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色,追寻原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细腻之处,品味精妙的言语表达,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仔细体味作者分享的人生经验。识微见几,从一个字、一个词,品言语之精妙;独具慧眼,从看似矛盾处、特别之处,品语句之精到;潜心会文,从语言风格、布局谋篇处,品行文之独特。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散文教学;言语表达;体认情感
  综观小学语文教材,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耐人寻味的散文。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自身品悟语言的能力与水平有限,阅读时往往读不出文章里浓浓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指的是文本所传递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那么,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品尝这种“美味”呢?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明确指出:“散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往散文的细腻处走,抓住文章用词的精妙,体会精准的言语表达,读出作者独有的情思,让学生感受浓浓的“散文味”。
  一、散文“聚”教,品词之精妙
  许多散文的用词精妙,是因为它们贴切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经验,一个字一個词都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散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词语,而学生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这样的词语细细品味,发现作者用词的精妙,读出这个词传递出的独有的情思。
  (一)读词展画面
  优秀的作家能够用语言精准地捕捉精微的感觉和知觉。有些初看似乎很普通的词,往往隐含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的第3自然段,这段话中“眼睛”一词往往在教学中容易被忽视,但它却是作者表达得最为精妙的地方。为什么找书不用手,而用“眼睛”?停下来细想,就会发现这个词在表达上很特别。该如何教学呢?可这样引导: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吗?2.平时,你会怎么找书?(勾起学生找书的生活经验)3.引发矛盾冲突:为什么作者不用手找,而是用“眼睛”?4.能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吗?所谓“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面”,这样的教学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小女孩挤在书架的最前面,一群大人挨挨挤挤给她“作掩护”,可她还是不敢动弹,双眼专注地扫过一排排书架,眉头紧锁,嘴唇也抿得紧紧的……难怪作者写“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这是对作者窃读时的复杂情感的高度体认。
  (二)读词悟情感
  散文中往往还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用词,这样的地方也是学生最需要品悟的关键点。《窃读记》中的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单从字面上看,学生开始理解这句话的时候认为“快乐”是因为“我”可以读书,“惧怕”是因为怕被老板发现。“快乐”“惧怕”两种情感能这样清晰地割裂开吗?显然不能。这样的感受是浅层的、不完整的。在这里作者偏偏用了一个“也”字强调这两种情感的共存,这是学生体悟作者情感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引导学生读懂这个“也”字。
  (三)读词品意味
  有时候,散文中的用词会利用词语的某些特点,临时改变它原来的用法和词性。这些词在表面上看似乎用错了地方,却恰恰能够清晰地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与体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第1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这句话中的“泛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1.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2.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而此处的“绿色”既和江河湖泊没有关系,也与坏的事物搭不上边,作者却偏偏用上了“泛滥”一词。这是用错了吗?联系后文,原来是没有见到花儿的缘故,再联系本文的出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此次再访维也纳是决心要在四月寻找强烈动人的春天的杰作。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就能够认同并体会作者的情感了:当他看到满眼只有绿色的维也纳时,心中的乏味、失望之感剧增,难怪会以“泛滥”来形容这片绿色的草地,足见作者此刻心中的失落。同样看似用错了地方却别有意味的词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好几处,领会了作者用词的意义,才发现作者用词是那么准确。
  二、散文“美”教,品句之精到
  语言表达的精妙不只停留在词语这样的细微之处,要真正走近作者,真正体味作者的情思,还必须抓住一些有特点的语句细腻地品读,体味这些语句所传达的丰富情感。
  (一)读富有节奏的短句
  短句,因其多为口语化,节奏简单,句意明晰,简洁明快,就像是家常话一样,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最能够表达作者欣喜、愉悦、惊奇等情感。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一文出现了多处短句:“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这样富有节奏的短句,就如同一首欢快跳跃的乐曲,一个字一个节拍,一个词一种律动,作者看泉的欣喜、对泉的热爱与赞美,便随着对语言的品味涌上了学生的心头。
  (二)读不断强调的反复句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一篇美文里看出其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独特之处,光停留于文本的表面,缺少细读的功夫,抓不住言语表达的关键处,就无法走近作者,更无法以己之心,体会作者之心。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对于文中独有的语言形式“愿意……就……”“祖父……我也……”特级教师蒋军晶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自己读课文,拿起笔,你们觉不觉得有一些话很啰唆,特别是排比句,请你画出来。(学生画句子,教师巡回查看)
  2. 这段话很特别,如果你掌握了它的特点,读几遍,就可以把它背下来。(学生读背)
  3.特别的写法肯定蕴含着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地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对里面的倭瓜、黄瓜、玉米有什么感觉?
