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收藏反映使命感的摄影作品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guang_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与西方成熟的摄影收藏体系相比,国内摄影收藏市场还显稚嫩,但如今不少国人已认同摄影作品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座“金矿”。但作为最有实力的中国摄影收藏家之一,朱勇眼中却是另一番不同的风景。
  “这都是假象而已,市场上有分量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少了。”朱勇这样说。
  企业家朱勇在2000年初成为第一批收藏中国现当代摄影作品的藏家。15年间,他已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收藏有5000多幅摄影原作,其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知名纪实摄影家的名作。在他看来,尽管如今摄影收藏市场有所成长,却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投入,而这主要是因为“富有时代使命感的作品”并不多见了。
  被作品打动的藏家
  2000年,在北京打拼多年的朱勇建立了自己的企业。除了忙工作,玩摄影便是平日里最大的兴趣爱好。作为一名发烧友,朱勇不仅平时自己拍照片,收集摄影画册也成为了学习摄影的必修课,逐渐的,摄影原作成为他收藏的重心。
  “我2000年前就收藏了第一批照片,比如在日本某次展览会上购买了一幅日本风光照片,也有逛国外书店时购买的风光照片,都是国外摄影家的作品。”在他看来,能购买到一幅大师的原作挂在家里,“那种感觉特别棒”。随后,他开始在国内“淘”吕厚民、朱宪民等老一辈摄影家的早期作品。
  然而,真正引导朱勇走上规模化摄影收藏,特别是现当代中国摄影作品收藏道路的,还要数2002年在平遥摄影节时的经历。当年,朱勇赞助了高波、舒阳、那日松策划的“中国新摄影大展”。这个展览至今影响犹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第一次有机会集中展示在国人面前,所展出影像颠覆了摄影记录的功能,并昭示了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趋势。朱勇也借着这个机会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摄影家展出的照片。不过,他谈到:“那时候还没有收藏的观念与标准,只是找摄影家在展出的作品上签个名就可以了,那时候都不叫藏,叫送。”
  尽管当时的摄影收藏市场并不规范,只能算爱好者的市场。不过朱勇依然认为摄影收藏在国内肯定会“火”起来。这不仅是因他看涨摄影作品的升值空间,更多是被这些作品本身所打动。
  朱勇的摄影收藏有一个主要方向:记录中国人生活状态的影像,注重作品对社会现实的记录与呈现。或者说,他每一次购买,都是因为引起他共鸣的内容,以及被摄影家的精神所打动。其中,吕楠是被他提及最多的摄影家。
  “吕楠作品给我的印象最深。”朱勇说,“我通过那日松认识吕楠,他当时其貌不扬,给了我三本画册,我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甚至有想抱着它哭一场的感觉。”
  这三本画册是吕楠历经15年完成的三部摄影巨作:《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四季》。其中,《四季》这部作品记载藏区人民一年四季农耕生活,这些从3500个胶卷中精选出的109张震撼心灵的黑白照片,被艺术评论家栗宪庭称赞为“人类伟大精神的复归”。朱勇说:“这三本画册我放在床头看了一年。这里面所显示出作者对摄影的追求确确实实让人感到震撼,后来跟吕楠见了面,印证我对摄影的很多认识,所以我觉得他的作品应该被收藏。”
  朱勇常说,作为藏家,收藏也是学习的过程。“限于时间和精力,不能总是拍摄,那么,有意识地观看、欣赏,自己对影像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加深。通过观看,我理解什么才是真正好的作品,通过收藏与借鉴学习,也印证着自己的一些观念和看法,这都是收藏带给我的营养。”
  因此,在遇到喜欢的作品时,朱勇总会设法接触作者本人,进行更深入的沟通。
  “见没见到摄影家是不一样的,没见到,对照片的理解就不会有那么深。交流中能知道他拍摄时用什么相机、什么焦距、如何用光等,也能理解作品中表现的精神追求,回头再看作品就是另一种感受了。”
  看重摄影作品的使命感
  这么多年来,朱勇总是“只藏不出”。他认为自己是一名摄影人,在用行动推动着中国摄影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朱勇也形成了自己对中国摄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促成他的收藏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和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现当代“富有使命感”的作品。
  朱勇主要收藏的是1940年代后出生的摄影人的作品,却不包括当代观念艺术摄影,像朱宪民、翁乃强、侯登科、任曙林、张新民等摄影家记录现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最珍贵的一批影像资料与艺术创作都被他悉数收入囊中。
  之所以这样选择,朱勇有自己的考虑。首先,这些摄影家大都还在世,收藏照片可以找到摄影家当面交流,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背后故事。其次,不同时代的摄影人对创作的追求也不同。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内的物资还很匮乏,能拿得起相机的基本都是各个宣传岗位的摄影师,他们除了有机会接触到生产生活的拍摄题材外,还富有记录时代的使命感。到了1960~1970年代,中国各个地方也都活跃着不同的摄影派别,出现的摄影家也比较多。1980年后的20余年,中国摄影家群体大都以关心社会进程、反映时代变迁、促进社会发展为使命。
  而当下,富有时代使命感的优秀作品已经不多。“当今很多摄影师对社会的认识与观感、社会阅历不一样,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同。很多摄影师看似受教育水平提高了,但是对社会认识却不如前。特别是摄影收藏在国内兴起之后,很多人的创作心态受到了影响。”
  在谈到自己的收藏体系时,朱勇说:“我选择收藏的作品大概有横纵两条线索,要么长期只拍一个主题,比如拍自己的家乡30年,到最后在这30年的跨度里就能看出人的缺失、时光的流转、着装和建筑的变化等等;要么则是水平式拍摄,比如拍摄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成就,把全国的农村和城市都拍遍了,从中看出一个共性。要么很广,要么很深。”
