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存在着三种现象:一种是充满了教师的话语霸权,语文教师的言说超出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一种是教师启而不发,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一种是在许多地方大行其道的模式化的“学案导学”,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根据事先在教辅书上找到的答案,做一些浅表化的发言。这些现象的存在,归根到底没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话语言说的主体。
语文课堂中的言说其本质内涵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真诚叙说表达自我,交流思想,实现精神相遇、心灵共振、情感交融的互动、应答过程。课堂上教师的言说或为学生的言说创造条件,或通过问题为学生言说提供思考的方向,或通过兴趣激发引发学生表达思考。通过对学生的尊重,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来接纳,引导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言说积极参与教学,使他们能够从自己的感受、经验、知识等出发,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体现主体性,从而促进主体的发展,实现主体价值。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话语的垄断者和布道者,而是在倾听学生的言说中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著名教育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指“我”与他人之间持续地进行的、没有终结的语言行为。他指出,人总是处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之中,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构成了我们真正的生命存在。“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意思是指人只有与他人相遇、对话,人的思想的存在以对话为前提,“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流的连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言说不同于师生交谈。师生的交谈只是限于一般的沟通和交流,而课堂言说则是需要强调参与各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言说者要敞开心扉,用心去言说,要和倾听者精神相遇。在教《鸿门宴》一文时,我曾组织学生讨论关于“怒”的原因,这个讨论是在特定环境中设置的,也就是在学生对词句解释很准确、但朗读时的感情还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的,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进一步探究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从文本内容出发,认为刘邦称王的举动惹怒了项羽;有的学生则从项羽心理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实力弱的刘邦也想称王”简直荒唐;有的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认为项羽地位高,刘邦不过原是一个小“亭长”,“刘邦的称王使项羽的尊严受到挑战”。学生都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但因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同。这时候我则联系“巨鹿之战”背景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讨论的片段中,师生通过讨论不断转换视点,多角度看问题,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前理解”也就是自己文化积累、知识储备、艺术素养和阅历经验来言说自己的发现;而我侧重于设置问题情境,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言说背景。每个言说者包括我和发言的学生都从文本的声音那里得到了一种暗示,然后融合进了各自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意向和表达意图,再寻找恰当的言语形式加以言说,这个过程有着丰富的精神活动:作者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精神、读者阅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倾听者倾听时候被引发出来的精神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融合在一起,就实现了新质滋生,精神提升,言说的意义也体现出来了。
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言说的主体,需要优化言说的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学生对语文课堂环境、课堂气氛的个人感知和理解。这种心理环境是与教学倾听密切相关的。教师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言说者,体现对言说者的充分尊重。言说者能够在课堂上主动言说,需要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需要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特级教师董一菲在课堂上非常注意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她在《我的助教们(一)》一文中这样写道:“上语文课堂的时候,我的助教们坐成一排,军容威严,阵容强大。他们在黑板上抄诗、抄文、擦黑板,抢答问题,有时添茶,有时添花,有时添香,有时添乱。有时问个有难度的问题干脆把我‘挂在黑板上’,可谓是一片繁荣景象。‘嗯,我很满意’,在这个时候我总是莫名奇妙地想到了一个词‘绕膝之乐’,上课的时候当然我站着,他们坐着,他们很有‘眼力见儿’地递水杯,擦黑板,面向全体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我便产生了美丽的错觉。”在这段美丽的文字中体现出美丽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心理交融。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言说能够毫无顾忌,常常有着美丽的期待和真情的表达。“男孩叫刘名轩,字写得极其细瘦,并且倒向一边,仔细看任何一个笔画都怪怪的。我说‘孩子,练练字吧,否则大家辨认起来太困难了。’他沉默地点了点头。当我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时候,他举手了,并且很执拗地举着,一副不说不行的样子,我只好中止我没说完的话,示意他可以提问了,他说:‘老师,这句讲得不对,我看过一个译本是这样的……’我认真地听了听,发觉和我讲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译句表达不同罢了,孩子们也都听出来了,纷纷笑了起来,他拍拍脑袋坐下了。”这个学生刘名轩“举手了”,“很执拗地举着”反映了多大的勇气!只有在民主平等的话语环境里才敢言说,才有勇气言说。对翻译问题,他能根据两个译本提出不同看法,这既反映了这个学生上课时能参与体验,有着认真的倾听态度,也反映了这个学生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中无所顾忌的充满真意的言说欲望。
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言说的主体,需要教师保持敏感,善于倾听。在语文课堂上,倾听和言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倾听的敏感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言说质量非常重要。在学生言说时,教师既要倾听出学生言说中认知方面的信息,又要倾听出学生言说中的情感方面的信息;既要倾听出学生言说中的言语本身含义,又要倾听出学生言说中的“话外音”。这样才能及时评价,做出判断,收到好的效果。我听过一位在全国赛课中获一等奖的老师上《囚绿记》,在学习第5自然段时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
生1:开头运用排比和比喻,直抒对绿的强烈热爱。“移徙”“望着”,将动作与心理描写相结合,写出对绿的挚爱。作者“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绿代表了光明与自由,与“灰暗”“黄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师:非常棒!你通过抓取关键词、揣摩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说得那么好,能为我们读出这种情感吗? 生1深情朗读。(生鼓掌)
师:太美了!感情把握非常准确,很饱满!
