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eery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让学习语文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艺术是相通的,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热情,让他们乐知不疲。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因此要利用好语文学科的这一独特性。
  关键词: 因势利导;乐以怡情;教育
  早在唐代,韩愈就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这三者中,他把“传道”放在了首位。现在90后的学生张扬个性,他们不满足简单的说教,也不满足对课文枯燥的重复记忆。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既让他们爱上语文,又让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与音乐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文以载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南开中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教育者,不但是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即使他能‘教学生学’,还没有尽他的教之能。”可见,教育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孩子的身心发展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道德待业由他律逐渐向自律过渡。这时的孩子可塑性极强,既可向积极方面发展,形成很好的品德;也能往消极方面转化,形成不良的道德倾向。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因此要利用好语文学科的这一独特性。
  (一)找最佳结合点,因势利导。语文教材内容广泛,与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用情感性语言来感化学生,这比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议论,枯燥的言词效果要好得多。
  在接手高一新生班的时候,第一节语文课,我利用古诗词或名言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在人生又一个起跑线上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进行德育教育是常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悟”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有些学生读到这里就笑出声来,见到这种情形,我立刻提出问题:“在诗词那么简洁的文字中,为何要写这个人物?”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学生说:因为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有人说因为小乔漂亮。……当他们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我也来发表看法:初嫁,说明小乔年轻,那时周瑜也年轻,这是典型的美女衬英雄。更为了说明,年纪轻轻的周瑜就能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他年轻有为。因此,我们的同学就应该把握青春的大好年华,用知识武装自己有所作为。这样,学生在欢笑中不仅学到知识,又能确立人生理想、奋斗目标,何乐而不为?
  (二)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我们这90后的学生一代在蜜罐中“泡”大,一部分人自私、缺乏责任感、畏惧困难、追求享受,而他们将要遇到激烈的社会竞争,肩负着祖国建设的重任。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创造精神、适应能力、热情精神、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以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它是达到理想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
  找准最佳结合点,因势利导;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语文课在笑声中让德育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种方式能更好的让学生们去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地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地朗读。
  二、乐以怡情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肯定地说: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学会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
  在教《声声慢》时,在介绍完李清照及婉约词后,就播放“风中采莲”的同名歌曲,在忧伤的曲调和歌声中去体会易安在丈夫死后、国难当头,晚年时的哀痛。通过音乐这个中介,学生更深刻领会了词的意境。结果,歌唱熟了,词能背了,意境领会了,可谓是一举多得。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例如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教师范读时,以《春江花月夜》伴奏,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将学生引入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学生在配乐朗诵中去体会诗人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营造的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其他文献
人们说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是说思想素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因素。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注重塑造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正确态度,而实现这个目标靠苍白无力的说教是无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面临高考的压力,个性的培养远不如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完全按照高考大纲进行填鸭式灌输。加之,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整齐划一,要求教学内容、模式、方法、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要使你的学生看到、感受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在他们面前产生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的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必须通过教师的个性
期刊
新课标指出:“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领会课标,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新课标在“初中化学
期刊
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探讨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从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进行了探讨,旨在寻找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综合点,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无论是从物理学所提示的自然规律中衍射出来的哲理性和人文性,还是从物理学的实验与逻辑推理完善结合的方法论性质看,物理学具有的优越的育人功能,奠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不可轻视的重要地位。   一、物理教学与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获取新的知识。  “周转”, 意为运转,运行。常指企业的资金从投入生产到销售产品而收回货币,再投入生产,这个过程重复进行就是资金的“周转”。对于如何解决知识和能力关系严重失调的这种“困惑”,苏霍姆林斯基用“周转”
期刊
新课程数学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依据新课程数学教材的特点,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引入新课   新教材在引入数学内容时,采取从实际问题情景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
期刊
在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对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本文认为要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一、关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之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
期刊
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指适合多种活动要求、为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开发学习潜能是发展个性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此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观察力   英语学习主要靠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观察。在课堂上,教师是第一模仿对象,即第一观察对象。比如,在口语教学中,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发音和发
期刊
摘要: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社会丰厚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进一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趣,同时又能提升其人文素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历史 第二课堂   在农村学校,历史学科大多被“袄渎”浔,被视为了“豆芽”。因此学生厌学、教师心灰意冷,成绩难上的情况很是普遍。作为一位历史教师,我任然懂得“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更懂得“以史为鉴”的深远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