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镇保护的视角下,将河南省道口古镇作为研究的目标,通过对其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保护状况欠佳,开发力度不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分区保护、发展古镇旅游等多元保护与开发的方案,有利于打开历史文化名镇研究的新思路,促进道口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河南其它历史古镇更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对新型城镇的建设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口镇;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
古镇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聚落,“它泛指所有目前仍保存比较完善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村镇以及古镇”[1],其形成和发展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的缩影。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申遗保护的开展,2007年道口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根据调查研究,道口镇的保护与开发状况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做到充分合理地开发。
一、道口镇的历史沿革
道口镇位于豫北平原安阳市滑县境内,历史悠久,以道口烧鸡闻名于世。
据历史记载“道口又名李家道口,古时黄河流经此地,道口镇为黄河左金堤之上的一个渡口,因最早系一李姓在此摆渡为生,故史称李家道口,渐渐简化为道口这个名字”[2]。道口镇北依太行,东濒黄河,西傍卫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因其独特优越的生存条件自远古时期已成为人类的理想居住地。至宋代,道口镇隶属滑州,名曰古城。明初属于浚县,位于浚县城南9公里处,嘉靖年间曾在此设课税局于此,据《浚县志》记载,明朝天启八年(1628年)在此设递运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道口所。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县署。明清时期道口镇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集镇。民国五年(1916年)复归浚县,设立道口所。清末至民国初期时,道口镇的发展繁荣达到顶峰。民国中后期又经过了多次的建制改革,但由于军阀混战、日本列强的入侵,道清铁路的破坏,以及卫河河流的淤塞,外省人口的迁出等因素影响,道口镇由一个繁荣的商业市镇日渐衰落成为一个普通的古镇。1945年8月,设道口区民主政府,属滑县。同年l0月设道口市,归冀鲁豫四专署直辖。1946年,属浚县二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划归滑县,成为滑县政府所在地[3]。建国后,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古镇的人口不断地增长,原有的城镇规模已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于是大量的新兴建筑和工厂林立,形成了新、旧城区分立的空间格局。
二、道口古镇的现状及问题
(一)老城区
老城区指现今文物古迹、古风古貌保存相对完整的旧城区,老城区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隋唐大运河(滑县段)、城墙、码头、明清时期的商业街、碑刻、店铺、牌坊、大王庙等建筑,及木板年画、河神信仰、火神信仰、道口烧鸡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1、建筑方面
道口镇的建筑众多,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近年来政府虽出资帮助居民修缮古建筑,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但仍存在建筑破损、古貌丧失政府出资有限、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其中以顺和街沿岸的古建筑及传统民居最为突出。
顺河街沿岸分布着眾多的老字号商铺,其建筑呈“店宅合一”的结构,具有显著的明清建筑风格,是当时道口镇人民主要的商业活动场所。现今的商铺已失去了往昔的繁华,经过风吹日晒,其建筑外表已失去光泽,且有的已被完全的拆毁。自道口镇运河申遗成功后,政府加强了对古镇的保护,据调查,政府出资给当地居民500—800元,帮助其修缮商铺,最高资金可达1000元,对于破坏较为严重的商铺来说,需修缮的材料、染料等用具较多,因此对他们来说补助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且修缮后的商铺,在颜料的选材上与古建筑的风格大为不同,甚至有些肆意改变原有的古貌,使得整体的建筑风貌存在较大的差异。
呈现一进和两进院落布局的传统民居是古镇的重要标志之一,多以前店后宅的二层砖木为主,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今传统民居有的已破败不堪成为危墙,屋顶上的青瓦和地上的石砖经过风吹雨打已褪去原来的色泽,甚至地面形成坑坑洼洼的景象。此外还有一些寺庙建筑,如大王庙,作为当地居民重要心灵寄托与祭祀场所,其已成为当地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如今的大王庙成为一旅游景点,已失去古时的繁盛景象,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庙宇内由原来供奉的五尊神像已只有一尊,显得极为的荒凉,香客也只有在传统正月庙会和大年初一时较多。
2、公共设施及人口
