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人一生中的经历,决不可能都清晰地记得。要想“记得”,往往需要借助于“旧物”。当我们年纪老了的时候,翻看一下旧时的照片,拿起一件得意的收藏品,怀一下“旧”,其实是要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坦然,并非是要忆起自己往昔的“英雄故事”,给他人以炫耀。相反,我们是要通过这些“旧物”,迈出通往明天更加坚实的一步。那么,在我们的翻看、拿起的一时间,它的意义就决非寻常了。那些曾经逝去的岁月、故事,不论如何峥嵘如何平淡,汹涌地奔腾出来,真切极了l好像是昨天并不是梦,它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充满由衷的欢喜,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所有的青春、梦想、寄托都在此一刻连成了一片。
前几天和文物出版社的李凯聊天儿,他看见我手里拿着韦清送我的火花书,关上门悄悄地和我说: “小时候我最爱玩儿这个了!一个是洋画儿、一个是火花儿。洋画儿是掮的拍的,火花儿是跟人家赌猜枚似的比大小的,玩儿得不亦乐乎。现在大了,当着年轻人不好意思说儿时的事儿,您知道,上学的时候就惦记着放学玩儿这个。”
我问他: “你现在还有吗?”
“有——,怎么能没有呢?只不过现在是拿出来看看,玩儿兴是没有了,不过咱北京人念旧,看一遍就想起儿时的许多事儿来,谈不上什么伤感,只是觉得岁月过的跟风似的,一转眼人就快半百了。”
念旧的人是有感情的。
有感情的人知道珍惜,珍惜过往的事,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留在身边的小小物件。他们往往不特看重物质的享受,沉浸在精神富足的回忆中。就我来说,我收藏火花儿,不单单是因为它小巧漂亮,重要的是它帮我找回记忆,那种快慰、满足和隽永的诗画一样,是无限的,红烧肘子和四喜丸子是断断不能代替的。因为物欲的享受总有个终极,尽你一生的“追求”,还是臭皮囊一副,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有句:“无贵无贱、同为枯骨”,末了一句“可胜言哉!”无异是顶门金针。北京人讲话更明白了:临了儿什么没带走,带了两把指甲。可人就偏偏这么贪著,古乐府有诗曰: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富当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多少人读了这首诗给自己找着了敛财聚物的依据,多少人不抢个“鬼谷子”抱着“下山”不算完,多少人不划拉个“珍禽图”“拱璧”不算人生极致?少年时读这首诗,只是瞎背,并不明白所以然,当然今天我也未必知其然,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这首诗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不怎么样的。按佛教的话说,既著四相又染三毒,所谓一世论者,字里行间,分明得见,极不可取。做人要有境界,读书要有品位,收藏要得其三昧。火花儿收藏不贵,把玩掌上,随时随地,既没有打碎之虞,又便于安放,一橱一柜足矣。
因此,我喜欢火花儿。
方寸之间大千世界,真是美不胜收。自收藏热起,至今方兴未艾,且五花八门,人尽藏之。但是,搞收藏要量力行事,暴句俗口:有爱孙猴儿的,就有爱八戒的,所以,我爱火花儿。当然在收藏界你拎你的大,我拈我的小,各取所需,井水不犯河水。套旬时髦的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当然商业运作者另当别论。如果将这些不入大古董家法眼的洋画儿、火花儿、旧刊、旧报拿出来,在价格方面自然不能和动辄上百万千万的家具、瓷器等相提并论,但就其身上包含的人文东西,历史分量,绝不输于那些大器。或日颉颃,或日可分庭抗礼并不为过。总之,人不可让物牵着鼻子跑,要物为我用,继而升华,那才是根本。老话儿讲:你即便有广厦千间,也只可夜宿一屋,多了反倒是累赘。相反,思想的驰骋可就没边儿了,虽然坐在屋里,但天上地下的一通儿乱跑,得到的快意与解放,那是不言而喻的,好比是放下金碗的老和尚,判官小鬼拿着绳索也是干瞪眼儿。
