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建筑有着丰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以澳门大三巴为例,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其历史、背景资料进行分析,从不同的时期了解大三巴的功能及形态;同时,对此演变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其保护与改造经验。本文着重于对大三巴的场所、设施元素进行分析与总结,为求进一步研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成为各类历史建筑今后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历史;建筑;价值;演变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作品。历史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值,如同股本不断地提供利息。澳门大三巴遗址就是一个重要的代表。
反观国内的历史建筑,由于经济、技术、价值观念等问题,政府能将其划为文物,并给予有效、合理保护的历史建筑显得非常有限。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历史建筑被拆除;旅游行业的盲目招商引资,及片面强调短期见效等,最终引致原真性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行为屡见不鲜,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问题逐渐受到普遍关注。
一、大三巴遗址的背景回顾
从明朝1557年开始,澳门被葡萄牙人租借,是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领地,于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结束对澳门的统治,澳门回归中国。澳门历史城区(旧称澳门历史建筑群)是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时是近代西方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澳门历史城区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相邻的8块“前地”并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所组成。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在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获得21个成员国全体一致通过,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大三巴牌坊(圣保祿教堂遗址)和其所处的“耶稣会纪念广场” 作为“澳门八景”之首,毫无疑问就是当中的代表。
随着社会和教会的演变,大三巴的功能也随之于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功能中改变。最初,大三巴是由天主教耶稣会修建的圣保禄教堂及学院,“三巴”就是葡文“圣保禄”(Sao Paulo)的译音,因其主立面极像中国传统的牌坊,因此华人俗称此处为“大三巴牌坊”。后来,因其西面山头的战略价值,则被改变为城堡及总督官邸。今天的大三巴,已博物馆化,体现出自己的历史与旅游功能,也体现着“大三巴”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机价值和经济价值。
圣保禄会院及圣保禄学院正式启用于1594年,1595年及1601年教堂先后两次失火。1602年,开始重建(1602年-1640年),成坐北向南的教堂,现在牌坊西侧保存有当时的奠基石。
1617年,耶稣会士大兴土木,在教堂东面的山头,兴建的一座城堡,作为耶稣会士的居处,成为圣保禄教堂及学院的附属城堡,用以保卫他们的宗教及学院建筑群。澳门第一任总督方济各·马加尼雅士在1623年抵达本地时,立即认识到此城堡的战略价值。于是便占用了它,并把它改变为一个强大的城堡及总督官邸,有关的工程在1623年完成,即今天的“大炮台”,成为名副其实的“澳门卫城”(城市的边陲)。于是,在教堂周围及炮台南面山脚下便逐渐形成了当时葡萄牙人最重要的定居点。
1637-1640年间教堂完全竣工。圣保禄教堂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号称“东方梵蒂冈”。目前所见的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就是此时落成的。历史上认为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正面石壁)的设计应归功于(意大利)热那亚耶稣会修士卡洛斯.斯皮诺拉(Carlo Spinola),他后来于1622年在日本殉道。也有人认为是日本基督徒辅助设计并修建了这座教堂及其门前石壁,他们当时为躲避日本1614年的迫害而逃难到此地。这使得教堂在装饰方面表现出某种东方与西方相混合的特点。
1762年,耶稣会被葡国下令查封,圣保禄学院被迫关闭。1835年 1月26日黄昏,教堂第三次失火,一发不可收拾,焚烧了两个多小时,整幢教堂几乎付诸一炬,仅剩下教堂花岗前壁、正面68级宽阔的石阶及大部分地基,幸好教堂最珍贵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自此之后,这里便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三巴遗址(圣保禄教堂遗址)。