道口镇因卫河而兴,整体的街道、建筑、城墙沿着河流展开,“旧志云卫河在县北七十里草坡村,上自汤阴县河界起,下至内黄县界止,旧河道计长九里,中隔汤阴河道四段”[4],旧时河道宽阔,水流量大,周围环境优美,是当地重要的交通要道和水源地。自隋唐大运河(滑县段)申遗成功后,道口镇政府加大了对古镇的环境的保护,环境卫生方面,政府在街道两侧安置了路灯,摆放了垃圾回收箱,但仍可发现在河西村口堆放着大量的垃圾,卫河水流量减小,水质变差,且有时漂流者秸秆、塑料袋,居民对公共卫生的责任意识存在明显不足。交通设施方面,漕运是古镇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码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昔日漕运繁华的景象已逝,交通方式已以陆路为主,老城区的道路虽已得到改善,但交通体系尚不健全,车站大多在新城区分布,旅店、宾馆、饭店规模较小,相对分散,且数量较少。人口方面,明清时期,道口镇因商贾云集、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发展成为繁荣的集镇,被冠以“小天津”的美称。如今老城区的住宅院落有的或被人遗弃无人居住,有的则大多是街道两侧的商铺有人居住,但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多数年轻人居住在新城区或已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居多,人口数量大为减少,呈现老龄化的趋势。
总之,老城区的庙宇、城墙、民居等古建筑虽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一定的修缮,主要街道的道路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但仍存建筑修缮肆意改变原貌,道路及交通设施不健全,旅游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等问题,亟需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 (二)新城区
新城区指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新城区在老城区郊区的基础上而发展,拥有众多现代化的建筑、交通和一些基础设施。
1、建筑方面
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使得老城区原有的规模和空间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新城区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要求,这也必然会形成新老城区分离的状况,带有现代化标志的高楼林立是新城区在建筑方面的重要表现,失去了老城区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及原风貌的气息。新城区的建筑及分布格局大体呈同心圆模式,中心为商业区,两侧是住宅区,外围是工业区和郊区。
2、公共设施及人口
新城区因其兴起的年代短,科学技术先进,故交通设施相对完善,公路、铁路交相呼应,交通信号体系也相对完备。公共卫生方面,居民的自觉意识相对较高,但垃圾处理技术及设施有待提高,新城区以发展商业和工业为主,是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郊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成为道口镇近年来的特色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口方面,新城区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多以本地人为主,外来务工者较少。且新城区并无特色的加工业或其它产业,产业链相对单一。
(三)过渡地带
新老城区之间理论上来说存在一个过渡地带,而过渡地带往往被人所忽视,在过渡地带古镇既没有老城区的众多的建筑物,也没有新城区现代化的繁华,交通和治安问题是过渡地带面临的严峻问题,交通方面过渡地带除了一些基本的公路基础设施之外,交通体系混乱,治安方面,过渡地带的治安状况不良,治安管理混乱。
三、道口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针对道口镇老城区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破坏,卫河流量减小、古貌被损,整体风貌不协调,未得到充分的保护;新城区产业单一、人口众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等问题,特提出以下保护与开发方案。
(一)保护对策
1、实施多层次的保护
在古镇的不同区域实施不同层次的保护,将古镇划分为三个层次的保护:核心保护区、过渡缓冲区、风貌协调区。核心保护区是以老城区为中心,被保护的建筑及环境可在遵守相关保护法规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修缮,但尽量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不允许随意更改,对于一些存在坍塌危险的住宅、建筑应及时加固,定期清理卫河等。过渡缓冲区主要指过渡地带,新旧城区之间需改善交通道路状况,完善居民住宅环境,可设置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或游客服务中心。风貌协调区指古镇的外围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绿化是古镇保护的重要方法,在古镇外围可增设观赏乔木及绿化景点等,使得古镇与山水自然风景融合为一体,优化、提高古镇的形象。
2、完善市政管理
古镇的保护总体是政府为主,个人参与,针对古镇电线老化、市政的完善可从保护古镇古风貌和整体格局入手,恢复严重破坏的街巷石板路面,对影响古镇风貌的严重老化的电线杆、架空线等进行整治,同时完善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
3、增强居民责任意识,积极推动民间力量保护
道口古镇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且有的是以家族的形式流传下来,故可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推动民间组织和个人的保护,政府必要时可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这样既有利于加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同时也有方便政府的管理,促进道口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开展相关保护活动,提高居民保护古镇的责任意识,共同促进道口镇的保护与发展。
(二)开发对策
1、合理发展古镇旅游
道口镇拥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古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古镇的旅游业可作为推动古镇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大宣传力度,设置古镇文化名片,规划旅游景点及线路,为古镇的旅游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同时在过渡地带还可以利用道口镇特有的文化风俗,开展习俗活动,作为宣传古镇的名片之一。
