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味、明方法、勤探究、有成果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唐诗三百首》对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审美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不无裨益。但是该书诗歌篇目多,涉及古文知识多,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唐诗走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领悟唐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探究更深层次的专题,用学生学习成果促进阅读热情,实现能力的提升,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多维激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根据阅读前的调查,对于唐诗感兴趣的学生不到班级总人数的一半。不感兴趣的原因多是觉得读诗歌太费脑子,很多翻译都成问题,更谈不上领略意境美感。为了解决阅读唐诗无兴趣的问题,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设计以下学生参与内容。
  1.唐詩有故事
  许多诗歌和诗人的背后都有或有趣或让人唏嘘的故事,不仅能有效激发趣味,还会起到知人论世的作用。从实践看,这是最吸引学生去读唐诗的方法。
  2.唐诗字画展
  这个活动的展开源于班上喜欢书法和绘画的学生,没有这两项特长的学生可借用外物做别具特色的粘贴画来表现所选唐诗的意境,只有学生自己阅读后走入了诗歌意境,才会通过此种形式表达出来。
  3.唐诗来吟唱
  唐诗中的许多作品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的走红就源于唤醒了人们对于中华古文化的怀念。学生要想把一首诗唱得有感染力,自然也一定会以阅读领悟诗歌主旨为先。
  二、不同阶段阅读唐诗方法的有效指导
   兴趣只能把学生带入唐诗的门,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正确的方法指导。
  1.明确阅读目标
  发布阅读总纲,明确阅读需要达到的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知识与技能;领悟诗歌意境,获得诗歌审美体验;探究唐诗专题,研究诗歌流派和诗歌折射的中华文化;扩展阅读,群文互见,形成独特丰厚的诗歌鉴赏深度体验。
  2.指导自主阅读方法
  吴泓老师在整本书教学中提到,整本书阅读教学方略可分为课堂教学指导方略和自主阅读指导方略。唐诗的自主阅读方略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诵读。诵读是学习唐诗的重要方式方法。叶嘉莹女士专门写过有关古诗诵读的文章,告诉大家既要勤读,也要会读,读出诗歌的“兴发感动”。在诵读中,领悟诗歌语言独特魅力,知晓格律和对仗的基本常识;了解唐诗倒装和省略的句式特点;学会通过阅读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准确表达意境。
  通过诵读可以促使学生更好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有利于学生诗歌“语感”的培育养成。模仿名家诵读以及开展班级诵读大赛对于提升学生诵读水平很有帮助。
  第二,明晰诗歌基本术语,懂得基本鉴赏方法。诗歌是独特的体裁,有着很强的专业性。阅读唐诗,必须掌握“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诗歌基本结构、律诗的音韵和对仗要求、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体裁和题材等。鉴赏一首诗,不仅需要读,还需要勾画圈点评。能概括诗歌描绘出的基本内容、主要形象或画面、表达的复杂情感。看懂所用的基本艺术手法,看出遣词造句的巧妙,体会出这首诗独特的艺术美感。
   第三,借助名家著作提升自我鉴赏能力。
  阅读总纲就推荐了自我补充阅读书目:朱自清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王力的《诗词格律》、叶嘉莹读唐诗系列,同时利用琐碎时间收听“喜马拉雅”讲唐诗节目。
  3.指导课内阅读方法
  课内阅读策略偏于“咬文嚼字”训练和对比鉴赏。诗歌讲究“炼字”,不同的字,就会有高下之别或者产生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
  在默写中,学生总是会把“环佩空归夜月魂”写成“月夜魂”,这两种表达有无区别,区别在何处?通过辨析,学生最终明确就律诗对仗而言,亦应以“夜月魂”为佳。其次“春风面”中“春风”用以修饰“面”,据此,则“夜月魂”也应是偏正结构,亦即“夜月”也是用来修饰“魂”的,“夜月魂”意即“夜月”一般的“魂(灵)”。“夜月”重在“月”,更能烘托出昭君非同一般女子的清朗美好品质,表达作者对昭君的喜爱和同情。如此辨析,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出错,而是对诗歌的理解更深一层。
  4.指导专题探究
  学生阅读唐诗由浅入深,综合能力的形成还是需要回到唐诗专题研究上来。学生由单维单向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多维多项的复合型学习方式,通过深度参与形成自我思考和阐述能力。
  首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专题,学生小组合作研究专题,形成研究报告。目前涉及到的有题材性专题(如“论边塞诗和唐王朝发展的关系”)、人物型专题(如“白居易的正面和侧面”)、都城专题、趣味专题(如“论李白的感情观”)、热点专题(如“从《经典咏流传》走红谈文化创新”)和辩论质疑专题(如“王维的后期作品艺术价值降低”)等。其次,在专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切勿剑走偏锋,要落脚于对诗人的全方位了解和对诗歌的准确解读,不人云亦云,绝不胡乱出奇。最后,整个过程阅读、思考和写作互相结合,彼此促进,多多写作。学会正规的论文写作。
  总而言之,这一本书阅读已经一年多,由自由阅读、个体分享到小组合作深度交流,有惊喜有瓶颈,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是上升的,这已经是最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学语文组(621000)
其他文献