  4.除了这段话,还有一段话,也有一些反复的味道,不过不太明显,仔细找,画出来。(学生默读、反馈)   5.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蒋军晶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反复读,反复读就是在反复地感受语言。学生不一定能够体会到教师说的蕴含着的特别的情感,但是在反复读中肯定能够明白“愿意……就……”“祖父……我也……”这种特别的句子所传递出来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其实这就是作者萧红表达的高明之处,她想表达的情绪和所运用的语言形式是高度统一的。
  (三)读标点矛盾的关键句
  标点在语句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散文中的一些标点往往会出现特殊的用法,这样的细枝末节不易被发现,却恰恰能为作者表达情思推波助澜。这样的语句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情感,是学生最需要品悟的关键句。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的第2自然段为例,这段文字的教学,教师关注到的多是“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这个矛盾点和一个“探”字,这显然是没有问题的。但请注意第一个句子,按常理把几种花连在一起写,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应当使用的标点是顿号,也就是“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而此处作者却用了逗号来表达,这是什么原因?引领学生细细品味语句,标点的秘妙便浮出水面。一个小小的标点,其实也是耐人寻味的。学生品读着标点,品读着语句,不经意间走近了作者,看到了作者看到的画面,感受到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那份喜爱之情,同时也培养了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提高了审美的情趣。
  三、散文“散”教,品文之独特
  散文以“我手抒我心”,它是高度个人化的作品。每一篇散文中叙写的人、事、景、物,都隐含了作者通过自己的心、眼发现的意蕴。因此,不同的作者写散文,有不同的味道;相同的作者写的散文也各不相同。每一篇散文不论是在语言风格上,还是在布局谋篇上,都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因此,散文的教学要有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不同作品在行文上的独特之处。
  (一)关注独特的语言风格
  每个作家都具有独特的性格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每个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这促使其形成了个性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样的语言风格往往会在其作品里有所體现。以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第1自然段为例:“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教师提问:“读这句话你们认为哪种感觉比较好?(有快有慢)为什么?读一读,有什么不同?”以平和的心态、平实的语言、平缓的节奏来叙述就是文本的语言风格,作者通过回忆童年学咀嚼、议驼铃、剪驼毛、问驼踪这几件趣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非常美好的画面,既有童年的温暖,又有一层淡淡的忧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教学中教师通过出示作者林海音的照片与生平揭开了谜底:台湾没有冬阳,冬阳是作者最温暖的记忆,而骆驼队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她身上那种平和的心态、顽强的毅力大概是来源于骆驼队的。
  (二)关注场景的穿插
  有的散文叙述的是某一时期的经历或情感,在行文中作者会有意穿插一些与之相关的场景。场景的穿插不仅能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使文章结构如大海的波浪,起伏有致,同时也能强调或者突出作者想要抒发的独有的情感。
  归根结底,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学科,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都是学习语文的目标。一段话也好,一句话也罢,甚至是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值得教师引领学生走近它,感受它。紧紧扣住语言文字,细细地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细细地体味作者分享的独有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王丽华.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一小学 322100)
其他文献
从汉字语言规律来看,汉字是音、形、义的結合体,每个汉字所含信息量大,在阅读中识字不仅能建立起生字音、形、义的联系,更是一个丰富的智能开发的过程。因此,如何以阅读为载体,依托语言环境进行有效的识字,让识字与阅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就成了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必须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 巧倚导入,引发识字  好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合过来,能把学生的情趣由潜伏状态激发到活动状态,
【摘 要】诗歌融优美的韵律、生动的画面及真挚的情感于一体,唯有熟读成诵方可细品其种种滋味。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以诵读为抓手,巧妙地调动学生的眼、身、心、口等,体悟寥寥数字间绽放的“原生姿态”。  【关键词】诗歌 朗诵 教学 策略  诗歌“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唯有反复朗诵,反复玩味,才能嚼出其中的滋味,食其艺术琼浆。诗歌教学的过程,理应成为教学生朗诵诗歌的过程,其间潜移默化地达成语言的品味、意境的
【摘 要】要提升阅读效果,教师须为学生筛选书目,打好阅读基础;择文赏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授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把握分寸,助推自主阅读。同时,教师还要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阅读;整本书;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
优秀的课堂教学都有一条鲜明的探究主线贯穿教学始终,给人营造了一种匠心独运、荡气回肠的感觉。能够从文本中提炼出一个适切的探究主题并以此为主线串起整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条理更清晰、重点更突出、结构更完整。那么如何根据课文来巧设探究主线,架构教学流程呢?这里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一孔之见。    一、抓课题,以疑导究    课题是文眼,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中心或凝聚了作者的情感
久闻李镇西老师的大名,作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着《爱心与教育》犹如品尝一份美味大餐。此书以手记的形式,通过大量故事性很强的案例描述,辅以画龙点睛式的理论点缀,深入浅出地呈现了李老师的教育思想。  李镇西老师在手记一的“爱心与童心”里这样写道:“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当一名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话但凡教育者都会说,但真正做到
【摘 要】中段写作指导课可围绕“四部曲”展开:引导学生“听一听”,激发写作兴趣;师生互动“说一说”,拓宽写作思路;写前认真“读一读”,学习写作方法;最后动笔“写一写”,达成个性表达。“四部曲”让教师有法可依,乐教作文,也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  【关键词】写作兴趣;写作思路;写作方法;个性表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害怕上作文课,也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消除教师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一文按雨起、雨中、雨后的顺序,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尽管教材在安排上把它作为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是学生学文习语的典范。在反复的阅读揣摩中,笔者的脑海中也浮现出了许多名家写雨的片段,于是教学
摘 要: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抗疫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从3月初开始,陆续有学校开学复课。特殊时期,如何防控、如何科学锻炼至关重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开学复课后体育与健康课的开展进行指导。  关键词:抗击疫情;开学复课;体育与健康课;科学指导  庚子年初,一场来得突然、危害深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而来,沉痛的教训让人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更让我们觉悟到健康的重要。的确,新型
王丽琼老师执教的“指向写作”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王老师基于高年级学生的学情和文体特点,设计了“激兴趣,导新课”“读课文,练概括”“讲顺序,分类别”“有选择,迁写作”四个教学流程,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内容指向,以“概括能力”和“构思意识”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渗透写作知识,迁移写作技法。我们能感受到王老师对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求变,展示了她对“指向写作”阅读课的理
【摘 要】要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方法很重要。教师应探索、创新教学策略,巧用“六法”开展教学:用“语音训练法”纠正语音,调整气息;借“语感意会法”培养语感,学习技巧;以“情境创设法”激发兴趣,促进想象;创“情感连接法”表达情感,增加共鸣;设“多元评价法”关注评价,奖励学生;用“仪式体验法”创设机会,积累经验。实践证明,运用“六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让少儿朗诵艺术“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