生2:我特别喜欢“等焦了”这个词,它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作者对绿色的渴望,对绿爱到了极致。
师: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
生2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3:我觉得“等焦了”三个字应该再突出一下。
师:示范一下?
生3深情朗读。(生鼓掌)
师:真棒!她用重读和延长声音的方法来强调了作者的情感。
生齐读。
生4:“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一句让我动容!我写了一首简短的小诗,“心有灵犀一点通,我爱绿,我和绿心意相通。在每个安宁和平的早晨,我愿意移徙到圆窗下,在你清亮的色泽下,我朝朝暮暮地盼,愿用我充满花香的手,去抚摸唯一明亮的你的芳容。”(生鼓掌)
师:我叹服于你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想出这样美的诗,思维如此敏捷,太厉害了!你的发言让我惊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有着精彩的言说,赢得了听课者阵阵掌声;但我们仔细分析,这种精彩的言说完全得益于上课教师敏感的倾听,只有敏感地倾听,教师才能做出诸如以下的精彩的评价引导语:“非常棒!你通过抓取关键词、揣摩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太美了!感情把握非常准确,很饱满!”“我叹服于你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想出这样美的诗,思维如此敏捷,太厉害了!你的发言让我惊艳!”教师用眼睛观察到了发言学生言说时候的表情变化,用耳朵倾听到了发言学生言说中的全部信息,感知到了发言学生言说时候在情绪、情感和意义建构方面的主动性,理解了言说学生的内心思想和表达真谛,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教学目标前进。
在语文课堂上,语言是师生存在的证明。教师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往往把经验、情感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也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表达自己的疑问、好奇或者喜悦、欣慰。教师的言说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真诚的启发和诱导,学生的言说是在教师言说下的一种心灵的述说,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生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语文课堂上话语言说的主体,“进入这种语言的解释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中成长”(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师生的倾听和言说共同构成了生命,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吴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左晓光
语文课堂中的言说其本质内涵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真诚叙说表达自我,交流思想,实现精神相遇、心灵共振、情感交融的互动、应答过程。课堂上教师的言说或为学生的言说创造条件,或通过问题为学生言说提供思考的方向,或通过兴趣激发引发学生表达思考。通过对学生的尊重,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来接纳,引导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言说积极参与教学,使他们能够从自己的感受、经验、知识等出发,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体现主体性,从而促进主体的发展,实现主体价值。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话语的垄断者和布道者,而是在倾听学生的言说中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著名教育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指“我”与他人之间持续地进行的、没有终结的语言行为。他指出,人总是处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之中,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构成了我们真正的生命存在。“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意思是指人只有与他人相遇、对话,人的思想的存在以对话为前提,“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流的连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言说不同于师生交谈。师生的交谈只是限于一般的沟通和交流,而课堂言说则是需要强调参与各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言说者要敞开心扉,用心去言说,要和倾听者精神相遇。在教《鸿门宴》一文时,我曾组织学生讨论关于“怒”的原因,这个讨论是在特定环境中设置的,也就是在学生对词句解释很准确、但朗读时的感情还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的,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进一步探究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从文本内容出发,认为刘邦称王的举动惹怒了项羽;有的学生则从项羽心理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实力弱的刘邦也想称王”简直荒唐;有的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认为项羽地位高,刘邦不过原是一个小“亭长”,“刘邦的称王使项羽的尊严受到挑战”。学生都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但因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同。这时候我则联系“巨鹿之战”背景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讨论的片段中,师生通过讨论不断转换视点,多角度看问题,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前理解”也就是自己文化积累、知识储备、艺术素养和阅历经验来言说自己的发现;而我侧重于设置问题情境,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言说背景。每个言说者包括我和发言的学生都从文本的声音那里得到了一种暗示,然后融合进了各自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意向和表达意图,再寻找恰当的言语形式加以言说,这个过程有着丰富的精神活动:作者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精神、读者阅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倾听者倾听时候被引发出来的精神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融合在一起,就实现了新质滋生,精神提升,言说的意义也体现出来了。
