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持续下滑,期刊界的发展潜力不再是“刊号之年”,而是调整结构。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期刊业发展的方向。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期刊业的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使期刊出版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能够帮助当前的期刊业走出困境。
期刊业新常态的表现
当前,我国期刊业发展呈现出这六个主要特征:
第一,期刊食物链将下滑到一个合理区间。我国期刊业的快速发展启始于1978年,最初为2亿册,此后8年间,达到了25.6亿册。这是打破文化禁锢后,给庞大读者带来的阅读红利。此后20年间,一直处于徘徊阶段,总印数始终没有突破30亿册。1990年总印数下滑到17.9亿册,随后逐年增长,2000年达到29.42亿册。之后几年又有波动。
从2005年开始,期刊业迎来了“八连涨”。总印数从27.59亿册,增长到2012年的33.48亿册,可谓是一个峰值。
转折发生在2013年,期刊总印数出现下滑,降到32.72亿册。现在,2014年的数据还没有看到,估计仍将继续下滑。而且在今后三五年中,将保持持续下滑的态势。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阅读取向的变化不可逆转,对这种趋势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估计下滑到25亿册左右,又会有一个相对稳定期。这是因为我国有一个相当规模的、阅读取向稳定的中老年读者群。
基于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基本阅读需求,我的结论是:期刊不会很快消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纸质期刊与电子读物,各有生存的理由和空间。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共生共荣。
第二,期刊业的发展将转移到调整产品结构上。一段时期以来,业界普遍认为,严格控制刊号制约了期刊业的发展,我也曾经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在市场兴旺时,刊号确实成为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目前市场需求呈下滑趋势,市场潜力已经转移到调整产品结构上。
目前期刊出现二八分化现象,一部分期刊仅仅销量下滑,比如党刊、少儿、老年期刊;部分专业学术类期刊、大部分消费类期刊,呈现经营困难,如文化生活类期刊、文摘类期刊、时尚类期刊。因此调整结构,成为很多期刊社生死攸关的问题。整体来看,期刊逐步趋向高端阅读,市场潜力也在高端阅读,通俗阅读需求将局部让位于移动阅读。
第三,提高期刊质量更显紧迫。渠道为王说、网络为王说、观念转移说等,在一段时期中交替呈现。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期刊是内容产品,期刊业是内容产业,内容是期刊的命根子,内容好,参与网络才有基础。当前市场上,缺的是高质量的期刊。
第四,融合是媒体发展的方向。中央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媒体的未来指明方向。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支持。但长期以来,我们依靠的传统媒体,其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在下滑,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新兴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提升传统媒体传播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创造了条件。因此,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超越了媒体自身的意义,融合是一种双向选择,互为需要,相互借力。
第五,“走出去”是中国期刊业的短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力是一个行业标志。在目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下,中国期刊“走出去”不完全是经营的概念。期刊作为一种媒体,到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每年有200种期刊通过版权贸易输出,每年有220万册期刊出口到海外,网络成为期刊传输的新渠道,中国知网产品出口到4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北美、欧洲、亚洲1300多家营销机构、著名大学以及图书馆。但我国期刊在国际期刊上的份额还很小,在国际传媒竞争中还处在下风,中国声音在国际舆论中处于弱势。
第六,体制改革的关键性初显。期刊业调整结构、构建市场主体、兼并重组、媒体融合,甚至激发从业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一个共同的障碍都指向管理体制的问题。期刊业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期刊出版单位虽然大部分进行了转企改制,但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依附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不利于期刊业面向市场发展,期刊经营单位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有待于变革、创新。
新常态带来新表象
所谓新常态事物,是指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呈现的状态,是事物矛盾共同的统一体,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期刊业的新常态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出现的新情况作用于期刊业的结果,对期刊从业者的思想观念、经营策略、发展取向等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也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生产的挑战。期刊需求的变化全面下滑,直接影响到一部分期刊的生存,以提高质量适应市场谈何容易?改变办刊宗旨,新的市场需求在哪里?市场需求持续下滑肯定会有一部分期刊办不下去,刊物停了,人员怎么办?即使没有生存危机的期刊,也面临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的挑战,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第二,生存压力可能带来出版方向的挑战。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生存的驱动力是巨大的,有的期刊出版单位为了生存,内容可能会趋向低质化,出现导向问题,有的可能会违反出版管理规定,利用刊号进行寻租。
