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新奇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8933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的四季温差并不大,不会有冬天太冷夏天烤火炉子的感觉。Cardiff以阴天多云天气居多,太阳比较少见,往往是笑着探一下头,又躲进云层里去了。不缺的是雨水,不过下的似乎都是小雨或者毛毛雨,每次下的时间都不长却比较频繁。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包里带伞。这里的英国人很少有在外面晒衣物的,衣物很多时候是用暖气烤干的。
  
  


  2005年10月我作为访问学者来到英国Cardiff,在那儿开始了我为期一年的公派留学生活。Cardiff并不像想象中的繁华,应该说城市看起来有些古老,高楼大厦似乎不多,不过与中国的建筑颇有不同。城市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有着与国内不同的特色。这里的马路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清洁,不过奇怪的是确实鞋子不容易脏。这里的大学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所以在这儿没有感觉别人是老外或者自己是老外,没有在国内看见老外时一点点好奇的感觉。英国人似乎比较热情,你拿张地图在寻寻觅觅地走的时候,或许就有老外来主动问你要到哪儿去并指路。我刚到Cardiff已是夜里9点多了,在Bus上遇到一对三十岁左右的陌生老外,热情地借给我手机联系朋友,并陪我直到我找到朋友,他们说我刚到英国,又是晚上,担心我不安全,所以一定要陪我找到朋友为止!
  英国的四季温差并不大,不会有冬天太冷夏天烤火炉子的感觉。Cardiff以阴天多云天气居多,太阳比较少见,往往是笑着探一下头,又躲进云层里去了。不缺的是雨水,不过下的似乎都是小雨或者毛毛雨,每次下的时间都不长却比较频繁。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包里带伞。这里的英国人很少有在外面晒衣物的,衣物很多时候是用暖气烤干的。
  在这儿做什么事都得排队,到银行开账户要排队,乘公交车要排队,哪怕只有两个人,不过奇怪的是并没有给人以等的感觉。到邮局寄信也要排队,这儿的邮局很多是开在小商店里的,除了处理信件外,也卖各色各样的商品,和国内的邮局不太一样。
  街上行人并不多,往往是三三两两的,但大都比较友好。你可以在这儿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可以经常看见穿着一身黑色长袍,把头也包得严严的穆斯林妇女在大街上行走。街上来来往往更多的是车子,车子非常密集。这儿的马路并不宽,车子都是靠左边行驶的。和中国不太一样的是,在这已经不宽的作为主干交通的马路上,居然马路两边可以合法地停很多车子。这里的人和动物相处和谐,马路上经常可以看见一些鸽子在人行道上大大咧咧地觅食,你可以走到它旁边,它会很可爱的不怕你。
  使我有一点点不解的是,这儿有的餐馆里面陈列着一些骷髅塑料模型和传说中的可恶巫婆(我所在社区图书馆里的书架上也陈列有骷髅),但这类餐馆却生意兴隆,也是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而相反的是,有些餐馆里面桌子上烛光摇曳,给人温馨浪漫的感觉,却往往只有一两个桌子有顾客,无人问津。可能这也是英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不同吧。
  到了假日,也抽空去一些地方玩玩,主要想感受体验一下英国的文化风俗。看了看,英国的博物馆我觉得相当不错,里面有很多动物的标本,都是真的实物,通过一定的防护技术制作的,看起来显得栩栩如生。我在那儿还看到了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龟。另外还有很多名画和瓷器,令人记忆深刻。教堂是英国的一大著名特色,所以有一次周末的晚上和朋友一起去教堂玩了玩,我去的那个教堂是个International,也就是说它欢迎世界各国的人去那里参与,其实对世界各地的人来说,我觉得那儿更像个英语角,大家在那儿练英语,喝着免费的茶点,彼此交谈着,说些各种各样的事,你可以在这儿认识很多世界各地的朋友,当然也有许多英国的本地人。那儿有很多各种不同国家语言版本的《圣经》,当然也可以看到有中国汉字写的版本。聊天聊到晚上9点时,大家分组讨论阅读《圣经》里的故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我又不是基督教徒,但那天也像模像样地在那儿倾听英国人的讲解与提问。小组里有英国本地人,有来自日本的、韩国的、中国的、法国的、德国的、南美洲的,中国香港的。其实除了英国本地人外,我觉得大家都只是去学学英语。