  收藏照片不仅需要兴趣,挖掘有价值的作品同样需要藏家有一定阅历与能力。或许摄影的魅力就在于,照片能够承载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影像本身所能展现的形态。而观看一幅照片也不仅是在阅读照片本身,同时也映射出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感悟。
其他文献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也可以说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在亚洲北部部分地区流传。“萨满”一词来自通古斯语族的语言,意思是“智者”,萨满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信仰中,“跳神”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祭祀活动。配合音乐和舞蹈,萨满能通过“跳神”为神奉献祭品,在祭祀中为他人治病祛灾,占卜吉凶。  古代的韩国人也信仰萨满。但是,从朝鲜王朝(1392~1910)开始,这种
期刊
伦敦烟云(London Dust)  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1月10日  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英国,伦敦  这是一个小型的照片与影片展览,主题是伦敦城近年来的再开发与发展,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随着地价不断上涨,新建筑所能利用到的空间越发有限,伦敦金融区也出现越来越多稀奇古怪的大楼。作者布里斯·乐森伯格(Blees Luxemburg)对那些包裹在建筑工
期刊
以“生活在别处——梦想与现实”为主题的第六届大理国际影会于8月6日至8月10日举行。大理国际影会艺术总监鲍利辉形容此次影会从 “2.0”变成了“3.0”时代,在内容和结构上又有新突破,不仅首次举办了“南亚、东南亚摄影节主席圆桌会”,也开始了“摄影节+博览会+器材精英荟”模式的尝试,专家见面会的专家阵容扩大了,移动互联网下的图片产业亦成为影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还同腾讯图片、努比亚智能手机、快拍快拍网等
期刊
2007年,现任马格南总裁马丁·帕尔(Martin Parr)来中国访问,找到在中国读书、创作的荷兰年轻艺术家组合“鲁小本&泰斯”(Wassink Lundgren,这是Ruben Lundgren和Thijs groot Wassink合作组成的艺术家组合,工作内容包括出版、展览和摄影项目创作)。可以说,帕尔与鲁小本&泰斯由此开始的合作影响了当代中国摄影史的研究,也让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鲁小本找到新
期刊
这个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这不是一只烟斗》,在那幅奇怪的画中,马格利特迫使观者重新思考词语和图像的关系,让一些约定俗成的关联变得动荡起来。  《1416摄影辞典》不是一部辞典,这就好像“1416教室”也不是一间教室一样。但是,如果抛开我们脑中旧有的有关“辞典”和“教室”的想象,这本书就是一本辞典,而“1416”也同样能够成为一间教室。  1416是我上大学时一间教室的名称,
期刊
1992年,曾是淄博某中学教师的刘云志调到当地文化旅游局工作,负责“齐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开发。在工作中,他开始接触现当代中国书画,接触书画收藏和书画市场。自此,刘云志开始收藏书画作品,也成为多位当代书画名家的代理人,并经历了中国书画市场繁荣过程。  这十余年间,摄影是他的爱好,却非事业的一部分。  2014年5月1日,隶属于淄博市齐都文化城9号馆的云志艺术馆开馆,以书画收藏为主业的艺术馆却以“当
期刊
建立中国自己的摄影博物馆,曾是几代摄影人的梦想。近些年,这个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一方面,2013年,新华社、成都市、中国摄影家协会三方开始合作筹建中国摄影博物馆;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摄影博物馆正在筹建或已建成开馆。本刊持续关注这一进程,也在持续思考摄影博物馆的建设能为摄影行业发展、为所在地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利好?摄影博物馆建设又需要怎样的规划与设计?在此,我们特邀新华社高级编辑曾璜以正在筹建的厦
期刊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80%至85%的人口都集中于东部海岸城市,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十分稀少。然而内陆地区却是巴西许多本土文化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欧洲人殖民之前的时代。巴西也被认为是拥有最多原始部落人口的国家,这些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直至今日也几乎没有融入工业化、现代化的世界。  莫林·比西利亚特(Maureen Bisilliat)是一位艺术家,也是策展人,她对于巴西丰
期刊
2011年,知名旅美华人摄影收藏家、Sipa图片社第一大股东靳宏伟开始收藏中国摄影家作品,并把关注点主要放在中国当代艺术摄影,至今收藏有300余张照片原作,并正在计划举办中国当代艺术摄影收藏原作展。  出国前,靳宏伟曾做过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1989年成为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建校163 年以来第一名中国学生,也是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中取得摄影硕士学位的第一人。这样的背景影响他在2005年开始摄影收藏后
期刊
从伦敦登上的这一列火车,只有四节车厢,开向  英格兰东南方向的小镇法纳姆(Farnham)。如果不是去和女摄影师安娜·福克斯(Anna Fox)碰面,这个叫法纳姆的地方,大概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光顾。  法纳姆刚下过雨,地面带着些许潮湿的反光,映照着昏暗的天色。走出小站台,往镇上走,和伦敦比起来,英国小镇有着出奇的安静。走在街上的大多是老人,他们带着那种跟自己相处时才有的随意表情,步伐缓慢。  安娜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