当然,我的一点点执著,就是因为太爱这个小小的火花儿了。
二
在这个方寸之间,可以引发你的许多联想,可以带你游历许多地方,可以带你重温旧梦,可以让你向往神游。我爱自然形胜的桂林山水,1963年桂林火柴厂出品了一套10枚的大标火花儿。设计者以彩色版画的形式,将伏波山、骆驼山、南溪山、独秀峰、叠彩山、榕湖、塔山、花桥、象鼻山、月牙楼等十景,施画在方寸之间,只用了绿、黄、蓝三种颜色,大得版画儿的意趣。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设计者并没有将桂林的山水以写实的笔法记录,而是在小小的地方用高度概括凝练的手法,提纯了桂林山水,即便我曾数度游览过这个地方,眼前的这十枚火花儿,又给了我不少新的感受。它不仅让我领略了火花儿的艺术魅力,还带我游览了文学艺术殿堂,不是吗?你昕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贺敬之这首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写就的名诗,多少年来不知倾倒多少人!想到他就想到马雅可夫斯基,想起一大串儿革命诗人。那么,你说小小的火花儿不够影响吗?没有魅力吗?太有了!贺敬之的诗读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两句一转韵,节奏与情感配合的水乳交融。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于这曾风靡一时的好诗,不是不记得了,就是忘得差不多了,随口而来的往往是一些宣泄自我情感的流行歌词儿,哪里知道有这般战士的抒情?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又令我想起当年周恩来总理看过《洪湖赤卫队》,特别夸赞其中的一首“洪湖水浪打浪”,说这是我听到最好的一首抒情革命歌曲,以致以后只要是场合,周总理总要领着大家唱这首歌。这类事情也反映到电影里,你像《铁道游击队》中吕其明作曲的那首“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既抒情又切合实际,没有现在的那些流行歌曲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东西……这就是火花儿给我的感受。所以说大千世界,方寸之间。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你可曾在瓷器上完全读到?你可曾在家具上领略出?即便是能“缩三千里于尺幅”的绘画艺术,也囿于现实与艺术,不能两全。可火花儿上,你可以看到帆船的历史、看到自行车的发展史、“读到”中外名著、瞻仰世界伟人……多了!
当有人问到我收藏,漫说我没有钱,即便有了,我也不会一掷千金地买进那些“另类的股票”,火花儿是我的选择,选择它也是我的依恋。否则我的心里不会恒久响着:“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小小的火花儿,让我联想的竟是那么多。
我想到了徐悲鸿的《漓江春雨》,想到了李可染的《漓江小景》、《漓 江胜景》,想到了宗其香的《漓江夜景》,于是我放倒在这烟雨蒙蒙之中,沉醉于古往今来的名句,梦中还喃喃呓语着“象鼻山、还珠洞、月牙楼……”
不是这小小的火花,又是什么?
三
现在搞收藏的,多要请一些专家为其把脉,看真看假,似乎忘了收藏还有一层情趣在里面。收了真的就欣喜若狂,买了假的就捶胸顿足,似乎搞收藏全都在一个钱字上。老子有句名言:“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在今天是不是有点警戒作用?有时我觉得我们是有些愧对古人的,古人在对待人世功名方面,其实并不隐晦他们的观点。就读书而言,他们认为读经就是稻粱,说白了就是要吃饭,既然吃饭就不能没有肴馔,那么历史就是下饭的菜肴,诸子百家就是醯醢,因为吃饭总要调味,醯醢故也。但必须注意,古人的人世,经是提纲挈领的思想,史是用功人世的证,诸子百家是余雅。他们的刻苦决不是自得其乐,而是要济世兴邦的,所以这种功利思想是积极的、进取的。而收藏和兴邦大业比,它勉强可以称之为“醯醢”,也就是调味、余雅,但几千万人都跟那儿“醯醢”,确是蔚为壮观!
