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杂记

来源 :赤水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2jx0oo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镇
  
  下车,便看见“乌镇”两个字,字迹灰暗,隐含着乌黑意味。它们立足在并不高的建筑物上。下面,是进出这个江南景区的大门。不知出自哪位大师的手笔,那“乌”字,古体,兼隶书笔法,头上拖着三片羽毛,像年画里戏水鸳鸯的脑袋。随行有人读:“哟!鸟镇”,有人顺着说:“来,给我在鸟镇门前留影纪念”,旁人疑惑地瞥了一下这个团队,其目光,大意是这群人穿着即便算不上时尚,但也算光鲜或整洁,其中还有几位文质彬彬的眼镜,不太像文盲或傻子,不会真把“乌”读成“鸟”吧!我知道底细,这几十人中有头有脸的一方诸侯居多,大家彼此彼此,不用老端着身架,因此是故意读错,博众人一笑罢了。因为这“鸟”字含义丰富,不仅是天上飞的鸟,停在树杈上的鸟,它还有一种俗气的意思,如水泊梁山中李逵嘴里骂的“鸟”,鸟人鸟事等。
  天空堆积着厚厚的云层,太阳再努力,也难以穿透下来,好个阴天,让乌镇不那么鲜亮,更像是乌的镇,名符其实。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一片,大家忙着把影子留在乌镇门前,作为到此的凭据。这照片能否证明此行有多少收获呢,因人而异吧,收获颇丰的也许并没有几人。众人皆在景点留影,仅是一种习惯,也说不清到底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因为是一种习惯,我也让人照了一张,与隶书的“乌镇”搭配在一起,像强行捆绑而成的夫妻,生硬的搭配,倾心相交则暂时谈不上。门票没买好,还不得其门而入。门口这个大停车场和左右的平房,显然不是我们想看的乌镇,大门内才是传说中江南保存得最完整的水乡乌镇。大门有着商业的隔离作用,不花钱,想窜进这乌镇,几乎不可能。
  进门,一丛竹子半隐着河巷一角,再右行数十步,乌镇便到眼前了。水巷两岸挤着民居,粉墙,灰瓦,如果不是游人众多,人声鼎沸,只一两人到此,阴天,清晨或黄昏,面对这些暮年老迈的房子,一定会感到冷清,寂寥。这粉墙不是白花花的粉,不是纯白的粉,而是经过时光磨折,有些泛乌的粉;被老雨旧风剥蚀,有些泛青的粉。看不到它细腻玉润的肌肤,却隐约瞧见它青色的筋脉,像年老的大家闺秀,略显苍老但修饰整洁,淡然若定的目光里,满是浮华去尽后的清癯。见到这粉墙灰瓦,就像与久未见面的挚友相遇,未必会开怀大笑,却是那种返璞归真的喜悦,有着历经悲欢离合后的沉挚。喜欢古典的人,必定也喜欢这粉墙灰瓦。一霎时,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粉墙灰瓦,便是《西厢记》里的场景了;书生寒窗苦读,夜有佳人飘然来到,却是个狐狸精,这粉墙灰瓦,难道不是《聊斋》里的一段么。这粉墙灰瓦,让我想起古时候那些简洁传神的辞章,诗意的画面,恍惚间,进入了田园生活,看着古人们三三两两来往或独自冥想,顿时忘记了生活的诸多压力。
  房屋多为木制门窗,也有老式玻璃窗(因为乌镇保存的是明清以来的数百年历史,西方格调已渗透到少数建筑上),简约的石阶,通透的回廊,窄窄的屋檐。假如有大的风雨,墙体不免受潮被损,让人疑惑这些房屋怎么能够保存完好,至今还安然伫立。细想来,必与江南气候有关,大概是因为江南别致的雨吧!春雨袅袅娜娜,柳絮般轻盈,绸缎般柔软,似薄雾,似轻烟,丝丝缕缕飘洒,瓦面有了黛色,起一层若有若无的青苔影子,似一场了无痕迹的春梦。假如屋檐宽大,且不把这无边的秀色遮拦住了吗?江南的秋雨淅淅沥沥,虽无春雨那样缠绵,但也如妇人唠叨,在男人耳边,谈些家长里短芝麻绿豆的小事,若即若离聆听的好,也用不着拒于千里之外。江南在印象中是婉约的,大抵无多少大雨,江南的工匠也知道这道理,料想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敢这样修造。