1990年至1995年间,澳门当局对大三巴遗址展开历史考古和重建工作。重建工作旨在复原大三巴遗址,并使其博物馆化。工程内容包括在牌坊背面建造一座与原唱诗台高度一致的钢架结构瞭望台,并于遗址的北部地下,加设一博物馆(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和墓室)作展示之用。重建工程于1995年竣工,并于翌年开幕启用。
澳门大三巴正是以自身特有的形态与功能,见证着这一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二、澳门圣保禄学院建筑群功能与价值的演变
一般认为历史建筑的价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包括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等,可笼统称之为文化价值。而外在价值,就是其经济价值。
历史价值见证的是过去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或发展阶段等,在纵向(时间)和横向(地域)上,有值得记忆的重要历史信息,如大三巴就是见证着这段几百年前的历史(纵向)与中西文化交流(横向)的载体。艺术价值是指建筑本身的设计、构造、风格、色彩、造型等方面展示的时代进步或水平层次,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或情绪上的感染。科学价值则是指建筑体等在设计、营造等方面提供的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原理、知识、信息等。
今天的大三巴牌坊虽然已失去教堂的实际功能,但它与澳门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就像家中的长辈,见证和收纳着澳门的人情与历史。这里会不定期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每逢节庆日子,还成为醒狮等中华传统文化表演的场所。牌坊前长长的梯级正好成为天然的座位,让牌坊刹那间变成巨大的布景。
随着岁月的侵蚀,经过保护与改造,圣保禄学院建筑群已渐渐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找到了恰当的用途。昔日的教堂,成了今天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昔日的大炮台,成了今天的澳门博物馆;昔日的学院成了今天的中学。昔日是宗教、战略功能,今日是旅游、教育功能。相信这很大程度归因于圣保禄教堂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前壁——大三巴牌坊,既有着坚固的材质,也有着强烈的基督教形态,而且座落在乌瞰全城的山顶。虽然除了前壁之外,教堂、学院、会院已完全消失了,但通过改造,建筑群的重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不但从实质上没有削弱其文化意义,反而通过博物馆,通过自身的形态,继续传达着历史、传达着基督教信息,继续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价值。
圣保禄学院建筑场所今昔对照表
昔日场所 今日场所
圣保禄学院建筑群
1-2.城市城墙 1-2.大炮台遗迹、回廊
3.大炮台 3.澳门博物馆(图-2)
4-5.圣保禄学院围墙 4-5.已自然消失
6.圣保禄教堂 6.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和墓室
7.圣保禄学院庭院 7.大三巴斜巷、博物馆前地(图-1)
8.圣保禄学院东翼
9.圣保禄学院北翼
10.圣保禄学院南翼 8-10.博物馆前地
11.圣保禄学院大门和钟楼 11.大三巴斜巷(图-1)
12.圣保禄学院医护及膳食处 12.博物馆前地
13.圣保禄学院附属设施 13.利玛窦中学
14.圣保禄学院附属设施,日本省代表/库房 14.耶稣会纪念广场、牌坊广场购物旅游中心、三巴角落(集合画廊、画家工作室、展示厅、演讲厅、餐厅、天台吧等设施)
图-1 大三巴斜巷图-2 澳门博物馆(大炮台底部入口)
在一定条件下,历史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作为“澳门八景”之首,大三巴牌坊已经成为澳门旅游业乃至整座城市的标志。在5澳门元的硬币上,或者澳门邮票、书籍等各种各样的载体上,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在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今天,历史建筑作为一种吸引大量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在经济学上的价值日益凸显。旅游、参观等的“文化消费”,体现了历史建筑的直接使用价值。除了大三巴之外,近年水乡古镇中的乌镇、西塘等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突出的。
除了旅游业,还能激发地产价值和税收等。同时,可以促进历史建筑乃至历史街区的生活品质提高。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带动周边地价的上涨就是典型的例子。
