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就诊室间隔完整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术前评估左心室退化研究

来源 :临床军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id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延迟就诊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IVS)患儿左心室退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6例首次手术年龄>28 d的dTGA-IV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选择的不同手术治疗策略将其分为一期大动脉调转术组(A组)与双期大动脉调转术组(B组),每组各38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接受第1次手术年龄、体质量、性别比例及术前超声心动图相关数据(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后壁厚度、房间隔缺损有效分流直径、是否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于首次接受手术治疗前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左心室收缩压/右心室收缩压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左心室收缩压/右心室收缩压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患儿接受第1次手术年龄、体质量、房间隔缺损有效分流直径均小于B组,左心室收缩压/右心室收缩压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房间隔缺损有效分流直径与左心室收缩压/右心室收缩压呈负相关(P<0.05).结论 对于延迟就诊的dTGA-IVS患儿,详尽的术前评估对于手术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年龄、体质量及房间隔缺损有效分流直径与dTGA-IVS患儿左心室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6家研究中心住院的1 600例疑诊CAD并初次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非阻塞性CAD患者300例(非阻塞性CAD组),阻塞性CAD患者1 300例(阻塞性CA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非阻塞性CAD的危险因素。结果非阻塞性CAD组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阻塞性CAD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阻塞性CAD组,既往用药史中,使用抗血小板药、他汀调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存在CHD且出生后确诊为CHD的61例胎儿纳入观察组,再根据CHD复杂程度分为轻度组(n=32)、中度组(n=13)、重度组(n=16)。另选取同期于我院出生的无CHD的健康初生儿232例设为健康组。记录所有胎儿出生时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等一般资料,分析CHD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健康组胎儿体质量、身长随着出生时胎龄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与出生时胎龄具有相关性(P<0.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心房颤动与衰弱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进行诊疗的205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将其分为心房颤动组(n=38)与非心房颤动组(n=167)。比较两组患者衰弱评估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人群衰弱状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发生衰弱、衰弱前期比例分别为18.4%(7/38)、63.2%(24/38),均高于非心房颤动组的6.0%(10/167)、29.3%(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目的分析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后远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9例首次行压力感知导管结合消融指数(AI)指导的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远期复发,将患者分入远期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空白期内复发34例,远期复发39例,远期未复发90例,房颤复发率为30.2%(39/129)。两组患者的总病程、持续时间、术后P波离散度(Pd)及空白期内
目的探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中应用比伐芦定和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29例接受PPCI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应用抗凝药物不同,将患者分入肝素组(n=191)和比伐芦定组(n=138)。主要终点事件为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含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靶血管血运重建(TVR)。次要终点事件为患者术后12个月的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2~5型和3~5型出血、全因死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激性高血糖指数(SHI)对造影剂肾病(CIN)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部战区空军医院行PCI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HI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SHI组(n=56)与低SHI组(n=55)。比较两组患者的CIN发生率。对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合并疾病及药物、心功能指标、实验室检查、围术期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IN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
目的探讨球囊后扩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接受PPCI的28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PCI后是否进行球囊后扩张,将患者分为非后扩张组(n=867)和后扩张组(n=1982)。主要研究终点为随访1年后的主要心脑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率,包括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次要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事件发生率。结果后扩张组MACCE、全因死亡、心性死亡发生率低于非后扩张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及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340例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 1次/d,至少7 d。检测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多态性,分为野生型(GG组)、突变杂合型(GA组)、突变纯合型(AA组)。随访1年,比较3组治疗前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GG组与GA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康复早期的心肺功能特征,为患者出院后早期康复运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5年4月至2017年5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血尿酸(SU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干预及早期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331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冠心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CIMT正常组(CIMT<1.0 mm,n=217)与CIMT增厚组(CIMT≥1.0 mm,n=114)。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