玩,可以。大者大玩,小者小玩,但玩总是闲情逸致,玩到满头大汗、心惊肉跳,那就不好玩了。所以,圣人之道乃是“损有余以补不足”,这又是我爱火花儿的缘由。1964年杭州火柴厂出品了10枚一套的《齐白石国画小品》火花儿,图案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牵牛花、松鼠、樱花、蟹、牡丹、青蛙、梅花、山茶、雏鸡、虾等。
早年间,齐家和我先祖父有交,家里存有很多齐白石的画儿,后来因为战争和动乱,家道中衰,散失毁去了不少,直到“文革”前,家里仍有一些白石老人的作品。但在“文革”初,红卫兵大破四旧,大兴抄家之风,这些仅存的画儿不是被抄了就是被撕毁了,现在想起来仍是很心痛的事儿。火花儿上的白石老人作品,自然不能和真迹相比,但它却能睹物思人睹物思事。
我友王志军曾在他的《画山论剑》一书中这样评价白石老人: “齐氏的绘画艺术,得益于天然,无章无法中求法,毫无前人规矩之羁绊。画中之童趣,实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之所缺。许多农家物什入画,添生妙意,画中诗词,颇合时弊,往往引发观者同感……”
其实,这样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他的成功是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例子,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楚的,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艺术必须是植根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才能获得成功,必须是从殿堂上走到民间才有它无限的生命力。这十枚火花儿虽然在真实程度上差了很多,但由此引发出来的思考却是深刻的。秦牧同志的《艺海拾贝》一书,想来很多人都读过,那里面就有精彩的一节,我们采撷出来和读者共享:
“我家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只虾,生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喷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
“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能够使一个普通农妇,忘记把水桶卸下肩来,就站在那儿凝神欣赏,这真是他从人民群众中获得的最崇高的奖赏了。”
白石老人的虾是画得好,简直可以说神了!就是这么几只虾,白石老人为了画好它们,可没少搭功夫,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简单的东西未必不深厚,内容未必不美好,关于这一点,秦牧同志也为我们总结了:
“如果我们从这一点想开去,为什么有些小诗,寥寥二三十个字,就那么世代脍炙人口?有些短文,篇幅极短,却那么震撼人心?扇画小幅,苏州园林,格局很小,却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奥妙之处,不就是由于它们在朴素中寄托了深厚,在单纯中体现了丰富;如果是诗、文,不就是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结合着的缘故吗!”
其实,秦牧同志说的道理,不也可以给我们这个不起眼儿的火花儿下一注脚吗!
小小的火花儿收藏要和大件收藏品比,是有些“瘦小”,但它却是顶天立地的。客观上的小,反而令我们拿着他的时候想的要比看的多。它不过就是火柴盒上的一张贴画,画也就是一个大概,表现也受到局限,但它极其特殊我谑称它伟大的地方,就是让每一个收藏者看到它之后,都能尽情地驰想,都能继它之后回归到“我”,这个功用,我看胜过那些高高在上的大收藏品。
四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过: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这段“最高指示”在文化大革命中恐怕是使用得最多的一段了,至于今天还能“出口成章”,实拜托当年“讲用会”的功劳。
1965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夕,河南安阳火柴厂出品了一套16枚《为人民服务》的火花儿,内容表现了服务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有列车服务员、清洁工人、托儿所阿姨、山村医生、饲养员、医生、粮店营业员、邮递员、理发员、老鞋匠、食堂服务员、水果服务员、搬运工人、售票员和流动货郎等。画面的右上角用红底黑字打上了“为人民服务”的显著标记,左上角打上了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名称。这些普通劳动者,个个都有本行业的工作特征和行业服饰。
