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国际传播何以可行

来源 :唐都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in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思想体系,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表达出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伴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丰富.面对全球生态治理依然“西强东弱”格局,我们不仅要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要凭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的路径来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从而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话语权.
其他文献
“吏民”一词为秦汉史籍中所常见,学界过往之研究往往局限于就“吏民”一词研究“吏民”,但史书中亦有不少与其涵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汇,如庶人、民人、吏人、黎民、百姓、编户民、匹夫、布衣等,研究这些词汇所指代的群体及其所承担的义务,可以作为研究“吏民”身份与地位的重要依据.赐爵制与军功爵制存在差别,在赐爵制中“吏民”不能累积获得公乘以上的爵位,而在军功爵制中并不存在这样的限制,“爵不得过公乘”实为对“吏民”权利和身份等级层面上的一种限制,而非对“吏民”本身下的定义.“吏民”称谓在使用时有相对性,而使用场景不同时,其
怀特海的自然哲学主要奠基于数理逻辑、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生物进化论,其演化路径: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出发,对近代科学及科学唯物论展开批判,并最终转向本体论,建构了形而上学的机体机械论;二是对科学、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复杂关联的探讨一直贯穿始终.怀特海自然哲学的内在演化阶段大致可分为早期的科学哲学、中期的自然哲学和后期的机体形而上学三个时期.通过对怀特海自然哲学演化路径的考察和揭示,不仅可以洞悉怀特海哲学思想深受现代科学革命和柏拉图哲学的影响,也能为理解其从自然科学哲学最终转向宇宙论的形而上学提供有益的启
高启的生活形态是南宋以来士人地方化趋势的典型呈现,而其包括《姑苏杂咏》在内的大量苏州风土诗则表现了宋元以来的“文学地方化”趋势.《姑苏杂咏》的书写形式受地方志影响较大:其创作因阅读郡志而发,呈现出独特的“不在场”写作方式;其编纂体例和题下注都接近地方志,甚至很多题下注直接截取自《吴郡志》和《苏州府志》.同时,高启诗的写作也显现出吴中文学传统的强大影响:在题材上,高启多写吴中风物;在形式上,高启诗继承了中晚唐吴中文人的联句传统;高启多以吴声歌曲旧题为题,并继承了传统吴声的特点,即“吴体”、杂言体与三三七句式
中西方文学思想有重视伦理的共同传统.以文学批评涉及的行为主体为划分依据,文学批评的伦理形态主要包括作者伦理、读者伦理、外部环境伦理三种,且是动态发展的.三种伦理形态之间、三种伦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分别形成互相影响的伦理关系,最终作用于文学文本伦理价值的生成与发挥.文学批评伦理形态的理论建构,对完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并运用于批评实践、促进作者和读者素质的提升及文学外部环境的改善、推动当代文学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伦理秩序建设有积极意义.
天文官是宋代职官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来源而言,除宋初较多元外,宋代天文官一般以选用畴人子弟为主,亦会招募民间草泽予以补充,其选拔方式以试补为主,荫补和荐补为辅.诸级天文人员升迁有序而缓慢,各类无品阶天文学生一般经考试而递升,具品阶天文官大多历磨勘而序迁.日常管理中,天文机构的设置也体现着内外制衡特点,天文官、儒官、宦官均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随着科举的兴盛,儒官逐渐成为天文机构的主要管理者,推动了天文官的日常选用考核及业务管理等方面更为规范,却使得天文官群体在人身自由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待遇及地位不断降
河、湟归唐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不但触动士人产生生逢太平盛世的印象,进而将大中与开元、天宝盛世相提并论,盛情歌颂.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晚唐诗歌创作风格,推动晚唐边塞诗形成新的时代特征:第一,歌颂唐朝武功,以立功边塞为主题,抒发豪迈的情怀;第二,表现晚唐边境特定的风貌和将士戍边心声,描述了更多史实和诗人直观的感受,充满强烈的纪实性.以河、湟归唐为认识角度,说明的是特定政治事件比政治趋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晚唐诗歌的创作风格.
李洪是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之孙,邠王李守礼的幼子,其墓志于新中国成立后出土于北京市海淀区.据志文载,李洪生于开元十六年(728),仕于安史乱世,从太子洗马转为檀州、蓟州的参军.由长安至地方后,他始终任职于河北道,再未享受宗室后裔的殊荣.但从李洪及其兄弟的宦途来看,他们均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理政能力,这与史书所载李守礼子女的情况截然不同.此墓志在展示李洪个人生平的同时,也可进一步印证史官对李守礼的否定性书写,进而补充传世文献的记载.
家臣制度在先秦史的研究中是一大主题,尤其到了春秋,家臣甚至可以大幅地出现在历史文献的版面中,进而演变为后世官僚制度的先河.在家臣的发展过程中,透过不同家臣人物的故事,结合当时的礼制,探寻特定官职本身所具有的实际权力与角色意涵.对于《左传》昭公四年中的“竖牛”,通过文献中所记载的“献雉”“奉雉”“问名”“赐名”,以及所涉及的“委质”制度等,逐一探讨“竖牛”作为鲁国叔孙氏的家臣,其实际身份级别应当为何,又如何与春秋制度的时代变革生成交互影响的关系.
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翻译运动的黄金时代,其首都巴格达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大批异教徒与穆斯林通婚,使得愈加多样化的内在宗教精神外化为翻译运动的源动力,加速了典籍流转与科技发展,为翻译运动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翻译基础上开展的学术研究及文化活动,彻底改变了阿拉伯民族早期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匮乏,推动了中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孕育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阿拔斯王朝翻译运动对沿线国家翻译人才培养以及跨文化交流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贺被罢黜通常被理解为宫廷政变和权谋,但霍光推动汉朝群臣通过严肃的程序,公开、和平地罢黜皇帝刘贺事件具有一定的法制特色,它触及汉代人对皇帝意志与法律关系的不同理解.汉代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派以文帝廷尉张释之为代表,认为皇权需要尊重既有法律;另一派以武帝廷尉杜周为代表,认为皇帝意志就是法律,不需理会既有法律.但武帝本人曾表态需要尊重既有法律.这种尊重法律的看法契合汉初黄老、法家、儒家对君主私欲的警惕,使得群臣能够以“乱汉制度”为由,公开、和平地罢黜刘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