2、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链条
工业的发展推动力新城区经济的增长,但新城区大多以传统工业为主。在新城区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此外,赫赫有名的道口烧鸡是道口古镇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发展烧鸡加工业,形成品牌特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道口古镇的知名度。
3、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道口古镇保存众多的文物古迹,拥有书院和丰富的文化习俗,以及光荣的革命传统,大力开发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发展文化教育,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素有“小天津”之称的道口古镇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虽盛极一时成为重要的商贸重镇,却因各种因素逐渐衰落。道口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但其保护的力度不足,且还有丰富的可开发资源。探究道口镇目前的现状及其保护与开发,有利于呼吁更多的人加强保护意识,同时也有利于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促进道口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为河南其它历史文化名镇提供重要借鉴,促进新型城镇的发展。
注释:
[1]周宏.古镇印象馆/徽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页.
[2]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滑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102页.
[3]浚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浚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34页.
[4]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标注,重修滑县志 标注本(上册)[M].1986,168页.
参考文献:
[1]周宏.古镇印象馆/徽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页.
[2]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滑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102页.
[3]浚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浚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134页.
[4]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标注.重修滑县志 标注本(上册)[M].1986年,168页.
关键词:道口镇;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
古镇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聚落,“它泛指所有目前仍保存比较完善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村镇以及古镇”[1],其形成和发展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的缩影。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申遗保护的开展,2007年道口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根据调查研究,道口镇的保护与开发状况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做到充分合理地开发。
一、道口镇的历史沿革
道口镇位于豫北平原安阳市滑县境内,历史悠久,以道口烧鸡闻名于世。
据历史记载“道口又名李家道口,古时黄河流经此地,道口镇为黄河左金堤之上的一个渡口,因最早系一李姓在此摆渡为生,故史称李家道口,渐渐简化为道口这个名字”[2]。道口镇北依太行,东濒黄河,西傍卫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因其独特优越的生存条件自远古时期已成为人类的理想居住地。至宋代,道口镇隶属滑州,名曰古城。明初属于浚县,位于浚县城南9公里处,嘉靖年间曾在此设课税局于此,据《浚县志》记载,明朝天启八年(1628年)在此设递运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道口所。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县署。明清时期道口镇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集镇。民国五年(1916年)复归浚县,设立道口所。清末至民国初期时,道口镇的发展繁荣达到顶峰。民国中后期又经过了多次的建制改革,但由于军阀混战、日本列强的入侵,道清铁路的破坏,以及卫河河流的淤塞,外省人口的迁出等因素影响,道口镇由一个繁荣的商业市镇日渐衰落成为一个普通的古镇。1945年8月,设道口区民主政府,属滑县。同年l0月设道口市,归冀鲁豫四专署直辖。1946年,属浚县二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划归滑县,成为滑县政府所在地[3]。建国后,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古镇的人口不断地增长,原有的城镇规模已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于是大量的新兴建筑和工厂林立,形成了新、旧城区分立的空间格局。
二、道口古镇的现状及问题
(一)老城区
