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床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hol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活着就会生病,生病了就需要有人陪床。
  母亲14岁那年,姥姥生了很重的病。在我们的方言中,那是一种叫作“缠腰蛇”的恶疾,得病的人,腹部、背部会生出红斑和水泡,像一条红色的蛇缠在腰间。当地人都说,如果这条红蛇首尾相连缠满腰间,人就没命了。
  姥姥有四个子女,母亲是老大,那时舅舅和小姨都还是孩子,二姨也只有11岁。姥姥生病了,作为长女,家庭的担子责无旁贷。姥姥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母亲就陪床了一个月。那是冬日里的一个月,万木尽脱,寒风透骨,四十年前的大雪下得纷纷扬扬,医院被包裹得厚厚实实。大雪的惨白和医院的清冷互相映襯着,加重了空气中疾病的气息。
  母亲在病房外支了一个灶,在雪地里给姥姥做饭。母亲告诉我,在此之前她也没怎么做过饭,只能尝试着去做。冬天木头湿冷,生了几次火,只见灶间冒烟,就是没有火苗腾起。母亲越着急,那火越是生不起来,又加上担心姥姥的病情,焦急、懊恼、自责、忧虑、伤心,五味杂陈混合起来,母亲心里难受,就在雪地里呜呜地哭了起来。
  那一个月里,母亲几乎每天以泪洗面,后来,母亲的眼睛就近视了。她觉得近视和那时的哭泣密不可分。 那是多么担惊受怕的一个月啊,那是多么提心吊胆的一个月啊!姥姥的一场疾病,成了母亲的成人礼。母亲迅速地长大了,也有了胆量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霜雨雪。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在命运的幸运宽容下,姥姥竟然痊愈了。今天这个学名叫作“带状疱疹”的病,在那时可是很难治愈的。从姥姥生病住院到回家静养,前后半年时间,母亲休学照顾姥姥,功课自然就落下了,后来,高中没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她在铁厂工作了一些年后,就嫁给了正在当兵的父亲。
  母亲以为姥姥逃过了这个坎儿,会活到七老八十。在我13岁那年,63岁的姥姥遇到了更大的坎儿,这一次,上苍的慷慨没有降临。母亲陪姥姥去济南看病,医生说姥姥已经到了肝癌晚期,她的生命最多还剩一个月了。就像多年前的那次陪床,这一次,母亲和二姨、小姨一起,守在姥姥身旁,她们抓紧最后的时间,尽一个孩子对母亲最后的孝道。
  当时我在镇上读书,周末,我担忧地走向姥姥家。姥姥平静地躺在床上,闭着眼睛,面色蜡黄,手臂上插着针管,药瓶里的药水顺着长长的药管,一点一滴地注入姥姥体内。癌细胞已经扩散,姥姥每天只能通过药物减轻疼痛。我走到姥姥跟前,叫了几声“姥姥”,她没有任何回应。我哭了起来,母亲也跟着哭了起来。
  姥姥去世之后,母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变成了祥林嫂。她一遍一遍地和别人讲述姥姥最后一个月的光景,讲述姥姥如何从查出患病,到病情直转直下,再到一点一点被夺走仅剩的元气。她每讲述一次,就要哭泣一次。她洗衣服的时候会哭,擀饺子皮的时候会哭,亲戚到家里来会哭。
  陪床这件事,不仅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精神的煎熬。母亲在姥姥的病床前,看着姥姥的生命在倒计时,她该有多么的害怕和难过。眼睁睁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距离告别的日子越来越近,苦苦地熬着日子。
  母亲这一生,照顾了很多人,唯独没有照顾过自己。小时候的我,顽劣异常,左腿骨折过一次、脱臼过一次,右腿脱臼过一次。一年秋天,正是花生成熟的季节,母亲在地里收花生。我一会儿躺在花生窠里,望着高远湛蓝的天空,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新鲜花生的气息,一会儿在黄土地里奔来跑去,享受着母亲给予我的快乐童年。那时父亲得了肝炎,在家养病。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偶尔回来,地里的事情也帮不上什么忙,秋收的重担就一直落在母亲身上。
