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潜在力量”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a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老师在谈及自己的职业时,习惯地将自己戏称为“教书匠”。自然,这样说话的人充其量也就是将自己算作“能工巧匠”而已。事实上,在一般人心目中,教师也不过就是个手艺人,凭着肚里那点儿墨水和三寸不烂之舌授业解惑,维持生计。粗听之这种说法并无多大不妥。细加推敲,这句话却包含两个明显的错误:第一,从教育目的上看,我们的宗旨决不在于“教书”,教书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其终极目标是“育人”;第二,从教育内容上看,我们也不仅仅靠用“书”来教育学生。当然,“书”是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是各种知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但正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而“物化”了的书本在很多情况下每每会显出它的“功力不济”来。而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表率作用却常常会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出一种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悄无声息地濡染着受教育者的心灵,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灵魂。古人所谓的“言传身教”中的“身教”二字所体现出的正是施教者在“教书”之外的一种潜在而又极具“穿透力”的力量。
  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有一段令人感奋不已的话,正可以用来作为教师职业的注脚:“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影响,决非靠语言来完成,而是靠精神来完成的。有一种人能够用目光、举动和清明的心境,在周围散布出一种恬静的、令人欣慰的气氛,这是心灵对心灵的力量,感受和施与的双方往往都不知道。”常人可以“不知道”这种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影响力,但富有育人使命的教师就不应当对此懵懂无知了。教师不仅应当“知道”而且应当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心灵对心灵的力量”,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优雅的言谈举止、宁静淡泊的心境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进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修业”之外最大的任务就应当是“修身”了。甚至这“修身”的任务还要放在第一位。无论古今中外,全社会对师德的要求都近乎苛刻,其原因也就在于人们看到了教师的人格、品行对于下一代巨大的影响力。
  孔子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总结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教育秘诀,并时时反省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看来,他也是将“身正”、“修德”放在教师职业素质的第一位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则在《儿童教育讲座》中对教师的“身教”作用阐述得明白到位:“你们自身的行为是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执行了教育孩子的工作。其实在你们生活的每·瞬间,都在教养着他们,甚至当你们不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你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与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所有这些,对孩子们都有着很大的意义。你们的态度、神色上的些许变化,孩子们都能感觉到。你们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能影响到孩子,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可悲的是,马卡连柯先生也发现很多教师恰恰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这个“没有注意到”也许会让我们误尽天下多少苍生!
  工匠们只要有一手绝妙的手艺便能畅行天下,至于“身正”与否却无足轻重。钱钟书先生也曾将作家比作“母鸡”,把作品比作“鸡蛋”,读者只需品尝鸡蛋而无须顾及母鸡的美丑优劣。教师则不然,除了给学生提供优质“鸡蛋”外,还得精心修炼“母鸡”的人格品德、举止言行。单从这点来看,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毫不过分。关键就要看教师如何修身修业,对得起“光辉”二字。
其他文献
“今天,我们如何做校长”这个话题,是个我们必须直面的深沉而严肃的命题: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改变了世界共存发展的方式;  “人本的思想”先导下的教育公平性,强化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挑战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观;  将沉重人口总量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实现综合国力跨越式发展,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教育过程提出新要求。  “今天,我们如何做校长”话题,是一个具体而敏感的改革命题
期刊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状况有所缓解,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遍开展,中小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把艺术教育摆
期刊
一、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就是教育的哲学思考,包括教育的世界观和教育的方法论。现代校长的教育思想包括人本化、国际化、信息化、法制化、学校文化等。  (一)人本化——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人本化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教育史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提出,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在教育诞生之初,公元前5世纪的10
期刊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机关实施“三生教育”工作推进会。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振奋精神,动员厅机关各处室、各直属事业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共同肩负起实施“三生教育”的历史使命。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理解“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任务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理解重在智力的开发,狭隘的理解,使我们失去了对教育目标的深入思考。教育最终是为了什么?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是不够的,“三生教育”作为贯穿教育始终的一种全新的理念,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教育的内涵,使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变成了现实。  如何开展“三生教育”呢?我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贴近生活,情感共鸣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期刊
各州、市教育局:  近年来,我省农村学前班发展迅速,成为全省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增长点。但是,农村学前班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归属不明、准入制度不严、办班条件不足、办班行为不规范、“小学化”倾向突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班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重视学前教育”的精神和要求,进一步规范农村学前班管理及办班行为,提高质量,加快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农村学
期刊
“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是云南省结合自身实际在新形势下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推进“三生教育”工作中,建水县认真把握“三生教育”的实质和内涵,并使之与教育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工作特色初步显现。    一、立足实际,做大“三生教育”    在推进“三生教育”工作中,建水县认识到位,反应迅速,各项工作有序展开,教师培训工作按计划落实,全县中小学、幼
期刊
“三生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和健康发展,必须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配置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这是实施“三生教育”的基础,关系到“三生教育”工作的成败。只有努力提高“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自觉性、理清“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完善“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才能保证“三生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红河学院“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谈谈“三生教育”师资队伍的
期刊
荀子曾提出:“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适应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现代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社会适应力和人际关系的人。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育在这点上是很薄弱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独生子女教育在幼儿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独生子女综合症,表现为:幼儿自私,不善于交往、胆小、具有攻击性,缺乏合作与帮助意识;缺乏感恩之心、同
期刊
“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这是任森老师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也是他做人的准则。为践行这一座右铭,他一路走来,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1977年恢复高考,任森以优异成绩考入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分配到西双版纳师范学校任教,1991年调到玉溪一中,2001年调到玉溪师院附中。任森老师步入教坛26年来,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副校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