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探究活动的选择与妙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是政治新课程与传统课程截然不同之处。这一点,从新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可见一斑。打开新教材,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几乎每一框、每一课时都有图片和活动探究。新课程中的活动探究板块,或通过创设一些生动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出新的内容,或通过列举一些真实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或通过展示一些鲜活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笔者初步统计了一下,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至必修4四本教材中,共穿插了380多个探究活动。
  然而,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探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想要每个活动都探究,教学就会显得繁复、累赘,极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政治课探究活动的选择与妙用谈几点肤浅的想法,以求教广大同仁。
  
  一、巧用加减法,增强探究活动的针对性
  
  1. 调整梳理,凸显重点
  政治新课程教材一框的活动探究,少则二三个,多则七八个,而每一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做到每个探究都深入分析、充分讨论。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有7个探究,如果在一堂课内每个都探讨,时间来不及也显得多余。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分清主次:哪些探究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探究更能贴近学生生活?哪些探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哪些探究分析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心中必须有个衡量的标准。主要的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次要的探究活动则可以做适当处理。
  如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的7个探究活动,笔者遵循了以上原则,把前面几个导入性探究集中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对各种消费心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区分,并用顺口溜形式加强学生的记忆:“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吓死人;虚荣攀比活受罪,理智求实乐融融。”而在下一目关于“正确的消费原则”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与学生重点探讨如何为解决“白色污染”而出谋划策这一探究活动,使得“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经过以上的处理,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得以凸现,使学生对正确的消费观念有深入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2. 贴近生活,适当取舍
  对于一部分探究,我们要学会果断的舍弃。对舍弃的探究活动,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如简单提问、课后探讨,也可以由教师归纳总结。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个探究都得有个结论,有些探究只可用于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不必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如《政治生活》中讲“依法行政”时,第一个探究活动中关于某市政府的错误做法,只是为了引出政府应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具体内容有待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展开,因此,对该探究活动,我们无需大做文章。
  对部分受到地域、时间等限制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本地实际的材料,舍弃学生相对比较陌生的内容。如在讲“文化的多样性”中进行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特色比较时,笔者针对本地实际,与学生一起重点探讨了吴越文化的特色;在讲“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中“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一内容时,针对课堂上学生并非少数民族的事实,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中总结出民族平等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紧扣时代脉搏,创新活用教材
  新课程相对的稳定性,必然带来内容、实例上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如果想让教学更加贴近当时、当地的实际,必须做适当的修改和补充。如在讲“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时,笔者把本校学生餐厅的饭菜价格有所变化作为当时全国猪肉价格变动的一个缩影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在讲“财政收入与支出”时,笔者以2008年神舟七号的经费为例,引出“财政支出的分类及用途”;在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笔者以绍兴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例,总结出“非公有制经济的类型及作用”;在讲“政府的责任”时,笔者引入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等重大时政,生动地解读了“我国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教师更要及时关心国家和本地最新时政资料和其他信息,及时为课堂教学补充新鲜血液,以更加贴近我们的时代,符合本地的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益。
  
