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羊趣事

来源 :世界华文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afanwo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养猪相比,村里养羊更为普遍。羊性情温顺,个头矮小,食量不大,田野的青草干草、树木的绿叶落叶及作物的秸杆等,不用粉碎就可直接作为饲料,不像喂猪一样需要大量汤汤水水等稀食流食,因而也就干净许多。而更重要的是,猪不可无圈,羊却可无牢。尤其在冬天,村里的羊都是散养的。
  每年春天时地里的野草多了,就买一只小羊羔拉拉着,到过年不管它大小肥瘦,都要宰了过年。灾荒年月,人尚且吃不饱饭,更没有专门饲料喂羊,甚至连最起码的填满肚皮的食物也没有。家里有东西时就喂上一口,没有东西时就饿着。所以,村里人从来不叫养羊,而是叫拉拉着。而羊比猪更容易拉拉。
  夏天,野草野菜,庄稼秸杆,下地随便带回一把,扔给羊啃食。入冬以后,大地封冻,起早开门就放羊出去,它愿意在家就在家,愿意上街就上街,愿意下地就下地,从来不用人们刻意去管。那时冬天的麦田里,经常看到羊群在啃食绿绿地麦苗。有赶一群羊放牧的,有仨仨俩俩自由活动的,也有特别小心眼的人和没事做的孩子,拴根长长的绳子牵着一只羊放的。
  家乡父老认为,大地封冻以后的麦苗叫羊啃食对小麦丰收有利没害。因为那时年年发大水,小麦都是在大水刚退时种上的。有时土地半泥半水软得下不去耧,就用犁耠一个沟,后边人工把麦种撒到沟里,村里人和这个播种方式叫犁沟儿犁;有时退水后胶泥地干得太快,纵横交错,龟裂成缝,硬得犁不动,也耠不动,人们就把麦种撒在地上,再用笤帚扫到地缝里边去。由于底墒好,所以麦苗发得过旺,长得过密。为了保存地力,冬天就是不叫羊啃,也要拿镰刀隔一垄割一垄。
  我曾有过养羊的经历。春夏秋三季比较好办,每天除了上学时间,起早贪黑背上草筐去割草,除了喂羊以外,还能攒下不少晒成干草。冬天就要放羊了,天不亮就起来牵着羊牵到麦田里啃麦苗,感觉回家吃饭不误上学时,就把羊牵回来,从不把羊吃没吃饱挂在心上。下午放学回来再牵羊下地,直到天黑得看不见麦苗时才牵着羊回家。
  每年头进腊月,就给羊煮上一盆黑豆,每天晚上喂一把,听人说这样上膘快。我还天天学着大人的样子摸羊的脖子,看看它的油疙瘩长了多少。甚至我还知道,当羊突然不吃食时,就把草纸卷成卷,点着用烟熏羊的鼻子,直熏得它流出泪来,羊的病就算治好了。曾屡试不爽。
  腊八过后宰羊,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下得去手。家里就请个叔叔或者哥哥帮忙把羊杀掉,记得我家请过本队的希瑞叔,也请过国祥哥。宰羊之后,剔出骨头,把好羊肉用铁锅扣在背阴处留着过年,剩下羊头、羊蹄就用炉火把毛烤净,连同羊骨头就一锅炖了。
  这些都是农家寻常事,并无新奇之处。不过,听村里人说,在我很小尚未记事的时候,我家养羊确实曾经出过笑话。
  村里人养羊是为了过年吃肉,为了叫羊羔长得快,小公羊羔是要骟了(阉割),一来叫它没有性别,尽快上膘,再是也可减轻羊肉的膻骚气味。骟羊是个技术活,村里人自己干不了,要等街上来了专门骟羊的才能骟。
  那年,我家养了一只小灰羊羔,也是早出晚归一天也不着家。街上来了骟羊的,我娘就四处寻找,结果在同队继发大奶奶家里发现了,我娘要把羊羔叫回家,可是羊羔就是不听话,怎么也叫不动它。大奶奶说,你不用叫它了,这不是你家的羊,它能跟你走吗?我娘说,我连自家的羊还不认识吗!这羊就是我家的,一点错也没有。我娘不听大奶奶阻拦,愣是把羊羔抓住,抱回家来。大奶奶也没有了脾气,只好跟在我娘后边。
  我娘把羊羔交给骟羊的,看着那骟羊人的把羊羔骟完,洗洗手收拾一下正接我娘的钱时,我家羊羔从外边回来了。继发大奶奶抱起刚刚骟过的羊羔,边往家走边笑:这下好,省了骟羊的钱了。
  还听村里人说,有一年我家的羊真地走丢了,全家人四处去找,我奶奶跑到大街边骂边找,最后还是没有找见,那年养的羊算是给别人解馋了。本来,农家丢只羊,小事一桩。可是,一旦和村里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就不再是小事了。
  就是那年的除夕夜,大队部里装满全村钱、饭票、帐本等所有贵重物品的小柜子被盗了。管理区来人,公社来人,县里也来人,嫌疑对象名单列了好几篇。明察暗访,刑讯逼供,把个村子弄了个底儿朝天,最后也没搞清楚究竟是谁干的。
  听说,当年专案组把大队小柜子被盗和我家丢羊两案一并侦破,我家丢羊的小事也就沾了大案的光而有了名气。至今五十多年过去,小柜子失盗还是一桩无头公案,而我家丢羊的事也就在村里久传不衰。
其他文献
正午的阳光火辣辣的,杏子给自家的菜地施完肥,挎着筐一边擦拭脸上的汗水,一边向山脚下的小河走去。  杏子站在那道有着半米水深的河湾旁,向四边望了望,河两岸除了成片近人高的玉米秆,再就是河滩上不时跳跃的几只水鸟和远处河边的几头牛,并没有一个人影。杏子放下筐,摘下草帽,把脱下的衣裤放在河边的一块大石头上,一个苗条白皙的身影慢慢地向河湾里走去。  清澈的河水亲吻着杏子那两只鼓溜溜雪白的奶子,几条淘气的小鱼
期刊
