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秘事》之“一鹤冲天”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hg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时刻。
  烧制的器物被小心翼翼地从窑炉中取出,震慑人心的感觉,光滑而润泽的表面,罐体不吸收水,完全不同于陶器的特性(图1)。
  
  


  


  


  (1) 图组:东汉时期烧制的器物
  
  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无奈的窑工
  
  这条穿越上虞全境一直被称作舜江的江,因为纪念上古的舜帝而得名。东汉末年,由于发生了孝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感人故事,这条江也因此改名为曹娥江。
  然而,这注定不会是一条平凡的江。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研究,早在商周时期,曹娥江两岸就已经开始烧制原始瓷器了。
  相对于早期的陶器,除了原料不同之外,烧制技术、烧制温度的提高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因素。在历经数百年摸索之后的东汉末期,成熟的瓷器终于在上虞诞生了(图2)。
  
  


  


  


  


  (2)图组
  
  为什么上虞会成为奇迹发生的幸运之地?之后,这里又续写了怎样的传奇?
  东汉末年,曹娥江中游两岸涌现出大量烧制瓷器的窑场,许多技艺高超的匠人就藏在江边那些大山里面。无法预料的是,一个与青瓷本无关系的人物的出现,竟然让历史改变了原有的轨迹(图3)。
  
  


  (3)曹娥江两岸窑场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在孙吴会稽郡上虞。
  江边崎岖的山路上,一个年轻人正在匆忙地赶路。此刻,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马上见到迫切想见到的一个人,这个人可以在目前困难的时候给他帮助。但是,对于未来,他根本就看不到一点影子。他也根本想象不到,1000多年后,他会被这个世界牢牢地记住。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虽然曹娥江再熟悉不过了,打小他就是喝这里的江水长大的。但是,面对未知的前程,他的心里仍然忐忑不安。要不是相依为命的母亲离他而去的话,也许他还不至于踏上这条路。
  现在,他要到江边的大山里去,去投奔一个远房亲戚,据说那个亲戚就在山里的一个烧制瓷器的窑场当窑工。
  他来到了四峰山小仙坛窑场。然而,他的希望瞬间便破灭了。
  亲戚在不久前突然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去向。对于身处困境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孤苦无依,饥肠辘辘,磨难接踵而来,令人招架不及。
  家没有了,亲人无处可寻,生活又该如何继续呢?他只好留了下来,干起那个亲戚曾经干过的活——当窑工。也许此刻,他惟一的想法就是先找份工作填饱肚子再说。
  窑工是窑场中身份最低的人,卖苦力是他们的代名词。除了不分昼夜地烧窑和干杂活外,他们的生活根本就没有丝毫新意。
  但是,新来的这个年轻人却是一个例外。尽管窑工的工作很累,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这里的好奇心。那些拉坯的陶车,那些盛满釉水的大缸,那些雕饰花纹的工具,那座被称为“龙窑”的长长的窑炉,等等等等,没有一样不充满着神秘,没有一刻不牵引着他的目光,这样的好奇心也许将完全改变他今后的命运。
  
  惊人的天赋
  
  上世纪70年代,上虞一个巨大的发现震惊了世界。
  在上浦四峰山中,小仙坛窑址首次被考古人员发现。虽然属于东汉晚期,但它的意义却非比寻常 。
  经过科学测定,这里的瓷片已经达到了现代瓷的标准,属于成熟的瓷器,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瓷器的窑址,因此也可以说瓷器的起源应该就在这里。
  进一步研究显示,从东汉晚期开始,小仙坛就一直在烧制青瓷,并且是曹娥江中游两岸青瓷产区极负盛名的一个窑场。到三国时期,这里的窑场更为集中,规模也比原来要大。
  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让这里的青瓷产业如此兴盛?而成熟瓷器的诞生又为什么会出现在浙江的上虞呢?
  
