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来,在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讨论中,引出了对于基尼系数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的争论。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回答了魏杰、谭伟先生对基尼系数理论提出的四大质疑,阐明了对待基尼系数理论的应有态度。
关键词:基尼系数;居民收入差距;国情
近一段时期,关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讨论比较热烈,对于中国目前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否严重见仁见智。讨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无法回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与计算,而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因而基尼系数也成为此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讨论的一个焦点。有的学者为了证明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并不严重,转而质疑甚至否定基尼系数。有的学者认为,“基尼系数的核算方法五花八门,没有定则;……炮制‘中国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即危言耸听地制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危机感,给“劫富济贫”的再分配政策寻找理论依据。” [1]还有一些人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基尼系数不适用于中国,但他们提出了诸如应该给基尼系数打一个“国情折扣” [2]、或者宣称“用‘购买力’计算的中国基尼系数要比用‘名义收入’计算的数值小很多,中国的收入差距实际上被夸大了” [3]等改良基尼系数的观点,实际上也是认为基尼系数不适应中国国情。
魏杰、谭伟先生在《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碰撞》 [4](以下简称“碰撞”)中,依据中国的基尼系数虽然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但并没有伴随社会的动荡和经济萎缩,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中国现实,表现出了与其他转型国家完全不同的状况,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基尼系数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产生质疑,是不是可以根据基尼系数大于0.4这个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来评价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中国对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如何根据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来正确判断中国的问题?”接着列举了基尼系数的四大局限性,用来否定基尼系数在中国的适用性。本人认为,如果仅仅从学术的观点来看,基尼系数本身是不完备的。
一、关于“基尼系数评判标准的局限性”
“碰撞”认为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只是收入差距本身的警戒线,而被很多学者理解为对于社会影响的警戒线。这样理解的学者,实际上混淆了两个概念,即收入差距判断与收入差距影响判断”,“对于已经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收入差距和收入差距影响的判断标准和判断结果重合……而用于判断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国家的收入差距影响的标准应该适当放宽,而不是教条地使用0.4的警戒线”,作者认为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进入收入差距过大的区间,但其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不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仍在继续,不能据此判断中国收入差距影响超过警戒线”。令人困惑的是,作者一方面承认中国已经“进入收入差距过大的区间”,另一方面又坚持“不能据此判断中国收入差距影响超过警戒线”,人们不禁要问:收入差距达到多大才能判断其影响超过警戒线呢?按照作者的逻辑,是不是说收入差距多大并不重要,我们只需关注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本人不敢再推理下去了,这种发展观是不是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中国的收入差距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真的并不突出吗?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有效需求为动力的,社会总需求由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需求构成,俗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而中国近年来出现了内需不足的问题,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扩大内需但收效不明显,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与收入差距扩大有关系。根据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1995—2004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率[5]分别由90.8%和83.1%下降到76.2%和74.4%,分别下降14.6和8.7个百分点。2004年,城镇居民中的最低收入组、低收入组、中等偏下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上组、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消费率分别为99.7%、89.0%、84.6%、79.6%、75.5%、71.8%和66.4%,高低相差3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中的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和高收入组的消费率分别为124.1%、85.8%、75.7%、68.2%和59.6%,高低相差64个百分点。很明显,是低收入居民无力消费和高收入居民不愿意消费降低了中国的居民总体消费率,由于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只能过度依赖投资,导致投资效益下降。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19亿元,GDP增加10824亿元,每一元钱的投资可以增加0.54元的GDP;而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GDP增加25539亿元,每一元钱的投资只能增加0.23元的GDP,投资效益下降一半多。消费和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如同食物和药品对于人体活力的作用,长期依赖药品维持体力的人肯定是不健康的。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充分说明“基尼系数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同样适用于中国。
二、关于“基尼系数在动态分析中的局限性”
“碰撞”认为,“基尼系数的变动不能反映出各个收入组动态变动的情况”,或者说,在基尼系数上升的情况下,实际的收入分配结构有两种可能的变化,一种是各阶层收入普遍有所增加,相对差距扩大;另一种是收入低的变得越低,收入高的变得越高,收入差距绝对增大。前一种基尼系数的上升是人们可以接受的,后一种基尼系数的上升才是有害的。这一点在基尼系数的动态比较中是反映不出来的,认为这是基尼系数的“局限性”所在。本人以为,基尼系数更多的是具有比较的意义,只有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中,才能对基尼系数的高低和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本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用二次曲线回归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以及全体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虽然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有差异,但其变动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本人测算的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表现为持续加速上升的趋势,由1995年的0.2116上升到2000年的0.2523,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0.3318,而2000—2004年年均上升幅度高达3.16%。
