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形式在求真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mer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重庆期间,郭沫若一连写了6首论画诗,诗成后让傅抱石看。15年后,傅抱石在文章中复述了他印象最深的一首:“画道革新当破雅,民间形式在求真。境非真处即为幻,俗到家时自入神。”当时,中国画的改革与创新已持续了20余年,以高剑父、徐悲鸿为代表走的是中西融合改革创新之路,以傅抱石、齐白石为代表走的是改良传统的创新之路,各有所成。郭沫若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改革创新中国画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从中国民间美术中获取的改革武器,二是新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在于去雅求“俗”。包括美术在内的中国文艺历来的雅俗分明,势不两立。以文人画为代表的精英艺术自视为雅,各种民间美术则被视为俗。40年代的傅抱石是一个正统的甚至是顽固的文人画家。郭沫若的诗对他有所触动,使他1950年代以后积极倡导中国画反映生活为政治服务。傅抱石终其一生,并未从民间美术中吸取营养,受时代所限,他破雅的武器是现实生活和政治,而非民间美术。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美术文化呈现多元并举的探索期,由于不同的艺术观念,使美术创作流派纷呈,其中一派就是广泛地从中国民间美术中继承借鉴以创造出富有新意的作品。这种“民间趣味”的追求波及到中国画、油画、雕塑,甚至一些前卫艺术。王志坚就是这个“民间趣味”派中的一员。
  王志坚,1958年生于湖南湘乡。湘乡地处湖南中西部、偏僻落后,民风古朴,民间美术也得以保存。另一方面,湘乡虽然远离工商业文明,但因为曾出过学而优则仕如曾国藩这样的高官,也形成了读书尚文的民风。王志坚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中出生,成长和并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
  王志坚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就在他小有画名的时候,依然是乡镇的文化干部。长期与农民打交道,使王志坚里里外外满身的泥土气息,朴实敦厚,诚恳平和。这种农民的性格与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是对立的。有的画家虽然也是农民出身,但却极力在为人为画中洗掉这样的农民习性。王志坚则不同,他的为人为画始终洗不掉农民的气息。这是他与生惧来的性格,外在的环境身份变化难以改变。同时,王志坚不是一个职业农民,他是一个农村文化人。在农民眼中,他是一个文化人一个画家。农民由于羡慕现代文明,对那些习以为常甚至破旧的民间美术视其为落后。在王志坚却从中看到了许许多多闪闪发光的东西,看到了他们作为艺术创新资源的重要价值。这种价值,只有以创造为己任的画家才能看到,也只有精神中有农民成分的画家才能看到。于是,他孜孜不倦地收集、了解、研究各种各样的民间美术。数十年的生活积累使王志坚具备了丰厚的明间文化、民间美术修养。这种修养,对他的中国画创作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志坚选择了工笔画,这与工笔画更多地与民间美术有所联系而不无关联,所以,王志坚的工笔画一开始就与众不同,带有强烈的民间美术趣味。首先,他画的题材都是农村。这本是195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最重要的题材。但王志坚的农村题材画不再是真实地反映生活,而是更集中、更典型、更强化了题材的精神性和乡村气息。重在农村的乡土韵味,而非真人实景。如他的《三月的雨》(1991年),画中情景并不真实,却真实地表现了农民式爱情的韵味。没有对农村生活的体验,没有相当的民风民情,民间文化修养,要传达出这样的韵味是不可能的。不仅仅是人物画,就是花鸟画也体现了王志坚独有的民间韵味。如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思》(1992年),不仅画了鸬鹚,而且画了船舱,正是朴实的渔船船舱表达了一般花鸟画没有的民间趣味。
  除了在绘画中表现民间韵味,王志坚绘画的民间美术特征最主要的体现在他广泛地借鉴了民间美术的语言形式。第一是在造型上,王志坚虽然在大学里系统地学习过比例、明暗、结构一类的写实造型语言,但他在画中却从未运用过。无论是他画的人物、树木、花鸟、龙舟、房屋都有适度的夸张。夸张不是画家随心所欲的变形,而是在一定美学思想指导下的变形。这个美学思想就是民间美术的“拙味”,只一种有“拙味”的造型,《东方龙》(1993年)堪称拙味造型的代表作。无论是画中舞龙的男人女人,无论是他的年、头饰、衣服还是舞动的长龙和飘扬的气球,都是拙味十足。这种拙味拙趣完全不同于传统中国画中的雅味雅趣,但在强调绘画形象要表现精神意味的方面都是相同的。第二是王志坚在他的许多画中直接借用了典型的民间美术符号,并力图使这些符号在画中其它图象相融而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结构。在以反映抗洪题材的《砥》(1998年)中人物面孔中间点缀了一些戏剧脸谱图象,使这幅画别开生面,是一幅以民间趣味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是重大主题与画家个人风格相结合的典范,其艺术思路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一致。第三是借鉴民间美术的色彩美景观念。传统文人画历来崇尚水墨,轻视色彩,与此相反民间美术则是非常看重色彩的视觉表现力。民间美术色彩美学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单纯,二是浓艳,王志坚的工笔画不再强调线条的重要,而是将色彩推到了最前沿。每一幅画都以色彩形成自己基本的艺术形象。同样色彩单纯而浓艳,朱红、粉绿、靓蓝、土黄鲜艳明亮,没有细微的色调变化,而是强烈粗旷的色块对比。第四是广泛吸收民间美术的装饰与平面构成,淡化画面的空间与透视。装饰性是民间绘画区别于传统工笔画的重要特征。王志坚的《脸谱》系列作品大量使用了装饰性的抽象符号,在人物造型中也广泛用装饰性消解写实性。弱化深度空间的平面化是民间绘画重要特征之一。王志坚的大型作品《潮》是空间平面化的典范。题材来自于火车候车室情景,以最底边的入口处到最上端的人群是一个由前而后的深度空间。但画家在组织画面时完全抛弃了空间特征,造型既没有远小近大之分,色彩也没有近浓远淡之别,是一幅平面化的代表作。