  二、主体、主导两相宜,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1. 以教促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探究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利于学生实现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因此,我们要重视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自主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因为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越俎代庖只会使探究活动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教师一般应事先根据学习的内容、目标设置好“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策略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组织者,也就是说,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内容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知识。教师要设置好先行组织者,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为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向新的学习过程的迁移预备情境,形成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学习心理,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
  如笔者在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一框题内容时,先设置了这么一个探究活动:某县在进行县城道路重建过程中,城建工程大队施工时不小心破坏了该路段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许多几十年树龄的行道树也被乱砍乱伐,许多市民深感不满、怨声四起。由于不了解情况, 县政府对此事也没有作为。附近有居民开始抵制此次道路重建。请问:如果你是该道路附近的居民,你会怎么做?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言,气氛活跃。实践证明,教师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设计种种引发学生质疑的探究情境,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符合学科思想,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何愁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2. 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地围绕主题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气氛、开阔思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有效地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使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等能力形成的过程。
  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能培养协作精神,提高情商,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教师指导的着眼点应放在给予小组或个人选择、决定活动内容的权利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应以“提建议”的方式进行。
  如在讲“公司的经营”时,笔者引用了海尔成功的例子。通过生动的“砸冰箱”视频和海尔发展历程的介绍,引发学生讨论一家公司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探讨时,笔者给学生6分钟左右的时间分组讨论,4人一组,其中1人记录总结,代表本组同学发表见解。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类和引导,提出新问题。
  课堂上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将课前设计好的提问作相应的变化调整,以充分挖掘课堂提问的思考价值。教师只有不断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动态生成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才能引导学生的探究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如复习“汇率”这一内容时,在问到“人民币升值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纷纷发言,大谈其弊。当有位学生站起来说人民币升值后,无论我国的经济地位还是国际地位将大大提高时,还没等他坐下,很多学生都大笑起来,以示对他的回答的否定。这是笔者事先所没有想到的。等学生笑完了,笔者很快地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漫画,即哲学中 “为看问题片面者造像” 的那幅。学生霎时静了下来,也都明白了笔者的意思。于是,学生开始讨论起人民币升值“利”的一面。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明白这一类问题应从什么角度进行思考,从而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 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共同反馈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反馈性评价。笔者的做法是,让各小组先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对其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学生是否最终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等。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投以赞扬的目光和热情的鼓励,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教师要耐心地教给学生探究的角度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思维碰撞、探求真知的场所,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有效性。
  如在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前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尝试了让学生自己命题的开放式教学。第一堂课,笔者给了三个小组各一个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所给主题联系教材与考纲分别命一道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哲学的题目。任务分配后,各小组立即对照着考纲,翻阅参考资料和教材,你一言我一语,场面非常热烈,让人始料不及。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笔者适时提醒他们注意尽可能地罗列主题所能涉及的考点和知识点,然后筛选考点进行命题。一节课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过去了。第二堂课的小组发言更让笔者吃惊,各小组命制的题目不仅质量高,而且学生争相发言、热情高涨。笔者一边听,一边与学生一起评价反馈、补充修正。整堂课就在热烈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结束了。■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很大的作用.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研究活动中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
长期以来,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管庙不管神”、“管编不管人”、评价工具匮乏、责任追究难等问题,一直困扰并制约了机构编制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根据中央编委和中央编办的要求,江
数学课堂上有一种普遍的“怪”现象,那就是学生年级越高越不爱或不会提问. 到了高三几乎就看不到有学生举手提问,许多学生仅习惯于回答问题,埋头做题. 笔者认为,学生不爱或不会问问题,其中肯定有心理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或者说根本没有问题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是一半,
高中数学区域性大规模考试,包括区域性期中、期末和高三模拟考试,对各地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发展等都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在这些考试的诸多环节中,命题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而困扰命题者的常常是根据命题蓝图新编的试题数量不够,造成命制的试卷质量不高.因此提高命题者对命题素材资源的认识水平和开发利用能力,对提高高中数学命题的质量,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用“置换法”命制数学试题能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命题素材资源,激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理解语言的过程,从语言到内容解决“表达什么”的问题,从内容到形式则解决“怎样表达”的问题。但是阅读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言构成的言说环境。在文本中,体现为上下文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的独特的表达语态,它由具体话语构成,但反过来可以赋予具体话语新的生机或者特定内涵。作家在写作时,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一定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某一言语内容,是语境决定言语,先有语境,再有作品。但读者在阅读
一、问题提出前不久.笔者在高三上了一节“解三角形”复习课.课前准备了三道题,其中一道是2010年浙江省高考文科试卷第18题.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自从1978年出了第一版后,至今二十一年过去了。一部由汉语界的泰斗吕叔湘、丁树声两位先生先后领衔,拥有世界上应用人口最多的汉语词典,
本文从宁波海洋体育休闲旅游项目规划与投资的“内外环境优势”分析、可行性分析以及政府项目布局规划与投资中的作用分析等全面阐述了宁波市海洋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总结出现
一、试题回顾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自行命制语文、数学、英语三科高考试卷。这三科高考试卷中,英语试卷总体感觉难度适中,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考生,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