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相与有成西洋与传统珠联璧合

来源 :当代音乐(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t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一场师生音乐会的演唱,以杨曙光的表演、科研、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概括她的表演艺术特色、学术观点和教学理念;探讨杨曙光如何将表演、科研、教学三者有机结合,并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思想内核;探索杨曙光表演、科研、教学相结合的特点对中国声乐教育和声乐人才培养的作用,以及杨曙光演唱、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对声乐教学的启示。作为音乐表演者和教学者中的成功范例,杨曙光应该引起音乐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索,这将为我们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表演;科研;教学;多元;音乐;文化;杨曙光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7-0085-03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课题(15YBX054);邵阳学院教改课题(2013JG16)。
  [作者简介]刘叶波(1978- ),女,湖南邵阳人,硕士,邵阳学院音乐系教师。(邵阳 432000)2013年6月4日,著名湘籍女高音歌唱家杨曙光教授携在校爱徒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圆满举行了“汇梦成歌”杨曙光师生音乐会。杨曙光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声歌系歌剧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多次在国际及国内大奖赛中获奖,并多次担任国内大型声乐比赛评委,学生多人多次在全国或省市声乐比赛中获奖,出版个人专著两部和CD专辑3张,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是一位能唱、善教、会写的学者型教授。杨曙光“汇梦成歌”师生音乐会主题鲜明,曲目选择宽泛,演唱风格迥异,演唱方法多元,演唱形式多样,达到了多样性、科学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是一场技术和艺术含量都很高的音乐会。
  一、多维文化视野诠释多元的音乐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声乐界有许多优秀的演唱家、教育家,但既能在演唱、教学领域鳌头独占,又能在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演唱家、教育家却是凤毛麟角,杨曙光教授便是其中之一。杨曙光教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出版了《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专著和CD以及专著《中国歌剧演唱研究》,主编和参编教材两部,完成了国家二级课题《高校声乐专业多种唱法综合教学研究》,北京市科研课题《中国歌剧演唱研究》、《中国民族音乐资源包“中国歌剧部分” 》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在杨曙光教授的理论成果当中我们可发现她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一个理念:以多维文化视野诠释多元的音乐文化。这个理念一直贯穿在杨曙光教授的两部极富逻辑性思维的专著当中,《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专著和CD以书与碟的理论形式呈现,让我们可读其著听其歌观其教,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的精髓,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不仅广大的声乐爱好者可以从中受益,专业研究者亦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在《中国歌剧演唱研究》一书中,杨曙光教授用她独特而多元的研究视角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怎样诠释、演唱、发展中国歌剧的窗口,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同时也为中国歌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增砖添瓦,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仅如此,杨曙光教授的论文也处处彰显出多元的理念。《中国歌剧演唱研究》系列论文以一个局内人的身份以多维视野对中国歌剧演唱的发展轨迹,中国歌剧演唱文化内涵,歌剧演唱形态上的独特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多方比较和研究。《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一文中谈到:重新建构多种风格与唱法的综合教学研究, 形成多种唱法并存且彼此融会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让声乐专业学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于多种演唱风格的把握能力。事实上证明,这些理念自始至终一直贯穿在杨曙光教授的日常教学当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论文《“继承传统艺术,融汇时代新声”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观后》着重提倡“中西多种风格、多重乐感、多元音乐文化结合”的教学理念,这是她多年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西文化相融合后的经验之谈,亦是她个人教学理念的精髓之所在。
  闲谈之余得知,杨曙光教授的理论成果都是她本人多年来学习与教学的积淀与提炼,皆是有感而发,这些来自于实践当中的真知灼见,被很多专家和同仁所认可。据知网数据库文献统计,在发表的中国民族声乐论文中,排在全国论文高征引量作者前四名,这些切实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可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使学生少走弯路,有很高的学术高度和实用价值。这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成果,才是我们所切实需要的。纵观当今的各行各业,为名为利,流于形式,被迫写出一些与本专业根本不搭调,也无实际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东西来,在这种快餐文化冲击文化市场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各自所从事的专业的理论发展方向,该何去何从?