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言说的主体,需要优化言说的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学生对语文课堂环境、课堂气氛的个人感知和理解。这种心理环境是与教学倾听密切相关的。教师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言说者,体现对言说者的充分尊重。言说者能够在课堂上主动言说,需要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需要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特级教师董一菲在课堂上非常注意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她在《我的助教们(一)》一文中这样写道:“上语文课堂的时候,我的助教们坐成一排,军容威严,阵容强大。他们在黑板上抄诗、抄文、擦黑板,抢答问题,有时添茶,有时添花,有时添香,有时添乱。有时问个有难度的问题干脆把我‘挂在黑板上’,可谓是一片繁荣景象。‘嗯,我很满意’,在这个时候我总是莫名奇妙地想到了一个词‘绕膝之乐’,上课的时候当然我站着,他们坐着,他们很有‘眼力见儿’地递水杯,擦黑板,面向全体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我便产生了美丽的错觉。”在这段美丽的文字中体现出美丽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心理交融。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言说能够毫无顾忌,常常有着美丽的期待和真情的表达。“男孩叫刘名轩,字写得极其细瘦,并且倒向一边,仔细看任何一个笔画都怪怪的。我说‘孩子,练练字吧,否则大家辨认起来太困难了。’他沉默地点了点头。当我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时候,他举手了,并且很执拗地举着,一副不说不行的样子,我只好中止我没说完的话,示意他可以提问了,他说:‘老师,这句讲得不对,我看过一个译本是这样的……’我认真地听了听,发觉和我讲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译句表达不同罢了,孩子们也都听出来了,纷纷笑了起来,他拍拍脑袋坐下了。”这个学生刘名轩“举手了”,“很执拗地举着”反映了多大的勇气!只有在民主平等的话语环境里才敢言说,才有勇气言说。对翻译问题,他能根据两个译本提出不同看法,这既反映了这个学生上课时能参与体验,有着认真的倾听态度,也反映了这个学生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中无所顾忌的充满真意的言说欲望。
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言说的主体,需要教师保持敏感,善于倾听。在语文课堂上,倾听和言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倾听的敏感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言说质量非常重要。在学生言说时,教师既要倾听出学生言说中认知方面的信息,又要倾听出学生言说中的情感方面的信息;既要倾听出学生言说中的言语本身含义,又要倾听出学生言说中的“话外音”。这样才能及时评价,做出判断,收到好的效果。我听过一位在全国赛课中获一等奖的老师上《囚绿记》,在学习第5自然段时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
生1:开头运用排比和比喻,直抒对绿的强烈热爱。“移徙”“望着”,将动作与心理描写相结合,写出对绿的挚爱。作者“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绿代表了光明与自由,与“灰暗”“黄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师:非常棒!你通过抓取关键词、揣摩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说得那么好,能为我们读出这种情感吗? 生1深情朗读。(生鼓掌)
师:太美了!感情把握非常准确,很饱满!
生2:我特别喜欢“等焦了”这个词,它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作者对绿色的渴望,对绿爱到了极致。
师: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
生2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3:我觉得“等焦了”三个字应该再突出一下。
师:示范一下?
生3深情朗读。(生鼓掌)
师:真棒!她用重读和延长声音的方法来强调了作者的情感。
生齐读。
生4:“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一句让我动容!我写了一首简短的小诗,“心有灵犀一点通,我爱绿,我和绿心意相通。在每个安宁和平的早晨,我愿意移徙到圆窗下,在你清亮的色泽下,我朝朝暮暮地盼,愿用我充满花香的手,去抚摸唯一明亮的你的芳容。”(生鼓掌)
师:我叹服于你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想出这样美的诗,思维如此敏捷,太厉害了!你的发言让我惊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有着精彩的言说,赢得了听课者阵阵掌声;但我们仔细分析,这种精彩的言说完全得益于上课教师敏感的倾听,只有敏感地倾听,教师才能做出诸如以下的精彩的评价引导语:“非常棒!你通过抓取关键词、揣摩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太美了!感情把握非常准确,很饱满!”“我叹服于你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想出这样美的诗,思维如此敏捷,太厉害了!你的发言让我惊艳!”教师用眼睛观察到了发言学生言说时候的表情变化,用耳朵倾听到了发言学生言说中的全部信息,感知到了发言学生言说时候在情绪、情感和意义建构方面的主动性,理解了言说学生的内心思想和表达真谛,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教学目标前进。
在语文课堂上,语言是师生存在的证明。教师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往往把经验、情感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也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表达自己的疑问、好奇或者喜悦、欣慰。教师的言说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真诚的启发和诱导,学生的言说是在教师言说下的一种心灵的述说,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生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语文课堂上话语言说的主体,“进入这种语言的解释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中成长”(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师生的倾听和言说共同构成了生命,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吴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