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动态生成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van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精心、明确预设的,但是这种预设并不意味着课堂是既定的、刻板的、不可逆的机械程序。它要在实际学情的演变中,特别是动态的课堂进程中,形成与生成的某种有效益的平衡。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蕴含着动态生成的丰富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互动中铸造课堂的新异风景。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通向未知的旅程,如能出现意外的风景才是教学的上佳境界。
  一、弹性预设是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无论是传统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从教学设想、计划的教学程序到实际进行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的发展,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和转化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按计划进行,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况、新思维、新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情况弹性地预设,及時地把握动态,进行有效的生成。
  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录了孔子与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课堂中有的学生突然发现子路等四人言志时发言的顺序颇有“意味”,故此,我顺势就四子言志的顺序让学生进行探究。我先提出疑惑:“我认为‘长幼有序’,年龄最大的子路最先发言,符合孔子推崇的‘年长为尊,尊者优先’的礼仪原则。但后面三个弟子发言的顺序变成了:冉有、公西华、曾晳。年龄在四子中居第二的曾晳却是最后一个发言,令人疑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却是孔子逐一点名,这跟孔子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否相矛盾呢?这其中是否另有他因?”学生一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生发出了很多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四人发言顺序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孔子对子路等四人的志向了然于心,对子路等四人的性格也了如指掌,四人的谈话呈现了一种逐层递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感。孔子的安排,正是他“因材施教”教育观的体现。也有的学生认为是“顺乎自然”,四子侍坐,师问生答,曾晳一直在鼓瑟,许孔子正是看到曾晳鼓瑟投入,不忍打断。孔子顾视学生,点名答问时,自然其先近后远,这也是情理之中。更有一位学生联系了孔子的“礼治”思想进行分析,他认为曾晳能在课堂上忘乎所以地鼓瑟,得到孔子的尊重,让他最后发言,体现了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治”思想。因此,对他抱有所期盼的“礼治之志”的曾晳,孔子自然是让他尽情陶醉于其理想之中,让他忘情鼓瑟,直到最后才要他言志。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深刻,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高潮。像这种根据学生发现的新问题,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调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弹性的时间安排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在沉着、冷静地思考、倾听,大胆地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生命过程。
  二、交流互动是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教师应尽可能地不干涉“学生——文本”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时间,为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而不是代替学生的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并利用生生间的差异,为知识、情感的生成而服务。如《琵琶行》一课,我提出问题:“白居易和琵琶女素不相识,为什么琵琶女愿意为他们演奏,并自诉悲苦身世?”问题抛出后,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答道:琵琶女感觉白居易善良、热情,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有的学生说:琵琶女觉得自己遇上知音,诗人是为音乐而来;也有的学生认为琵琶女琴技高超,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泻在每根弦上,是自己情感的一种自然延续,等等。学生根据教师的认知冲突问题,结合自己对文本具体语句的理解表达自己不同的思考,学生的见解在一次次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理解更准确细腻,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
  三、有效开发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的回壁不应该是水泥的隔墙,而应是多孔的海绵,能透过多种孔道对文本适度拓展、有效地开发,就有动人的生成。这符合语文学科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如教授《论语》之《诲人不倦》时,先引导学生回顾联系前面已学过的几则论语,使学生理解孔子教育具有重大作用的思想;再充分利用文本具体材料,设置归类题,辨析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最后是能力迁移的综合训练,这个环节引入香菱学诗的材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是“孔子会怎样评价黛玉的教学”。在穿越剧大行其道的当下,学生对此显然极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泛。结果,学生结合拓展材料的丰富内涵,很好地领悟和理解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诸如“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讨论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等教育方法,以及为香菱带来明显变化的“教育作用”等,同时也对儒家的一些糟粕思想进行批判:孔子的“有教无类”中并不包括女子。
  四、课后反思是形成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元教学”
  学会反思就是让教师自己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历程及自己的教学信念进行重新反省和审视,通过行动研究,通过写反思日记,通过与同事、专家交流,通过把自己的体验与教学联系起来,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教学、学习思考和研究教育,学习做优秀的教师和卓越的教师。
  五、实施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中避免“伪生成”
  有的教师在解读文本的主旨时,有一种主题先行的倾向,不惜千方百计地指引,诱导学生盲目地依从教学参考或名家权威的解释,从而得出所谓的“权威解读“。这种生拉硬拽的解读实为对文本的任意曲解,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品位,是课堂中应避免的“伪生成”。如《囚绿记》一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赫然写着:“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教师不能一味地相信教学用书,迷信权威,在课堂中极力地引导学生往“民族气节”一说靠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陆蠡散文选集》里恰好有一篇《〈囚绿记〉序》,陆蠡在序言中说到他的写作动机和情感背景,提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正是解读文本的钥匙。“囚绿”是情感,“释绿”是理智,文中的“我”正是挣扎于“爱的占有”和“理智的释放”之间难以抉择。由此可知,作者在文中丝毫没有大时代的影子,教学用书所言纯粹是编者一己之见。这种忘却文本本身的声音,忘却作者的言说,忘却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的文本解读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有关同行警醒。
其他文献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新课程教学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可是,因为对新课改的领会还不够深刻,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语文课本身的特质韵味的丧失则是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很有必要用语文的方式建构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让语文课堂动中有静  近年来,语文课一直在追求课堂的活跃。一节语文课充满欢声笑语,仿佛就是成功的。但是在欢笑和热烈之后,我们应该思考: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语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运用于课程教学中。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
当前,一些语文老师总是在诉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困惑呢?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呢?要加强学生动脑、动手、动嘴的训练。  现在,各种教学观念纷繁陈杂,让部分教师思维混乱。一方面证明语文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努力传新,力图在语文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创出一片新天地。这会给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带来困惑,面对这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语文教学潮流,我们到底选择什么,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呢?语文教师如何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7.12至2019.12时段内诊疗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共100例,随机划分为甲组和乙组,各50例.甲组为常规护理,乙组为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育工具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中多媒体教育手段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开辟了广阔前景。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学重点,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实现课堂大容量、多信息和高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椎体外系变性性疾病,由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迄今尚不十分明确,仍没有根治的办法。临床上多选用药物治疗延缓病情恶化
目的:对肝脏MRI增强扫描患者护理中实施呼吸训练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60例实施肝脏MRI增强扫描检查患者,将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两个
目的:分析老年呼吸重症患者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在2018年11月-2019年11月选择我院68例老年呼吸重症患者,随机分组,优质组的34例行优质护理,普通组的34例行常规护
摘 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语文教师应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
摘 要: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场所之一,语文教学应紧扣阅读教学,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阅读评价上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为培养创造型人才作贡献。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造能力 培养方法  创造力培养是当今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在全球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迫切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那么,担负母语教学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