何不争这天下午忽然心血来潮,他想自己三十大几的人了,这么多年在机关,也算干的不错呀,职位怎么就不能动动升升?人们都说不跑不送原地不动,不行,看来我真得想想辙了。  晚饭他吃得很少,老婆枝子看他满腹心事的样子,皱起眉头问他:“放着饭不吃你想什么呢?”  何不争也不答话,放下碗筷,换好衣服,悄悄从柜子里取了钱,冲枝子说声我出去一下,就推车出了家门。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何不争围着超市转了不下三圈,一
期刊
最近看了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心中的触动很大,这个片子很现实,拍的也很好。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从这部片子里看到了我们很多同龄人的缩影。也看到了这个社会教育制度的不足。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类似的同学,他们上课,违纪抽烟酗酒,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天不怕地不怕,他们是老师眼里的蛀虫,是家长心头的霉肉,所有人眼中的“烂苹果”,他们生活在异样的眼光中,尽管心里的苦楚无处可发,面上还要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颓废之态
期刊
臭蛋来报丧的时候,高原上西北风就烈烈地刮着,远山深处的黄土沟茆在呼啦啦作響悲鸣的狂风肆虐中一片昏天黑地。臭蛋柱着一根茹茹木棍子,时而揉着被风沙刺打的睁不开的眼睛,艰难地行走在枣儿沟通往仙洞沟的荒山野地里。  臭蛋此刻的心情就犹如这严冬萧杀的昏黑色景致一般,悲凉凄惨到了极点。他头上冒着腾腾的热气,刚刚爬上一道山岭,浑身就已湿的精透。略微喘息了一下,山顶的狂风就更猛烈起来。光秃秃的起伏不定的黄土垣面了
期刊
老家的人常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还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贴在外,妇女叼着大烟袋,老公公穿上儿媳妇的鞋。  东北是个啥地方?过去我曾经想过,那里既是个诱人之处,也是个忧人之地。一旦我有机会光顾的话,非要弄它个水落石出不可。岂料,这一机会,倒被我的大妹妹赵殿芳抓住,她捷足先登——独自去“闯关东”。  那倒不是因为她对东北有特别的好感,而完全是出于体谅父母的身心健康,以分担家庭生活的困
期刊
今夜,头痛不堪,人生几何?  唐李太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余知岁月更迭,白驹过隙。遂读书以勤,惟书可消一昧也。日间书店购得国学书:唐陆羽之《茶经》、宋窦苹之《酒谱》、宋朱长文之《琴史》、清朱象贤《印典》类共计八册。长期累积,吾藏书已逾千册矣,无有闲置,皆为所用也。学贵陶染,未访名师,书可雅人,学自增也。  读书伊始,社会
期刊
浪迹的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的炊烟,很想回家。  炊烟在我厌倦都市浮华的孤寂时悄然袭入心间,给我韵致与兴奋;炊烟在我独享乡情的笑靥时轻轻飘入心空,给我充实与欢欣;它像不染杂尘的清泉,不断地净化着我的灵魂;又像一首又绵又长的诗,萦绕于我的梦中,伴随我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在乡下的日子,每天早晨都是在炊烟袅绕中醒来的,睁开眼就看到母亲在灶边忙碌的身影,从母亲第一把柴火点燃后,家里就飘洒起浓浓的米饭
期刊
夜半曲径,乱枝疏影,一勾残月斜挂。鸟啾虫鸣,落叶飘零,两声犬吠随风。早过了仲秋时节,阵阵凉意袭来,更凭添闲愁难解。凝神空思量,回首人踪灭。  独立寒秋,花园一偶,来回踱着,茫然心无主。细思量人生迅忽,哪容得片刻踯躅。若待蹉跎徘徊无定数,转眼间,早过了青丝满头。一日晚霞落,来日待何如?  枉,少年豪气干云,志向踌躇,而立之年无所就。不惑之际空叹息,双鬓染霜雪,前路在何处?  看够了,世态炎凉百丑图;
期刊
有一个瘦削的男孩,因为母亲早亡,唯一的父爱也因为N个继母的出现而变的断断续续。时间一天天过去,男孩也渐渐地长大,柔弱的双肩渐渐被生活磨砺出茧子,还包括同样坚强起来的心。一天,在被父亲一顿披头盖脸的训斥之后,他感觉自己与其留在这个缺乏温暖还叫做家的地方混日子,不如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于是,在下定决心的当天下午就扛着塞进蛇皮袋子的铺盖卷,搭着三叔的旧三轮,赶上了开往城里的最后一班车。  那一年,他刚满
期刊
中秋的一天上午,我乘着凉爽的微风,在风香、花香、草香、水香、秋香的引导下,来到北运河东岸的小路上散步。  到了中秋,一切才真的有了远意,才真的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那些在酷暑的时候笼罩着人们,驱不走赶不散的令人憋闷的阴霾已经逃得无影无踪,就连令人烦躁的此起彼伏的蝉声也已经销声匿迹了。  岸边长满了高高矮矮的,顾盼生辉,盈盈冉冉的花,有红的、粉的、黄的、紫的、蓝的、彩色的,从来不知疲惫的蜜蜂在花丛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