三、关于“基尼系数面对二元结构时的局限性”
“碰撞”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之所以这么大,主要是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决定的”,如果将城镇和农村分开来看,“无论是城镇内部还是农村内部基尼系数的数值都处在合理区间内”。作者还说,“虽然中国整体的基尼系数很高,但中国居民由于分布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中,实际感受到的收入差距没有那么大,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变强”。这种动不动就试探人们的承受能力的学者不知道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分析问题的,中国历史的周期律已经证明,高估人们对贫富分化的承受能力的人总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四、关于“基尼系数在收入结构分析中的局限性”
“碰撞”认为,“基尼系数虽然综合了各个收入组的信息,但并不能体现收入结构的不同”。本人同意作者的这一说法,由于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与反映收入分配结构的洛伦茨曲线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能出现基尼系数相等而收入分配结构不同的情况,但本人并不认为这是基尼系数的局限性。从基尼系数的本义出发,它所反映的是实际的收入分配状态与绝对平等的分配状态之间的差异程度,并假定这种差异程度越大,表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高。这里不存在哪一种分配结构更优的价值判断问题,只要基尼系数相同,就可以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相同,至于要比较基尼系数相同而分配结构不同的两种分配状态孰优孰劣,需要用到另外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本来就不是基尼系数应有的功能。如果因为这一点而认为基尼系数存在局限性,作者是否也混淆了“收入差距判断与收入差距影响判断的概念”?按照这样的理解,基尼系数的假定本身也存在问题,因为严格地讲,基尼系数并不是越小越好,基尼系数为零的收入分配结构其实是无效率的。其实,要分析收入分配结构,也有可选用的方法,比较简单有效的就是计算库兹涅茨指数,它可以反映各收入组占有收入的情况。
五、结论
基尼系数是有用的,但必须正确应用。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虽然还有很多,但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客观、直观和综合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基尼系数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要把它不具备的职能强加于其上。基尼系数说到底是一项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数量特征的经济指标。任何一项经济指标都只能反映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某一侧面的数量特征,而不是这种经济现象的全部特征。要全面反映经济现象的整体数量特征,需要设计一套指标体系。基尼系数虽然是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体系中最核心的指标,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
参考文献:
[1]薛兆丰.所谓基尼系数到了警戒线是在自己吓自己[J].载英国金融时报,2006,7:78-80.
[2]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统计局称应打国情折扣[J].载中国证券报,2006,6:19-21.
[3]央行官员再驳基尼系数风险[N].载北京晨报,2006-7-29.
[4]魏杰,谭伟.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碰撞[J].载经济学动态,2006,3:44-46.
[5]魏杰.收入差距不要迷信基尼系数[J].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7:14-18.
关键词:基尼系数;居民收入差距;国情
近一段时期,关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讨论比较热烈,对于中国目前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否严重见仁见智。讨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无法回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与计算,而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因而基尼系数也成为此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讨论的一个焦点。有的学者为了证明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并不严重,转而质疑甚至否定基尼系数。有的学者认为,“基尼系数的核算方法五花八门,没有定则;……炮制‘中国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即危言耸听地制造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危机感,给“劫富济贫”的再分配政策寻找理论依据。” [1]还有一些人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基尼系数不适用于中国,但他们提出了诸如应该给基尼系数打一个“国情折扣” [2]、或者宣称“用‘购买力’计算的中国基尼系数要比用‘名义收入’计算的数值小很多,中国的收入差距实际上被夸大了” [3]等改良基尼系数的观点,实际上也是认为基尼系数不适应中国国情。
魏杰、谭伟先生在《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碰撞》 [4](以下简称“碰撞”)中,依据中国的基尼系数虽然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但并没有伴随社会的动荡和经济萎缩,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中国现实,表现出了与其他转型国家完全不同的状况,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基尼系数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产生质疑,是不是可以根据基尼系数大于0.4这个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来评价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中国对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如何根据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来正确判断中国的问题?”接着列举了基尼系数的四大局限性,用来否定基尼系数在中国的适用性。本人认为,如果仅仅从学术的观点来看,基尼系数本身是不完备的。
一、关于“基尼系数评判标准的局限性”