  Cardiff除了教堂多外,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公园很多,在我的住所附近,就有三个巨大的公园,Bute Park、Roath Park和Heath Park。著名的Bute Park公园里面风景十分的优美,老树多多,也有一些宽广的草坪。贯穿整个公园,里面有一条宽广的河,河上有一些人行桥,河里有的地方有落差,形成了瀑布,景色十分宜人,所以游人往往会驻足观看。
  里面还有很多小松鼠,在路上觅食,人可以和它们相处得很好,可以很近距离地观察它们。
  英国的大学和国内颇有不同。国内的大学一般是圈起来的成为一个校园,而这里每个学院都是分散的。我所在的是Cardiff University,似乎在Cardiff小半个城市里都有它的影子。大学几乎没有围墙可言,和大街、交通要道、公司、商店、公园等混为一体。就连图书馆也有十多个,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相距挺远的地方。
  


  我在这儿平时主要是忙着做课题。我的合作者是英国人,一般我们每个星期要讨论一次课题的进展与遇到的技术问题或者有什么新的想法。另外,每个星期我必须参加一次我们大组(Group)的讨论班,讨论的内容就很广泛了,大家轮着在台上作报告,讲各自从事的科研和相关内容,讲完后,听的人就提问相关问题,所以这时你就可以了解一些其他领域方面的知识和研究内容,我觉得这样可以扩展一些知识面。
  最后大致介绍一下在英国的Shopping。在这儿Shopping时,有很多人是用银行卡支付的,但也有很多人用现金的,用的现金一般是20英镑以下的硬币和纸币,你几乎看不见有人用50镑的纸币,据说手上有50镑纸币的,大多是从国外带来英国的。更有意思的是可以由你身上有没有带50英镑这种纸币,马上判断出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国人。
  我在这儿Shopping,主要是在三个比较大的连锁超市:Lidl、Tesco和Globalfood。好像在国内城市小区里常见的农贸市场,这儿并不多见。和国内不一样,据说这儿任何商店是没有讨价还价一说的,并且晚上比较正规的商店一般都是不开门的。Lidl是国外留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一来它的其中一个连锁分店刚好开在我所在大学的旁边,二来它里面的商品价格相对比较便宜,而且经常有半价(Half Price),所以学生比较适合在这儿消费。Tesco大概是这儿最为有名的超级连锁店了,里面的商品应有尽有,而且性价比相对不错,大概这是人们光顾最多的超市了,和国内不太一样的是,你在这儿买的任何商品,买回家后,即使没有任何质量问题,Just because you change your mind,你就可以毫无理由地退还给商店。和国内差异最大的超市应该说是Globalfood了,该超市看起来更像个仓储式的仓库,你去里面选购商品时,往往得推着个看起来像磅秤一样的车子往上面装你想购买的东西,你在这儿可以看到很多来自中国的商品,我在这儿看见了咱们的绍兴老酒,中国面粉等等。
  应该说,英国的物价和中国相比,总的来说显得比较昂贵,像同档次的数码相机、各种电器等,都较国内贵一些。这儿的DVD光盘、食品、水果、蔬菜一般比国内贵很多,比如青菜在这儿大约得人民币40元一斤。
  当然也有便宜的,比如牛奶、圆珠笔以及洗发水等化工类产品,价格和国内差不多。要是你愿意,你也可以在正规商店里买到3镑钱一条的牛仔裤、2镑钱两件的汗衫,呵呵,当然质量我可就不知道啦。
其他文献
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做舟帆,风雨莫阻挡……  阳春时节,正值樱花烂漫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摄制的16集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的播出。  此刻,我的思绪又不禁飞向了那个一衣带水的邻邦……  那是2003年至2005年,我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东京记者站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曾有幸多次体验了日本人民对这位中国唐代高僧的敬仰之情……  鉴真大师在日
期刊
当妈妈的角色有时候挺讨人嫌的,我知道,但我又不由自主。我还知道,无论今后女儿经历什么,走出多远,她心里都会装着妈妈,时过境迁,她照样会时常回到一座老房子里,在旧沙发上拥抱着那时已经白发苍苍边看电视边打瞌睡的老妈。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出题的是我的女儿。她一定要我写,因为她现在苦于迎接高考,无暇顾及其他。  “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我们租住房的取暖炉用完了最后一块煤。这最后一块煤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期刊
