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训练融合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中,思想教育不是独立于语文训练过程之外的特殊过程,而是同语文训练融为一体的统一过程。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训练不是纯技能训练,不论听话、说话、阅读、写作都包括思想性,学生从中都能受到思想教育。语文训练同思想教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教育因素,思想教育不是外加的,附带的,也不是某一阶段才有的。
二、情理結合
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把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形象感染性,特别是文学课文更蕴含丰富的感情。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必须重视感情因素,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思想教育要诉诸感情,这是符合形象思维规律的。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离不开感情。这是因为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作者在描绘形象时对他所定的东西总有一定的态度,必须产生感情体验。语文课选了大量的文学课文,它们是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凭借。指导学生阅读文学课文的“披文入情”过程,这就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去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感情的过程。因为“披文入情”的阅读过程,既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又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形象思维同感情活动的这种必然联系,决定了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诉诸感情,必须充分发挥课文的形象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感情。课文中的非文学作品也有感情,即使是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也蕴含着感情。教学议论文不仅要注意逻辑思维因素,也要注意感情因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寓于理性分析之中的深刻感情。
诉诸感情是语文课思想教育的重要特点。但是,塑造学生的灵魂,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是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我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奠定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优秀课文本身既有健康的情,又有正确的理,这就为情理结合的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只要教师能披文入情,循文求义,透过语言因素去发掘思想意义,并通过动情、激思去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就能使学生受到切实而又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自我教育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良好条件。文学被称为人学。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文学课文,就能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激起自我教育的愿望,受到自我教育。而学生作文,更包含着丰富的自我教育因素。作文属于表情达意的智力作业,它的源泉是生活,因而不能把它单纯地归结为“表现自我”。但作文这种智力活动,毕竟要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因而它又包含着学生的“自我表现”在内。要使作文没有学生的“自我表现”是不可能的。正因为作文具有学生“自我表现”的因素,要表现学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这就可能通过自我教育来发展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达到精神境界的自我提高。
了解了这些特点,然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比较容易了,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结合教材学习
适时介绍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良传统、建设成就以及光辉远景。从古代哲学家到当代革命家,其中多数的语文课上要讲到,或者有他们本人的作品,或者涉及他们的业绩;如古典作品有《孙子兵法》、《史记》、《屈原列传》、唐朝宋八大家之一的《六国论》、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黄山记》和一些美妙绝伦的唐宋词。现代作品和鲁迅先生五四运动时期奠基作品《狂人日记》、追悼革命烈士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更是救国救民、激发斗志的光辉篇章。优美的散文如《海市》、《风景谈》、《内蒙访古》、《天山景物记》等等,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迈感情;严谨的政论杂文和毛泽东同志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瞿秋白同志的《鲁迅的精神》,刘少奇同志的《个人和集体》等等,也是启发学生刻苦自励、矢志为现代中国贡献青春的好教材。
2.课外读写是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广阔天地
从《他们的美国梦在渐渐消失》、《外籍华侨的心理话》、《美国护照中国心》、《由港复归的北大讲师万长和》、《我国最年轻的教授陈章良》、《留学生在国外》、《海内忧心》到钢琴家傅聪、中学生余静等人的经历,从鲁迅、郭沫若、华罗庚、周培源、邓稼先、茅以升、徐悲鸿、钱学森等大师的爱国典范,到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发展史》、季羡林的《国学漫谈》、李喜所的《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一直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弘扬,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他们呼吸到了英雄们的气息。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韧和奋斗。为此,我们不断引导学生以 “我爱你,中华”“祖国颂”“赤子之心”“敬礼,五星红旗”等为题练习写作,让他们把心理话说出来,把对祖国的感情写出来,情动于衷形于文,发而为言见于行。
3.结合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贵在日久天长,要把真实情况告诉学生,用事实说话,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身体需要营养,不营养就要垮;思想更需要营养,不营养就要枯竭。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几天便可大功告成的。爱国情感是一种高价值的精神营养品。对正值青春成长期的中学生是须臾不可离开的。这样就亟需用真实而新鲜的东西不断充实教育内容,不仅要充分利用报刊舆论方面的料材,更要发挥教师本人情同身受的体验的感召作用。这里特别应该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相信学生会正确对待,指导他们辩证分析,让他们自己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仅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而没有建国之才,效国之行,爱国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感情是一种能量,信念更是一种力量,但是思想必须化为行动才有意义。语文教学完全有条件利用听说读写多种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在语文课中,思想教育不是独立于语文训练过程之外的特殊过程,而是同语文训练融为一体的统一过程。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训练不是纯技能训练,不论听话、说话、阅读、写作都包括思想性,学生从中都能受到思想教育。语文训练同思想教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教育因素,思想教育不是外加的,附带的,也不是某一阶段才有的。