看着这些火花儿,让人想到那个时代,那时的淳朴、简单,没有那么多的物欲横流,有的尽是奉献,这些多少都能给我们今天一些提示。
邮递员的火花儿,让人最是感动。
记得前不久有部电影叫做《香巴拉信使》,说的是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马班邮路乡村邮递员王顺友的真实故事,他很平凡却很伟大,凡是看过电影的没有不被感动的。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还有江西萍乡的曹罗生,一个普通的邮递员,从1968年开始,他当了34年的乡村邮递员。
还有吉林省安图县两江镇的王会明,打从17岁开始便走上“邮路”的漫漫征程,工作25年仅缺勤7天。25年间,王会明送信走过的邮路高达285000公里,可绕地球7圈,7辆“永久”牌工作用自行车因不堪“重负”而报废,100多双黄胶鞋、 “棉乌拉”(棉鞋)穿露了底,工作用穿坏的裤子较别人多出50条。
至于邮递员们翻山越岭,趟河爬沟,五冬六夏,其中不仅是艰苦,更有不少的危险,以致国际上将邮递员的工作定位为危险工种。
列车服务员的火花儿,也是让人浮想联翩,相信50岁上下的人都看过《特快列车》这部电影,早年的吉林铁路局,曾经为抢救一位为抢救列车脱险而身负重伤的解放军干部并将运载这名解放军干部的普通列车,改为特快列车,以最快速度直达目的地。简单的故事,却体现了一种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精神,整个故事都在一列火车上展开……看到列车服务员的火花儿,你就不能不想到这个故事。
这套《为人民服务》的火花儿中,也有医生、山村医生。
旧社会劳动人民缺医少药,生存极其艰难。从火花儿中的人民医生救死扶伤,你会不想到《枯木逢春》这部电影吗?尤嘉的“苦妹子”、上官云珠的“方妈妈”、以及“冬哥”,都是让人记忆犹新的,他们在旧社会、新社会发生的悲喜故事,让人哭过又笑,但是,电影中的罗站长、刘翔、刘辉等医生的崇高品德,更是让人难以忘记。
火花儿中的理发员,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见到,而上升到艺术上,作为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拍成电影,你大概不会忘记王丹风的《女理发师》。
看到火花儿中的货郎,甭说过去的人们,就是现在三十多岁的人,只要喜欢民族音乐的大概都会唱郭颂当年的《新货郎》:
哎,打起鼓来,
敲起锣来哎,
推着小车来送货,
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啊!
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
“为人民服务”,是当年毛主席在延安为了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写的一篇文章,至今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但我觉得,这个口号仍然没有过时,仍然有着现实意义,看到这一套火花儿,我想的很多,相信大家看了也会想很多。
火花儿虽然是收藏品,但它却更有教育意义,愿我们大家爱火花儿的同时,也要在这小小的方寸之地,想到大千世界。
人一生中的经历,决不可能都清晰地记得。要想“记得”,往往需要借助于“旧物”。当我们年纪老了的时候,翻看一下旧时的照片,拿起一件得意的收藏品,怀一下“旧”,其实是要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坦然,并非是要忆起自己往昔的“英雄故事”,给他人以炫耀。相反,我们是要通过这些“旧物”,迈出通往明天更加坚实的一步。那么,在我们的翻看、拿起的一时间,它的意义就决非寻常了。那些曾经逝去的岁月、故事,不论如何峥嵘如何平淡,汹涌地奔腾出来,真切极了l好像是昨天并不是梦,它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充满由衷的欢喜,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所有的青春、梦想、寄托都在此一刻连成了一片。
前几天和文物出版社的李凯聊天儿,他看见我手里拿着韦清送我的火花书,关上门悄悄地和我说: “小时候我最爱玩儿这个了!一个是洋画儿、一个是火花儿。洋画儿是掮的拍的,火花儿是跟人家赌猜枚似的比大小的,玩儿得不亦乐乎。现在大了,当着年轻人不好意思说儿时的事儿,您知道,上学的时候就惦记着放学玩儿这个。”
我问他: “你现在还有吗?”