  当今,多元文化已深入人心,不同的音乐文化通过彼此的接触,大大促进了彼此文化内涵的相互交换,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亦是在这种交流碰撞中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蕴涵。透过杨曙光“汇梦成歌”师生音乐会这一窗口,可以了解和熟知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音乐文化,尤其是意大利的歌剧音乐文化。音乐会上出现了多尼采蒂、维瓦尔第、威尔第、普契尼等大家的经典作品。由王洛吉同学演唱的《你那颗冰冷的心》就是选自著名歌剧大师普契尼的三幕歌剧《图兰朵》,图兰朵的故事来自于东方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剧情梗概讲述的就是中国元朝时,一件发生在公主图兰朵身上的事情。在这部闻名世界的意大利歌剧中,中国民歌《茉莉花》的主题旋律贯穿全剧,东西方的音乐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碰撞,散发出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中西方音乐文化亦在这部歌剧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与诠释。在欣赏了外国经典歌剧的震撼,中国艺术的隽永后,在音乐会的后半部分,我们又被音乐剧的艺术魅力所感动,通过音乐剧唱段《夜晚之歌》(选自《歌剧魅影》),我们能间接了解当时法国人的社会文化,进而了解其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音乐剧还采用了大量威尔第、奥芬巴赫的古典歌剧旋律。在本次音乐会的现场,该唱段的设计更是匠心独具。蓝色灯光的打入,制造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夜晚景象,舞蹈元素的融入和呈现,不仅大大丰富了舞台效果,还加深了观众对作品内涵、音乐意境的理解,在演唱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达到了“视”与“听”的双重美感。杨曙光教授多维文化视野观在本次音乐会当中得到了充分地运用与体现,这也是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一次成功尝试。   二、多元的理念呈现多元的精彩
  杨曙光教授的教学以美声唱法为基础,又结合中国民族唱法的美学原则和技巧,她要求学生在体会美声唱法精髓的同时,又要掌握民族唱法的特色,教学中特别重视多元理念的灌输,多种风格、多重乐感、多元文化是其教学精神,这些多元的理念在本次音乐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曲目宽泛
  音乐会由外国作品、中国作品和音乐剧三个部分组成,内容涵盖了古曲、艺术歌曲、歌剧、音乐剧、创作歌曲。外国作品部分不仅有古典歌剧《四周是多么寂静》(选自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还有现代歌剧《你那颗冰冷的心》(选自歌剧《图兰多》),充分展现了美声唱法不同风格,不同声部的演唱魅力。除歌剧选段外,还有德彪西的艺术歌曲《月光曲》;中国作品部分由古诗词和中国歌剧片段构成,宋代姜夔的原词原谱《杏花天影》,现代歌剧片段《山鬼之歌》以及现代创作歌曲《满城尽带黄金甲》;音乐剧部分有经典的歌剧选段,譬如《今夜》(选自音乐剧《西区故事》),《纸醉金迷》(选自音乐剧《Candide》),还有现代流行歌曲《告别时刻》等,总之,整个音乐会曲目选择宽泛、风格迥异、表现形式多样。在日常教学中,杨曙光教授要求她的学生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中外兼容,以此拓展和提高演唱能力,她所有的学生都要求接触和演唱不同时期、不同派系、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地域、不同语种的中外声乐作品,学生就在了解和学习这些丰富的曲目当中了解了音乐艺术,感受了音乐艺术之外的文化,潜移默化当中提高了演唱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唱法多种
  杨曙光教授原本是一个优秀的民歌演唱家,后来师从著名的仲伟教授,学习美声唱法,她自己的艺术历程,就是中西唱法不断借鉴、不断融合的过程,她日后的教学就是自身学习的延续与发展,在“汇梦成歌”师生音乐会上我们看到美声、民族、美通等多种唱法,不管是开场刘莹等人演唱的《威尼斯狂欢节》这首歌,还是后面史淑风演唱的《风雨飘摇》,都采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而且演唱得很纯正,很有艺术品位,女声小组唱则采用了以美声为基础的民族唱法,其中的古曲《鹧鸪天.犹恐相逢是梦中》在唱法上还融入了戏曲元素,使得作品的演绎更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别有一番风味。掀起音乐会小高潮的音乐剧片段《纸醉金迷》采用的则是美通唱法,该选段是享誉中外的具有较高难度的唱段,表演者章婷的演唱可谓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在情绪与高音的把握上拿捏得很到位,精彩的演唱获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音乐会压轴曲目《告别时刻》中杨曙光教授的演唱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声情并茂的演唱极具艺术张力,充分体现了杨曙光教授唱法的多元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她的演唱在具有纯正西洋美声演唱方法的同时,又兼有地道的中国民族唱法韵味,西洋与传统在其身上达到了水乳相融的境界。
  (三)演唱形式多样
  音乐会上几乎包括了当今所有的演唱形式,即: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小组唱,合唱,真可谓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音乐会上最为大家关注、最为精彩的当属于杨曙光教授的个人独唱了,在音乐会的中国作品部分,杨曙光教授着一身清新、典雅、飘逸的绿色礼服上场,气质非凡,人们眼前为之一亮,凭借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以及极富质感的嗓音,完美演绎了《枫桥夜泊》、《清平乐·惜春》、《我的深情为你守候》三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枫桥夜泊》这首艺术歌曲旋律典雅优美,歌词意境深远,作品的古典意味与技巧把握有一定的难度,但杨曙光教授演唱起来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整个演唱张弛有度,细腻感人,尤其是“天” 、“眠” 、“寺” 、“船”等尾字的咬字行腔,很有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在严守音韵的同时,又使旋律与字调紧密结合,使得整个歌唱既优美动听,又意韵悠长。其他两首作品的处理也很到位,通过这三首歌曲,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杨曙光教授对作品的整体设计以及歌唱细节上的精雕细琢。音乐会上的四首二重唱,是音乐会上的一大亮点,女声小组唱《杏花天影》、《鹧鸪天.犹恐相逢是梦中》的演唱和表演很有新意,为音乐会增色不少。音乐会上的多种演唱形式相互交替、变换,大大丰富了音乐会的节目形式,让观众领略了不同演唱形式所带来的美。