  房屋临水的墙基由条石砌成,作了堤岸。时有石级伸入水中,方便浆洗衣物,撑船出行,装卸货物等。住户与河相邻,河成了人家的院坝,与房屋构成一个整体,是这乌镇房屋的特点。有了水的环绕,这些房屋就多了灵性。我在云南大山峡谷的老家,是不会把房屋与河道紧挨的,与河水都保持着距离,因为夏季来临,暴雨从各处山坡滚下来,涌进河道,激流汹涌,可冲毁沿岸的庄稼、树木、泥土,卷走近河的房屋和牲畜,水的粗野暴露无遗。而乌镇河水平静,看不到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几乎凝滞不动,看不见底,似乎蕴含着许多看不见的暗物质,也许是江南水乡几百年的历史,几百年的生活,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吧,看着就深沉,像扎在古镇腰间的乌绿色绸带。
  一边走一边观看乌镇的屋舍,我再次惊叹于她的别致。房间布局精当,物件摆放妥贴,那些静穆肃立在客厅里的八仙桌和椅子,色泽暗黄,乌紫,纹理细密,想必是名木造就,只有耐受住无数秋冬的树木,才有这种细腻的质感,做出的家具才世代相传而完好无损,它们表面凝结一层无色的釉,既是当初工匠们一流技艺的见证,也是屋主人的长久抚摸,让木器有了肌肤般的温暖绵密。再看床,能看到旧时富庶人家的奢侈,最有名的那张,据说需一千个工作日才能完工,其上仅人物就有一百零八人,不必说还有各类花纹图案,整整需三年功夫啊,工匠夜以继日地细致劳作,入眼入心,也许不觉得累,但要主人花三年时间等待一张床,不累吗?哪里是床啊,分明是一大堆对生活的祈祷和吉祥的暗示。其他的床,虽说繁复程度稍低,看来也颇眼花缭乱。有一对六尺左右高的龙凤呈祥,镂空雕琢,细腻的鳞片翎毛,灵活的龙须凤尾,据说其技法已失传,当代无人能会,旧时用于结婚摆设,显示嫁娶人家的喜庆和富豪。还有郭子仪祝寿图、梅兰竹菊、春夏秋冬等木雕,用尽了平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技法,极尽想象之能事。
  乌镇,像江南士子,外表简洁,举止斯文,却内秀,腹中有万千锦绣文章。
  乌镇,像一本旧书,泛暗的纸页,繁富的古体字,像一本地方志,记载了乌镇明清以来的陈年旧事。
  可惜在乌镇时间只能有两个小时,我唯恐掉队,拖累了团队行程,便跟着匆匆忙忙地走,这如何能读懂乌镇呢?连浏览都算不上,只不过看了别人指定的几个标题而已。要细读乌镇,应当在清闲的日子,独自一人,到古镇住下来,清晨睡个自然醒,早也好,晚也罢,不急不忙,不温不火,漱洗完毕,出门寻一早点铺,来点当地小吃,顺便沏杯早茶,八分饱后,施施然,负着双手,走过水阁,走过江南民俗馆,走过恒源泰染坊,走过汇源当铺……看过三白酒坊的蒸锅,酒坛,酒罐;看过染坊里的蓝印花布,高高地从院里木杆上的阳光里悬垂下来;看过花花绿绿的各类钱币,躺在玻璃柜里不动声色;如果对某个旧院落感兴趣,也可敲门而进,拜访拜访屋子的主人。累了,再到茶馆坐下,泡壶清茶,看来来往往的人群;或在小桥栏杆上,看水巷两边静静的树木,摇动的木船;时间慢下来,渐渐回到过去,你似乎穿着青衫,脚趿布鞋,夹着油纸伞;再往回漫溯,你戴上了文士方巾,拿着纸扇,在小巷里摇头晃脑呤诗……到乌镇,需要的是这份闲心、闲情,和寻找那些旧时的光阴。
  
  西湖
  
  黄昏,到钱塘,看见一湾细细的波纹徐徐展开,向远方尽头淌去。山丘上,耸立着六合塔。有山有水了,精神顿时清爽。先前经过的平原,有树木,平整的土地,收割或未收割的庄稼,水塘;再看,还是树木,平整的土地,已收割或未收割的庄稼,水塘;再看,还是一样。脑袋便逐渐沉重,倦意直赴过来。平原太大了,看久了便有些空,附着在土地上的植物们显得特别渺小,人也渺小,与天地相比,有无能为力之叹。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人走得再远,还不是在天地的手掌心里折腾。喜欢新鲜是人的本性,何况行旅之人,对重复景物,当然不感兴趣。这似乎解释了西湖名闻天下的原因,在空旷单调的平原里,突兀坐落一片青山环抱的碧水,好似天堂陷入人间的一角,那些被平原麻木了的人,来到湖畔,看高低起伏的山峰,蜿蜒而去的钱塘江,碧波万倾的湖水,古色古香的宝塔,于是惊为天堂。除了地处江浙平原的因素,西湖的名气必然也与自身的美有关,必然有奇特之处,因为江浙一带也并非仅有西湖一处山水。我对西湖有美好的朦胧的想象,特别想亲之近之,现在,越是接近她的身畔,越能感受到她迷离的气质,于是,特别希望立即揭开她的面纱,像古时新郎入洞房,急不可耐地面对大红盖头的新娘。