“有——,怎么能没有呢?只不过现在是拿出来看看,玩儿兴是没有了,不过咱北京人念旧,看一遍就想起儿时的许多事儿来,谈不上什么伤感,只是觉得岁月过的跟风似的,一转眼人就快半百了。”
念旧的人是有感情的。
有感情的人知道珍惜,珍惜过往的事,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留在身边的小小物件。他们往往不特看重物质的享受,沉浸在精神富足的回忆中。就我来说,我收藏火花儿,不单单是因为它小巧漂亮,重要的是它帮我找回记忆,那种快慰、满足和隽永的诗画一样,是无限的,红烧肘子和四喜丸子是断断不能代替的。因为物欲的享受总有个终极,尽你一生的“追求”,还是臭皮囊一副,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有句:“无贵无贱、同为枯骨”,末了一句“可胜言哉!”无异是顶门金针。北京人讲话更明白了:临了儿什么没带走,带了两把指甲。可人就偏偏这么贪著,古乐府有诗曰: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富当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多少人读了这首诗给自己找着了敛财聚物的依据,多少人不抢个“鬼谷子”抱着“下山”不算完,多少人不划拉个“珍禽图”“拱璧”不算人生极致?少年时读这首诗,只是瞎背,并不明白所以然,当然今天我也未必知其然,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这首诗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不怎么样的。按佛教的话说,既著四相又染三毒,所谓一世论者,字里行间,分明得见,极不可取。做人要有境界,读书要有品位,收藏要得其三昧。火花儿收藏不贵,把玩掌上,随时随地,既没有打碎之虞,又便于安放,一橱一柜足矣。
因此,我喜欢火花儿。
方寸之间大千世界,真是美不胜收。自收藏热起,至今方兴未艾,且五花八门,人尽藏之。但是,搞收藏要量力行事,暴句俗口:有爱孙猴儿的,就有爱八戒的,所以,我爱火花儿。当然在收藏界你拎你的大,我拈我的小,各取所需,井水不犯河水。套旬时髦的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当然商业运作者另当别论。如果将这些不入大古董家法眼的洋画儿、火花儿、旧刊、旧报拿出来,在价格方面自然不能和动辄上百万千万的家具、瓷器等相提并论,但就其身上包含的人文东西,历史分量,绝不输于那些大器。或日颉颃,或日可分庭抗礼并不为过。总之,人不可让物牵着鼻子跑,要物为我用,继而升华,那才是根本。老话儿讲:你即便有广厦千间,也只可夜宿一屋,多了反倒是累赘。相反,思想的驰骋可就没边儿了,虽然坐在屋里,但天上地下的一通儿乱跑,得到的快意与解放,那是不言而喻的,好比是放下金碗的老和尚,判官小鬼拿着绳索也是干瞪眼儿。
当然,我的一点点执著,就是因为太爱这个小小的火花儿了。
二
在这个方寸之间,可以引发你的许多联想,可以带你游历许多地方,可以带你重温旧梦,可以让你向往神游。我爱自然形胜的桂林山水,1963年桂林火柴厂出品了一套10枚的大标火花儿。设计者以彩色版画的形式,将伏波山、骆驼山、南溪山、独秀峰、叠彩山、榕湖、塔山、花桥、象鼻山、月牙楼等十景,施画在方寸之间,只用了绿、黄、蓝三种颜色,大得版画儿的意趣。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设计者并没有将桂林的山水以写实的笔法记录,而是在小小的地方用高度概括凝练的手法,提纯了桂林山水,即便我曾数度游览过这个地方,眼前的这十枚火花儿,又给了我不少新的感受。它不仅让我领略了火花儿的艺术魅力,还带我游览了文学艺术殿堂,不是吗?你昕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贺敬之这首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写就的名诗,多少年来不知倾倒多少人!想到他就想到马雅可夫斯基,想起一大串儿革命诗人。那么,你说小小的火花儿不够影响吗?没有魅力吗?太有了!贺敬之的诗读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两句一转韵,节奏与情感配合的水乳交融。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于这曾风靡一时的好诗,不是不记得了,就是忘得差不多了,随口而来的往往是一些宣泄自我情感的流行歌词儿,哪里知道有这般战士的抒情?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又令我想起当年周恩来总理看过《洪湖赤卫队》,特别夸赞其中的一首“洪湖水浪打浪”,说这是我听到最好的一首抒情革命歌曲,以致以后只要是场合,周总理总要领着大家唱这首歌。这类事情也反映到电影里,你像《铁道游击队》中吕其明作曲的那首“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既抒情又切合实际,没有现在的那些流行歌曲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东西……这就是火花儿给我的感受。所以说大千世界,方寸之间。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你可曾在瓷器上完全读到?你可曾在家具上领略出?即便是能“缩三千里于尺幅”的绘画艺术,也囿于现实与艺术,不能两全。可火花儿上,你可以看到帆船的历史、看到自行车的发展史、“读到”中外名著、瞻仰世界伟人……多了!