第三,结构调整可能带来主流舆论削弱的挑战。当下期刊结构的调整大多以市场为取向,这没有错,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则有可能出现削弱主流舆论的倾向。期刊除了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外,还毕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体制改革可能带来对媒体控制力的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媒体管理的一整套政策措施方式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只是新的环境下要实行体制改革,但一条重要原则党管媒体不能变,通过改革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以简政放权为主要目标的体制改革绕不开管理政策的调整,搞不好就可能出现管理漏洞,所以必须把握好改革的节奏。
新作为有待于调整
新常态的发展方向完全取决于当代期刊人的担当精神,所以我们要以新作为应对新挑战,为此我在这里提出加大四大力度实现四个重构。
第一,加大创新力度,重构经营模式。新常态下期刊业出现最大的不适应是经营模式问题,原来完全依靠发行量或者广告为生的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所以,经营模式创新要实现三个转移:做渠道向经营平台转移;发行向精品内容转移(当前主要矛盾还是在产品内容);单兵作战向联合作战转移,提倡多种方式联合经营。
第二,加大媒体传播力,媒体传播力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需要从多方面提高转型,从转型提出三个推进:推进管理体制转型,增强企业媒体活力;推进期刊形态转型,提升市场占有力;推进传播机制转型,提高市场渗透力。
第三,加大融合力度,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整合是媒体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双方来说早融合早主动,大融合引来大繁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媒体重构必须进行全方面深度融合。我在这里提出五个大力推动:大力推动内容融合,提升媒体公信力;大力推动渠道融合,提升媒体传播力;大力推动平台融合,提升媒体影响力;大力推动经营融合,提升媒体适应市场能力;大力推动管理融合,提升媒体社会服务功能。
第四,加大改革力度,重构管理体制。这是期刊业走出当前困境的唯一选择,鉴于期刊媒体特性,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加强党管媒体,有利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调动期刊从业者积极性原则的前提下,从行政管理的角度需要实现一个转变、深化四个方面的改革。即转变管理观念,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的目标要立足于发展,管理的要求要立足于基层,管理的措施要立足于实际。三项改革,深化管理方式改革,实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做到管理决策科学、依据公开、行政处罚透明。
(作者系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期刊业新常态的表现
当前,我国期刊业发展呈现出这六个主要特征:
第一,期刊食物链将下滑到一个合理区间。我国期刊业的快速发展启始于1978年,最初为2亿册,此后8年间,达到了25.6亿册。这是打破文化禁锢后,给庞大读者带来的阅读红利。此后20年间,一直处于徘徊阶段,总印数始终没有突破30亿册。1990年总印数下滑到17.9亿册,随后逐年增长,2000年达到29.42亿册。之后几年又有波动。
从2005年开始,期刊业迎来了“八连涨”。总印数从27.59亿册,增长到2012年的33.48亿册,可谓是一个峰值。
转折发生在2013年,期刊总印数出现下滑,降到32.72亿册。现在,2014年的数据还没有看到,估计仍将继续下滑。而且在今后三五年中,将保持持续下滑的态势。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阅读取向的变化不可逆转,对这种趋势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估计下滑到25亿册左右,又会有一个相对稳定期。这是因为我国有一个相当规模的、阅读取向稳定的中老年读者群。
基于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基本阅读需求,我的结论是:期刊不会很快消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纸质期刊与电子读物,各有生存的理由和空间。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共生共荣。
第二,期刊业的发展将转移到调整产品结构上。一段时期以来,业界普遍认为,严格控制刊号制约了期刊业的发展,我也曾经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在市场兴旺时,刊号确实成为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目前市场需求呈下滑趋势,市场潜力已经转移到调整产品结构上。
目前期刊出现二八分化现象,一部分期刊仅仅销量下滑,比如党刊、少儿、老年期刊;部分专业学术类期刊、大部分消费类期刊,呈现经营困难,如文化生活类期刊、文摘类期刊、时尚类期刊。因此调整结构,成为很多期刊社生死攸关的问题。整体来看,期刊逐步趋向高端阅读,市场潜力也在高端阅读,通俗阅读需求将局部让位于移动阅读。
第三,提高期刊质量更显紧迫。渠道为王说、网络为王说、观念转移说等,在一段时期中交替呈现。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期刊是内容产品,期刊业是内容产业,内容是期刊的命根子,内容好,参与网络才有基础。当前市场上,缺的是高质量的期刊。
第四,融合是媒体发展的方向。中央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媒体的未来指明方向。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支持。但长期以来,我们依靠的传统媒体,其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在下滑,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新兴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提升传统媒体传播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创造了条件。因此,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超越了媒体自身的意义,融合是一种双向选择,互为需要,相互借力。
