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要有对真善美的追求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bomu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普杂志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承担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使命。以《自然杂志》为代表的高级科普杂志更要在科学传播过程中追求真善美:求真,要让最懂的人讲最真实的事;求善,选题策划要注重人文關怀;求美,要充分展示科学探索之美与科艺交融之美。
  关键词 科普 科学传播 选题策划
  0 引言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中承载着知识、方法、思想及价值观。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高级科普杂志承担着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任务和使命[1]。同时,我们认为高级科普期刊应该是真善美的结合。本文根据《自然杂志》办刊过程中的相关工作,介绍《自然杂志》在选题策划方面对真善美的追求。
  1 科学传播求真:让最懂的人讲最真的事
  不同于受众面较广的大众媒体,高级科普杂志的作者层次和读者层次较高:作者大多是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一些科研成果的科学家;读者为研究人员、高校师生、自然科学爱好者等。在办刊理念上,《自然杂志》秉承“最懂的人讲最真的事”。这一理念,展开来说就是所写内容为专业认可的真实成果,所写文章体现作者的真知灼见。学识和视野往往决定着科普文章的水平和格局。好的科普作品,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缜密的逻辑思维、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与记者或自由撰稿人比起来,处于真理探索第一线,直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科学家对科研成果有更真切的认识——更广阔、深刻、客观或者富有感情。因此,科学家撰写的科普文章有着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价值。
  《自然杂志》以约稿为主,主要由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撰稿,文章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许多优秀的科普文章,或由大家写就、视野开阔,或对科技热点进行深入解析,或观点独到令人耳目一新。据统计,自2005年起,《自然杂志》共刊载两院院士文章130余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文章60余篇。2016年,《自然杂志》选编部分精品文章,汇集出版了“《自然杂志》科普撷英丛书”,共分为《院士解读科学前沿》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全解读(2005—2015)》两册。前者收录了姜文汉、周邦新、冼鼎昌、李小文、李德仁、汪品先、方精云、吴新智、舒德干等26位院士的30篇文章;后者收录了陈赛娟、闻玉梅、周琪、高福、钱永忠、林鑫华、俞强、朱宏伟等专家所撰写的33篇解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文章[2-3]。该书出版半年来,销量过半,受到读者欢迎,显示出由科学家撰写的科普精品文章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同时也是“让最懂的人讲最真的事”办刊理念的集中体现。
  2 科学传播求善
  高级科普杂志应发挥导向作用,在选题策划中也应体现对“善”的追求。在《自然杂志》的办刊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住了以下两点:一是选题策划要体现人文关怀;二是注重弘扬科学家的品格之魅力。
  2.1 选题策划体现人文关怀
  科学传播的过程,是将科学研究的甜美硕果呈现给读者的过程。科研有其纯粹的一面,也有其应用的一面。其纯粹性体现在科学是对真理的执著探求,并且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驱动的;其应用性体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对环境、资源、能源、气候变化、疾病等各方面的挑战时,科学是强有力的武器,也是可靠的解决之道。选题策划注重体现人文关怀,也要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探索未知的选题,满足读者好奇心和对人类自身奥秘和命运的关注;二是解决问题的选题,通过科学的发展来解决面临的难题。
  例如,“雾霾”这一专题共包括3篇文章,通过专家的深入解读,提供治理雾霾的研究进展与方法。《自然杂志》还策划刊载了“进化古生物学”、“史前文化交流”、“深时气候与环境”、“太阳系外行星”、“脑科学”、“植物生物学”等专题,以及《探索火星环境与生命》、《翼龙蛋与胚胎化石的发现及研究进展》、《我们的祖先从水里来——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等文章,体现了对未知的求索和对人类自身所处位置的关切。
  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既可解决当下问题,也指引未来发展。近年来,《自然杂志》组织刊载了这一主旨的多个专题,如“储氢材料”、“全球气候与生态环境”、“地理信息学”、“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青藏高原”、“雾霾”、“模式生物”、“卫星导航与地球物理及大气环境监测”、“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文化遗传保护”、“山地灾害”、“摩擦学”、“石墨烯”、“气候变化”、“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等。这些专题文章,体现科学之理性,展示科学之进步,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2 “科学人物”栏目弘扬科学家品格之魅力
  《自然杂志》设有“科学人物”栏目。该栏目主要介绍科学家的求学经历、科研成果、治学之道等。大科学家,除了在学术方面功勋卓著、推动科学进步,往往也具有令人敬仰的品格,而这恰恰体现科学传播所要弘扬的“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在选题策划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科学家的学术贡献,也意在弘扬科学家身上的闪光点。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分子生物学奠基人克里克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对科学保持持久的热爱,并且非常严谨;“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医术精湛,悬壶济世;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先生谦逊低调,对科学着迷;空气动力学家和教育家范绪箕先生淡泊名利奉献一生……对于这些品格高尚的科学家,《自然杂志》刊载有文章予以分别介绍,也希望他们的故事能鼓舞和影响更多的读者。