  三、展望与反思
  在中国的声乐教育界,沈湘、周晓燕、邹文琴等声乐教育家以教学实践声震全国,但著述不多,迪里拜尔、廖昌永、张建一等歌唱家以演唱名动天下,但重点不在教学。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既能唱、又能教,面面俱到的声乐教师在中国似乎放目皆是,但名副其实者为数不多,杨曙光教授便是歌教哲论齐兼屈指可数中的一位,杨曙光教授集“歌、教、论”于一身,将表演、科研、教学三者有机结合,使其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的确,杨曙光教授不仅是一位淡泊名利,倾心育人的专业教师,还是一位唱演出色的歌者,更是一位潜心著述的学者。杨曙光教授以声乐教学方法的革新为目的、以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为手段、以富有成效的教学效果为表现,二十多年来致力于美声唱法,西方歌剧艺术的教学,她勤于著述,安于教育,走了一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西方文化相借鉴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杨曙光“汇梦成歌”师生音乐会便是杨曙光教授“三重身份”多元理念指导下结出的硕果,是学院声乐教学从讲台走向舞台实践的有效探索与实验,更是学院教学成果与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
  杨曙光教授在培养学生的演唱技术的同时,还指导和鼓励学生去关注音乐中的文化,文化中的音乐,多角度多层面的去看音乐,看文化,并将多元的教学理念加以延伸与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多元价值观、多重人生观和多样世界观。让学生在树立科学的歌唱态度的同时,拥有正确的艺术态度和理想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不能只关注艺术,还应关注艺术以外的东西……
  作为一名在教育第一线的地方院校的高校声乐教师,笔者对本场音乐会更是获益良多,感触颇深。因地方院校要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杨曙光教授演唱、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正是我们这些地方院校的声乐教师所追求和应具备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人才,以此满足地方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作为一位专门从事教学的地方声乐教师,仅仅上好课的时代已经过去,俗话:“身教胜于言教”,我们还应以身示教,从讲台走向舞台,以舞台的演唱为学生做好示范,做到教演俱佳,展示新一代教师的风采和神韵,使课堂教学与舞台教学二者有机结合,形成红花绿叶相映成趣之势,从切实可行的实践中提高我们的演唱与教学。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抜高自己的理论高度和综合修养,善于从演唱与教学中提炼所思、所想、所得,以形成理论层面上的东西,从而进一步指导与促进我们的教学与演唱。我们应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为蓝本,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下,不断汲取与学习,让“歌、教、论” 互为表里,齐头并进,尽力缩小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差距,大力普及与发展地方音乐教育事业。
  在音乐会上,演唱者们显示了扎实的声乐基本功和良好的歌唱能力,但艺无止境,由于演唱人员基本上都是在校生,包括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所以个别表演动作和细节还尚显稚嫩,表演风格和韵味略显生涩,特别是外文发音还不是特别规范和地道,还有提高加强的地方。
  杨曙光“汇梦成歌”师生音乐会的成功,不禁使笔者想到了我国当前的声乐教学现状,当前的声乐教学重技巧而轻理论,大多数人过分关注技术的灌输和技巧的提升,疏忽了声乐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其背后还有着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殊不知,有着理论作指导和支撑的演唱会更有广度和深度,也更富艺术感染力,这样的表演艺术,才是我们所期待的高水准的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艺术。
  除此之外,国内各大音乐院校普遍存在一个重唱轻演的弱点,杨曙光教授以身示教,让声乐教学从课堂走向舞台,理论必须来自于实践,在舞台实践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演唱能力,将舞台延伸为锤炼和完善学生歌唱能力的讲台,做到唱演并重,学以致用,这对构建完整的声乐演唱学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们在关注音乐会,关注演唱,关注演唱中的人,甚至是关注民间艺人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放开思维,将眼光投向这些耕耘在一线的高校老师呢?透过本次音乐会,杨曙光教授的理论架构及其教学举措,为反思目前中国国内理论成果尤其是高校音乐教师的理论研究现状与走向,以及解决教学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一个极富启示性的范例,作为音乐表演者和教学者中的成功范例,杨曙光教授应该引起音乐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索,这将为我们的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借鉴。我们期待着杨曙光教授更多理论与实践相与有成的精彩,我们更期待中国声乐艺术能实现西洋与传统珠联璧合的不断超越!