当有人问到我收藏,漫说我没有钱,即便有了,我也不会一掷千金地买进那些“另类的股票”,火花儿是我的选择,选择它也是我的依恋。否则我的心里不会恒久响着:“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小小的火花儿,让我联想的竟是那么多。
我想到了徐悲鸿的《漓江春雨》,想到了李可染的《漓江小景》、《漓 江胜景》,想到了宗其香的《漓江夜景》,于是我放倒在这烟雨蒙蒙之中,沉醉于古往今来的名句,梦中还喃喃呓语着“象鼻山、还珠洞、月牙楼……”
不是这小小的火花,又是什么?
三
现在搞收藏的,多要请一些专家为其把脉,看真看假,似乎忘了收藏还有一层情趣在里面。收了真的就欣喜若狂,买了假的就捶胸顿足,似乎搞收藏全都在一个钱字上。老子有句名言:“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在今天是不是有点警戒作用?有时我觉得我们是有些愧对古人的,古人在对待人世功名方面,其实并不隐晦他们的观点。就读书而言,他们认为读经就是稻粱,说白了就是要吃饭,既然吃饭就不能没有肴馔,那么历史就是下饭的菜肴,诸子百家就是醯醢,因为吃饭总要调味,醯醢故也。但必须注意,古人的人世,经是提纲挈领的思想,史是用功人世的证,诸子百家是余雅。他们的刻苦决不是自得其乐,而是要济世兴邦的,所以这种功利思想是积极的、进取的。而收藏和兴邦大业比,它勉强可以称之为“醯醢”,也就是调味、余雅,但几千万人都跟那儿“醯醢”,确是蔚为壮观!
玩,可以。大者大玩,小者小玩,但玩总是闲情逸致,玩到满头大汗、心惊肉跳,那就不好玩了。所以,圣人之道乃是“损有余以补不足”,这又是我爱火花儿的缘由。1964年杭州火柴厂出品了10枚一套的《齐白石国画小品》火花儿,图案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牵牛花、松鼠、樱花、蟹、牡丹、青蛙、梅花、山茶、雏鸡、虾等。
早年间,齐家和我先祖父有交,家里存有很多齐白石的画儿,后来因为战争和动乱,家道中衰,散失毁去了不少,直到“文革”前,家里仍有一些白石老人的作品。但在“文革”初,红卫兵大破四旧,大兴抄家之风,这些仅存的画儿不是被抄了就是被撕毁了,现在想起来仍是很心痛的事儿。火花儿上的白石老人作品,自然不能和真迹相比,但它却能睹物思人睹物思事。
我友王志军曾在他的《画山论剑》一书中这样评价白石老人: “齐氏的绘画艺术,得益于天然,无章无法中求法,毫无前人规矩之羁绊。画中之童趣,实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之所缺。许多农家物什入画,添生妙意,画中诗词,颇合时弊,往往引发观者同感……”
其实,这样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他的成功是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例子,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楚的,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艺术必须是植根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才能获得成功,必须是从殿堂上走到民间才有它无限的生命力。这十枚火花儿虽然在真实程度上差了很多,但由此引发出来的思考却是深刻的。秦牧同志的《艺海拾贝》一书,想来很多人都读过,那里面就有精彩的一节,我们采撷出来和读者共享:
“我家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只虾,生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喷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
“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能够使一个普通农妇,忘记把水桶卸下肩来,就站在那儿凝神欣赏,这真是他从人民群众中获得的最崇高的奖赏了。”
白石老人的虾是画得好,简直可以说神了!就是这么几只虾,白石老人为了画好它们,可没少搭功夫,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简单的东西未必不深厚,内容未必不美好,关于这一点,秦牧同志也为我们总结了:
“如果我们从这一点想开去,为什么有些小诗,寥寥二三十个字,就那么世代脍炙人口?有些短文,篇幅极短,却那么震撼人心?扇画小幅,苏州园林,格局很小,却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奥妙之处,不就是由于它们在朴素中寄托了深厚,在单纯中体现了丰富;如果是诗、文,不就是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结合着的缘故吗!”