  3 科学传播求美
  《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大美,需要善于欣赏的心灵才能体会。科学恰恰提供了一个独特角度,去欣赏天地之大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说:“物理之美有三种,即现象之美、理论之美和结构之美。”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曾作题为《生命科学之美》的报告,指出:“宇宙天体大尺度的美,与来自细胞和蛋白的微尺度的结构之美同样震撼人心。”的确,纯粹的科学追求美,与艺术相通。人人都有对美的追求,美好的事物总是更能够深入人心,因此在选题策划中,也要注重对美的追求。   3.1 科學探索之美
  从浩瀚宇宙中偌大的星云到高分辨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甚至蛋白质分子,从埋藏于数亿年前沉积岩层中的化石到多姿多彩的现生生物,从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到深达数千米的海底,科学探索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范围,也展现出科学家作为第一见证人体会到的科学之美。
  例如,在海底除了有“黑烟囱”、深海生物,还有规整排列的大量锰矿物,我刊向“蛟龙号”下潜首位科学家周怀阳教授约稿,讲述深海锰矿物的奥秘。又如,我刊向李国红研究员约稿,请其介绍30 nm染色质纤维高级结构的研究进展,我们也在同期用精美的左手螺旋形结构图作为杂志封面。
  3.2 科艺交融之美
  科学与艺术,乍一看并不相关,实质上却有许多共通之处。早在1997年,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科学与艺术》一文,并在文中指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4]《自然杂志》在选题策划中也注重展示科艺交融之美,特意开辟了“科学与艺术”专栏,并刊载了许多科艺交融方面的文章。
  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艺术及艺术作品,是科艺交融的一种方式。例如,音乐是科学同艺术结合的产物,武际可教授撰写《丝竹背后话力学》介绍了音乐与力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绘画是另一种重要的艺术载体,林凤生编审撰写《也说中国画不缺科学性》、《对色彩的认识:从感性到科学的过程》等系列文章,从科学的角度来欣赏绘画的艺术美。
  以艺术的方式来表达科学,是科艺交融的另一种方式。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政道图书馆收藏了一批国内的科艺作品,主要为画作,即是如此。一位物理学教授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科艺交融》文章中,介绍了有关科学的诗歌作品,也是如此。在科学家指导下,艺术家为史前生命绘制的精美复原图也是以艺术手段表现科学的一种体现。《自然杂志》曾用“哈密翼龙生态复原图”、“西屯动物群生态复原图”等复原图做杂志封面,配合相关科普文章同期发表,很好地表现了科艺交融之美。
  4 结语
  恰如沈葹在《美哉物理》一书中所言:“求真、臻美、为善三者的有机联系,为善才是求真和臻美的目的,造福人类方为科学美学旨意的真诠。”[5]。真善美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高级科普杂志的办刊过程中,要紧跟学术前沿,坚持内容的科学性,奉献原创科普精品,解读科学研究的思想脉络。在杂志选题策划的实践中,注重体现真善美,是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科普杂志追求美好精神的具体体现。体现真善美的科普精品文章更能打动人,能更好地实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读者科学人文素养的办刊目的。
  参考文献
  [1]史晓雷.科学传播的演变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6.
  [2]《自然杂志》编辑部.院士解读科学前沿[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
  [3]《自然杂志》编辑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全解读(2005—2015)[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
  [4]李政道.科学与艺术[J].自然杂志,1997,19(1):1-5.
  [5]沈葹.美哉物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
  The pursuit of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topic designs of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DUAN Yanfang, FANG Shoushi
  First-author’s address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Periodicals agency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mail: yfduan@shu.edu.cn
  Abstract As the important media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dvanced popular science periodicals undertake the missions of disseminat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advocating scientific methods, disseminating scientific ideas and promoting scientific spirit.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has been insisting on the pursuit of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 The pursuit of truth means let the specialist write the truest stories in sciences; the pursuit of kindness means to care for mankind during the course of topics designs; the pursuit of beauty means to display the beauty of science discovery for universe and mankind, and to combine the beauty of science and art.
