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电影艺术的借用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pi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高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对象基本都是“90后”群体,这一群体已不再是“文字的一代”,而是“视听的一代”、“网络的一代”。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不再是通过文字阅读,而是通过视听媒介和网络。在视听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调整传统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结合电影这一影像媒介形成对现有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拓展,调动学生学习与阅读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起更为开放、更为完整的文化视野,是当下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电影;兴趣;延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70-03
  当下,我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往往采用两条线的教学模式,即“东方文学 西方文学”。在教学方式上一般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以文学史的发展带出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选讲选读。“在内容上往往偏重于西方,并且厚古薄今,详远略近。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中心。”[1]这样实施多年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有其优势,即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受当下文化的多元性、多变性的冲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很难吸引那些思维更活跃、更好动但也更缺乏耐性的大学生群体。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受到许多年轻人欢迎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的改编电影来丰富外国文学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转换
  笔者在省级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多年,几乎每一批刚刚接触外国文学作品的同学都会向任课教师抱怨一些问题。比如:这些外国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名字太长了,太难记住了;这些外国作品太复杂了,涉及太多我们并不了解的文化、历史、宗教的知识,理解起来很吃力。进入到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学习时,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多。因此,许多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通过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以及与他们沟通,笔者发现学生产生这样的问题情有可原。首先,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历史与地理教学中,是以汉语言文字、本国的文学作品以及本国历史、地理、文化概况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国外的知识与作品虽有所涉猎,但局限较大,而且大多只浮于表面,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让学生对其他文化产生相对完整的认知。而对历史、文化乃至地理方面的了解是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其次,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很难离开宗教。以欧美文学为例,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的思想与文化印迹是深深烙印在欧美国家的作家身上的。不了解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在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时必然会产生很多困惑;不了解天主教在法国的影响,又很难体会安德烈·纪德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而基督教新教的影响在包括霍桑在内的许多美国作家的笔下都显露着鲜明的印迹;即使同为亚洲国家,印度教对印度文学作品的影响显然也无法回避。宗教意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成为许多学生既无法绕过但又无从理解的障碍。第三,语言文字的障碍。尽管中文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学所选择的文本都是已经译成汉语的译本,但囿于部分译本的翻译问题以及不同语言的习惯问题,不少学生在阅读外国作品时会有“不顺畅”之感。如印欧语系翻译成汉语后,不少译文都会以长句出现,中心词前有着长长的修饰语,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习惯。而个别译本出现的大量“欧化句”破坏了翻译后文本语言的优美与汉语语言的内在节奏,使学生阅读时有味同嚼蜡之感,难以卒读。此外诸如不少欧美作品部头浩大,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阅读,常常虎头蛇尾,难以进行文本细读。以上原因造成了不少学生在接触外国文学之初的迷惑与排斥。但各国文学丰富的精神世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多样的叙事方式显然是学生应该去接触与了解的。因此,让学生建立起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无疑对这门课程至关重要。选择以改编电影的方式作为切入点来吸引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但也有部分教师反对改编电影的引入。这部分教师认为改编电影毕竟不同于原著,以改编电影代替作品阅读,会使学生沉迷于影像,而忽视原作的文学内涵与力量。尽管这些教师的担忧有其道理,但集美大学王予霞教授曾指出“外国文学课程的改革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而是要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2]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该打破一些观念,抱着经典不可改编的固有态度对待文学改编电影的思想事实上就是没有意识到传递知识时教师需要“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没有意识到教师需要尝试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实现对经典的传扬。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针对学生现有水平结合作家经历、作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经典作品的文学魅力,另一方面也应适当选择青年人更易接受和理解的电影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走进外国文学的世界。
  二、改编电影引发阅读兴趣