  当晚却没能窥视她的全部。车沿钱塘江走了一段,便转入卖龙井茶的购物店,这龙井茶叶是西湖特产,好比西湖身上的一张香帕,一只绣花鞋,或一缕青丝,继续引人幻想。待购物出来,暮色四合,已分不清方向,车在树林里穿行,灯光与树木阴影从眼前缤纷闪过,然后下车吃晚餐,据说已到西湖,在餐馆处便可看见雷峰塔。果然,不远处,杂树葱郁的半坡中,雷峰塔在夜里放着毫光,由于山坡上无数树枝树叶的遮蔽,只看见塔的上半截,塔上虽有灯光,但塔身黑黑的,隐在灯光背后,看见的只是轮廓。光线幽幽,不由让人想到神、佛、鬼、妖,想到传说中被囚禁的蛇精白素贞,假装一本正经要为民除害、实则泄私愤的妖僧法海,又思念又害怕又悔恨的许仙。雷峰塔上寂静的灯光似乎照不远,只罩住塔身,浑身散发出灵异,像神鬼妖魔留下的幢幢暗影。小时读书,鲁迅有文名《论雷峰塔的倒掉》,塔现在却完好,估计修葺过,居然还能让我感到浓浓的神秘气氛,确是怪异。
  第二天过苏堤,绿荫匝地,看见苏东坡先生一袭白衣,临湖凝思。不知谁塑的先生的像,寂寞的眼神,有冷眼看大千世界的神态。曾读过先生的很多诗文,总觉得他是个诙谐与洒脱的人,富有真性情的人,不应当是高高在上的模样。眼前的湖光山色,似乎见过,但又似有些许变化,熟悉中有陌生感,也许梦里见过,也许画中见过,更多的可能是在诗文里见过。曾读过东坡先生在望湖楼饮酒,微醺,双目朦胧,恍惚中,水波耀眼,山也朦胧,西子如风中弱柳,飘然而至,温婉动人,眼波飞来,苏子如遇电击,目瞪口呆之际,白雨跳珠乱入船,睁眼却是南柯一梦,雨随风溜了,山还是先前的山,湖还是先前的湖。读过白居易骑马,这个香山居士,也不知他公事是否做完,春寒已退,东风来临,在白堤信马由缰,看绿杨间的黄莺儿争吵,他的老马低头吃嫩草也不管。欧阳修也来了,捋着长须,学生苏东坡对他说过这边风景独好,于是聊发少年狂,也来瞧瞧,暮春时节,花红柳绿,花瓣坠落无数,在轻风中打着旋儿,晚景好呵,划船时把一群沙鸥惊飞入了天幕。杨万里六月份来小住,清早送别友人,不小心坠入了红色的荷花丛中。林逋来的较晚,冬天,梅花盛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欲黄昏,他从此忘记了做男人的冲动……这才是我最熟悉的西湖,书中的西湖,诗文里的西湖。眼前的西湖景色我虽然从未见过,却有种熟悉的韵味,大概就是源于西湖间浓郁的文气。
  船上看西湖,又是另一番眼富。万倾波纹尽入眼底,苏堤、白堤如带。苏堤烟柳画桥,浅浅浮于碧波之上,是绸缎般的绿带;白堤树木少,远远看去一线黄白,其间的断桥残雪是有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像一条玉带。水清澈不见底,柔波变幻莫测,像少女含情的眼波,让人心神摇曳。好比在西湖茶山行走,迎面来了一位婷婷袅袅的姑娘,手臂挎着篮子,一身素洁的白底蓝点印花布,眼眸中全是澹然欲滴的柔情,凝视你一眼后又移开,你瞬间捕捉到了爱意,你不禁会想,她爱上你了吗?难道自己的翩翩风度吸引了她,与这素不相识的女子不会产生一段艳遇吧?你的脑子有些模糊和混乱,接下来你也许会激烈冲突,是要守住道德底线呢,还是随波逐流一回?这是个艰难的抉择。你还在想,她的眼神,是不是在向你发出浓情蜜意的信息呢?等你回过神来,她已经飘然而过了,你们之间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这时你意识可能是自作多情,想必人家在想念情郎。你不会有多大的失望,哂然一笑,了之。但那盈盈的眼神,也许你一辈子都忘不了,闲憩时,偶尔在心中荡漾,就像这这西湖的水波,活的,有着丰厚的情感。有词云: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看了湖水,再看周围浅青色的山峰,这诗句是天造地设的为西湖而作。杭州女人受湖水滋养陶冶,想必都有一双默默含情的双眼。
