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初中生圈里流行这么一句话:“说起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一句话道出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三怕,其中感到最怕的是写作文,感到最难的也是写作文,绞尽脑汁无处下笔,搜肠刮肚依然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拼拼凑凑,勉强写了600字。最终写出来的文章还是泛泛而谈,毫不生动。回想作文指导课我们老师没有少上,技法宝典讲了一堆,阅读积累也再三强调,为何学生还是谈文色变,提笔踌躇呢?思来省去,发现平时作文指导课时,花费了大量时间给学生讲写作技法,强调阅读积累,唯独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生活经验;写作技巧;素材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作文。”叶老的话精辟的道出了作文与留心观察和感悟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在生活中细致观察,静心感悟,激发灵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注意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贴切的文字记录下来,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作中才会觉得有事可写,有事可写,有感而发,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出口成章。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那么如何才能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作文教学巧妙结合,借生活经验的巧力为作文教学添助力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作法:
换位思考,引导观察。老师们在上作文指导课时候常常会对学生说:“同学们,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只要你认真观察,思考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于平凡之处见惊奇,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美。”这样的话,几乎每次作文课时老师都会强调,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失望,抱怨之余,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为什么在老师的三令五申下还是不习惯于去观察?因为他们不知道观察什么,如何观察,久而久之,“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得眼睛”就成了一句可望而不可及的至理名言。针对学生的以上情况,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让其观察搜集素材之前,不妨自己先观察,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提出观察目标,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如教给他们一定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等又或者教他们调动各种感官一起来观察,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有的放矢,搽亮慧眼,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平凡中方可见惊奇。
任务驱动,积累素材。仅仅因为一次作文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不够的,观察需要形成连续性,需要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怎样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呢?希望靠他们自觉,肯定是不可能的。還是要用任务驱使,用任务督促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我就是采用布置小练笔的形式来督促他们完成,考虑到学生学业繁重,每天一练无疑对他们来说雪上加霜,不仅起不到督促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决定改成每周一练,每周一练的时间固定在周三或周四,就写本周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这样既督促了学生要做一个生活的的有心人,作文的素材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我们的作文源源不断的注入了活水。
回归教材,在方法指导和写作实践中提升。很多时候我们的作文教学处于一个比较混沌的状态。对于老师而言,既无独立教材,也无独立的课时,更无独立的师资。对学生而言作文课到底学什么,作文写什么,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认知也是极其模糊的。怎样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的理想教育境界呢?我想这需要我们将手中的教材,作文方法的指导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回归教材,以教材中的经典片段为范文,在评析优秀的作家们是怎么将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写成经典的过程中,进行写作指导,指点迷津,总结经验,拉近学生与生活和写作的距离,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然后,进行与之相关的小练笔训练,让学生在片段写作训练中熟悉方法。最后,确立主题,在反复训练两个片段后,进行综合实践,写成篇的作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相信,在不断的引导观察,积累,片段作文与整篇作文的交替训练下,循序渐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终能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作文指导相结合,成为作文教学的助力。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作文水平定然能够有所提高,不会再谈文即色变,老师也能够借这股巧力搬走作文教学难的这座大山。
参考文献:
[1] 胡紫玲.基于感性美学,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J].作文成功之路,2020(21):85-86.
[2]周德林.生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J].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19(12):56.
关键词:生活经验;写作技巧;素材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作文。”叶老的话精辟的道出了作文与留心观察和感悟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在生活中细致观察,静心感悟,激发灵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注意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贴切的文字记录下来,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作中才会觉得有事可写,有事可写,有感而发,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出口成章。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那么如何才能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作文教学巧妙结合,借生活经验的巧力为作文教学添助力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作法:
换位思考,引导观察。老师们在上作文指导课时候常常会对学生说:“同学们,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只要你认真观察,思考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于平凡之处见惊奇,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美。”这样的话,几乎每次作文课时老师都会强调,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失望,抱怨之余,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为什么在老师的三令五申下还是不习惯于去观察?因为他们不知道观察什么,如何观察,久而久之,“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得眼睛”就成了一句可望而不可及的至理名言。针对学生的以上情况,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让其观察搜集素材之前,不妨自己先观察,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提出观察目标,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如教给他们一定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等又或者教他们调动各种感官一起来观察,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有的放矢,搽亮慧眼,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平凡中方可见惊奇。
任务驱动,积累素材。仅仅因为一次作文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不够的,观察需要形成连续性,需要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怎样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呢?希望靠他们自觉,肯定是不可能的。還是要用任务驱使,用任务督促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我就是采用布置小练笔的形式来督促他们完成,考虑到学生学业繁重,每天一练无疑对他们来说雪上加霜,不仅起不到督促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决定改成每周一练,每周一练的时间固定在周三或周四,就写本周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这样既督促了学生要做一个生活的的有心人,作文的素材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我们的作文源源不断的注入了活水。
回归教材,在方法指导和写作实践中提升。很多时候我们的作文教学处于一个比较混沌的状态。对于老师而言,既无独立教材,也无独立的课时,更无独立的师资。对学生而言作文课到底学什么,作文写什么,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认知也是极其模糊的。怎样才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的理想教育境界呢?我想这需要我们将手中的教材,作文方法的指导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回归教材,以教材中的经典片段为范文,在评析优秀的作家们是怎么将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写成经典的过程中,进行写作指导,指点迷津,总结经验,拉近学生与生活和写作的距离,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然后,进行与之相关的小练笔训练,让学生在片段写作训练中熟悉方法。最后,确立主题,在反复训练两个片段后,进行综合实践,写成篇的作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相信,在不断的引导观察,积累,片段作文与整篇作文的交替训练下,循序渐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终能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作文指导相结合,成为作文教学的助力。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作文水平定然能够有所提高,不会再谈文即色变,老师也能够借这股巧力搬走作文教学难的这座大山。
参考文献:
[1] 胡紫玲.基于感性美学,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J].作文成功之路,2020(21):85-86.
[2]周德林.生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J].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19(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