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读懂小说情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893932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说情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机械呆板,千篇一律
  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小说不少,有讲述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相濡以沫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有遭遇战争痛苦的《一个人的遭遇》;有人物形象鲜明、文学地位非凡的《林黛玉进贾府》……然而,尽管文章涉及的主题不同、写作技巧不同,但老师处理小说的方法却出奇的一致:首先概括情节,其次分析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最后把握主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真正想要了解与感知的重点。在情节的处理时,老师永远都是让学生一步步地整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导致在学生看来,小说就与理科解题一般,机械呆板,千篇一律。
  2.注重答案的统一性,忽略自我解读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立于教师之外的鲜活个体,教师不可以对学生随意支配,甚至任意捏塑,不可以随意强加给学生一些外在的知识,因为这样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对文本的自我解读。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教师在处理文本时,一味地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及教参中的介绍,将重点情节“熙凤出场”“宝黛初会”等重点情节源源不断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将文章分裂成一个个细节,取代了学生的阅读体悟。
  二、解决小说情节教学问题的策略
  1.变换视角,认识“小说”
  “小说”在英文词典的解释是(1)虚构,讲故事;(2)想象的,虚构的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构”。我国传统文论认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2.变换视角,理解“情节”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1)情节动人的生命在于“矛盾冲突”——心理距离的差异乃至扩大。
  矛盾:对同一事物,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冲突: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从而引发斗争。
  区别:矛盾是只客观存在的一种状态,而冲突是因矛盾引发的,注重于斗争。
  ①人物关系亲疏与心理距离大小
  举例:《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幻化成美丽村姑出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之间本来已经平衡的心理关系就失去平衡,他们对同一对象的感知、思维就要发生分化。
  孙悟空:是一个邪恶的妖精;举棒就打;吃师傅;被赶走。
  唐僧:是一个善良的姑娘;拦;施舍食物;唐僧开除孙悟空。
  猪八戒:是一个颇具魅力的女性;护;对女性的爱好;挑拨孙悟空和唐僧的关系。
  沙僧:没有什么自己的感觉;
  结论:潜在的心理错位并逐渐强化,矛盾演化为冲突,猪八戒、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才有了深度,他们的个性才有足够的反差。沙僧,由于没有任何心理距离,也就没有任何艺术生命。《西游记》中有那么多妖魔鬼怪,艺术生命力普遍不强,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有共同的动机:或千方百计吃唐僧肉,以求得长生不老;或企图与唐僧成其好事,只图鸳鸯不图妖,没有任何在感知上、情感上的距离。
  ②人物的禀赋和命运形成反差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是这样介绍老画家贝尔曼:“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迪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他老是说要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禀赋:天生的艺术气息。
  命运:老是……老是……此外……却认为……
  “老是”——强调了老画家贝尔曼与其“天生艺术气息”的禀赋上的相同;“始终没有动手”强化了“命运与禀赋”之间的反差;包含了作家甚至读者对其创作一幅杰作的期望,期望他能够画出一幅杰作……然而,这样一个有着天生艺术气息的老画家,这样一个暴躁的小老头,最后为了保护楼上的两个年轻人奉献出了人生最后的杰作,却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其禀赋与命运的巨大反差,令人慨叹,从而引领读者思索生命的意义。
  (2)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矛盾冲突的结与解的过程,是情感失衡再到回复平衡的过程。在矛盾的产生,冲突的形成、升级、突转、消解和情感的失衡、延宕、回复中,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举例:《林黛玉进贾府》: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矛盾——对同一事物,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读书之于林黛玉——是用来证明自己的学识的。
  读书之于贾母——认为读书不过是为了认得两个字。
  矛盾冲突的本质——价值观的冲突。
  矛盾之解——恢复平衡。
  举例:宝玉便走进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是上了一年學,些须认得几个字。”
  冲突消解——“些须认得几个字”。
  矛盾冲突、情感错位的背后则是价值观的激烈碰撞。识文断字在林黛玉看来应是自身才华的体现,而在贾母看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初初进入贾府的黛玉在与贾母的谈话中感受到了二者观点的矛盾冲突,便在之后与宝玉的交流时,以“些须认得几个字”带过,也体现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在高中语文小说情节的教学中,如果能摒弃传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关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错”——矛盾与冲突:发现人物关系亲疏与心理距离大小及人物的禀赋和命运形成反差,进而剖析矛盾的本质,冲突的动因,那么学生自然能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的作用,由表及里地分析人物形象,深刻领会作品蕴含的深刻的主题。
  ★作者通联:江苏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一体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同时,大部分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上也对学生进行着相关的软件学习和操作指导,学生对于多媒体一体机的使用变得不再陌生。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和鲜明性的特点,所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促使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尝试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  一、多媒体一体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有一种说理方式很讨人喜欢——既能让说理的人入题很方便、展开很容易,又能让阅读者(聆听者)觉得有意思、能接受,这种说理方式就是叙事说理。叙事说理是"一事一议"的升级版,二者
《先秦诸子选读》是一本重要的选修教材,它对于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教授《先秦諸子选读》却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困难与挑战。笔者结合先后四轮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教学中的点滴感悟及做法列述如下:  一、引导学生亲近诸子,消除对经典的隔膜  先秦诸子散文时代久远,深奥难懂,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因此,在进入课程学习前,我先播放了易中天教授的《我读先秦诸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赋予了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以新的模式和策略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无疑要把握信息时代的新特点,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开放、多样、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里面,情感教育屡次得到强调,它指出了语文教育需要具有情感培养功能,语文课程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诉求,尤其是使学生得到审美能力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育理论也注意到了文学名著同人类思想进步的关系。从这两方面讲,带领学生进行文学名著作品的分析与鉴赏,将有助于从情感层面满足学生对人生理想目标的追求,使之走向审美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采用以“模块”为基本单元的教学方式,以特定的某一主题为模块组织的核心,通过特定主题进行高中语文的独立的“学习单元”教学,它涵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个模块处于相互独立的综合性特点,这就使高中语文模块化教学显现出更为灵活、开放的状态。然而,在高中语文的模块化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常见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适宜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高中语文模块化
高效的课堂就是要围绕“教好教会,学好学会”的核心理念,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追求效果、效益、有序的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要环节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向其他学校教师的学习,我觉得高效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情景(境)导
评讲课绝不是在学生做过一遍的基础上,师生将其内容重复推演一遍。在"关键能力""为学而教"越来越成为教学共识的背景下,如何让高三阅读评讲课这一常态课型发挥其最大教学效益,笔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读书方法。《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以意逆志”,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我们常常借助“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其实,我们何尝不可以借助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最大的收获与快乐,莫过于桃李满天下。对于一名学生而言,“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其师”,饮水思源,学成念师,师恩难忘,也是尊师重道的應有之义。其实,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是相互成全的。成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多向的。教育不仅仅是成全学生,成全教师,成全家长,成全校长,成全学校,也是学生、教师、家长、校长、学校之间的相互成全。  一  人们常常将教师比喻为“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