  突然想到了地灵人杰这个词。在青山环绕、水波幻化、灵气十足的西子湖久住,耳醺目染,浸肌入骨,多少会受到一点影响,也许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思想,也许会成为与众不同的人物,西湖的历史上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就是证据:灵隐寺出家的济公,有没有法术不可确定,但“天南地北到处游,佛祖在我心头坐”,却是颇有意思的佛理,是为名僧;青楼卖艺的,成了名妓,如苏小小;执金戈跨铁马,最终埋骨西湖的,有名将,是岳武穆;历代文人到过西湖,写下无数传世诗文的名士也很多,如苏东坡、白居易、柳永等;甚至出于湖畔的水,是名泉,如虎跑;产于湖边的茶,是名茶,如龙井;生在湖中的莼菜,也是名菜。曾有同行者说:我们滇东北河谷的人,开门见山见水,跑到别处去看山水,像是吃饱了撑的。却不知世间山水,各领风骚,妙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需亲眼见识,譬如西湖,如果没有来走走看看,了解的就仅是别人文字里虚构的西湖。
  
  苏州
  
  灯火在黑暗中眨眼,终于到了苏州。苏州很牛,一些小地名让人奇怪,比如虎丘,我们一行人左右观望,低矮的土丘也没有看到,街道两旁是楼房,地势平坦,不像有丘陵存在过。在我们滇东北,任何一座山丘都高大雄奇,再说四川盆地的丘陵,一般都有十余米至几百米高,是我印象中较为标准的山丘。虎丘也许没有丘,当初至多是一土堆而已,传说有两只白虎在此刨地,想必也属讹传,在夏商时期即建有句吴国的人烟稠密之地,何来的老虎,找死么?如果有,那也是再远如河姆渡那样的古老时候,后人如何得知,虎丘居然有名,可见苏州无中生有、小中见大的利害功夫。再如,我们下榻的阊门,同行有人问:哪个字?答:不是女字旁的“娼”,是门字框的“阊”,这“阊”字生僻,像古时的通用字,让人怀疑这地方曾是花街柳巷。待放好行李,乘夜去游七里山塘,刚出门三五步,突然闪出一个人,问:要找小姐么,我带你们去,舒服得很哟!这时候再想,阊门到底是不是这个阊啊?看来还是有人在暗地里干那皮肉生意,在明文禁止下,她们恐怕也只能是暗地里的,一定不敢学古之倡家,合法化的,门庭若市,丝竹声伊呀,来一段评弹什么的,粉饰风雅。苏州评弹大概就出自在这俗脂庸粉里,想卖艺不卖身的,得精研这门技艺,让客人听后,忘记食色性也才行,苏州评弹于是渐渐脱颖而出,成为艺术殿堂里的一株奇葩。今人生活节奏快,直截了当得了,便不必评弹等艺术,用来遮遮掩掩。所以,在阊门,只听见问小姐的事,而没有听到有名的苏州评弹。
  不过,还是与苏州评弹有缘,不久就相遇了。
  一行人被带着,在七里山塘的巷子里七弯八拐,专往光线暗淡的地方去,在阴影里,特像一群鬼鬼祟祟的人,不知目的地在哪里,糊里糊涂的游荡,也像被柳条穿着的一串鱼,被无形的东西牵着,丧失了独立的意识。忍不住问,才知道是去茶楼,心里顿生反感,去茶楼干什么,谁不知道晚上喝茶容易兴奋,睡不着觉,害人么?拐进狭窄的房间,顺着窄梯往上爬,后面的人如果不小心,鼻尖就会撞着前面人的屁股。楼上是一间大房间,像简易教室,十余排椅子,最前面有一张矮桌,放有琵琶一具。前面几排椅子坐着二十余人,正各自喧哗,我们似乎是第二拔,后来从楼梯口又冒出第三拔人来,都被端茶的女子招呼着坐下来,说是听苏州评弹。主角出场了,到矮桌后坐下,约四十岁左右,徐娘半老,头发略微蓬松,着半新旧旗袍,浅绿色底子,上有粉色花枝,却遮不住满身的寒酸,一看就是不怎么景气,每天挣几个小钱的落拓艺人,场子冷落是肯定的,小作坊式的表演,比不上当今包装得金碧辉煌的大作。不禁为她感到惋惜,韶华渐去的年龄了,还在辛苦赶夜场,难道是为孩子挣读书费么,难道在为住房贷款打拼么?同时不禁为苏州评弹这门艺术惋惜,曾经花团锦簇过,但现在好像要走近故纸堆了,与许多传统艺术一样,如京剧,尽管尊为国粹,每年春晚还让上节目,拉一拉人气,但时下究竟还有多少人发自内心的喜爱呢。不知她为什么要学苏州评弹这门技艺,并以此为生,难道几十年的光阴掷进去,陷得太深,拔不出来么,等待她的将会是怎样的生活?