  选择以电影作为引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就基于当今文化的整体状态就是以快节奏的视觉文化为核心,按照西方社会学的划分,当下中国的年轻人早已不再是“文字的一代”,而是“视听的一代”、“网络的一代”。视觉冲击从方方面面改变、影响着年轻人获取知识、积累认知经验的方式。国产票房年年走高,现在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的电影市场,超越美国也指日可待。几何级增长的电影观众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年轻人对电影的热爱毋庸置疑。利用学生们对观看电影的热情,引导他们从仅仅观看好莱坞商业大片转向欣赏经典影片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的审美感受,激发他们对外国文学的阅读热情。同时,很多经典作品的影片改编中都会以影像化的方式展现异国文化特色,使学生更易理解与接受。
  例如在19世纪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舞会场景的描写。西方的舞会从来都不是单纯只为跳舞,而是各方势力、各色人等表现自己、建立关系的重要社交环节。我们的学生对此是缺乏经验的,因此很多原作小说中对场景的细节刻画(舞会装饰、舞会服饰等)无法引发学生的想象并获得认同。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一些学生对小说中的大段描写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觉得描写琐碎。但在改编电影中,导演常常会精心设计这些舞会镜头,利用有效的场面调度将其豪华、气派、高雅的风范通过银幕视效展现出来,同时通过不同景别的设置交代舞会的细节以及人物在舞会中的状态。而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起观众与电影之间强烈的代入感。银幕上舞会上场景的真实再现会弥补学生因经验缺乏而无从生发的想象。在《安娜·卡列尼娜》、《名利场》、《纯真年代》等影片中,电影恢弘的场景再现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贵族阶层奢靡的生活与精神上的虚幻。在一片灿烂的华丽中,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尤为刺目。学生在观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后,对豪华盛筵后的满目狼藉印象极为深刻,观影后,很多同学反映当主人公盖茨比出现在这一场景中时,他们瞬间就流泪了。   年轻学生们的情感常常是冲动的和感性的,他们没有经验的场景如果用文字描述,则很难有耐心阅读下去。但年轻学生们的情感又有其细腻的一面,一个全景镜头展示的华丽后的衰败对他们而言可能胜于几百字的文字描述,而场景中孤零零的一个背影又会拨动他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孤独时刻,使他们在镜头的这一瞬间定格中实现与主人公的情感认同。这也是一部经典改编电影的魅力所在。观影之后,学生们会迫切地想了解更多关于安娜、关于盖茨比的经历以及他们的情感变化。电影囿于时长所限,无法实现对原作的完整再现,电影作为视听艺术也很难再现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活动。学生们在被激发出探究热情后,就会自然而然地通过阅读去补足电影无法提供的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阅读。因此,利用电影的视觉冲击建立起学生对原作魅力的认可,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欲望,是利用电影进行外国文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三、改编电影对文学的跨界延伸
  在许多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外国文学的课时相对有限。仅就欧美文学而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伊始,到20世纪的现代派文学,三千年的文学历史,横纵欧美两块大陆,其容量之大不容置疑。仅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外国文学史课程主要就是讲欧美文学(东方文学另行开设选修课),全部课时只有128学时。即使只讲所谓“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这些课时也很难做到精讲精读,因为毕竟文学史课程不是只有个别作家的“点式”的精讲,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面”的铺展。因此许多作家只能是课上提及一下,许多文学现象与文化现象甚至都难以涉及。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课上学习和课下阅读时出现许多盲点。学生可能会精读个别作家的作品,但无法从更宽泛的层面与更多样的角度上去理解所处时代给予这位作家的影响,以及作家群、知识分子群与作家创作之间的互动。比如,因为课时限制,教师在课上会相对细致的分析海明威的作品,但与其同期的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就只能通过布置课下阅读的方式放手给学生。有多少学生会对菲茨杰拉德感兴趣、会去阅读其著作,其实是教师很难掌控的。更遑论与这两位作家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基本只能一带而过。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可能会看到一棵棵欧美文学史上的参天大树,却无法看到一片片浓密的文学之林、文化之林。这时,一部反映欧美特定文化现象的电影就可以帮助教师唤起学生对那一片“密林”的探究热情。
  2011年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编剧并执导的影片《午夜巴黎》以浪漫爱情喜剧的方式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巴黎在文化上的“黄金时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格特鲁德·斯泰因、埃兹拉·庞德、达利、布努埃尔等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文学与文化上留下丰厚作品的作家与艺术家均在电影中出现。通过穿越,主人公与这些艺术大师们发生了奇妙的联系。放映后,学生们纷纷赞叹那样一个文化上如此包容的时代,赞叹艺术家们彼此间的吸引与影响,很多学生对巴黎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什么吸引着美国的年轻艺术家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家纷纷来到这座城市?因为感兴趣,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地查阅各种资料来解答电影留给他们的疑问。因为影片不仅仅涉及到作家,还涉及了许多画家、音乐家,因此引发的也不仅仅是学生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兴趣,还启发了他们重新看待各门类的艺术。他们尝试去理解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们在对时代特征的捕捉、对人类共同情感的体验、对许多哲学与文化命题的思考方面的“共通与共鸣”。从这个角度看,学生们走出了文学狭小空间的局限,开始从更宽泛的文化层面去理解欧美文化中的精华。这其实就是一种新的知识与经验,实现了王予霞教授所称的“通过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体察异国文化和异域国民性格,进一步培养跨文化的认知能力。”[2]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生在观看完这部影片后,除了阅读里面涉及的作家的作品外,还将其与我国民国时期的文化状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寻找二者在不同时期“文化共同体”构建上的相似性。这种思考已经涉及到文化研究层面。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是有巨大的潜能进行学术思考与拓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王守仁教授对学生的希望——“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3]。
  如今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经典作品的电影改编恰好实现了“经典文本”与“形象文化”的结合,使学生的文学阅读经验走出文字的局限而进一步立体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让学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挖掘与利用电影自身的文学性与文化性,做到课程内容与影像资源的有机整合,调动起学生阅读与学习的积极性,打通学科界限,使学生具有跨学科的广阔视野。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别,使学生初步理解电影对文学改编的“创造性叛逆”,进而逐步渗透比较文学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淑君.论我国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186.
