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y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以蜱虫为传播媒介,专性寄生于啮齿动物、反刍动物、鹿、马以及人类。当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蜱虫吸食人类血液时,会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传播至人体内,导致无形体病。随着人类户外活动的增加,蜱虫和人类的接触机会增多,患无形体病的概率也相应增大。无形体病确诊患者经强力霉素治疗大多可以痊愈,但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有并发癫痫、肾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全面了解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致病机制,可以为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因此,本综述简介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致病相关蛋白质,然后从干扰细胞骨架重塑、抑制宿主细胞凋亡、固有免疫应答失调三个方面总结了该病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并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20年萧山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耐药情况,为该地区根除Hp临床抗生素选择提供合理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患者分离的非重复Hp及药敏结果。以每10岁作为一个年龄组分组,分析Hp在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耐药情况及变化趋势。结果分离培养获得Hp菌株54912株。Hp对4种常见抗生素耐药率为:阿莫西林0.42%、甲硝唑92.94%、克拉霉素22.41%、左氧氟沙星29.83%。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
目的分析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耐药相关分子特征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lu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特征,了解百日咳菌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能的耐药机制,探讨PFGE基因型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E-test法检测2018—2020年临床分离百日咳鲍特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性;PCR检测可水平转移的耐药基因与耐药相关突变位点;采用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型。结果共分离到35株百日咳鲍特菌菌株,其中27株对3种抗生素均耐药,2株
目的建立蜡样芽孢杆菌性小鼠眼内炎模型,探讨蜡样芽孢杆菌强致病性的原因,以及可能与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6~8周龄C57BL/6J品系小鼠,向一侧玻璃体腔注射1μl含有100CFU蜡样芽孢杆菌的PBS溶液,向对侧眼球注射1μl无菌PBS作为对照。以同样方法复制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小鼠模型作为疾病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织学、视网膜电图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眼内炎进程和视网膜功能。结果蜡样芽孢杆菌在C57BL/6小鼠眼中快速生长,且明显快于表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荷瘤小鼠中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及其诱导的抗生素耐药菌对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化疗疗效的影响及其中的抗肿瘤免疫相关机制。方法结直肠癌细胞CT26皮下荷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荷瘤对照组,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和多黏菌素处理的抗生素组,5-FU化疗组和抗生素 5-FU组。监测记录小鼠肿瘤体积、体重。末次化疗后第7天,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和与CT26共培养后增殖的CD8 T细胞比例;16S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并分离培养各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的细菌。用分离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的GⅠ.1/GⅡ.4诺如病毒(norovirus,NoV)病毒样颗粒(virus-likeparticles,VLP)疫苗在小鼠体内的体液免疫应答。方法将GⅠ.1/GⅡ.4诺如病毒疫苗稀释成50、25、8.3和2.8μg/0.5ml,形成4个剂量组,同时设氢氧化铝佐剂为对照组。每组免疫10只7周龄BALB/c小鼠,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5ml疫苗或对照,免疫程序为0、21d免疫。第35天采血,测定血清中GⅠ.1和GⅡ.4型抗体的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groupantigen,HB
目的探讨生后早期过敏原暴露对成年期小鼠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的干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新生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早期暴露组,于出生后3d分别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osaline,PBS)0.1ml,PBS0.1ml,OVA(2g/L)0.1ml,每天1次,连续10d。待小鼠6周龄时,分别对哮喘组、早期暴露组小鼠腹腔注射致敏液(含OVA0.1mg和氢氧化铝10mg)0.2ml,每天1次,连续5d。7d后,将致敏小鼠置于不完全封闭容器中雾化吸入OVA激发液(20μg/L)
目的本文回顾了从宫颈癌疫苗面世到在中国获批上市之前,大陆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情况及型别分布特征,为疫苗应用及逐渐推广普及后流调数据对比分析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为检索源,系统检索2006—2016年公开发表的文献,摘录相关信息,并分别以筛查人群和门诊就诊人群为研究对象,对HPV感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0篇文献,样本人群年龄13~90岁。其中纳入筛查人群的文章共72篇,样本量共计580308例,总体分析显示11年
目的对引起濮阳市2019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河南省登革热防控举措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收集所有疑似登革热病例的血液标本,检测登革病毒抗原、抗体及核酸,病毒核酸扩增E基因序列,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此次疫情共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61例,无死亡病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44例,占比72.13%;登革病毒特异性IgM阳性38例,占比62.30%;登革病毒特异性IgG阳性16例,占比26.23%;登革核酸检测阳性34例,占比54.10%。分离得到登革病毒株10株,全部为登革病
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ll,MDSC)是在病理情况下髓系细胞分化受阻而形成的一群异质性细胞。MDSC属于调节性免疫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功能,在肿瘤、自身免疫病及创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发现MDSC在呼吸道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过程中出现扩增和活化,并与病原体感染所致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深入研究MDSC在呼吸道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对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本文总结了MDSC在呼吸
本文参考疫苗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和人用狂犬病疫苗研发及审评经验积累,同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等主要卫生机构关于人用狂犬病疫苗使用的技术推荐,探讨了人用狂犬病疫苗临床试验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包括对照疫苗的选择、有效性终点的设计和评价、受试人群的选择、样本量的估算、免疫持久性和再次暴露免疫程序的研究、上市后研究等,为开展人用狂犬病疫苗临床试验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