  她身子半侧,把琵琶竖抱腿上,来了一曲《苏三起解》。手指划过琴弦,一丁点过门,有些干涩,好似便作了铺垫,然后抖开嗓子,字字清楚地把腔调吐出来,琵琶声挡不住她的唱腔,只好在后面嘈切错杂助阵,唱到疾处,如同珠滚玉盘,急切间颗颗粒粒都圆润清晰。一曲完毕,我发自肺腑地鼓掌,并不是听懂了曲子,而是因为发音的清晰,疾而不乱,不勉强含混,没有借助先进音乐设备烘托,声音居然能收束到如此地步,这等功力的唱腔,真的难得一见。周围也响起掌声,有发自内心的,有礼貌性的,有凑热闹的,有趁机起哄的,不整齐,有些杂乱。她敛首致意,刚才一曲,免费送予佳宾,现在请大家点唱,三十元一首,可以古曲,也可以现代曲子,歌单传阅一下。先后到的两拔人,像是躲避瘟神似的,笑嘻嘻的面无愧色,纷纷站起离去,我们这拔也有人站了起来,场子眼看就要空了。评弹女人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场子,茶水,一曲评弹,将一个子儿也换不到。我为她感到难过,一个靠传统艺术找生活的艺人,受到了无形伤害,这种纷纷作鸟兽散的场合,她不知遇到了多少,真的很无奈;我也为离开的人难过,不是旅游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就算有也只是物质上的富,精神上不好说,残缺的人性在不经意间便暴露出来了。我想,咱们不能再走了,应当点上一两曲,用怜悯之心,给这个女人,给个茶楼,给苏州评弹,留下一点点善良的人性,即使别人不点,我也可以点唱一曲,冒着可能被视作出风头的目光。
  正当此时,我们领队发话了,要点两曲,这一瞬间,我看到了高大的领队,尽管他仍然是瘦瘦的。我们重新坐了下来,评弹女人调整好姿势,这次先用苏州方言唱了一曲,让我们再一次领教了她扎实的唱功,高音处能拔上去,像在瓦脊回旋,转而向夜空飞去,低音处能沉下来,像在地面潜伏,最后散入草丛不见。只是苏州方言难懂,听得是《太湖美》的调子,但对于外行欣赏苏州评弹,仅听曲子是不够的,还需借助歌词的意思去想象。唱毕,她说,苏州话不好懂,再用普通话唱一遍,这次我们完全听懂了,只听嗓音清越,直把人带入太湖之滨,水面空阔,大雁南飞,声音袅袅上入天穹,久久凝聚不散,莲蓬、菱角熟了,少女们划船出来,惊散了水底的鱼虾,好一幅水乡丰收景象。待她唱完两曲,我们在神清气爽中起身离去。
  第二天游偶园,苏州的名园之一。有人以为是藕花的藕,但介绍者说是配偶的偶,我以为还是取名的前人高明,比问者和答者的境界都高,我们的文字源远流长、意思深远,用“藕”字,太实了,要讲究虚字传神,而用“偶”字,也许有配偶之意,更多的恐怕是偶然的偶,天然偶成的佳园,不露斧凿之痕,闲情偶寄的处所,放逐着自在和随意。进得几重庭院,到了一间大厅,摆放着七八张雅致的方桌,有表演台,也放有琵琶,同行美女趁着没人,走上台去,学着评弹的坐姿,抱着琵琶,手指作势欲弹,让人拍照。其余人正抢着要秀一把时,表演评弹的出来了,众人吃了一惊,观其貌状,不正是昨晚表演的那位吗?大家笑谈,她怎么跟到这儿来了,也许因为我们当中有帅哥。由于时间紧,昨晚已经点唱,因此一行人没有停留,出门径自游园去了,至于她是否失望,不得而知,虽然她早晚忙着赶不同的场子,很累,但一门传统艺术,如果仅靠别人的怜悯而生存,前景就不妙了。
  
  北京
  
  也许,我曾经骑着青色小毛驴,戴着方巾,手捧一卷诗书,从梁州出发,沿着懒洋洋的官道,在驴背上一摇三晃,数宿荒村野店,前往京城,或赶考,或游历。因为年代久远,很抱歉,我已经记不清了,不能确切地告诉你当时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我坐着银灰色的飞机,飘然滑落首都机场,开始寻找一些前世的片断。接下来几天,我步履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广场郊区,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拾到的只能是零头,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窥一斑,不能觅全豹,要对她有足够的了解,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即将考试前的孩子,抱着一本厚重的课本,只看重点。
