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适能训练进小学体育课堂的优势及措施

来源 :教育·综合视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适能是由美国提出的“Physical Fitness”翻译而来的中文名词,指机体在不过度疲劳的状态下,能以旺盛的精力愉快地充实日常工作和休闲运动。3~15岁的青少年基本不会有需要应对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对学习,所以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体适能就是青少年的各项身体素质适应学习、生活、运动和环境的综合能力。本文就此对体适能训练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优势及措施作出浅谈。
  一、体适能训练进小学体育课堂的重要性
  2016年至2020年全国学生超重、肥胖的比例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小学生占比为22.2%,占比最小的是大学生,为12%,截至2020年,全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超重、肥胖,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对体育的重视即是对健康的重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机能各方面发育的重要时期,对于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体适能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一项工作。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体育课并不重视,尤其是临近期末时,语文和数学教师常常抢占体育课。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要认真规划好每一堂体育课训练内容,将学生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通过各项运动锻炼,让学生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等方面,得到综合性发展。
  二、体适能训练进小学体育课堂的措施
  (一)挖掘体育精神价值,增强学生体育意识
  体适能训练是引进国外的一种理念,我国小学教师切记不能照搬国外训练方式,应当结合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体适能训练教学。但是在当前的体育教学背景下,由于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忽略对于学生体育精神的教导,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教学观念。有些教师总是认为在体育课上需要学习的只是关于运动的知识和技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心理,认为这样的课是一种浪费自身时间的存在,没有意义,或者是过于枯燥无聊。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进行细心疏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并且通过教师对自身专业素养进行整合,对体育课程内容及形式进行新教学,通过改变,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来引导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改观,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渗透体育精神内容。进行体适能训练之前,教师首先应将体育文明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听从教师的指挥,服从教师的命令,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学生尊师重道的心理,让学生能够遵规守纪,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其次,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融入符合体适能训练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中国特色体育项目,比如武术、摔跤、蹴鞠等等。针对学生的兴趣应用体适能融合传统体育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这些运动的内容,还能够学习到其他体育项目中包含的礼仪知识。拿武术来说,就有许多规矩和讲究,如:武术有敬手礼,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拳表示勇武顽强,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这些礼仪的教授,让学生能够懂得武术不但是运动,更是中国自古以来风度的传承。通过将体育动作的由来的详细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国武术的文化底蕴深厚,在锻炼学生心肺、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热爱并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
  (二)开展趣味体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体育课堂中,教师为达到体育教学要求,每节课都只机械地开展练体操或者短跑训练,这使得学生失去了对体育的热情。教师日复一日地训练,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体育课自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活力。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体适能训练项目中针对学生喜欢的方面开设一些小活动,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提升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例如,学校要求体育期末内容为体操,在上课时教师不必将体操作为唯一的项目训练学生。教师可以将课堂前二十五分钟拿来教学生体操,并且采用分段式教学,根据实际课程时间将体操分节教学。剩下的十五分钟则用来做一些体适能小游戏,由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学习完体操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做一个名为“冲锋陷阵”的小游戏,游戏内容为:每个小组出一名学生作为“人质”,其余组剩下学生需要两两配对在脚上绑上丝带向前冲,看哪个小组最先达到终点解救出人质。分好小组后,体育委员当裁判吹哨大喊“开始”,在开始前教师需要叮嘱学生安全第一。在比赛过程中如果出现学生受伤,教师应当立即将学生送往医务室。在游戏结束后大概还剩余几分钟的时间,教师为胜出者冠以“小红星”的称号,当然也不能忘记为所有学生鼓掌,表扬其勇敢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锻炼基本能力。该游戏其实是锻炼学生的协调与平衡。教师通过这样的体适能小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要勇往直前,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进行体适能训练。


  (三)注重家庭教育影响,共同促进孩子健康
  家庭氛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注重健康锻炼,能够带动孩子一起运动。小学体育虽然不像文化课一样侧重理论,甚至在学生眼中只是一门“杂课”,但是体育内在包含的意义却是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体育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在体育活动的同时结合理论的总结,明确教学目标,通过体适能实训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成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明确学生所需。比如心肺功能是体适能训练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小学体操正符合其训练目标和要求,但是许多学生不明白学习体操的意义,在体育课上敷衍应对教学,导致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将每一节段体操的效果和学习目的解释给学生。学习第一节“伸展运动”时,教师做出标准姿势并校正学生歪斜动作,边教动作边说该动作的作用:经科学研究表明,伸展运动能够改善人体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器官功能。学习第二节“扩胸运动”时,教师继续解释其影响:扩胸运动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肌肉发达,达到体格强健、身形优美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兴趣,消除学生对体操的抵抗情绪。学完广播体操后,教师再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后教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做广播体操,并且向家里人讲述学习该体操的好处,带领家里人一起做体操锻炼身体,然后录制体操视频发送给教师看。学生回家教家长做体操是一个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教家长做体操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也让家庭形成了一个良好、健康的体育氛围。
