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探析影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因素及对策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m1984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隐蔽的方式进行施教,其目的和呈现方式也是隐现的,受教育者处于潜移默化的受教状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是教师,教师结合各自专业特点是否能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融合展示,其实质就是通过隐性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学生。本文结合既有的文献资料,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关注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必要性,着重分析影响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教师 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
  引言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主体力量,其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相比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向教育对象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要求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置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中,间接影响受教育者。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看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本领,主要意义源于课程思政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育人理念,它是教师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以润物无声地方式融入课堂,从而达到立德树人成效的。本文主要围绕影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因素及应对策略展开论述。
  一、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必要性
  (一)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需要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要发挥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功能,每个教师都得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以往我们认为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更多的是要讲好专业知识,这种认知理念是需要转变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018年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可见无论是通识类课程还是专业类课程都是育人的重要渠道,更何况专业课程从体量上讲更占据优势,因此更要注重发挥它的功效,育人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渗透于我们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专业课教师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要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作用。
  (二)专业课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古人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早已表明教师的职责绝不只是教授知识,更有育人使命。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是根据教学实際重新梳理培养方案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入梳理专业中的知识内容,寻觅课程独有的特点、思维方法及价值理念,进而科学拓宽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探索学习的过程完全顺应了专业课教师自身追求进步的发展规律,实现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与学生共成长。
  (三)学生成长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观点,“孩子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形象地说,便会扣上所有的纽扣,整个封闭起来。”因此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要注重通过潜移默化地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就是重要抓手,因此只有教师个人具备较强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
  二、影响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因素
  (一)专业课教师对隐性育人理念的认知
  专业课教师过去一直偏向专业知识的讲授,部分人员虽然也有育人的意识,但通常呈现出的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特征,这就导致整体教师队伍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要注重育人这一层面的意识是层次不齐的,再者隐性育人注重方法技巧运用,比如通过暗示、启发来感染学生,力图实现与之产生共鸣共情,绝非灌输说教,而在实践教学中施教者缺乏隐藏自身“思政政治教育者”这一身份的意识与技巧,往往采取的是显性的说教方式。
  (二)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修养
  目前存在专业课教师对专业领域内容较为熟悉,但是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欠缺的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元素挖掘的精准度,会导致不知道哪些是思政元素、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取,由于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是后期润物无声施教的基础,因此没有前期扎实的积累,教师无法联系各自专业实际梳理出切合的思政教育元素,更不要说还要在课程上有机融入展示。一些专业课教师普遍反映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不知道如何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他们找到的一些思政元素放置任何一门课程中感觉都适用,缺乏针对性。追其根源在于教师本人的政治理论水平欠缺,平日学习时浮于表面,缺乏对行业、国家、国际等视角对自身专业领域的认识。
  (三)专业课教师对学情的掌握
  专业课教师要及时掌握学情动态,对教学对象的把握要准确。课程思政要求施教者将育人目的隐藏起来,寻求的是教学对象自觉而非被迫接受教育者的理念,那是什么让我们的教学对象不抗拒施教者,自觉主动的参与其中呢?首先要尊重教学对象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教学对象,由于他们各自文化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成长环境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学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其次要适度调整教学的强度和方法,由于个体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施教者要秉持最大化的原则,要提前对整个年级、不同班级的整体情况进行摸排,在内容的难度上、传播的技巧上及时调整,要更加灵活地处理各类情况。
  (四)专业课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整体的发展角度制定教学目标,而落实这些目标需要每一门课程完成自身的课程目标。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一方面由于它要求教师要梳理出专业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反复琢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另一方面要以润物无声地方式影响学生,这就使得教师在的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注重教学设计的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授课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优化,他们更加懂得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吸引授课对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反映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反之教学设计能力愈是突出的教师,他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也更有后劲,两者是相互促进、密切相关的。   (五)专业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专业课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专业素养、教育学素养、心理学素养都会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推进。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一文中讲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可见言传与身教是统一的,学生是教师的镜子,学生会借鉴、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一种潜在的、长期的教化方式,会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 遵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规律