  曾经听许多人谈过天安门,他们无形中扮演了石匠的角色,握着铁锤,不断地敲打凿子,把天安门雕刻在我的心最深处,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位于中心的坐标点。到天安门广场,除了看看想象中的景物外,还想去看一个人,就是我们国家的缔造者毛主席,我依然称呼他为主席,以示对他的敬重,我不想直呼他的名字,那显得我是一个多么狂妄无知的小子。他被许多人佩服,也被许多人垢病,称伟人也许有人不服气,那称为一代奇人总该可以吧,无论是笔走龙蛇、气势磅礴的书法,洒脱磊落、意境宏大的诗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还是在国家经济困难时他也吃红薯玉米等粗粮度日,称为一代奇人是不为过的。时值国庆节后,天气秋凉,纪念堂外,苍翠的松柏在微寒的空气中伟岸挺拔,如同毛老人家的身躯,枝节虬然凝重,宛如他的老练的谋略,针叶凌厉,恰似他的个性。浅灰色的云层布满天空,头顶却有一团土黄色云层,让纪念堂笼罩着一层蒙蒙苍黄,院子里的白皮松、雪松、油松、桧柏、碧桃等,也蓦然多了亮丽。来瞻仰的人们从头看不到尾,排成四列,缓缓移动,广场,大门,院子,台阶,献花大厅,需几十分钟才依次行到水晶棺前,看见他正躺在那里,岳峙渊停,人群从面前经过,依稀当年的千军万马。
  从纪念堂出来穿过长安街,便到故宫。踏上金水桥,过了护城河,沿着中轴线依次观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整个故宫肃穆中有三分死寂,均由砖、瓦、木、石建构,无树,无草坪,无假山流水。青一色灰砖铺地,坑坑洼洼的,是明清时的老砖,平整光滑的,是后来填补的新砖;汉白玉石料作栏杆、台阶、基石、柱石,雕刻极尽精致细腻;宫殿的柱头、墙,以及内里摆放的各式家具,装饰得富丽堂皇;碧黄的琉璃瓦作屋顶,一派逼人的富贵气。引得历史上很多人拼命往里冲,想一统天下而威加四海,但也有拼命离皇宫寻求善终的,也有叹息自己生在勾心斗角的宫里,向往平民生活的。我也不喜欢这个地方,北方本就干燥,故宫又缺乏植物掩映,即使广厦万千,让我去住个三五个月,必不能忍受那空旷的寂寞。御花园虽然有数十株古树,但占地不广,也许还不如眼下任何一个小县城的公园。出神武门便到了景山,崇祯吊死的地方,这是个志大才疏的人,曾经下决心灭阉党,极力去复兴大明江山,却缺乏谋略,冤杀守边大将等,至使宗庙社稷坍塌。不过,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没有裸身跪地求饶,而是硬气地吊死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还算血性男儿,可以佩服一点点。原来的歪脖子树没了,现在又重新植了一棵,在树茎一米处人工折弯,不知为将来的谁谁准备的。
  城西北的颐和园,比御花园大。园内山水相依,树木葱郁,山系燕山余脉,名万寿山,水名昆明湖,波光潋滟,东门内有慈禧垂帘听政的仁寿殿,光绪的住处玉澜堂,慈禧的住处乐寿堂。乐寿堂前有一块太湖石,是某一官员为取悦皇家,从江南运来,为此倾家荡产,后来这石头便被叫做败家石。人败了家,石头却蒙冤受屈,背了骂名,真是无可奈何。人也有莫可辨白的时候,何况是不能言语的石头么。幸好它心胸阔大,宠辱不惊,弹指间几百年便去了,让他挨骂的人早已归于尘土。再沿着湖畔长廊走,中间可看到佛香阁为主体的亭台楼阁,到末端可看到白色石舫。颐和园是挪用海军经费建的,慈禧修好园子,总算没忘记经费的由来,本来可买几艘真正舰艇的,建个石舫聊以纪念罢了。
  出京郊西北,平原渐渐没了,山沟山峦映入眼帘,茅草与灌木在山间呈现一团团的昏黄,小块冷绿点缀其间,这是登长城的最好时节。我认为秋后万物凋零,以秋之杀气,才能与烽火遗迹匹配,才能契合印象中的长城。到了居庸关,可初见长城的风貌,不过要更加深入领会长城,还需登堂入室,八达岭才是最佳去处,不可半途而废。到八达岭山下停车买票,然后登上城垣,古时烽烟四起的景象已不在,刀枪并举、烈马腾踏、呐喊嘶杀之声已不可闻,我们从容迈步,深灰色的城砖,在鞋底下保持着沉默,大部分砖面已经陷下去,历史上那些密密匝匝的雪花,透心凉的雨,咔嚓咔嚓的马蹄铁,让砖头的肌肤一层一层的剥落,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它们会呻吟吗?