学本课堂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課堂,教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换言之,学本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本课堂能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唯有如此,他们的素养才能在课堂生根。要想让学本课堂展露它的优势,成为课堂教学的范式,教师就要在课堂渗透三种意识,即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思辨意识。当学生形成这三种意识,并在语文学习中显露出来时,他们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管理、经营自
期刊
苏教版语文教材按不同的教学模块编写,其中必修三第四专题的模块主题是“寻觅文言津梁”,共包含六篇文言文。“津梁”本义是桥梁,比喻能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加上“寻觅”二字,是否意味着编写者希望教者积极探索文言文学习的多种途径,从而使学生也能在教师的不断“寻觅”中领悟文言之妙呢?  一、活用翻译,激发兴趣  因为文言和现代汉语在词汇、句式表达上有较大差异,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都要过翻译理解这一关。师生把
期刊
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言轻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学习文言文,不是简单地学习字词和翻译,而是学习文中的思想精华,从文章里汲取营养。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学生在朗读中正音;在朗读中筛选信息、感悟文本;在朗读中理解思想精华;还可以跨越数百年或者数千年和古人对话。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討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语文学习
期刊
高中语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责任,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建构语言文字、积累言语经验的过程中,加深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提高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升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情趣。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所选的诗词包含多种题材、多样主题、多种风格,且多为名家名作。如果教师能够充分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采用单篇细读的讲授方式,“套板化”“碎片化”教学现象严重,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难以形成。  “群文阅读”应用于高中语文阅
期刊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整本书阅读以来,其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探索的新热点,许多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思考,与各位教育界同仁商榷。  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能力最关键的途径就是阅读。强大的阅读能力才是学生受益一生的财富。作为语文教师,在高中阶段应让学生精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
期刊
【教学内容】  一、把握知识难点  1.語文教材情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必修五教材中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在学习这篇古典小说之前,学生其实已经学习了三篇相关的小说,分别为《祝福》、《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三里第一次出现小说题材的文章,学生也是首次触碰到这样的课文,教师会在教学中着重教授学生理解古典小说的叙事手法。之后在必修五出现小说章节,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
期刊
整本书阅读并不是新生事物,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包含了“读整本书”的重要内容。整本书阅读的回归正是体现了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需求和阅读现状之间存在的矛盾。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基于手机等设备的片段性、碎片化、快餐型阅读对传统纸质阅读造成巨大的冲击。整本书阅读的回归就显得刻不容缓。随着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整本书阅读重新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有非常
期刊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文本,走近金岳霖先生,学做一个真性情的人。  2.了解汪氏写人散文的风格,学习其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曾自请和亲。当汉元帝见到即将和亲的王昭君的“庐山真面目”时,惊为天人,懊恼之余龙颜大怒,一气之下斩杀贪心画家毛延寿。  一千多年后,诗人王安石在《明妃曲》中为毛延寿鸣不平,说:“意态(风采神韵)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
期刊
【教学目标】   1.能从修辞、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方面赏析金陵之景。  2.通过分析关键字词理解词人怀古之情。  3.能从词史文化角度,通过花间词作的对比阅读了解本词“千古绝唱”的内涵。  【课前预习】  片段写作:学生借助书下注释自读词作,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金陵之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金陵为六朝古都,山川形胜,虎踞龙盘,氤氲着王气。台城的草色烟光,秦淮河的红粉佳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