可见圣保禄学院建筑群对澳门旅游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地对其进行保护与改造更是不可或缺。
美国的城市保护经验证明,在过去的30年中,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往往是拥有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反之,那些遗产数量很少的城市,往往吸引和保持投资的影响就小得多。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跨国资本的流动,各城市在有限的资本、人才和技术资源中展开竞争。其中,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成为城市综合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我国一些城市提出“城市建设是发展,遗产保护也是发展”的思想,可见保护可以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策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天国内城市的“千城一面”建设趋势所应该借鉴的。
历史建筑所带来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进行改造与再利用,更是实现其内外价值的重要手段。
三、大三巴牌坊(澳门圣保禄教堂遗址)的艺术元素
圣保禄教堂,也称“天主之母教堂”,是圣保禄学院建筑群的中心建筑。大三巴牌坊原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圣保禄教堂曾是东方最美丽的教堂。据亚历山大.罗德斯神父说:“它是仅次于罗马圣彼得主教堂的最大教堂”。今天,由于时光的侵蚀,圣保禄教堂仅剩下残墙断壁,却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及该地区最著名的考古研究地。
目前所见的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前壁遗址),建于1602年,历史上认为,工程由耶稣会意大利神父卡尔诺.斯皮诺拉(1564~1622)负责设计,集多种风格于一身。17世纪初,巴洛克建筑开始于意大利出现,如建于1585-1603年的圣苏珊娜教堂。此时的葡萄牙由西班牙与统治,而巴洛克艺术仍然未影响到西班牙,于西班牙的建筑式样仍处于晚期文艺复兴阶段,如建于1563-1584年的文艺复兴建筑代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也因圣保禄教堂座落于中国澳门,所以,教堂装饰包涵有西班牙文艺复兴式样、意大利巴洛克式样与东方色彩的形象技巧相结合的种种成份(图-1),从而使葡萄牙、意大利及中国的各种风格,以具有国际性的各种主题相交融。
图-3 昔日的唱诗台,今天的瞭望台 图-4 香港圣母无原罪座堂的唱诗台
大三巴牌坊高27米,宽23.5米,厚2.7米。据记载,原教堂约62米长,44米宽,正面三个清新典雅的大门朝南洞开。佩德罗.蒙迪(Peter Mundy)于1637年参观该教堂后做了如下描述:“教堂屋顶是我见到过最漂亮的拱形建筑。中国人巧夺天工。木制雕刻以新奇古怪的红、蓝等色彩构划得美伦美焕。整个穹窿为若干四边形,而每个四边形之间以巨大玫瑰花或绿叶重叠相连……”。
教堂门外是一意大利石砌台阶,宽8.1米共六十八级,以精心雕琢的石条整齐有致地铺设于教堂前地。这所教堂酷似该教会在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物。
圣保禄教堂正面的雕塑很有特色,宗教意味非常浓厚。圣保禄教堂正面墙壁全部以花岗岩建造,仿佛是一种石砌教科书,明白无误地显示了教宗对天主的伟大虔诚和奉献精神,以及反映了澳门城市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
教堂正面石壁无塔楼,由四组立柱将整个墙壁以纵列分为三份。石壁上的装饰由浮雕、壁龛和M·塔瓦列斯·布嘉乐设计的铜像组成。中间部份最高,且分为五层。另外两部份分列两旁。五层石柱成叠垒式排列。底层为爱奥尼亚式结构,其他为混合式。
进入大三巴牌坊后,已属于天主教艺术博物馆范围,入口处有此告示“在大三巴牌坊范围内是属于宗教用途之地方,参观者请保持尊重的态度。”牌坊背面建造了一座与原唱诗台高度一致的钢架结构瞭望台(图-3),原有样式可参照香港圣母无原罪座堂的唱诗台(图-4), 铁梯步上,可直达牌坊的瞭望台(第2层)。站在这里望出去,彷佛当年站在圣保禄教堂内俯览小城人民的生活情形。
內侧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澳门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画作、雕塑等,当中最珍贵的是一批以宗教生活为题材的油画,这是远东的第一批画作,也是东方最古老的油画。隔壁的墓室更存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遗骨,展示澳门的宗教历史。
圣保禄教堂的设计,体现了部份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元素,如:“西式建筑”与“中式朝向”之间的交汇,西式教堂朝向为“坐东向西”,而圣保禄教堂则是“坐北向南”;另外就是牌坊第二、三层左右两端设有中式的开口石狮造型,作排水之用。