  [2]王予霞.外国文学教学与影像文化[J].集美大学学报,2010,(2):87.
  [3]王守仁.应该结束“文学史 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0-11.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民办院校中推行本科导师制做法的并不多,与导师制相关的制度也未完全形成。而其体制和机制的灵活性,以及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推行“导训结合制”的可行性。针对学生实施导师的“导”和“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在常规教学之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实践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导师从中也能获得新的教学启示。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导训结合”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并在
摘要: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能力体系,彰显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理念。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贯穿该课程教学的始终,进行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文字书写、团队协作、分析运用、创新等能力。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能力体系;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
摘要: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体制制约了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含义及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试点班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做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汽车运用与维修;试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43-02  一、背景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下学生虽然掌握了丰
摘要:和谐校园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呼唤着师德修养。文章从师德建设的地位、和谐校园生态标准、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阐述加强师德修养对建设和谐校园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师德建设;和谐校园生态;以生为本;和谐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30-02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并把这作
摘要:我国的工科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本文通过在美国访问期间的学习和观察,总结美国大学教学的特点,同时思考我国的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的弊端,结合我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我国工科专业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探讨。通过在上述方面的改进有助于把握美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工科专业;教学形式;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图分类号:
摘要: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调整,还是对教学的引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文章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分析,指出《微观经济学》教学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块和不同年级之间仍存在差异,并基于此提出了以教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视频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教育机构的重视,从而在全国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在分析微课在高校中的应用优势和应用现状后,针对水产养殖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虾蟹类增养殖学》在教学过程中制作微课的必要性,以“眼柄切除技术”为例,阐述了微课制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构建多元的学习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微课;教学
摘要:围绕着建设多学科融合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框架,探索建筑设计课程与建筑构造课程协同教学的体系构建。通过教学环节的优化设置,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联系,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教学的主导作用,向建筑本原回归。从而实现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整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协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现在许多高校都面临转型,在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对大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实用性。对于被抽象,晦涩难懂这样的词语打上标签的大学数学课,如何突破现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才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转型;概率统计;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19-02  一、引言  
摘要:基于中南大学首创的创新型大学办学要求和“A”型人才结构目标模式即“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突出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研究在原有机械基础实验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构建以转变实验教学理念、更新实验教学观念为先导,以管理体制和实验队伍的建设为根本,以实验教学条件及设施的建设为基础,以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为目标,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其理念与方案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