  当这个无家可归的年轻人来到小仙坛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原本他可能就属于这里,而他的天分也决不仅仅是做一名窑工。
  趁着工匠们休息的间隙,他开始偷偷地坐在陶车边练习拉坯。努力和天分的结合总是能创造奇迹,几个月后,一个默默无闻的窑工已经能熟练地拉坯了。这样的转变简直就是一个飞跃,他不用再靠力气吃饭了,他似乎找到了一个发挥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让他的想像力跟着陶车的转轮飞速地旋转。
  但是,年轻人很清楚,这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在这座窑场里,真正有实力的、能够赢得所有人尊重的只是那两三个可以掌握一整套制瓷工艺的工匠,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在他们制作的瓷器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地揣摩各个制作环节的神奇之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而自己却浑然不觉。
  一年后,他已经进入到雕饰瓷坯的阶段了。虽然还只是模仿,但雕饰的手法却已经很老练了。
  三年后,夏季即将过去的时候,曾是窑工的这个年轻人正在做一件无论谁都会刮目相看的事情:一件件造型别致、制作上乘的青瓷精品从他的手中诞生。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多少年来,似乎是惟一一个例外。而更让人无法预料的是,从这一刻开始,“谢胜”这个名字注定将影响后来人乃至后世。
  事实上,青瓷窑场集中在曹娥江中游两岸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这里不仅拥有大量适于制造青瓷的瓷土和作为燃料的松木,还拥有曹娥江这条便利的运输通道,具备了烧制青瓷的必需条件。
  与此同时,上虞的经济和商贸活动一直较为发达。
  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定都会稽,也就是今天的绍兴,而上虞就在它的旁边。在吴越争霸的阶段,越国把交通便利的上虞作为大后方,作为重要的物资基地。
  上虞自古以来的优势,也许恰恰是当地青瓷产业兴盛的重要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成熟瓷器能首先出现在上虞,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经济方面的因素。
  谢胜的天分开始慢慢发挥出来,他尝试压印的网格带纹、戳印的联珠纹以及点饰的褐彩,甚至把原来青铜器上的铺首等纹饰巧妙地移植到青瓷上来,使瓷器也染上了铜器所固有的沉静、端庄和稳定的质感。
  谢胜赢得了自己从未想到过的赞誉和尊重,他的这些奇思妙想也启发和带动着周围的同伴加入到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中来。
  
  创新之路
  
  周少华(浙江大学教授):注重器物造型的生动与逼真,是三国时期越窑青瓷的重要特征。
  工匠们有的采用动物造型,在器物的肩部、口部贴上鸡首、虎首、熊首等纹饰,使整件器物端庄、大气而不失生动。静中有动、生机勃勃,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
  创新是陶瓷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创新不但完善了陶瓷生产的工艺技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手法和纹饰题材,创新使瓷器达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越窑的匠人们成为推动中国陶瓷创新的主体(图4)。
  
  


  


  


  


  (4)栩栩如生的青瓷器物
  
  谢胜进入到青瓷空间后,突然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到,包括谢胜自己。
  在青瓷烧制过程中,器物成型和入窑烧成是两道关键性的工序。但是,到了谢胜所处的年代,第二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龙窑源于商周时期。东汉时,窑身长度仅为10米左右,随着社会对青瓷的大量需求,三国时窑身已经加长到15米左右。
  由于窑身加长,火膛的火焰达不到窑身的后部,后半段的瓷坯便出现生烧的现象,这就直接降低了青瓷的成品率(图5)。
  
  


  (5) 瓷坯生烧降低了青瓷的成品率
  
  这种状况一直是各个窑场备受困扰的地方,也是谢胜暗暗下决心要攻克的难题。一有时间,谢胜便召集有经验的窑工聚在一起,讨论如何从技术的角度避免生烧现象。
  他甚至还用泥捏出一个龙窑的模型研究。
  到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哪里呢?
  这一天,他正在龙窑边琢磨,突然看到竹棚上的窗户,猛然间心头一动,能不能想办法试着在窑炉后部添加火源呢?他在窑壁上挖出投柴孔,实行分段烧成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火焰到不了龙窑后部的问题。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火膛移位”的烧瓷工艺。
  入窑烧成环节的完美解决,不仅增加了青瓷的产量,还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谢胜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图6)。
  
  


  (6)谢胜创造的“火膛移位”
  
  此后,谢胜和小仙坛窑场的工匠们在窑具和施釉技术上又实现了改进和提高,很好地掌握了窑炉内的烧成气氛,青中泛绿的色调成为这一时期越窑青瓷的主流,小仙坛窑场成为越窑制瓷技术的一面旗帜。
  谢胜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窑匠,他成了小仙坛窑场的代言人。他的天分和努力不仅促进了青瓷工艺的提高,也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他成为窑场的所有者之一。
  谢胜的经历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成熟瓷器为什么会诞生在上虞的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汉时期,上虞出现过两位在中国文化史中拥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一位是以《论衡》闻名天下的大思想家王充;另一位是将《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炼丹术三者融为一体的著名炼丹家魏伯阳(图7)。
  
  


  