  Keyword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cience communication, topic design
其他文献
2020年5月19日,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上海科技馆倾力打造的《自然趣玩屋》动手做类科普丛书荣获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   《自然趣玩屋》系列丛书由顾洁燕和徐蕾主編、11名展教服务处员工参与撰写,前后历时3年原创而就,分为昆虫、鸟类、植物、史前生物、地质科考5大主题,共计30分册。  在整合场馆优质课程的基础上
摘 要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在新形势下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作出的战略选择。通过整理和分析7个省(市、区)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发现,现有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存在“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定位不合理、建設世界一流学科方案不完整、地方院校建设“双一流”缺乏有效途径、大学文化建设缺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合理设定“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完善一流学科规划、引导地方院校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加强建设大学文化
2020年7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系列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绘制了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莫言六位作家的文学地理轨迹,讲述他们如何把现实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从而探寻文学发生的起点,抵达精神世界的原乡。其实,每一位作家的创作,都会与他的故乡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记忆、民间文化、精神原乡,甚至融化到他潜意识深处的家族记忆,都会呈现在他们的文学故乡里。文学与故乡的关系,的确是一个永远也
我站在黄昏唱  我站在小河橋边唱  我站在夜晚的广场  大声地唱  我的歌是苦涩的  我的歌是忧伤的  我的歌是老歌  但,我还是要唱  我用我的老歌怀旧  我用我的新歌 唱  中国信仰。我用情歌  留住青春,唱远去的爱情  我不会歌唱,但我  一定要歌唱  直到我生活中的苦  被一点点唱出来  直到愁不再愁  直到歌声也  透出希望  直到我的困惑飞走  直到希望把我彻底燃烧
在彼得神奇的城市里  在彼得神奇的城市里,  这是最寒冷的一天,  日落的火焰燃尽,深红色  灰黑色的阴云密布。  让他不要渴望我的眼睛,  它们先知般坚定。  他将得到我用诗写下的一生,  还有这高傲嘴唇的祈祷声。  1913年冬  你能否原谅这十一月的日子?  你能否原谅这十一月的日子?  在这围绕着涅瓦火焰的运河里,  吝啬即是秋天悲剧的华彩。  1913,11彼得堡  愿心灵不被尘世的欢乐
2017年12月27日,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会议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会议由左焕琛理事长主持。  会议审议并通过部分理事会成员的充实调整,增補了施荣范、汪兰洁、王智勇、缪文靖为基金会副理事长。与会理事和监事听取了王小明常务副理事长所做的《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2017年工作总结暨2018年工作思路》报告。与会理事、监事一致认为:2017年,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基金会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摘 要 科学家纪念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物类纪念馆,在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展示和传播之外,还有着一层科学教育的使命。对大多数科学家纪念馆来说,如何利用场馆资源针对受众开展科学教育,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钱学森图书馆的实践指出,依托于陈列展览的科普讲解是科学家纪念馆实现科学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互动的形式,融入对科学成就的介绍、科学理论的阐释、科学精神的解读、科学方法的传播,在体
摘 要:在汽车人机工程学中,通过汽车座椅体压分布检测,研究影响体压分布的若干汽车座椅结构因素,在汽车座椅结构设计过程中,关注这些影响体压分布的设计要点,优化结构使人与座椅接触界面的压力分布变化均匀平缓,提高乘坐舒适性。  关键词:汽车座椅;体压分布;舒适性  中图分类号:U46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5)02-0023-05  Abstract: Accord
为开发和整合科普研学资源,搭建科普研学共建共享平台,推动科普研学健康发展,2020年8月27—28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上海科技馆主办,中国科普研学联盟、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于在上海召开。作为2020年上海科技节论坛版块的重点活动之一,本次大会聚焦“科普创新与研学发展”主题,以“国际化、前沿性、开放式”为理念,围绕国内外科普研学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环
1  夜幕低垂,一片片叠加的薄纱祭幛似的白雾扑面而来,在麦浪滚滚的田野里旋转,这种由农家炊烟和田野地气凝结的苍茫白雾,极尽嚣张地打着哈欠升腾在半空中,像清新的水墨画柔和地把夕阳尽头的天幕染成粉红色。一条滨水灵动的河流,像从天尽头而来,云水般地流淌。芭茅河湾上的两座摆放着香蜡纸钱、熟猪肉、果盘的坟墓,焦灼地守望着弥漫着乡愁的一弯河水,仿佛在担忧这葱绿河湾将被卷席而来的新楼盘吞噬似的。  两座凄惶的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