昔日通过教堂、学院,进行宗教聚会、学习,今日通过博物馆,进行宗教与历史宣传,通过另一种方式方法履行着同样的使命。昔日的教堂圣所(主祭坛),成了今天的“地下圣堂‘纳骨堂’墓室”,昔日的圣器室也成了今天的“宝物室”。 进入地下博物馆后,更是不止一次的出现告示“阁下正进入神圣的地方,请保持肃静!”。“地下圣堂”的位置,昔日是圣保禄教堂的主祭坛。根据墓室中央的花岗石墓穴遗迹,墓主可能是圣保禄学院的创办人范礼安神父。嵌于北面墙壁的小箱子里安放了许多教徒和平民的遗骸,葬在这里已经超过三百年了。墙壁两侧的玻璃圣匣里安放的是日本和越南殉道者的骸骨。仍然保留了天主教于祭坛底部安放圣人或殉道者的遗物(如圣骨)的传统,而且地下圣堂里正不停地播放天主教圣乐,给人威严肃穆的气氛,令人心生敬畏。“宝物室”的位置可能是昔日的地下“圣器室”,展出的是十六到二十世纪期间制作的天主教艺术精品,是从澳门各间教堂和修院里精选出来的,其中一些更与大三巴历史有关。
圣保禄教堂遗址今昔对照表
昔日元素 今日元素
圣保禄教堂遗址
1 中殿 1.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平台
2.侧廊 2.遗骸存放处
3.教堂圣所(主祭坛) 3.地下墓室,内有圣保禄学院的创办人范礼安神父之坟墓,以及日本和越南殉道者的遗骸
4.耶稣堂 4-5.教堂地基、地面遗迹展示
5.圣灵祭坛
6.圣米格尔祭坛 6.地下圣堂入口
7.一万一千贞女堂 7.大三巴斜巷(图-1)
8.圣方济各堂 8.大三巴牌坊变迁图片廊
9.圣保禄学院正门 9-10.大三巴斜巷(图-1)
10.钟楼
11.圣保禄学院原址 11.大三巴斜巷、博物馆前地
12.阁楼唱诗台 12.瞭望台(图-7)
如今,这一巨大而复杂的“纪念碑”已作为全人类的财富而载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纪念碑”需要大家的保护,以至能更好地延续这一地区的生动文化结构,继续见证历史,继续传达基督教的信息。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澳门历史城区的评价——“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毋庸置疑的是,圣保禄教堂遗址在此充当这极其重要的角色。
四、历史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有着不可再生与不可替代的特点,载有巨大的文化机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续地、相辅相成地实现二者价值呢?
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开发,如旅游、参观等领域,持续使用历史建筑,就会导致环境方面渐有消耗而减低其文化价值,甚至出现超负荷的旅游容量导致的破坏。
历史建筑寿命期内,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处理上,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继续保持现有的土地使用性质或与其有关的性质。
改变旧建筑的主要功能,但是保持其历史风貌特征,即适应性再利用。
地产价值作为追求目标,拆除大部分建筑物,重新定义土地的用途。这显然是与保护的原则相违背。
澳门大三巴的保护与改造就是属于第二种方法,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要可持续地实现,无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1979年,澳大利亚根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情况,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為历史建筑找到恰当的用途,使该场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对重要结构的改变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使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这种做法没有从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实际上,这与澳门大三巴遗址的改造思路可谓同出一辙。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和整体的政治、经济背景相结合的,全面的遗产保护体系必然涉及到保护的制度、法规、技术、经济因素及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内容。而经济因素,往往能在保护的实际操作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保护其文化价值;有效地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又是可持续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前提。对于我国那些未能得到合理保护,但又承载着优秀历史文化的建筑,若要通过其经济价值以致更为有效地保护它们的文化价值,就不能离开“改造性再利用”这一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董黎,《岭南近代教会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李浈,雷冬霞,《历史建筑价值认识的发展及其保护的经济学因素》,《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5期,2009年10月
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建筑学报》,2000年1月