  (7)东汉时期上虞的大思想家王充和著名炼丹家魏伯阳
  
  可以想象,这样两位思想开放、影响深远的重量级人物对于整个社会的潜在影响力有多大,成熟瓷器能够诞生在上虞,这似乎是一个根本的原因。
  
  心比天高
  
  谢胜在曹娥江中游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窑场的匠人都到小仙坛来观摩学习,以此来提高青瓷的艺术品位和烧制质量,学习最新的工艺、技法(图8)。
  
  


  (8)小仙坛窑址
  
  但是,谢胜并没有沉醉于眼前的成功。既然窑场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产品销路也非常之好,青瓷需求量又那么庞大,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
  短时间里,谢胜便联合其他窑场经营者在曹娥江边的山里又新开了几个窑场,很快就成为上虞越窑青瓷制造业影响力较大的一股力量,谢胜的经营天分也充分地表现出来。
  周少华:从东汉的晚期到三国的初期,北方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而孙吴的江南则相对安定,农业经济实现了稳步、快速的发展。
  会稽是鱼米之乡,是孙吴的主要粮食产地。农业的发展为青瓷制造业提供了保证,而人口的增加、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使得青瓷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自汉代以来,民间厚葬风气盛行,青瓷作为陪葬的冥器有大量的社会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青瓷的生产。
  谢胜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人的符号,而成为上虞青瓷产品的一个成熟的品牌形象。
  数量巨大的青瓷产品沿着曹娥江顺流向北进入杭州湾,转而沿陆路和水路向现在的浙江和江苏销售出去,向北则到达了辽东半岛,部分产品甚至销到了海外的朝鲜和日本。
  
  谢胜的影响力
  
  数十年后,谢胜早已作古,但他的影响力却并没有丝毫减弱。
  一个叫范休可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曹娥江畔,他要寻找他所崇拜的谢胜的足印,圆一个青瓷匠人的梦想。他来到谢胜第一次来到的地方——小仙坛,潜心在这里学习钻研,体会着谢胜曾经的过程。
  不久之后,从南方又来了一个叫袁宜的人,他也怀着对谢胜的景仰来到曹娥江边,希望有一天可以有绝对的信心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青瓷作品上。
  在中国历史上的西晋时期,越窑青瓷步入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产自上虞的青瓷闻名天下(图9)。
  
  


  (9)上虞青瓷名闻天下
  
  近2000年后,江苏南京和镇江分别出土了刻有“会稽上虞师袁宜”字样的青瓷虎子和“会稽上虞范休可”字样的青瓷扁壶,都属三国时期。由此可见,上虞青瓷在当时辐射范围之广,而他们两人也极可能是上虞越窑制瓷工匠中的佼佼者(图10)(图11)。
  
  


  (10)刻有“会稽上虞师袁宜”字样的青瓷虎子
  


  (11)“会稽上虞范休可”字样的青瓷扁壶
  
  数年之后,范休可和袁宜先后离开了曹娥江,一个向北而去,一个则向南而去,把以谢胜为代表的越窑青瓷制作工艺带往他们各自的家乡。
  唐宋河南诸窑系的发展兴盛以及后来浙江南部龙泉窑的兴起,据说与这两个人都有一定关系。
  然而,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东晋和南朝时期,繁荣发展的越窑青瓷突然停滞下来。显然,这种意外并非是偶然的。
  从西晋末年直到东晋时期,战火一直连绵不断。这些战争都发生在原孙吴的腹地浙江、江苏一带。战争使大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东晋晚期,孙恩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的活动地点主要在现在的宁波、绍兴一带。战争使宁绍平原的社会经济遭遇毁灭性破坏,越窑青瓷生产的衰落应该与这些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越窑青瓷的发展不过是暂时停滞而已,它正在蕴育着另外一个历史颠峰时期的到来。
  20纪70年代,浙江上虞上浦发掘出土一批瓷器,其中一件青瓷碗底部刻有四个字:“谢胜私印”,属于东汉时期。
  在目前越窑青瓷的研究方面,谢胜是有明确考古依据的、年代最早的工匠(图12)。
  
  