看了中央电视二台《鉴宝》栏目所展示的各类珍宝,令当代青年一广见闻,也会蓦然勾动失宝者不可言状的追念、婉惜之情。三十年前,无数类似乃至胜过该节目所展示之宝藏灰飞烟灭了!至今,谁也估计不出有多少孤本书籍、稀世字画付之一炬,谁又能计算出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毁于一旦?难怪一位老者看见鉴宝专家评估出几万十万乃至逾百万价格,先是瞠目结舌,后是诧异地说道:“就值那么多钱哇,以前被毁掉的可多啦!”   逝者已
期刊
银幕上出现的超级大美女,总是华服美帽,头发一丝不乱,身姿曼妙,即使身处危难,她们的步姿亦必是蛟若游龙、翩若惊鸿,像是才从巴黎的某一超级沙龙里走出来一样。欣赏银幕上的美女、美衣,就好像在翻一本时尚杂志。    有一次,我和几个女友在一起吃饭,席间谈到了女人的穿衣,其中,有一位从美国纽约回来的女人说,在纽约不论男女,穿衣都以舒适为主,精致讲究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名词。她补充说,在纽约的大街上,穿着大裤衩
期刊
到了一定年龄的人都会悟出一个道理,保有一颗“童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谓“童心”,就是把一颗“清澈”的心交给他人,交给读者。那是一种境界,创作的境界和人生的境界。黄蓓佳,通过儿童文学创作实现了自己的这一人生追求,并且让读者感受到了她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但同时,她又在成人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不俗成就,这在当今文坛并不多见。江苏少儿出版社推出的“黄蓓佳倾情小说系列”至今已经出版了七部作品,其中《我要做好孩子
期刊
背景新闻  2007年4月21日下午6点,“2007快乐男声”西安唱区预选赛节目录制快要结束时,一个叫杨沐的选手拿着吉他进来,他边弹边唱了一首英文歌曲,立刻征服了评委郑钧和张东。就在郑钧准备给他发“通关红领巾”的时候,评委杨二车娜姆提出了异议。她觉得杨沐形象不好,而且歌路比较窄,希望他能放下吉他唱一首歌。杨沐则坚持表示,不能放下吉他唱歌。因此,杨二车娜姆没有给他发放第二条“通关红领巾”。郑钧对此完
期刊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首的千年古镇西塘,至今依然保留着质朴的民风淳朴的生活。“清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百条多”,“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流光溢彩杜鹃美,花中西施天女舞”,轻吟这些为古镇写照的绝词佳句,不知不觉间你便忘了自己身在何时何处。    看过电影《碟中谍3》的朋友还记得这么个场景么:男主人翁伊让为了救回自己的妻子,在古老长廊里拼命狂奔,在明清
期刊
这是我此生唯一可以显示自己能力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一丢,什么少小有大志,什么十七年苦读书,什么十多年苦历练,什么胸中自有甲兵百万,什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全成了骗人的鬼话,不过是又一次证明了那个千古不灭的“文人定律”——百无一用是书生。    一    196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约八点钟光景,山西运城一所中学的校园里,一个少年人手里拿着几页纸,朝校长办公的小院里走去。  他要给校长递交一份办读书
期刊
如果说怀疑“农民能否记日记”,还带有某种对农民的偏见,那么,将《农民日记》当作一种史料或野史,仿佛已很“抬举”农民了;说它有史家笔法,史家精神,是不是太美化农民了?  耕种土地的农民,其血管中有着好几个时代的血液,这样,他正像和“牛”是兄弟一样,和我们也是兄弟。    在阅读日益时尚化的当下,有人可能会因为好奇而阅读《农民日记》,他们不敢相信,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竟然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在
期刊
是一次意外的邂逅,也是生平头一次见到“望夫石”,盖因一个“错”字,几分惊喜,几番思索,几分遐想,几分猜疑……  那是到广西出差,正好经阳朔去桂林。听说,有条县道与漓江相伴,虽说比国道省道低了些等级,但走这条路,既可以不耽误赶路,又能“白相”漓江风光,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哪里找去?  一进阳朔,我们就不断地停车跟人打听,可都回说“晓不得”。这年头潘多拉匣子被打开了,社会诚信大大缩水,你也就没法断定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