“碰撞”认为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只是收入差距本身的警戒线,而被很多学者理解为对于社会影响的警戒线。这样理解的学者,实际上混淆了两个概念,即收入差距判断与收入差距影响判断”,“对于已经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国家……收入差距和收入差距影响的判断标准和判断结果重合……而用于判断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国家的收入差距影响的标准应该适当放宽,而不是教条地使用0.4的警戒线”,作者认为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进入收入差距过大的区间,但其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不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仍在继续,不能据此判断中国收入差距影响超过警戒线”。令人困惑的是,作者一方面承认中国已经“进入收入差距过大的区间”,另一方面又坚持“不能据此判断中国收入差距影响超过警戒线”,人们不禁要问:收入差距达到多大才能判断其影响超过警戒线呢?按照作者的逻辑,是不是说收入差距多大并不重要,我们只需关注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本人不敢再推理下去了,这种发展观是不是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中国的收入差距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真的并不突出吗?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有效需求为动力的,社会总需求由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需求构成,俗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而中国近年来出现了内需不足的问题,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扩大内需但收效不明显,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与收入差距扩大有关系。根据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1995—2004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率[5]分别由90.8%和83.1%下降到76.2%和74.4%,分别下降14.6和8.7个百分点。2004年,城镇居民中的最低收入组、低收入组、中等偏下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上组、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消费率分别为99.7%、89.0%、84.6%、79.6%、75.5%、71.8%和66.4%,高低相差3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中的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和高收入组的消费率分别为124.1%、85.8%、75.7%、68.2%和59.6%,高低相差64个百分点。很明显,是低收入居民无力消费和高收入居民不愿意消费降低了中国的居民总体消费率,由于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只能过度依赖投资,导致投资效益下降。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19亿元,GDP增加10824亿元,每一元钱的投资可以增加0.54元的GDP;而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GDP增加25539亿元,每一元钱的投资只能增加0.23元的GDP,投资效益下降一半多。消费和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如同食物和药品对于人体活力的作用,长期依赖药品维持体力的人肯定是不健康的。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充分说明“基尼系数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同样适用于中国。
二、关于“基尼系数在动态分析中的局限性”
“碰撞”认为,“基尼系数的变动不能反映出各个收入组动态变动的情况”,或者说,在基尼系数上升的情况下,实际的收入分配结构有两种可能的变化,一种是各阶层收入普遍有所增加,相对差距扩大;另一种是收入低的变得越低,收入高的变得越高,收入差距绝对增大。前一种基尼系数的上升是人们可以接受的,后一种基尼系数的上升才是有害的。这一点在基尼系数的动态比较中是反映不出来的,认为这是基尼系数的“局限性”所在。本人以为,基尼系数更多的是具有比较的意义,只有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中,才能对基尼系数的高低和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本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用二次曲线回归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以及全体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虽然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有差异,但其变动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本人测算的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表现为持续加速上升的趋势,由1995年的0.2116上升到2000年的0.2523,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0.3318,而2000—2004年年均上升幅度高达3.16%。
三、关于“基尼系数面对二元结构时的局限性”
“碰撞”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之所以这么大,主要是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决定的”,如果将城镇和农村分开来看,“无论是城镇内部还是农村内部基尼系数的数值都处在合理区间内”。作者还说,“虽然中国整体的基尼系数很高,但中国居民由于分布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中,实际感受到的收入差距没有那么大,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变强”。这种动不动就试探人们的承受能力的学者不知道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分析问题的,中国历史的周期律已经证明,高估人们对贫富分化的承受能力的人总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四、关于“基尼系数在收入结构分析中的局限性”
“碰撞”认为,“基尼系数虽然综合了各个收入组的信息,但并不能体现收入结构的不同”。本人同意作者的这一说法,由于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与反映收入分配结构的洛伦茨曲线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能出现基尼系数相等而收入分配结构不同的情况,但本人并不认为这是基尼系数的局限性。从基尼系数的本义出发,它所反映的是实际的收入分配状态与绝对平等的分配状态之间的差异程度,并假定这种差异程度越大,表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高。这里不存在哪一种分配结构更优的价值判断问题,只要基尼系数相同,就可以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相同,至于要比较基尼系数相同而分配结构不同的两种分配状态孰优孰劣,需要用到另外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本来就不是基尼系数应有的功能。如果因为这一点而认为基尼系数存在局限性,作者是否也混淆了“收入差距判断与收入差距影响判断的概念”?按照这样的理解,基尼系数的假定本身也存在问题,因为严格地讲,基尼系数并不是越小越好,基尼系数为零的收入分配结构其实是无效率的。其实,要分析收入分配结构,也有可选用的方法,比较简单有效的就是计算库兹涅茨指数,它可以反映各收入组占有收入的情况。
五、结论
基尼系数是有用的,但必须正确应用。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虽然还有很多,但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客观、直观和综合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基尼系数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要把它不具备的职能强加于其上。基尼系数说到底是一项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数量特征的经济指标。任何一项经济指标都只能反映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某一侧面的数量特征,而不是这种经济现象的全部特征。要全面反映经济现象的整体数量特征,需要设计一套指标体系。基尼系数虽然是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体系中最核心的指标,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
参考文献:
[1]薛兆丰.所谓基尼系数到了警戒线是在自己吓自己[J].载英国金融时报,2006,7:78-80.
[2]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统计局称应打国情折扣[J].载中国证券报,2006,6:19-21.
[3]央行官员再驳基尼系数风险[N].载北京晨报,2006-7-29.
[4]魏杰,谭伟.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碰撞[J].载经济学动态,2006,3:44-46.
[5]魏杰.收入差距不要迷信基尼系数[J].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7: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