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传:斯米尔宁斯基/保加利亚著名诗人。他善于写讽刺散文,用以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和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
黄昏了。慢慢地,像是偷偷地走着,紫丁香色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的田野里躺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的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的补丁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桅索一样,额上流着汗。城市又那么远!幼小的奴隶们,在你们的穷苦的羁轭之下,孩子们眼睛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城市很远!很远!
许多写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汽车都要在你们身边开过去,他们一生中从来不曾碰过苦难的杯子——他们,使你们受苦的他们。他们知道什么?在佳姆—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他们那么舒服,又那么开心!饥饿这鬼并不向那里伸手,烦恼也不在那里织着涂胶的网。他们知道什么?!
“妈妈,这些孩子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写意的人问着。
“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弄惯了。”
那些赤脚的停下了,喘着气,满脸怨恨地望着,然后又拖起了他们的小车。他们用袖子揩去额上的汗,脏黑的脖子上的血管漲大了,又向前步去。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在第二辆车子的木柴上,坐着一个小小的助手——蓝眼睛的小姑娘。血,暗红的血迹,在她的小脚上凝结了,但是,她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你对谁笑?金发的小奴隶呀,对苦难,对你雪白的、天真的灵魂,你笑着。你的青春用了温柔的、天鹅绒一样的眼睛望着,可是明天,生命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卷去了你的微笑,而且,拖着小车,这里看到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欢乐,你就不再微笑了。阴影要罩上你天真的脸,湿润的眼睛要露出仇恨,你就跟着你的褴褛的哥哥们,举起了你小小的、黑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写作借鉴】
该文属于即景式散文。作者通过一个即景式片段,描绘出底层童工们的悲惨境遇。作者用笔极为简练,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形象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将童工们及剥削者们的形象简笔勾勒出来,从而让两类人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效果。特别是作者对蓝眼睛的小姑娘的描绘,突出表现了小姑娘的单纯、美好、可爱以及可以预见的悲剧结局,让读者由同情转为愤慨,继而产生“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的共鸣。(点评老师:丁长缨)
黄昏了。慢慢地,像是偷偷地走着,紫丁香色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的田野里躺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的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的补丁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桅索一样,额上流着汗。城市又那么远!幼小的奴隶们,在你们的穷苦的羁轭之下,孩子们眼睛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城市很远!很远!
许多写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汽车都要在你们身边开过去,他们一生中从来不曾碰过苦难的杯子——他们,使你们受苦的他们。他们知道什么?在佳姆—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他们那么舒服,又那么开心!饥饿这鬼并不向那里伸手,烦恼也不在那里织着涂胶的网。他们知道什么?!
“妈妈,这些孩子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写意的人问着。
“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弄惯了。”
那些赤脚的停下了,喘着气,满脸怨恨地望着,然后又拖起了他们的小车。他们用袖子揩去额上的汗,脏黑的脖子上的血管漲大了,又向前步去。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在第二辆车子的木柴上,坐着一个小小的助手——蓝眼睛的小姑娘。血,暗红的血迹,在她的小脚上凝结了,但是,她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你对谁笑?金发的小奴隶呀,对苦难,对你雪白的、天真的灵魂,你笑着。你的青春用了温柔的、天鹅绒一样的眼睛望着,可是明天,生命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卷去了你的微笑,而且,拖着小车,这里看到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欢乐,你就不再微笑了。阴影要罩上你天真的脸,湿润的眼睛要露出仇恨,你就跟着你的褴褛的哥哥们,举起了你小小的、黑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写作借鉴】
该文属于即景式散文。作者通过一个即景式片段,描绘出底层童工们的悲惨境遇。作者用笔极为简练,通过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形象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将童工们及剥削者们的形象简笔勾勒出来,从而让两类人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效果。特别是作者对蓝眼睛的小姑娘的描绘,突出表现了小姑娘的单纯、美好、可爱以及可以预见的悲剧结局,让读者由同情转为愤慨,继而产生“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的共鸣。(点评老师:丁长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