第五,“走出去”是中国期刊业的短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竞争力是一个行业标志。在目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下,中国期刊“走出去”不完全是经营的概念。期刊作为一种媒体,到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每年有200种期刊通过版权贸易输出,每年有220万册期刊出口到海外,网络成为期刊传输的新渠道,中国知网产品出口到4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北美、欧洲、亚洲1300多家营销机构、著名大学以及图书馆。但我国期刊在国际期刊上的份额还很小,在国际传媒竞争中还处在下风,中国声音在国际舆论中处于弱势。
第六,体制改革的关键性初显。期刊业调整结构、构建市场主体、兼并重组、媒体融合,甚至激发从业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一个共同的障碍都指向管理体制的问题。期刊业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期刊出版单位虽然大部分进行了转企改制,但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依附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不利于期刊业面向市场发展,期刊经营单位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有待于变革、创新。
新常态带来新表象
所谓新常态事物,是指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呈现的状态,是事物矛盾共同的统一体,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期刊业的新常态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出现的新情况作用于期刊业的结果,对期刊从业者的思想观念、经营策略、发展取向等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也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生产的挑战。期刊需求的变化全面下滑,直接影响到一部分期刊的生存,以提高质量适应市场谈何容易?改变办刊宗旨,新的市场需求在哪里?市场需求持续下滑肯定会有一部分期刊办不下去,刊物停了,人员怎么办?即使没有生存危机的期刊,也面临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的挑战,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第二,生存压力可能带来出版方向的挑战。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生存的驱动力是巨大的,有的期刊出版单位为了生存,内容可能会趋向低质化,出现导向问题,有的可能会违反出版管理规定,利用刊号进行寻租。
第三,结构调整可能带来主流舆论削弱的挑战。当下期刊结构的调整大多以市场为取向,这没有错,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则有可能出现削弱主流舆论的倾向。期刊除了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外,还毕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要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体制改革可能带来对媒体控制力的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媒体管理的一整套政策措施方式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只是新的环境下要实行体制改革,但一条重要原则党管媒体不能变,通过改革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以简政放权为主要目标的体制改革绕不开管理政策的调整,搞不好就可能出现管理漏洞,所以必须把握好改革的节奏。
新作为有待于调整
新常态的发展方向完全取决于当代期刊人的担当精神,所以我们要以新作为应对新挑战,为此我在这里提出加大四大力度实现四个重构。
第一,加大创新力度,重构经营模式。新常态下期刊业出现最大的不适应是经营模式问题,原来完全依靠发行量或者广告为生的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所以,经营模式创新要实现三个转移:做渠道向经营平台转移;发行向精品内容转移(当前主要矛盾还是在产品内容);单兵作战向联合作战转移,提倡多种方式联合经营。
第二,加大媒体传播力,媒体传播力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需要从多方面提高转型,从转型提出三个推进:推进管理体制转型,增强企业媒体活力;推进期刊形态转型,提升市场占有力;推进传播机制转型,提高市场渗透力。
第三,加大融合力度,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整合是媒体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双方来说早融合早主动,大融合引来大繁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媒体重构必须进行全方面深度融合。我在这里提出五个大力推动:大力推动内容融合,提升媒体公信力;大力推动渠道融合,提升媒体传播力;大力推动平台融合,提升媒体影响力;大力推动经营融合,提升媒体适应市场能力;大力推动管理融合,提升媒体社会服务功能。
第四,加大改革力度,重构管理体制。这是期刊业走出当前困境的唯一选择,鉴于期刊媒体特性,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加强党管媒体,有利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调动期刊从业者积极性原则的前提下,从行政管理的角度需要实现一个转变、深化四个方面的改革。即转变管理观念,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的目标要立足于发展,管理的要求要立足于基层,管理的措施要立足于实际。三项改革,深化管理方式改革,实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做到管理决策科学、依据公开、行政处罚透明。
(作者系中国期刊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