孙浩,徐超,《“八景”之首大三巴见证澳门旅游十年大发展》,新华网,2009年12月15日
张艳华,《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上海城市历史建筑(CBH)保护与再利用》,电力出版社,2007年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历史;建筑;价值;演变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作品。历史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值,如同股本不断地提供利息。澳门大三巴遗址就是一个重要的代表。
反观国内的历史建筑,由于经济、技术、价值观念等问题,政府能将其划为文物,并给予有效、合理保护的历史建筑显得非常有限。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历史建筑被拆除;旅游行业的盲目招商引资,及片面强调短期见效等,最终引致原真性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行为屡见不鲜,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问题逐渐受到普遍关注。
一、大三巴遗址的背景回顾
从明朝1557年开始,澳门被葡萄牙人租借,是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领地,于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结束对澳门的统治,澳门回归中国。澳门历史城区(旧称澳门历史建筑群)是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时是近代西方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澳门历史城区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相邻的8块“前地”并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所组成。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在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获得21个成员国全体一致通过,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大三巴牌坊(圣保祿教堂遗址)和其所处的“耶稣会纪念广场” 作为“澳门八景”之首,毫无疑问就是当中的代表。
随着社会和教会的演变,大三巴的功能也随之于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功能中改变。最初,大三巴是由天主教耶稣会修建的圣保禄教堂及学院,“三巴”就是葡文“圣保禄”(Sao Paulo)的译音,因其主立面极像中国传统的牌坊,因此华人俗称此处为“大三巴牌坊”。后来,因其西面山头的战略价值,则被改变为城堡及总督官邸。今天的大三巴,已博物馆化,体现出自己的历史与旅游功能,也体现着“大三巴”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机价值和经济价值。
圣保禄会院及圣保禄学院正式启用于1594年,1595年及1601年教堂先后两次失火。1602年,开始重建(1602年-1640年),成坐北向南的教堂,现在牌坊西侧保存有当时的奠基石。
1617年,耶稣会士大兴土木,在教堂东面的山头,兴建的一座城堡,作为耶稣会士的居处,成为圣保禄教堂及学院的附属城堡,用以保卫他们的宗教及学院建筑群。澳门第一任总督方济各·马加尼雅士在1623年抵达本地时,立即认识到此城堡的战略价值。于是便占用了它,并把它改变为一个强大的城堡及总督官邸,有关的工程在1623年完成,即今天的“大炮台”,成为名副其实的“澳门卫城”(城市的边陲)。于是,在教堂周围及炮台南面山脚下便逐渐形成了当时葡萄牙人最重要的定居点。
1637-1640年间教堂完全竣工。圣保禄教堂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号称“东方梵蒂冈”。目前所见的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就是此时落成的。历史上认为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正面石壁)的设计应归功于(意大利)热那亚耶稣会修士卡洛斯.斯皮诺拉(Carlo Spinola),他后来于1622年在日本殉道。也有人认为是日本基督徒辅助设计并修建了这座教堂及其门前石壁,他们当时为躲避日本1614年的迫害而逃难到此地。这使得教堂在装饰方面表现出某种东方与西方相混合的特点。
1762年,耶稣会被葡国下令查封,圣保禄学院被迫关闭。1835年 1月26日黄昏,教堂第三次失火,一发不可收拾,焚烧了两个多小时,整幢教堂几乎付诸一炬,仅剩下教堂花岗前壁、正面68级宽阔的石阶及大部分地基,幸好教堂最珍贵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自此之后,这里便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三巴遗址(圣保禄教堂遗址)。
1990年至1995年间,澳门当局对大三巴遗址展开历史考古和重建工作。重建工作旨在复原大三巴遗址,并使其博物馆化。工程内容包括在牌坊背面建造一座与原唱诗台高度一致的钢架结构瞭望台,并于遗址的北部地下,加设一博物馆(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和墓室)作展示之用。重建工程于1995年竣工,并于翌年开幕启用。