  (12)青瓷碗底部刻有“谢胜私印”,属东汉时期
其他文献
2009年5月19日。《东京新闻》刊发一则报道:原日本陆军登户研究所旧址内用于存放假币的仓库即将被拆除,川崎市民和平组织遗址保存会,正积极呼吁市民保护战争遗迹。  即将拆除的26号栋与旁边的5号栋,位于神奈川县川崎市多摩区的明治大学校区内。这两栋被常青藤覆盖的破旧木造平房,曾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伪造中国纸币的工厂。  天于二战期间日本伪造中国纸币,日本媒体也曾有过报道。2008年3月,日本共同社称,
期刊
有时我们是声音的制造者,有时又是接受者。声音到底是什么?人是怎样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呢?  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任文堂说,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物体振动时,使空气产生疏密波,也就是声波,传人人的耳中。  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优美动听
期刊
兵败野人山    1942年5月的缅甸,烈日当空。在曼德勒通往缅北的河谷公路上,中国远征军士兵背负着沉重的武器,沿着公路,向祖国的疗向缓缓行进。  几天前,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最后一道防线——密支那,落人日军手里。接着,密支那西边40公里的孟拱也出现了日军。日军的战略包围已经形成,中缅边境被完全封锁  占领密支那和孟拱的敌人仅有两个联队,大约7000人左右,经过两场大战的消耗,兵力和战斗力的折扣已经
期刊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灾情惨重,救援紧急。地震使得当地的交通几乎全部瘫痪,救援工作非常困难。  消息传来,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马上组织成立了“5.12地震遥感信息收集与灾情评估”应急小组。他知道,对于救灾工作来说,尽快掌握准确的灾情至关重要,而地震发生在地理环境险峻复杂的山区,他们从事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马上就要派上用
期刊
赞美和拥抱;礼物和服务,你是否知道在你的亲密关系中究竟缺乏哪些爱的语言,如何让您的情感怅户变得丰厚?  华裔心理专家黄维仁博士告诉我们,活在爱中的秘诀:一个主轴是有效地处理差异和冲突;另一个是要刻意营造、经营两个人的友情。  不只在夫妻关系中要这样做,亲子之间也要学习经营彼此间的友情。临床研究证实,我们最强调的是,怎样在亲密关系中创造脑的安全感,要知道,我们人有一个情绪的脑:脑干、大脑皮质。  人
期刊
大白鲨是地球上头号掠食者之一,它们的体重可以达到2吨,身长能够超过6米。从南非到地中海,再到澳大利亚,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但是在有记录的大白鲨攻击人类事件中,半数以上都发生在美国一个狭小的地区:著名的红三角。大白鲨为什么偏偏选中这个地方?  红三角从加利福尼亚的蒙特里湾向北延伸200多公里到达博迪加湾,再向西延伸50公里到达费拉隆群岛。这是一个奇妙的自然栖息地,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  这条美丽的
期刊
逃离虎口赢来命运转机    1906年,王保英出生在江苏丹阳一个贫苦农家,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病死,贪婪的兄嫂为几两银子把她卖给外乡的地主家做童养媳。  王保英的女儿王桂珍说,王保英那时才十二三岁,经常遭到毒打虐待,痛苦不堪。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邻居们帮助王保英踏上一条破旧渔船,呼啸的北风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吼声,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图1)  不远的岸边,零星的火把晃动着,“抓住她!别让她跑了!”的
期刊
10年前,他抛家舍业借钱度日,10年后他摇身一变身价千万,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又靠什么赢得了尊重?    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民抢收庄稼后,为了抢种新一季的作物,对收后的秸秆就一烧了之。在大片的农田上,浓烟四起,火光熊熊,严重污染了空气(图1)。      (1)烧掉了土地肥力也污染了空气    四川科委农业技术干部段儒斌看到秸秆焚烧年年禁却还是年年烧,就开始思考,政府每年都补贴农民禁烧的款
期刊
美丑之间,一步之遥,黑白之中,矛盾重重。为了让他们不再痛苦,他付出了一生。  一个周末的上午,空军总医院皮肤科门诊室前,年轻女子李艳正焦急地等待着。她挂的是皮肤病专家蔡瑞康的号。  此时的蔡瑞康正在门诊室内忙碌着。整整一上午,他还没来得及喝一口水。从周一到周五,74岁的他每天都是如此。  李艳是一家外企公司的职员。自信、阳光、活泼的她,不久前却因自己的脸而逐渐消沉。  李艳说,我本来皮肤挺好的,突
期刊
2009年12月27日,电视新闻中发现曹操墓的消息令人为之一振,一时间成了热议的话题。  第二天,在曹操高陵考古工地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媒体的记者。  显然,记者们是冲着发现曹操墓的新闻而来。曹操墓是怎么发现的?是否经过了科学的发掘和论证?曹操墓的证据是否可靠并且具有说服力?人们有着诸多的质疑。    发现东汉大墓    曹操墓的发现,还要从2006年春节说起。  2006年除夕,正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