想必不会,从砖窑中出来堆到荒郊野岭,躯体凉了,心也硬了,逐渐老了,残缺的身体,等待着时间长久的消磨。我悄悄凑近垛口,像一个偷窥敌情的军士,瞧瞧入侵者在不在外面,忽然遭到霜风迎头痛击,像暗处的敌人射来无数冷箭,反正已经中箭,便豁出去了,做出壮烈的样子, 挺立在城垛边,任凭塞外的风刮得头发猎猎直响,旗帜般向后飘扬,能耐我何?在想象中征服了风,我们再去征服烽火台,执意到达最高的一个,其上竖着一块牌子,上书“不到长城非好汉”,心中一喜,拿出像机想留影,却出来一个人,说牌子是他写的,必须由他拍摄,二十元一张,还会发好汉证书,罢了,有钱才是好汉?遂往回走。
  然后去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坟茔。下车后过一座小桥,看见一大石龟,背上立着高大的石碑,导游说不是乌龟,而是龙王儿子之一,叫赑屓(读作“避邪”),并引用俗话“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作为旁证,我窃笑,非常怀疑龙王老婆的忠贞,是不是与龟丞相有染,导游又说,谁叫它乌龟,它就生气,我再窃笑,这宝贝还挺忌讳出身的,导游再让大家去摸,说:摸摸乌龟头,一生不发愁;摸摸乌龟腚,永远不生病,导游不让我们叫乌龟,她却信口叫出来,也不怕赑屓生气。大伙儿嘻嘻哈哈一拥而上,摸头的,摸脚的,摸腚的,摸腹的,乱摸一气,石龟身上越发清洁了。往前两旁有石人石马,再走上一大土丘,便是定陵地宫所在,从顶部入口处经过安检,沿台阶,螺旋地往下走,感觉下面很是阴暗,这种暗,不是漆黑的暗,而是灰暗,影影绰绰暗,仿佛与阴曹地府越来越近,越是接近死者停放之处,越浓烈地意识到一种腐烂气息隐隐漫漶开来,分不清是残留的尸体味,或是久不见天日的地面墙壁等的霉味。在莫名的恐惧中,随着人群看了后殿、中殿、前殿,暗红色棺木,惨白色的汉白玉石座,再沿石阶往上约四五层楼高,才是出口。走出了阴冷的万历年代,我们重见天日,不由舒了一口气。既慨叹陵墓修建的浩大精巧,也感叹这皇帝咎由自取,如果当初偷葬一处,不弄这么显眼,也不至于死后不得安宁。
  最后去天坛,在南城。这很好猜,有个词叫天南地北,便可知天坛在南。清晨的天坛,早已人声鼎沸,只见一帮老年人排好队,唱着老歌,整齐宏亮,铿锵有力,情绪亢奋,不管周围的人如何看,他们一如既往地卖力,自娱自乐。再看别处,拉手风琴的,拉二胡的,吹笛子的,唱京剧的,时不时有人窜出来露一手,精彩之处,让围观者情不自禁地鼓掌。听说老北京天桥是卖艺者的聚集场所,杂耍很多,天坛居然也有各种表演,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京味。再往里去,迎面高处是祈年殿,天坛的标志性建筑。其后,经过两百余米的青石大道,到了皇穹宇,精致自不必说。转而出一道小门,就到了圆丘坛,这里是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坛面从下到上分为三层,均为青石铺就,每层有汉白玉石栏杆,我们刚走至最上一层,雨点忽然砸下来,同行的人连忙拿出唯一的雨伞为像机遮雨,待依次站在坛中心的天心石上留影完毕,雨越发大了,大家就往回跑,雨却渐渐没了。老天好似故意与我等作对,导游却说华北平原干燥,京城不容易落雨,往往是贵人到时,才会降雨相迎。北京的天气居然让我们享受到贵人一样的待遇,让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宛如梦中。
其他文献
泉溪 哈尼族,原名熊家荣,1972年5月13日生于云南墨江。中学时代沦为孤儿,从事过清洁工等职业,在社会底层坚持民间写作多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青年作家班学员、云南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怀念爱情》、《诗经一样的云南》、《茶山稻水》等作品。主要写作诗歌、散文。作品曾获《边疆文学》、《人民文学》、《诗刊》、《作品》等文学奖项。作品入选多种选本。现为云南
期刊