二、情理結合
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把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形象感染性,特别是文学课文更蕴含丰富的感情。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必须重视感情因素,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思想教育要诉诸感情,这是符合形象思维规律的。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离不开感情。这是因为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作者在描绘形象时对他所定的东西总有一定的态度,必须产生感情体验。语文课选了大量的文学课文,它们是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凭借。指导学生阅读文学课文的“披文入情”过程,这就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去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感情的过程。因为“披文入情”的阅读过程,既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又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形象思维同感情活动的这种必然联系,决定了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诉诸感情,必须充分发挥课文的形象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感情。课文中的非文学作品也有感情,即使是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也蕴含着感情。教学议论文不仅要注意逻辑思维因素,也要注意感情因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寓于理性分析之中的深刻感情。
诉诸感情是语文课思想教育的重要特点。但是,塑造学生的灵魂,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是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我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奠定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优秀课文本身既有健康的情,又有正确的理,这就为情理结合的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只要教师能披文入情,循文求义,透过语言因素去发掘思想意义,并通过动情、激思去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就能使学生受到切实而又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自我教育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良好条件。文学被称为人学。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文学课文,就能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激起自我教育的愿望,受到自我教育。而学生作文,更包含着丰富的自我教育因素。作文属于表情达意的智力作业,它的源泉是生活,因而不能把它单纯地归结为“表现自我”。但作文这种智力活动,毕竟要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因而它又包含着学生的“自我表现”在内。要使作文没有学生的“自我表现”是不可能的。正因为作文具有学生“自我表现”的因素,要表现学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这就可能通过自我教育来发展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达到精神境界的自我提高。
了解了这些特点,然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比较容易了,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结合教材学习
适时介绍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良传统、建设成就以及光辉远景。从古代哲学家到当代革命家,其中多数的语文课上要讲到,或者有他们本人的作品,或者涉及他们的业绩;如古典作品有《孙子兵法》、《史记》、《屈原列传》、唐朝宋八大家之一的《六国论》、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黄山记》和一些美妙绝伦的唐宋词。现代作品和鲁迅先生五四运动时期奠基作品《狂人日记》、追悼革命烈士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更是救国救民、激发斗志的光辉篇章。优美的散文如《海市》、《风景谈》、《内蒙访古》、《天山景物记》等等,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迈感情;严谨的政论杂文和毛泽东同志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瞿秋白同志的《鲁迅的精神》,刘少奇同志的《个人和集体》等等,也是启发学生刻苦自励、矢志为现代中国贡献青春的好教材。
2.课外读写是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广阔天地
从《他们的美国梦在渐渐消失》、《外籍华侨的心理话》、《美国护照中国心》、《由港复归的北大讲师万长和》、《我国最年轻的教授陈章良》、《留学生在国外》、《海内忧心》到钢琴家傅聪、中学生余静等人的经历,从鲁迅、郭沫若、华罗庚、周培源、邓稼先、茅以升、徐悲鸿、钱学森等大师的爱国典范,到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发展史》、季羡林的《国学漫谈》、李喜所的《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一直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弘扬,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他们呼吸到了英雄们的气息。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韧和奋斗。为此,我们不断引导学生以 “我爱你,中华”“祖国颂”“赤子之心”“敬礼,五星红旗”等为题练习写作,让他们把心理话说出来,把对祖国的感情写出来,情动于衷形于文,发而为言见于行。
3.结合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贵在日久天长,要把真实情况告诉学生,用事实说话,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身体需要营养,不营养就要垮;思想更需要营养,不营养就要枯竭。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几天便可大功告成的。爱国情感是一种高价值的精神营养品。对正值青春成长期的中学生是须臾不可离开的。这样就亟需用真实而新鲜的东西不断充实教育内容,不仅要充分利用报刊舆论方面的料材,更要发挥教师本人情同身受的体验的感召作用。这里特别应该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相信学生会正确对待,指导他们辩证分析,让他们自己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仅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而没有建国之才,效国之行,爱国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感情是一种能量,信念更是一种力量,但是思想必须化为行动才有意义。语文教学完全有条件利用听说读写多种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