  [参 考 文 献]
  [1]杨曙光.中国歌剧演唱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2]石惟正.珠联璧合熠熠生辉—从“名家名曲”音乐会看王秉锐、赵碧璇的教学[J].人民音乐,2006(12).
  [3]杨仲华. 疏浚泉源 吸收借鉴 不断发展——从金铁霖学派的崛起看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事业发展[J].中国音乐,2014(02).
  (责任编辑:魏琳琳)
其他文献
万千宠爱  谁送我万水千山  让我走得更远  谁送我万语千言  让我融化疲倦  谁送我万紫千红  让我春意盎然  在千秋万代的岁月中  选取一个瞬间  让我和你遇见  在千头万绪的纷乱中  抽出一根红线  让我和你相牵  万千娇媚什么样  就是我的容颜  万千宠爱什么样  你送给我看看  哈 你送给我看看  我开心地收下  你永远不许变  和谁都不争  和谁都不争 不屑于去争  心里的感觉 天空般
期刊
秦庚云 词作家、撰稿人、音乐文学评论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编剧;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文学专业。曾任江西省歌舞剧院院长、江西省音协副主席;著有歌词集《爱的珠穆朗玛》、《爱的情结》。1992年被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终身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单曲:《大海拥抱的高山》(中央台金奖)、《翻开〈可爱的中国〉》(中央台特别奖)、《爱
期刊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是百姓安居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校教育资源又是实现社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本文以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为例,从我国社区音乐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优势出发,论证了高校教育资源是满足社区音乐文化建设需求的合理化配置。  [关键词]社区;音乐文化建设;高校;音乐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7-00
期刊
[摘要]中国民族唱法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数千年来,它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民族唱法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点。  [关键词]民族唱法;中国土壤;艺术特点;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7-0036-02  [收稿日期]2016-04-29  [作者简介]张
期刊
[摘要]在舞台演出艺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里,大多数表演团并没有清晰认识到演出监督的作用,忽视演出监督在演出现场扮演的总调度员角色,这对舞台演出艺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本文以演出监督在新时期里面临的要求为切入点,解读演出监督的主要职责及能力创新途径,以促进提高演出监督在演出现场的总调度水平。  [关键词]新时期;舞台演出;演出监督;解读  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期刊
[摘要]“本能造反逻各斯”、肢体动作的解放及意义的解分化构成了现代舞的审美现代性三大核心特征。在邓肯、富勒、魏格曼等先锋舞者的引领下,现代舞开始大面积进入当代视野,营构出新奇、另类、陌生、抽象、拼贴、立体等语意丰富的舞感世界。其中,浑然天成的柔性舞感是中国式现代舞美的神韵所在。二元对立结构破裂、舞形舞段舞语的个性化绽放、舞艺与生活边界的消失是现代舞反叛传统的历史产物。  [关键词]现代舞;动作解放
期刊
[摘要]马秋华教授是著名的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声乐博士生导师,三十多年来她献身于声乐教育事业,潜心研究声乐教学规律,为我国培养了涵盖民族、美声和通俗、原生态演唱方法的众多杰出歌唱人才。本文结合马秋华教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教学实践,系统分析了她长期坚守的声乐教学的四个原则,同时探讨了她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  [关键词]马秋华教授;声乐教学;中国声乐  中图分类号:G61
期刊
[摘要]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是世界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将19世纪意大利歌剧创作带入巅峰。威尔第创作的是全新的音乐,他的作品对立相悖于既定标准,打破了原有的戏剧传统,充分反映了个人特性,在精神与艺术上均保持统一与一致。作品《麦克白》是威尔第最钟爱的歌剧。充分体现了威尔第的音乐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对命运不可违逆的悲剧性的感悟,将现实主义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
期刊
声乐套曲·四季诗谣第二乐章《夏之趣》12.大暑
期刊
掌牛仔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