澳门大三巴正是以自身特有的形态与功能,见证着这一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二、澳门圣保禄学院建筑群功能与价值的演变
一般认为历史建筑的价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包括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等,可笼统称之为文化价值。而外在价值,就是其经济价值。
历史价值见证的是过去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或发展阶段等,在纵向(时间)和横向(地域)上,有值得记忆的重要历史信息,如大三巴就是见证着这段几百年前的历史(纵向)与中西文化交流(横向)的载体。艺术价值是指建筑本身的设计、构造、风格、色彩、造型等方面展示的时代进步或水平层次,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或情绪上的感染。科学价值则是指建筑体等在设计、营造等方面提供的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原理、知识、信息等。
今天的大三巴牌坊虽然已失去教堂的实际功能,但它与澳门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就像家中的长辈,见证和收纳着澳门的人情与历史。这里会不定期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每逢节庆日子,还成为醒狮等中华传统文化表演的场所。牌坊前长长的梯级正好成为天然的座位,让牌坊刹那间变成巨大的布景。
随着岁月的侵蚀,经过保护与改造,圣保禄学院建筑群已渐渐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找到了恰当的用途。昔日的教堂,成了今天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昔日的大炮台,成了今天的澳门博物馆;昔日的学院成了今天的中学。昔日是宗教、战略功能,今日是旅游、教育功能。相信这很大程度归因于圣保禄教堂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前壁——大三巴牌坊,既有着坚固的材质,也有着强烈的基督教形态,而且座落在乌瞰全城的山顶。虽然除了前壁之外,教堂、学院、会院已完全消失了,但通过改造,建筑群的重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不但从实质上没有削弱其文化意义,反而通过博物馆,通过自身的形态,继续传达着历史、传达着基督教信息,继续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价值。
圣保禄学院建筑场所今昔对照表
昔日场所 今日场所
圣保禄学院建筑群
1-2.城市城墙 1-2.大炮台遗迹、回廊
3.大炮台 3.澳门博物馆(图-2)
4-5.圣保禄学院围墙 4-5.已自然消失
6.圣保禄教堂 6.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和墓室
7.圣保禄学院庭院 7.大三巴斜巷、博物馆前地(图-1)
8.圣保禄学院东翼
9.圣保禄学院北翼
10.圣保禄学院南翼 8-10.博物馆前地
11.圣保禄学院大门和钟楼 11.大三巴斜巷(图-1)
12.圣保禄学院医护及膳食处 12.博物馆前地
13.圣保禄学院附属设施 13.利玛窦中学
14.圣保禄学院附属设施,日本省代表/库房 14.耶稣会纪念广场、牌坊广场购物旅游中心、三巴角落(集合画廊、画家工作室、展示厅、演讲厅、餐厅、天台吧等设施)
图-1 大三巴斜巷图-2 澳门博物馆(大炮台底部入口)
在一定条件下,历史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作为“澳门八景”之首,大三巴牌坊已经成为澳门旅游业乃至整座城市的标志。在5澳门元的硬币上,或者澳门邮票、书籍等各种各样的载体上,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在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今天,历史建筑作为一种吸引大量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在经济学上的价值日益凸显。旅游、参观等的“文化消费”,体现了历史建筑的直接使用价值。除了大三巴之外,近年水乡古镇中的乌镇、西塘等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突出的。
除了旅游业,还能激发地产价值和税收等。同时,可以促进历史建筑乃至历史街区的生活品质提高。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带动周边地价的上涨就是典型的例子。
可见圣保禄学院建筑群对澳门旅游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地对其进行保护与改造更是不可或缺。