  在地里自玩自耍的我,想要试一试自己的本领有多么高强。我从一块高地跳到一块低地,低处有一摊地瓜秧叶,我以为秧叶比较柔软,能起到缓冲作用。不成想叶子下面有块石头,我的左腿就这样骨折了。
  腿上的石膏又重又厚,我的腿像是被箍在了床上。我躺在床的这头,父亲躺在床的那头,母亲一个人照顾我和父亲两个病号以及年幼的妹妹,还要忙着秋收。到了饭点,她做好饭给我们吃下,然后再去地里忙碌。
  收花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花生从地里刨出来,然后在铺着木板的条筐上摔打,花生的根须被木板切断,落到筐中。运回家的花生经过晾晒去湿,机器去壳,最后才是可以出售的花生米了。而这一串所有的流程,都是母亲一个人完成的。我看到母亲唉声叹气、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年幼的我当时不能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心情。当我能够体会母亲那些年所付出的艰辛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了。
  姥姥去世之后,对于母亲来说,她自然地成了弟弟妹妹的家长。母亲作为长姐,对他们倾注了家长般的心疼。二姨家的表哥有了孩子,母亲在医院陪住过,舅舅家的表哥有了双胞胎,母亲也帮着照看过。母亲成了一个机动的、专业的陪床人员,那些需要照顾的人,想到母亲在他们身边,就会觉得心安。
  小姨在兄弟姐妹中年纪最小,身体却常常出些状况。小姨做过两次手术,母亲就到医院陪床两次。医院床位有限,母亲就在地板上打地铺,一夜一夜睡下来,腰疼得厉害。别人看到母亲如此细心地照顾小姨,纷纷对小姨说“你姐对你真是太好了”。小姨听到这话,就忍不住偷偷地抹眼泪。小姨后来对我说,她曾经在心里发誓,等母亲年龄大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她一定会去照顾母亲,来报答姐姐的恩情。
  可是,小姨再也没有那样的机会了。我也没有,妹妹也没有。
  在我只有四个月就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在三月的第一天,母亲猝然离去了。没有征兆,没有告别,没有遗言,就在母亲离开的十几分钟前,她和妹妹通话,计划着第二天去妹妹那里。十几分钟后,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她挂念着的亲人。我一度以为我记错了日子,三月一日应该是四月一日,那一定是上帝在愚人节开的一个玩笑。
  母亲去世了,我还不到30岁,没有母亲,漫漫人生路,那该是多么冷清的一段长途啊!我想念母亲,在梦里,我看到母亲就站在我面前,我拉着她的手……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绘画:许川如
其他文献
儿时在农村生活过的我,理应会钓鱼,然而,我那种一根棉线、一口用针弯成的钩且不撒窝子的老式钓法已不适用于进化了的鱼儿们了。  一位热心的钓鱼高手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的钓友。这位钓友自称有二十多年钓龄,且是连续工龄,看来,他年轻时就开始钓鱼了。他既懂老式钓术,又懂现代钓技。第一次向他学钓鱼的那天,我们去得早,到河边时,太阳才升起,他手把手地教我撒酒浸的大米打鱼窝,他还拿出了自备的糠饼,帮我投到鱼窝中,他很
期刊
阳光的大手多么温暖啊。  一寸一寸,抚摸着水墨色的臭椿树,这棵或是那棵,都是那么的发烫,芽苞爆炸,吐出了一团团的绿雾,一片片的小手,甜蜜蜜,甜蜜蜜,弥漫在空气中。土壤也开始发烫,像暖烘烘的被子,只不过太热了,闷得慌。哦,水钻出来,树根们钻出来,蚯蚓们钻出来,草籽们争先恐后地朝着水源挤,喝饱,脱壳,伸展,破土,苍黄黄的褶皱里,有了眨着眼睛的新绿,数也数不清。鸟儿在天上飞,心,也飞,而且在笑哩。  别
期刊