老城区指现今文物古迹、古风古貌保存相对完整的旧城区,老城区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隋唐大运河(滑县段)、城墙、码头、明清时期的商业街、碑刻、店铺、牌坊、大王庙等建筑,及木板年画、河神信仰、火神信仰、道口烧鸡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1、建筑方面
道口镇的建筑众多,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近年来政府虽出资帮助居民修缮古建筑,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但仍存在建筑破损、古貌丧失政府出资有限、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其中以顺和街沿岸的古建筑及传统民居最为突出。
顺河街沿岸分布着眾多的老字号商铺,其建筑呈“店宅合一”的结构,具有显著的明清建筑风格,是当时道口镇人民主要的商业活动场所。现今的商铺已失去了往昔的繁华,经过风吹日晒,其建筑外表已失去光泽,且有的已被完全的拆毁。自道口镇运河申遗成功后,政府加强了对古镇的保护,据调查,政府出资给当地居民500—800元,帮助其修缮商铺,最高资金可达1000元,对于破坏较为严重的商铺来说,需修缮的材料、染料等用具较多,因此对他们来说补助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且修缮后的商铺,在颜料的选材上与古建筑的风格大为不同,甚至有些肆意改变原有的古貌,使得整体的建筑风貌存在较大的差异。
呈现一进和两进院落布局的传统民居是古镇的重要标志之一,多以前店后宅的二层砖木为主,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今传统民居有的已破败不堪成为危墙,屋顶上的青瓦和地上的石砖经过风吹雨打已褪去原来的色泽,甚至地面形成坑坑洼洼的景象。此外还有一些寺庙建筑,如大王庙,作为当地居民重要心灵寄托与祭祀场所,其已成为当地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如今的大王庙成为一旅游景点,已失去古时的繁盛景象,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庙宇内由原来供奉的五尊神像已只有一尊,显得极为的荒凉,香客也只有在传统正月庙会和大年初一时较多。
2、公共设施及人口
道口镇因卫河而兴,整体的街道、建筑、城墙沿着河流展开,“旧志云卫河在县北七十里草坡村,上自汤阴县河界起,下至内黄县界止,旧河道计长九里,中隔汤阴河道四段”[4],旧时河道宽阔,水流量大,周围环境优美,是当地重要的交通要道和水源地。自隋唐大运河(滑县段)申遗成功后,道口镇政府加大了对古镇的环境的保护,环境卫生方面,政府在街道两侧安置了路灯,摆放了垃圾回收箱,但仍可发现在河西村口堆放着大量的垃圾,卫河水流量减小,水质变差,且有时漂流者秸秆、塑料袋,居民对公共卫生的责任意识存在明显不足。交通设施方面,漕运是古镇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码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昔日漕运繁华的景象已逝,交通方式已以陆路为主,老城区的道路虽已得到改善,但交通体系尚不健全,车站大多在新城区分布,旅店、宾馆、饭店规模较小,相对分散,且数量较少。人口方面,明清时期,道口镇因商贾云集、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发展成为繁荣的集镇,被冠以“小天津”的美称。如今老城区的住宅院落有的或被人遗弃无人居住,有的则大多是街道两侧的商铺有人居住,但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多数年轻人居住在新城区或已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居多,人口数量大为减少,呈现老龄化的趋势。
总之,老城区的庙宇、城墙、民居等古建筑虽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一定的修缮,主要街道的道路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但仍存建筑修缮肆意改变原貌,道路及交通设施不健全,旅游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等问题,亟需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 (二)新城区
新城区指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新城区在老城区郊区的基础上而发展,拥有众多现代化的建筑、交通和一些基础设施。
1、建筑方面
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使得老城区原有的规模和空间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新城区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要求,这也必然会形成新老城区分离的状况,带有现代化标志的高楼林立是新城区在建筑方面的重要表现,失去了老城区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及原风貌的气息。新城区的建筑及分布格局大体呈同心圆模式,中心为商业区,两侧是住宅区,外围是工业区和郊区。
2、公共设施及人口
新城区因其兴起的年代短,科学技术先进,故交通设施相对完善,公路、铁路交相呼应,交通信号体系也相对完备。公共卫生方面,居民的自觉意识相对较高,但垃圾处理技术及设施有待提高,新城区以发展商业和工业为主,是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郊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成为道口镇近年来的特色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口方面,新城区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多以本地人为主,外来务工者较少。且新城区并无特色的加工业或其它产业,产业链相对单一。
(三)过渡地带
新老城区之间理论上来说存在一个过渡地带,而过渡地带往往被人所忽视,在过渡地带古镇既没有老城区的众多的建筑物,也没有新城区现代化的繁华,交通和治安问题是过渡地带面临的严峻问题,交通方面过渡地带除了一些基本的公路基础设施之外,交通体系混乱,治安方面,过渡地带的治安状况不良,治安管理混乱。