美国的城市保护经验证明,在过去的30年中,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往往是拥有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反之,那些遗产数量很少的城市,往往吸引和保持投资的影响就小得多。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跨国资本的流动,各城市在有限的资本、人才和技术资源中展开竞争。其中,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成为城市综合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我国一些城市提出“城市建设是发展,遗产保护也是发展”的思想,可见保护可以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策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天国内城市的“千城一面”建设趋势所应该借鉴的。
历史建筑所带来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进行改造与再利用,更是实现其内外价值的重要手段。
三、大三巴牌坊(澳门圣保禄教堂遗址)的艺术元素
圣保禄教堂,也称“天主之母教堂”,是圣保禄学院建筑群的中心建筑。大三巴牌坊原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圣保禄教堂曾是东方最美丽的教堂。据亚历山大.罗德斯神父说:“它是仅次于罗马圣彼得主教堂的最大教堂”。今天,由于时光的侵蚀,圣保禄教堂仅剩下残墙断壁,却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及该地区最著名的考古研究地。
目前所见的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前壁遗址),建于1602年,历史上认为,工程由耶稣会意大利神父卡尔诺.斯皮诺拉(1564~1622)负责设计,集多种风格于一身。17世纪初,巴洛克建筑开始于意大利出现,如建于1585-1603年的圣苏珊娜教堂。此时的葡萄牙由西班牙与统治,而巴洛克艺术仍然未影响到西班牙,于西班牙的建筑式样仍处于晚期文艺复兴阶段,如建于1563-1584年的文艺复兴建筑代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也因圣保禄教堂座落于中国澳门,所以,教堂装饰包涵有西班牙文艺复兴式样、意大利巴洛克式样与东方色彩的形象技巧相结合的种种成份(图-1),从而使葡萄牙、意大利及中国的各种风格,以具有国际性的各种主题相交融。
图-3 昔日的唱诗台,今天的瞭望台 图-4 香港圣母无原罪座堂的唱诗台
大三巴牌坊高27米,宽23.5米,厚2.7米。据记载,原教堂约62米长,44米宽,正面三个清新典雅的大门朝南洞开。佩德罗.蒙迪(Peter Mundy)于1637年参观该教堂后做了如下描述:“教堂屋顶是我见到过最漂亮的拱形建筑。中国人巧夺天工。木制雕刻以新奇古怪的红、蓝等色彩构划得美伦美焕。整个穹窿为若干四边形,而每个四边形之间以巨大玫瑰花或绿叶重叠相连……”。
教堂门外是一意大利石砌台阶,宽8.1米共六十八级,以精心雕琢的石条整齐有致地铺设于教堂前地。这所教堂酷似该教会在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物。
圣保禄教堂正面的雕塑很有特色,宗教意味非常浓厚。圣保禄教堂正面墙壁全部以花岗岩建造,仿佛是一种石砌教科书,明白无误地显示了教宗对天主的伟大虔诚和奉献精神,以及反映了澳门城市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
教堂正面石壁无塔楼,由四组立柱将整个墙壁以纵列分为三份。石壁上的装饰由浮雕、壁龛和M·塔瓦列斯·布嘉乐设计的铜像组成。中间部份最高,且分为五层。另外两部份分列两旁。五层石柱成叠垒式排列。底层为爱奥尼亚式结构,其他为混合式。
进入大三巴牌坊后,已属于天主教艺术博物馆范围,入口处有此告示“在大三巴牌坊范围内是属于宗教用途之地方,参观者请保持尊重的态度。”牌坊背面建造了一座与原唱诗台高度一致的钢架结构瞭望台(图-3),原有样式可参照香港圣母无原罪座堂的唱诗台(图-4), 铁梯步上,可直达牌坊的瞭望台(第2层)。站在这里望出去,彷佛当年站在圣保禄教堂内俯览小城人民的生活情形。
內侧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澳门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画作、雕塑等,当中最珍贵的是一批以宗教生活为题材的油画,这是远东的第一批画作,也是东方最古老的油画。隔壁的墓室更存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遗骨,展示澳门的宗教历史。
圣保禄教堂的设计,体现了部份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元素,如:“西式建筑”与“中式朝向”之间的交汇,西式教堂朝向为“坐东向西”,而圣保禄教堂则是“坐北向南”;另外就是牌坊第二、三层左右两端设有中式的开口石狮造型,作排水之用。
昔日通过教堂、学院,进行宗教聚会、学习,今日通过博物馆,进行宗教与历史宣传,通过另一种方式方法履行着同样的使命。昔日的教堂圣所(主祭坛),成了今天的“地下圣堂‘纳骨堂’墓室”,昔日的圣器室也成了今天的“宝物室”。 进入地下博物馆后,更是不止一次的出现告示“阁下正进入神圣的地方,请保持肃静!”。“地下圣堂”的位置,昔日是圣保禄教堂的主祭坛。根据墓室中央的花岗石墓穴遗迹,墓主可能是圣保禄学院的创办人范礼安神父。嵌于北面墙壁的小箱子里安放了许多教徒和平民的遗骸,葬在这里已经超过三百年了。墙壁两侧的玻璃圣匣里安放的是日本和越南殉道者的骸骨。仍然保留了天主教于祭坛底部安放圣人或殉道者的遗物(如圣骨)的传统,而且地下圣堂里正不停地播放天主教圣乐,给人威严肃穆的气氛,令人心生敬畏。“宝物室”的位置可能是昔日的地下“圣器室”,展出的是十六到二十世纪期间制作的天主教艺术精品,是从澳门各间教堂和修院里精选出来的,其中一些更与大三巴历史有关。