  (四)转变体育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篮球作为体适能训练项目之一,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比较易于开展,基本上不用什么器械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运动的能力。但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认知能力还未发育成熟,无法进行自主管理,因此多是采取权威型的教育方式,几乎成了“一言堂”,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跟着做什么。这实质上不符合体适能训练的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与学生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平时的篮球体适能训练主要包括跑步速度、负重越野以及腰腹力量等核心力量的训练,但是每个学生都存在某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一部分学生的速度是强项,一部分学生的力量是强项。那么在体能训练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练习一遍体能项目,剩下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自己选择所要练习的项目。并且,教师还可以让在某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充当“小教练”,担起带动其他同学进步的重任,给在这方面为短板的同学进行指导和示范。想要打好篮球,好的体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能特征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改变学生在课堂中被动跟随教师节奏的局面,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提升体育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当“小教练”用自己的方式指导其他学生,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用自己的语言来实施课堂训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速度、灵敏性、肌肉耐力以及爆发力等素质。
  青少年体适能训练旨在培养青少年终身体适能健身意识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开展体适能训练需要教师和学生双向的努力,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年龄需求制定多元化教学方案,设计符合体适能训练要求的运动小游戏,调动学生主动训练的积极性,传播体育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达到消除学生疾病隐患的目的,提升我国青少年身体与心理综合素养。
其他文献
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实践中,自发性游戏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游戏开展的实际情况,形成支持性的教学策略,让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到游戏的活动中。幼儿年龄小,难以自主性地开展游戏,需要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进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新时期幼儿自发性游戏中教师的支持策略,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从而助力我国幼儿园自发性游戏长远及可持续发展。幼儿
期刊
支架式语文阅读是指在语言文字的依托下,教师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搭建动态支架,将复杂的任务细化为小问题让学生理解,激趣促学,引领学生完成独立完成有难度的任务。支架式语文阅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备受关注的阅读教学方式。在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支架式阅读教学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被很多教师所应用。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较大比例
期刊
新课标的实施对中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不同的学生要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双新”国家级示范区示范学校,我校一直坚持立德树人,回归教育本真,立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落实五育并举。围绕着“让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目标,不唯分数导向,因材施教,努力探索一条以“阶梯式作业”为切入的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期刊
数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意识,而数学实验是一门开放性、发散性的课程,既可以运用于数学专业知识进行数学学习,同时对于学生来讲也有增强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讲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数学实验可以促进教师更加充分地掌握当下创新型数学教学手段,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对于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来讲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  一、高度重视数学实验的推演过程  高中的数
期刊
自主游戏,主要是以幼儿的需求而展开的游戏。在自主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幼儿享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可以在游戏中充分地释放自己,获取快乐以及满足感。老师适时地介入与支持,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还很低,做游戏等都是凭借自己的本能,在游戏中的收获会很少,而老师的支持,则会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日后形成健全人格奠定
期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将儿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生活中“教训”“道理”等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起到一种告诫的作用。但时下的一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却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只局限于课本的世界,而回避了真实生活。学生所经历的“纸上世界”无法与真实的生活自然地联系起来。“道德”“法治”的概念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让
期刊
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通过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多方面能力,因此将游戏运用于教育当中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儿童的视野当中,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游戏,并没有太多成年人之间的复杂,对于幼儿而言只存在着纯粹简单的看法,幼儿不仅能够在游戏当中去体验生活,同时还能在游戏当中学到不少知识,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在自主游戏当中,幼儿通过老师的指导可以在游戏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性,不仅仅能在游戏进行
期刊
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走进小学课堂,课程关注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突出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随着低年级法治教育相关教学内容的发展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低段儿童法治教育的核心已成为老师的共识,即在儿童观下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这提醒我们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促进“规则”的内化,为其形成法治意识打下基础。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法治教育内容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年段
期刊
新时期,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方法,深化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数学素养不断提升。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師应不断创新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将其应用于重难点数学知识的教学当中。实践表明,运用数形结合方法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和抽象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难
期刊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便具有教育意义。三年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感知观察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初步的观察。因此,我反复思索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有所得,以真实的事例代替刻板的说教,让学生有所受益。  一、三年级小学生生活观察  尽管三年级学生不是低年级的队伍,但客观来说,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三年级学生还保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