其实,秦牧同志说的道理,不也可以给我们这个不起眼儿的火花儿下一注脚吗!
小小的火花儿收藏要和大件收藏品比,是有些“瘦小”,但它却是顶天立地的。客观上的小,反而令我们拿着他的时候想的要比看的多。它不过就是火柴盒上的一张贴画,画也就是一个大概,表现也受到局限,但它极其特殊我谑称它伟大的地方,就是让每一个收藏者看到它之后,都能尽情地驰想,都能继它之后回归到“我”,这个功用,我看胜过那些高高在上的大收藏品。
四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过: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这段“最高指示”在文化大革命中恐怕是使用得最多的一段了,至于今天还能“出口成章”,实拜托当年“讲用会”的功劳。
1965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夕,河南安阳火柴厂出品了一套16枚《为人民服务》的火花儿,内容表现了服务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有列车服务员、清洁工人、托儿所阿姨、山村医生、饲养员、医生、粮店营业员、邮递员、理发员、老鞋匠、食堂服务员、水果服务员、搬运工人、售票员和流动货郎等。画面的右上角用红底黑字打上了“为人民服务”的显著标记,左上角打上了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名称。这些普通劳动者,个个都有本行业的工作特征和行业服饰。
看着这些火花儿,让人想到那个时代,那时的淳朴、简单,没有那么多的物欲横流,有的尽是奉献,这些多少都能给我们今天一些提示。
邮递员的火花儿,让人最是感动。
记得前不久有部电影叫做《香巴拉信使》,说的是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马班邮路乡村邮递员王顺友的真实故事,他很平凡却很伟大,凡是看过电影的没有不被感动的。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还有江西萍乡的曹罗生,一个普通的邮递员,从1968年开始,他当了34年的乡村邮递员。
还有吉林省安图县两江镇的王会明,打从17岁开始便走上“邮路”的漫漫征程,工作25年仅缺勤7天。25年间,王会明送信走过的邮路高达285000公里,可绕地球7圈,7辆“永久”牌工作用自行车因不堪“重负”而报废,100多双黄胶鞋、 “棉乌拉”(棉鞋)穿露了底,工作用穿坏的裤子较别人多出50条。
至于邮递员们翻山越岭,趟河爬沟,五冬六夏,其中不仅是艰苦,更有不少的危险,以致国际上将邮递员的工作定位为危险工种。
列车服务员的火花儿,也是让人浮想联翩,相信50岁上下的人都看过《特快列车》这部电影,早年的吉林铁路局,曾经为抢救一位为抢救列车脱险而身负重伤的解放军干部并将运载这名解放军干部的普通列车,改为特快列车,以最快速度直达目的地。简单的故事,却体现了一种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精神,整个故事都在一列火车上展开……看到列车服务员的火花儿,你就不能不想到这个故事。
这套《为人民服务》的火花儿中,也有医生、山村医生。
旧社会劳动人民缺医少药,生存极其艰难。从火花儿中的人民医生救死扶伤,你会不想到《枯木逢春》这部电影吗?尤嘉的“苦妹子”、上官云珠的“方妈妈”、以及“冬哥”,都是让人记忆犹新的,他们在旧社会、新社会发生的悲喜故事,让人哭过又笑,但是,电影中的罗站长、刘翔、刘辉等医生的崇高品德,更是让人难以忘记。
火花儿中的理发员,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见到,而上升到艺术上,作为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拍成电影,你大概不会忘记王丹风的《女理发师》。
看到火花儿中的货郎,甭说过去的人们,就是现在三十多岁的人,只要喜欢民族音乐的大概都会唱郭颂当年的《新货郎》:
哎,打起鼓来,
敲起锣来哎,
推着小车来送货,
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啊!
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
“为人民服务”,是当年毛主席在延安为了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写的一篇文章,至今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但我觉得,这个口号仍然没有过时,仍然有着现实意义,看到这一套火花儿,我想的很多,相信大家看了也会想很多。
火花儿虽然是收藏品,但它却更有教育意义,愿我们大家爱火花儿的同时,也要在这小小的方寸之地,想到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