圣保禄教堂遗址今昔对照表
昔日元素 今日元素
圣保禄教堂遗址
1 中殿 1.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平台
2.侧廊 2.遗骸存放处
3.教堂圣所(主祭坛) 3.地下墓室,内有圣保禄学院的创办人范礼安神父之坟墓,以及日本和越南殉道者的遗骸
4.耶稣堂 4-5.教堂地基、地面遗迹展示
5.圣灵祭坛
6.圣米格尔祭坛 6.地下圣堂入口
7.一万一千贞女堂 7.大三巴斜巷(图-1)
8.圣方济各堂 8.大三巴牌坊变迁图片廊
9.圣保禄学院正门 9-10.大三巴斜巷(图-1)
10.钟楼
11.圣保禄学院原址 11.大三巴斜巷、博物馆前地
12.阁楼唱诗台 12.瞭望台(图-7)
如今,这一巨大而复杂的“纪念碑”已作为全人类的财富而载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纪念碑”需要大家的保护,以至能更好地延续这一地区的生动文化结构,继续见证历史,继续传达基督教的信息。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澳门历史城区的评价——“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毋庸置疑的是,圣保禄教堂遗址在此充当这极其重要的角色。
四、历史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有着不可再生与不可替代的特点,载有巨大的文化机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续地、相辅相成地实现二者价值呢?
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开发,如旅游、参观等领域,持续使用历史建筑,就会导致环境方面渐有消耗而减低其文化价值,甚至出现超负荷的旅游容量导致的破坏。
历史建筑寿命期内,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处理上,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继续保持现有的土地使用性质或与其有关的性质。
改变旧建筑的主要功能,但是保持其历史风貌特征,即适应性再利用。
地产价值作为追求目标,拆除大部分建筑物,重新定义土地的用途。这显然是与保护的原则相违背。
澳门大三巴的保护与改造就是属于第二种方法,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要可持续地实现,无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1979年,澳大利亚根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情况,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為历史建筑找到恰当的用途,使该场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对重要结构的改变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使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这种做法没有从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实际上,这与澳门大三巴遗址的改造思路可谓同出一辙。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和整体的政治、经济背景相结合的,全面的遗产保护体系必然涉及到保护的制度、法规、技术、经济因素及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内容。而经济因素,往往能在保护的实际操作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保护其文化价值;有效地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又是可持续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前提。对于我国那些未能得到合理保护,但又承载着优秀历史文化的建筑,若要通过其经济价值以致更为有效地保护它们的文化价值,就不能离开“改造性再利用”这一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董黎,《岭南近代教会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李浈,雷冬霞,《历史建筑价值认识的发展及其保护的经济学因素》,《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5期,2009年10月
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建筑学报》,2000年1月
孙浩,徐超,《“八景”之首大三巴见证澳门旅游十年大发展》,新华网,2009年12月15日
张艳华,《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上海城市历史建筑(CBH)保护与再利用》,电力出版社,2007年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