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一规划涉及(以下简称《规划》)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是2014年4月长江流域经济带战略成型之后发布的首个长江流域跨省规划,其规划思路和理念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建设意义非凡,可视为未来长江上游(主要是成渝地区)和长江下游(沪苏浙皖)地区类似规划的先行参考。
城市群规划突出实用性
《规划》范围不是简单以省为单位,而是以城市为单位,同时并非鄂、湘、赣三省的所有区域都属于这一规划范畴。
此前,国务院已出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但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尚未正式出炉,参照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编制方式,未来的长江经济带《规划》很可能延续珠江 —西江经济带规划的模式,将规划范围明确到地级市,而非只到省一级。
如精确到地级市一级,在现有长江经济带各省中,安徽、江苏北部、浙江南部、江西南部、云南西南部都有可能并不在长江经济带的具体规划范围内,而这些不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的地区,则可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得到突出,要之,在高层平衡各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战略规划,将会对除华北北部和东北以外的绝大多数国土实现准“全覆盖”。
在未来的长江经济带规划中,核心的是三大主城市群和两个副城市群,即长江下游的沪苏浙皖一线,包括长三角(沪宁杭甬)城市群和南京—合肥城市带;长江中游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和云南、贵州两省的滇中、黔中城市群。
从战略定位来看,除长三角地区本身已经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并扮演着交通、航运和金融枢纽、节点的特殊角色,而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也将被定位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新增长极。在东北经济萎靡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更加凸显。2015年,区域政策的重点将是促进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两大新增长极成长,并在未来形成东(长三角)、西(成渝)、南(珠三角)、北(京津冀)、中(长江中游)五大增长极的整体战略布局。
“荆”“益”竞争态势更趋白热化
长江中上游地区最重要的有四大城市,分别是重庆、武汉、成都和长沙。从历史上来看,武汉和重庆是民国时期就已发展起来的兼有轻重工业和商业中心地位的城市,而成都和长沙则主要是商业和消费中心,工业基础不发达,尤其是抗战期间长沙文夕大火,整个城市几乎毁于一旦,从经济实力上和渝、汉 、蓉的差距明显拉大。
1949年后,武汉和重庆作为重要工业城市的地位仍然巩固,截至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和重庆是仅次于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的重要工业中心,而成都和长沙也布局了一些新兴的电子、机械工业。
改革开放以后,武汉、重庆的工业基础又得到进一步巩固,而成都、长沙的工业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成都依托既有的电子工业基础,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IT制造业基地;而长沙则成为中国本土最重要的重型机械之都。可以说,武汉、重庆、成都、长沙经济各有特色。
近年来,这四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格局非常激烈。在华中地区,由于长沙经济发展速度快于武汉,长株潭一体化的整合也比武汉城市圈更为顺利,长沙已不甘于落在武汉之后;在成渝地区,成都和重庆之间本身的竞争烈度,更远超武汉和长沙;而跨地区来看,武汉和重庆分别作为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经济中心,本身存在竞争,重庆直辖之后享有更多政策优势,两地的竞争态势更为明朗。
放在更大的尺度来看,成渝长汉四市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成渝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之间的竞争。从较长的历史时期看,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比中部崛起更早,国家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对重庆直辖市的扶持力度更大,在一段时期内成渝地区相较长江中游经济区的政策优势更为明显。
2009年重庆两江新区挂牌,2014年10月成都天府新区也升格为国家级新区,成渝两市都成为拥有国家级新区的城市。而彼时,整个华中地区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级新区。
2014年4月,国务院先后公布《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并宣布长沙湘江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中央政府正在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平衡“荆”“益”关系,让长江中游地区的政策条件和上游地区更加接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优势,让长江中游地区的快速增长态势得到巩固,并承担好其承上(游)启下(游),连通南北(京广铁路沿线纵贯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而武汉到长沙正是这一段黄金线路的中段)的特殊枢纽功能。
规划兼顾发展和民生
从区域政策角度来看,《规划》在总体上延续沿交通线、大江大河展开规划的同时,又提出了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鄂湘赣三省和安徽省相邻地带,确定了多个重点发展区。
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规划的重要课题,规划重点提及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技术四大类型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这将带来的长期投资机会也值得关注。
《规划》还涉及若干个重点发展的产业,分别是装备制造业、交通装备制造业(汽车、传播、铁路和轨道交通设备)、冶金、石化、家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总体来看,《规划》在产业政策上的特点是:
尊重现状,充分发挥当前中部地区尤其是武汉、长沙、南昌等地既有优势领域,推动现有的制造业等行业进一步高端化,将节能、环保、高能效等概念融入到这些行业。深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在冶金、石化等领域展开产业整合和企业并购,在去过剩产能的同时实现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当地的产业结构更加协调。