三、道口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针对道口镇老城区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破坏,卫河流量减小、古貌被损,整体风貌不协调,未得到充分的保护;新城区产业单一、人口众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等问题,特提出以下保护与开发方案。
(一)保护对策
1、实施多层次的保护
在古镇的不同区域实施不同层次的保护,将古镇划分为三个层次的保护:核心保护区、过渡缓冲区、风貌协调区。核心保护区是以老城区为中心,被保护的建筑及环境可在遵守相关保护法规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修缮,但尽量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不允许随意更改,对于一些存在坍塌危险的住宅、建筑应及时加固,定期清理卫河等。过渡缓冲区主要指过渡地带,新旧城区之间需改善交通道路状况,完善居民住宅环境,可设置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或游客服务中心。风貌协调区指古镇的外围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绿化是古镇保护的重要方法,在古镇外围可增设观赏乔木及绿化景点等,使得古镇与山水自然风景融合为一体,优化、提高古镇的形象。
2、完善市政管理
古镇的保护总体是政府为主,个人参与,针对古镇电线老化、市政的完善可从保护古镇古风貌和整体格局入手,恢复严重破坏的街巷石板路面,对影响古镇风貌的严重老化的电线杆、架空线等进行整治,同时完善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
3、增强居民责任意识,积极推动民间力量保护
道口古镇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且有的是以家族的形式流传下来,故可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推动民间组织和个人的保护,政府必要时可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这样既有利于加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同时也有方便政府的管理,促进道口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开展相关保护活动,提高居民保护古镇的责任意识,共同促进道口镇的保护与发展。
(二)开发对策
1、合理发展古镇旅游
道口镇拥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古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古镇的旅游业可作为推动古镇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大宣传力度,设置古镇文化名片,规划旅游景点及线路,为古镇的旅游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同时在过渡地带还可以利用道口镇特有的文化风俗,开展习俗活动,作为宣传古镇的名片之一。
2、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产业链条
工业的发展推动力新城区经济的增长,但新城区大多以传统工业为主。在新城区原有工业的基础上,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此外,赫赫有名的道口烧鸡是道口古镇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发展烧鸡加工业,形成品牌特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道口古镇的知名度。
3、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道口古镇保存众多的文物古迹,拥有书院和丰富的文化习俗,以及光荣的革命传统,大力开发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发展文化教育,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素有“小天津”之称的道口古镇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虽盛极一时成为重要的商贸重镇,却因各种因素逐渐衰落。道口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但其保护的力度不足,且还有丰富的可开发资源。探究道口镇目前的现状及其保护与开发,有利于呼吁更多的人加强保护意识,同时也有利于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促进道口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为河南其它历史文化名镇提供重要借鉴,促进新型城镇的发展。
注释:
[1]周宏.古镇印象馆/徽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页.
[2]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滑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102页.
[3]浚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浚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34页.
[4]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标注,重修滑县志 标注本(上册)[M].1986,168页.
参考文献:
[1]周宏.古镇印象馆/徽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页.
[2]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滑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102页.
[3]浚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浚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134页.
[4]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标注.重修滑县志 标注本(上册)[M].1986年,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