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出现了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农林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林产品竞争力不足、生产力低下的问题,对于增加农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因此,探究低碳经济模式下农林产业结构的调整策略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林产业结构;存在问题;调整策略
引言:
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林产业因缺乏劳动力的支持,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要通过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当前农林经济发展受限的现状。文章首先概述了当前农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随后列举了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几项原则,最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别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提出了农林产业优化调整的可行性策略。
一、当前农林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短缺
农业和林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依赖性较强。虽然近年来国家通过出台农民购机补贴、农机下乡等形式,提高了农村地区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但是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和林区,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由于近年来农村地区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直接影响。除此之外,像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对于新技术、新设备不够了解,也难以为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2、农林产品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一些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即便是高出市场价格数倍,仍然被抢购一空。究其原因,还是这些农林产品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包装、加工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而农村地区主要生产初级农林产品,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包装。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农林初级产品的售价不高,难以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则是缺乏深加工,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低碳经济下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低碳经济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体系,比现有的体系能效高,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碳排放更低。同时低碳经济是一个过程,换句话说,甚至有些高碳的行业也有用低碳技术改造技术发展的问题。低碳经济下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的地域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农林产业发展情况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要想推行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就必须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调整对策,否则不仅会导致产业经济发展的同质化,而且也容易因脱离实际而影响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能够确保找出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对于促进本地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2、市场导向原则
为了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需要拿到市场进行交换。市场不需要的产品是谈不上有价值可言的。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
3、经济效益原则
强调经济效益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当前某些地区调整产业结构通常只片面强调高投入,高产出以及高科技,这样调整结构首先其经济效益通常不高,其次也不符合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没有高投入的能力的实际情况。所以调整产业结构一定要强调在经济效益上,确保农民能从调整产业结构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使资源能够得到永续利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不能只顾眼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一生产结构必须是一种良性互补的结构,符合生态规律;第二采用的技术也必须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最后在高度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生态效益,同样的生态效益也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三、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的创新途径分析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搞好土地、水利整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以交通、供电、供水、通讯为重点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抓好农村道路建设,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其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协调,规范土地租金,合理规划田块等,有效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流动,努力降低业主生产成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有利于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软环境。
2、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特色农业
发掘优势资源,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在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培植本地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特色农业。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二是建设特色标准化示范基地,繁育、筛选优良品种,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和品质;三是依据本地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市场前景和地域特色的品种重点开发,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四是保护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強特色名牌产品;五是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
3、依靠可以进步,建设区域农产品商品基地
依靠现代科技的进步,创新工作机制。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和结构,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围绕当地龙头企业、突出地区特点、连片规模化建立农产品基地,把商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和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带动本地农林产业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
4、培植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抓好加工流通,注重产业延伸,要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资产规模小,对生产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有限,防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要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争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获得突破。
5、增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增收意识
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确立不提高技能、没有技术就不可能稳定收入的新观念,确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理念,确立竞争就业、自谋职业的新意识,提高接受和参加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吕宝泉.莱芜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兼谈莱芜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方案[D].山东农业大学,2015.
[2]程玉桂.江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识别与优劣势分析——基于区位商(LQ)理论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5(7):218-221.
[3]李生梅,陈宗颜.青海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青海农林科技,2016(03):143-145.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林产业结构;存在问题;调整策略
引言:
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林产业因缺乏劳动力的支持,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要通过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当前农林经济发展受限的现状。文章首先概述了当前农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随后列举了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几项原则,最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别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提出了农林产业优化调整的可行性策略。
一、当前农林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短缺
农业和林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依赖性较强。虽然近年来国家通过出台农民购机补贴、农机下乡等形式,提高了农村地区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但是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和林区,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由于近年来农村地区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直接影响。除此之外,像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对于新技术、新设备不够了解,也难以为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2、农林产品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一些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即便是高出市场价格数倍,仍然被抢购一空。究其原因,还是这些农林产品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包装、加工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而农村地区主要生产初级农林产品,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包装。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农林初级产品的售价不高,难以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则是缺乏深加工,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低碳经济下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低碳经济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体系,比现有的体系能效高,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碳排放更低。同时低碳经济是一个过程,换句话说,甚至有些高碳的行业也有用低碳技术改造技术发展的问题。低碳经济下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的地域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农林产业发展情况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要想推行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就必须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调整对策,否则不仅会导致产业经济发展的同质化,而且也容易因脱离实际而影响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能够确保找出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对于促进本地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2、市场导向原则
为了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需要拿到市场进行交换。市场不需要的产品是谈不上有价值可言的。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生产结构、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
3、经济效益原则
强调经济效益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当前某些地区调整产业结构通常只片面强调高投入,高产出以及高科技,这样调整结构首先其经济效益通常不高,其次也不符合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农民没有高投入的能力的实际情况。所以调整产业结构一定要强调在经济效益上,确保农民能从调整产业结构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使资源能够得到永续利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不能只顾眼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一生产结构必须是一种良性互补的结构,符合生态规律;第二采用的技术也必须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最后在高度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生态效益,同样的生态效益也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三、农林产业结构调整的创新途径分析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搞好土地、水利整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以交通、供电、供水、通讯为重点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抓好农村道路建设,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其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协调,规范土地租金,合理规划田块等,有效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流动,努力降低业主生产成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有利于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软环境。
2、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特色农业
发掘优势资源,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在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培植本地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特色农业。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二是建设特色标准化示范基地,繁育、筛选优良品种,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和品质;三是依据本地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市场前景和地域特色的品种重点开发,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四是保护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強特色名牌产品;五是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
3、依靠可以进步,建设区域农产品商品基地
依靠现代科技的进步,创新工作机制。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和结构,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围绕当地龙头企业、突出地区特点、连片规模化建立农产品基地,把商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和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带动本地农林产业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
4、培植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抓好加工流通,注重产业延伸,要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资产规模小,对生产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有限,防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要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争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获得突破。
5、增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增收意识
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确立不提高技能、没有技术就不可能稳定收入的新观念,确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理念,确立竞争就业、自谋职业的新意识,提高接受和参加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吕宝泉.莱芜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兼谈莱芜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方案[D].山东农业大学,2015.
[2]程玉桂.江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识别与优劣势分析——基于区位商(LQ)理论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5(7):218-221.
[3]李生梅,陈宗颜.青海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青海农林科技,2016(03):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