智谷趋势 政经趋势微信公号(微信号:zgtrend), 中国首个对影响经济的高层政治行为进行系统观测与预测的机构,由来自杰出媒体、一流网络和著名智库的人士创办。
城市群规划突出实用性
《规划》范围不是简单以省为单位,而是以城市为单位,同时并非鄂、湘、赣三省的所有区域都属于这一规划范畴。
此前,国务院已出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但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尚未正式出炉,参照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编制方式,未来的长江经济带《规划》很可能延续珠江 —西江经济带规划的模式,将规划范围明确到地级市,而非只到省一级。
如精确到地级市一级,在现有长江经济带各省中,安徽、江苏北部、浙江南部、江西南部、云南西南部都有可能并不在长江经济带的具体规划范围内,而这些不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的地区,则可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得到突出,要之,在高层平衡各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两大战略规划,将会对除华北北部和东北以外的绝大多数国土实现准“全覆盖”。
在未来的长江经济带规划中,核心的是三大主城市群和两个副城市群,即长江下游的沪苏浙皖一线,包括长三角(沪宁杭甬)城市群和南京—合肥城市带;长江中游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和云南、贵州两省的滇中、黔中城市群。
从战略定位来看,除长三角地区本身已经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并扮演着交通、航运和金融枢纽、节点的特殊角色,而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也将被定位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新增长极。在东北经济萎靡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更加凸显。2015年,区域政策的重点将是促进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两大新增长极成长,并在未来形成东(长三角)、西(成渝)、南(珠三角)、北(京津冀)、中(长江中游)五大增长极的整体战略布局。
“荆”“益”竞争态势更趋白热化
长江中上游地区最重要的有四大城市,分别是重庆、武汉、成都和长沙。从历史上来看,武汉和重庆是民国时期就已发展起来的兼有轻重工业和商业中心地位的城市,而成都和长沙则主要是商业和消费中心,工业基础不发达,尤其是抗战期间长沙文夕大火,整个城市几乎毁于一旦,从经济实力上和渝、汉 、蓉的差距明显拉大。
1949年后,武汉和重庆作为重要工业城市的地位仍然巩固,截至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和重庆是仅次于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的重要工业中心,而成都和长沙也布局了一些新兴的电子、机械工业。
改革开放以后,武汉、重庆的工业基础又得到进一步巩固,而成都、长沙的工业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成都依托既有的电子工业基础,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IT制造业基地;而长沙则成为中国本土最重要的重型机械之都。可以说,武汉、重庆、成都、长沙经济各有特色。
近年来,这四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格局非常激烈。在华中地区,由于长沙经济发展速度快于武汉,长株潭一体化的整合也比武汉城市圈更为顺利,长沙已不甘于落在武汉之后;在成渝地区,成都和重庆之间本身的竞争烈度,更远超武汉和长沙;而跨地区来看,武汉和重庆分别作为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经济中心,本身存在竞争,重庆直辖之后享有更多政策优势,两地的竞争态势更为明朗。
放在更大的尺度来看,成渝长汉四市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成渝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之间的竞争。从较长的历史时期看,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比中部崛起更早,国家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对重庆直辖市的扶持力度更大,在一段时期内成渝地区相较长江中游经济区的政策优势更为明显。
2009年重庆两江新区挂牌,2014年10月成都天府新区也升格为国家级新区,成渝两市都成为拥有国家级新区的城市。而彼时,整个华中地区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级新区。
2014年4月,国务院先后公布《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并宣布长沙湘江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中央政府正在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平衡“荆”“益”关系,让长江中游地区的政策条件和上游地区更加接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优势,让长江中游地区的快速增长态势得到巩固,并承担好其承上(游)启下(游),连通南北(京广铁路沿线纵贯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而武汉到长沙正是这一段黄金线路的中段)的特殊枢纽功能。
规划兼顾发展和民生
从区域政策角度来看,《规划》在总体上延续沿交通线、大江大河展开规划的同时,又提出了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鄂湘赣三省和安徽省相邻地带,确定了多个重点发展区。
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规划的重要课题,规划重点提及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技术四大类型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这将带来的长期投资机会也值得关注。
《规划》还涉及若干个重点发展的产业,分别是装备制造业、交通装备制造业(汽车、传播、铁路和轨道交通设备)、冶金、石化、家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总体来看,《规划》在产业政策上的特点是:
尊重现状,充分发挥当前中部地区尤其是武汉、长沙、南昌等地既有优势领域,推动现有的制造业等行业进一步高端化,将节能、环保、高能效等概念融入到这些行业。深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在冶金、石化等领域展开产业整合和企业并购,在去过剩产能的同时实现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当地的产业结构更加协调。
智谷趋势 政经趋势微信公号(微信号:zgtrend), 中国首个对影响经济的高层政治行为进行系统观测与预测的机构,由来自杰出媒体、一流网络和著名智库的人士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