王单单 本名王丹,云南镇雄人,生于1982年,有诗歌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百家》《滇池》《绿风》《绿洲》等刊物,参加《诗刊》社第28届“青春诗会”,现饭碗于某乡镇中学,写诗、喝酒、做梦。  工厂里的国家  把云南、贵州、四川、山东等地变小  变成小云南、小贵州、小四川、小山东……  这个时代早已学会用省份为卑贱者命名  简单明了。省略姓氏,省略方言  省略骏马秋风塞北,省略杏花
期刊
她在微风中打开她翠翠的裙摆  在涟漪的碎语中打开她嫩嫩的粉红  我从远方来。这害羞的女子  她一定在等我  等着迷路的我,怯怯地向她打听去路  选自熊焱的博客《我们如此活着》  http://blog.sina.com.cn/xiongshengrong
期刊
江噬人命,或水育世代  已无关紧要。只要此刻——  我在岸边弹吉他,蹩脚的技巧  而愉悦和自我完整。  谁在高处斥喝:立刻停止。  像抛在空中的破复读机。  我继续弹。  他走近草丛扔来碎石  阳痿之弹。我继续弹。  他冲下来抢过吉他往地上  一扔,放声大笑。  我捡起来继续弹。  他一脚把我踢进江水中  我奋力爬起,继续弹。  “再弹我把你杀了!”  他指疼我的脑门。  “再弹我真把你杀了!” 
期刊
三米深 男,原名林雯震,1982年12月生于福建福州,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等百余种刊物,曾获第三届《上海文学》新人奖、第七届《福建文学》最佳新人奖,参加诗刊社第二十八届青春诗会,现为民刊《丑石》编辑、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我们  我们在奔跑,我们在老去  我们是困在房子里的一代人  我们在孤寂中成长  我们在虚无的世界里漂泊  每一个白天都像夜晚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彻夜无眠 
期刊
筑起围墙的花园并不是花园  我们曾在这里出现,怀着  幽会的心情,像幽灵般游荡  寻找能接纳我们的肉体  不可否认,我们在退化  首先失去了脊椎  在筑起围墙的花园中  我们为自己筑起第二道墙  心灵在萎缩,午后的花园  阴影像伞突然撑开  我们一觉醒来,互相打量  茫然地看着对方早生的华发  清晨我们都还年轻  傍晚就已老去  孩子们吵着、闹着  把我们砌入第三道墙  选自李唐的博客《李唐》  
期刊
翩然落梅 原名崔宝珠。七十年代生。河南睢县人。写诗十余年,作品见诸诗刊及选本。  暴雨  暴雨即至。旷野明亮的幽暗中  飞驰过载我的玻璃房子  不远处,一棵树被风撕扯着  发出兴奋而恐惧的尖叫  倏尔远逝。闪电中  一个男子慌张地放下车窗帘  还是照亮了回忆中暂时迷醉的  两张脸。被一重重的暴雨洗得雪白  被雨点击碎后重又翻身坐起  在纠缠中找回自己的肉体  暴雨频来。它穿透我仿佛打通岩石 
期刊
泉子 男,1973年10月出生,浙江淳安人,著有诗集《雨夜的写作》、《与一只鸟分享的时辰》、《拾遗集》,诗画对话录《从两个世界爱一个女人》、《雨淋墙头月移壁》,曾获刘丽安诗歌奖、诗刊社诗歌中国·青年诗人奖等,现居杭州。  柚子  母亲从记忆中为我偷来了柚子  在邻村的山坡上,她用砍柴的刀  切割着柚子金黄色的皮  辛辣的汁液,溅在了母亲的脸颊上的汗珠里  溅落在我仰着的眼眶  我的眼泪与母亲
期刊
唐果 女,本名唐阳凤,七十年代初生于四川,现居云南芒市,出版诗合集《我的三姐妹》(与李小洛、苏浅合著)。  我把颜色给了蝴蝶  我把颜色给了蝴蝶  香气给了麻雀  花瓣的弧形——给了雨水  留给你的,我亲爱的蜜蜂先生  就只剩花蕊了  它因含着太多的蜜,而颤抖  我的墓志铭  她喜悦过、悲伤过、幸福过、彷徨过  如今,只有喜悦伴随着她  ——一种小偷得手后的喜悦  她需要您的会心一笑  当您
期刊
月亮在西山的轮廓里  我在槐树的阴影下看  夜空  它是如何  含着如此大的一滴泪水  哀而不伤  父亲从月光下回来  露水将他打湿  多像一个人的悲伤  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选自苑希磊的博客《山东,木鱼不木》  http://blog.sina.com.cn/u/138023828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