  学者白显良在其著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一文中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括为需要引导机制、暗示机制、感染机制、模仿机制等多个方面。课程思政建设是以有机融入、潜移默化为主要方式影响学生,那么就要求施教者一定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需求,要谙熟于社会心理学知识,寻找合适的契机,灵活运用暗示、感染、模仿等方式影响学生,智者在于攻心也要善于攻心,课程思政的建设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这种育人理念要求的不是言传的直接灌输,而是要注重通过渗透地、潜影地方式一点一点滋养受教者,所以从形式地表现上要贴近受教者的生活实际,在时间、空间上更具开放性。
  (二)教学践行 把握学科发展规律
  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不断修正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努力提升个人的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断夯实专业能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精准把握学情,在实际教学中做到对症下药。强化个人教学设计的能力,非师范类专业课教师,要提升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水平,多与前辈学习交流积累经验。
  (三)加强培训 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奖惩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需要学校顶层设计,要在全校范围内浓郁气氛,学校层面可以积极举办高质量的科研讲座、鼓励专业课教师进修学习、加强不同专业或同专业之间教師的交流研讨。此外,既要对全员进行理念的宣传教育,也要强化针对性的培训力度,比如对于专业课教师应当给予政治理论层面的加餐,强化专业间的磨课等。要健全完善奖惩机制,每一个老师都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对其教案、课件、教学大纲进行核查,定期听课,检查结果与评定职称、年终考核挂钩,确保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对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在评优评先方面给予奖励。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件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专业课教师作为其重要的推动力量,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角色和使命,要通过不断学习,补足自身短板,注重品性修养,练就过硬本领,逐步提升自身教学育人水平,形成个人特色。只有意识到位,能力胜任,落实行动,才能切实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才能真正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2][美]威廉·赫德·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M].王建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4]林建胡,陈志勇,陈香.新时代“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育人模式改革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9.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历程中,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典范时期,在这一时期,孕育和形成的延安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所以,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史,亦是中国精神的传承史。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延安时期 局部执政 延安精神  局部执政是指在相对地区和范围内建立政权组织形式的特殊情况,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曾经有三次局部执政的实践经验: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分别是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双方的教育优势。本文主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并且提出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于乡村振兴战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自觉  引言  目前乡村振兴的战略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我们需要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内容,这样有利
摘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复兴所发生的历史性交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培养体系、把准时代脉搏,坚持“三结合”的培养方式,将红色文化育人方案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功能。  关键词:高校育人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中
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民族地区事业发展、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和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我们应当从严把思想审查、善抓有利时机、主动帮扶引导、设立恰当考核标准等方面入手,逐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实效.
摘要: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最好写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它感染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诠释着对“善”的执着。身为农科院校,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立足自身学院学科优势和抚顺市地理位置优势,组建科技支农服务队。深入抚顺市周边农村区域,开展支农、助农、惠农志愿活动,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引领,通过志愿服务践行雷锋精神,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雷锋精神 科技支
摘要:党建引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研究,既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更能推进教学改革和文化强国的需要。对于师资的相互渗透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融合,为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改革考核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党建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一、研究背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 50 余次强调创新,到
摘要:科研团队因其能够有效地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结合点而被高校赋予了重要价值。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团队内部建设措施不得力、团队成员主体性不足等现实问题。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提出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策略如下:以意义整合共同愿景,不断增强科研团队建设的牵引力;以实践推动过程发展,提高科研团队建设的驱动力;以共同体容纳差异,汇集科研团队建设的凝聚力;以身份链接集体认同,保持科
摘要:本文围绕着基层党建工作展开充分的探讨,首先简要介绍了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概述,然后分析了新时代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价值,如,我国发展必然要求、推进政治路线方针、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最后着重强调了新时代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策略,包括加强基层思想建设、强化党建工作机制、增强人员素质等,以此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 党建工作 实际价值  引言  在新时代下,我国针对
摘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仪式和礼仪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激荡爱国情怀,聚积磅礴力量,强化政治认同,是新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运用仪式礼仪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国家规划与个人自觉相结合的方法、坚持注重仪式、礼仪与突出爱国主题相结合的方法,以此来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本市幼儿进行随机整群抽样,共抽选820名幼儿,获有效样本760份。结果:不同年龄段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家庭环境不同的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会受到幼儿年龄、性别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