  20世纪初中国画提出改革创新,不仅是指画家要创造我的个人风格,而且是要创造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中国画文化,中国画的创新是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都是中国画创新发展可供使用的资源,中国民间美术也不例外,另外一方面,无论如何继承借鉴,目的只能是创造有现代文化价值的中国画。现代中国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独特的个性。借鉴民间美术不是目的,而是创造艺术个性的手段。中国当代美术中的民间美术借鉴者,过多地强调了借鉴,忽视了艺术个性的提炼和营造。当然,艺术个性是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王志坚近20年的美术创作不仅显示了一定的个性倾向,而且对于中国画的文化创新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实生活与个性倾向的统一,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与动力,但不是直观地再现生活,而是用自己的个性与图象表现生活;第二,以构成代替透视,强调画面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不再是随类赋彩,而是以色彩作为表达个人图象与观念的手段;第三,工写结合,扬弃传统中国画单一的工笔和写意,以新的技术技巧创造新的艺术图象。这些问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与创新的一般问题。正是因为王志坚的探索触及到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肯定探索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1927年,王静安先生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两年后,清华研究院同仁树纪念碑于清华,乞陈寅恪先生撰写铭文,其中道: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白云苍狗,时光荏苒,斯人已逝,但铭文中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0个字,其光芒足以照耀千秋,为
期刊
张 冀:从1996年读研究生算起,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已经18年,而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行政管理,这种弃“管”从“文”的人生经历对于您来说,有着怎样的因缘遇合?  李遇春:我大学毕业之后在一家国企技校里教公共课,语文、政治和管理之类的课程都教,万金油一样。当年考研决定弃“管”从“文”主要是出于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考虑,正所谓“性之所近”吧,我觉得自己本性趋近于重个体的文学而不是重群体的管理学。说起
期刊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全景式再现1976到1984年间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光辉历程,以形似与神似胶结、历史与美学融合的态势,生动描摹波澜壮阔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大潮澎湃涌动、巨浪拍岸的悲壮场景,生动逼真地塑造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人格和鲜明个性,并围绕着邓小平也塑造了一大批高层与民间的人物群体形象,展示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的深刻真谛,引发广大观
期刊
少年时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景色而深深陶醉,更欣羡桃花源中人对那一方净土而怡然自得的神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读过大量释道两家的著作,渐渐明白要遁入清凉佛国净土、福地洞天,要保持一颗光透十方的超然之心谈何容易,故达摩面壁9年,释惠远30年未下庐山,因为他们高度入定,由定发慧,终成正果。人生于事业不也是如此么?不潜心孤寂,不超然物外,难以臻至理想的境界。人类社会真有这样的桃
期刊
一、善听者为圣  古希腊有一句谚语:“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我觉得可以理解为“雄辩是银,倾听是金” 。美国著名教育家、演讲家戴尔·卡耐基也曾说过:“做一个听众往往比做一个演讲者更重要。” 我也坚持地认为:善于倾听是一种美德,善听者为圣。圣人的“圣” 字,繁体字为“聖”,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通也,从耳”。意思是听觉好、口才好,就可做圣人。  电台节目主持人,能说
期刊
一、语焉不详的《归来》  张艺谋的《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电影截取原著的两个片段,潜逃回家与陪伴失忆妻子找回记忆。电影将原著中的大部分背景都一一删掉,只留下最为简单的人物关系,以及附着于人物关系上面的情感关系,用带有张氏风格的情感营造、气氛渲染、人物表演和脸部大特写等夸张手法,把电影推向一个个情感高潮,完全改变了原著含蓄、细腻、婉约、绵厚的情感风格,创作出一部属于张艺谋的电影。  
期刊
诺贝尔文学奖,是关于行进中的世界文学的一种历史叙述。它通过对杰出作家的认定,不断书写着以文学方式展开的人类文明创造史的年表。2012年10月11日,当这份已经延展了一个多世纪的表单,第一次写下一位中国籍作家的名字——莫言的时候,世界关于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将从此改变。莫言的获奖,标志着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意义与人类性贡献,以一种最为人所瞩目的方式,获得了世界的承认。这将推动中国文学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更
期刊
王家新的写作有种一以贯之的精神,那就是承担,从时代的承担到个体的承担,从语言的承担到灵魂的承担。因此,他不是那种反差很大的诗人,从无跟风或随潮流而动,这样一种坚守和持续性,正是其作为诗坛常青树的保证。从大学阶段开始写诗,到经历1980年代诗歌的“灿烂”,再到1990年代的凌厉出手,最后到新世纪的日常回归,王家新走了与很多诗人不一样的写作之路。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他独异的诗歌风格:以沉重的笔调见证时
期刊
陈晓明是新时期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批评家,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在理论内涵和话语形态等方面均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随着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涌入,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规约性力量进一步削弱,文学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反映在文学批评中,原先以政治标准为主要衡量标尺的局面被打破,文学批评单薄的理论形态在植入西方文艺理论之后学理化趋势更加显现。在改变当代文学批评格局的批评家中,
期刊
对2013年中短篇小说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评述无疑是项浩大工程,实乃非笔者所能承担。况且,由于种种因素,当前学术界对各类年度述评颇有微词,诟病不断。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以“评述体”对2013年度的几千部(篇)中短篇小说给出貌似公允全面的描述,自然是逆流而行。所以在文本展开之前,我有必要对所评对象的范围及重点作出种种限定。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度发表在纯文学期刊的中篇小说近1000部,短篇小说2000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