早晨上班,途经西城墙。  刚刚经历了一场春寒的侵袭,城墙上,几株高大的槐树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脱去了黑色的外衣,绽出了一片一片指甲盖儿大小的嫩绿的叶子,给这个善变的春天悄然间增添了一片新绿。  初升的朝阳从东方斜斜地照过来,斑斑驳驳的金色阳光落在新生发的槐树叶上,风吹过来,像一只只穿着黄金甲的小蝌蚪游来游去,一闪一闪地映着我的双眼。  伸出手,搭在眼睛上,抬起头,却看见整个树冠被人为拉断了很多的枝枝
期刊
鸡叫四遍,天地还是一片混沌的黑,稀稀拉拉的几颗星星似乎怕冷似的瑟瑟着。村西头,拴牢家的黑狗吠叫了几声,很快,就被空旷的夜吞噬了。  我手里牵着绑在猪脖子上的绳子,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父亲跟在后面,时不时“吼——吼——”地吆喝着猪。我家叫“胖胖”的黑猪,头天被母亲精心喂了三顿,凌晨又给和了满满一大木槽甜菜叶拌玉米面,吃成了一个球状,边走边哼哼,不晓得是胀得难受还是将走出大山的激动。蜿蜒的山道上,只有
期刊
老伊的羊圈,在石门沟一个叫旧寺湾的山坡上。  推开院门,老伊的二女儿脑仁草正在院子里给一只白山羊刷羊绒。阳光柔媚,但院子里有风。脑仁草将山羊的一只后蹄和一只前蹄缚在一起,将它侧身放倒在一片麻袋上,羊儿舒服地眯着眼睛,全身松垮,任凭脑仁草用铁刷子刷它的绒毛。天气热了,羊儿也想脱掉厚厚的冬装,轻快地跳一曲春天的芭蕾。  脑仁草今年二十岁,在玉门打工两年多了。最近阿弥(外祖父)病了,家里又要刷绒又要照顾
期刊
一个非常奇怪的梦。  这是一片海,一片深到无人所知的海。太静了,静到可以听见风吹过的声音。所以,当他们说话时,我竟也能听得清楚明白。一老一少的声音,也渐渐在这样的平淡中鲜活起来了。  为什么天上有个会发光的圆球?那是太阳,它会向我们释放温暖。为什么我们要生活在这里?因为现在我们只能生活在这儿。为什么我们不离开这里呢?因为……“因为你们被遗忘在这儿了啊!”我顺口接出他说不出的话,可终究是没惊起半点儿
期刊
机舱里传来空姐柔软而甜美的声音:“乘客们请注意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由于天气变化,飞机航班延迟六个小时,给您带来的不便,请您谅解……”  飞机起飞后,机身被气流冲击,发出“呼啦呼啦”的声响,抖动的机身,一直不能平稳。我的心也随着这不安的声响,越发紧张起来。空姐温柔的声音都无法缓解我心中的忐忑,悬着的那颗心,已提到了嗓子眼儿。  那年,我在阿治曼连续工作了三年后,由于签证到期,终于可以回国了。此时,
期刊
水冲走了桥板的时候,就该过渡了。  渡口在沿河一棵老柳树的树影下。一个人踩着月光走过来,动手解开缚在柳树上那根拴渡船的铁链,然后,一步跨上船,蹲在船头开始吧嗒吧嗒吸烟斗。烟火一明一灭,它告诉过渡人,摆渡人已在等候开船。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由河水洗涤出的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的守业精神,让每位过渡人看了都油然而生敬意。  摆渡人姓黄,是个体格奇大、满脸络腮胡的严肃老头儿。他每天摆的第一渡人,永远是河东庵下
期刊
对于婚姻,姥姥的理解就是一个字:熬。两个人搭伙过日子,顺当也好,拧巴也罢,只要慢慢熬,等孩子大了,两口子老了,人生也就到头了,圆满了。  姥姥就是这么熬了大半辈子的。  她和外公结婚前从未见过。媒人牵线,父母点头,两个人就开始了五十多年的搭伙生活。依照我们晚辈的观察,两个人其实很不般配:外公是典型的旧式农民,身材健壮,沉默寡言,头脑简单。他一辈子的气力都用在了家里那几亩地上。对于田以外的事情,似乎
期刊
19岁那年,我与很多没有接收单位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一样,加入到外出打工的行列,之后,便如一叶浮萍在南方辗转游荡了数年。  2010年,我给海宁的一家专业市场做服务。清明翌日,同事捉了我一起去袁花乡下拜访大客户。一下车,便被一大片暖暖的、金黄的油菜花包围着,惊讶之余,我便再也迈不开脚步。  在东海之滨,在钱塘江畔,在这明媚的春光里,我的眼里只剩下了三种色彩:顶上是蓝蓝的天,远方是青青的山,身边是金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