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温柔”与“陷阱”

来源 :WTO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uj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中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已增至2000份。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之多、增速之快均居世界前列,让先行一步的西方人对中国刮目相看。在中国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热词,关注度日渐升温,参与者众多。但笔者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热闹非凡的“温柔”现象背后,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姑且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的“陷阱”,如不加以理性认识和有效防范,可能将企业社会责任引向歧途,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陷阱”一:起于报告,止于报告。根据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和《WTO经济导刊》等多家机构的统计分析,目前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上乘的不足三四成。许多已发报告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尚且停留在报告的编写和发布上,至于报告披露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实质性、平衡性、可比性甚至可信度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有些企业虽然已经连续多年发布报告,但其社会责任工作仍以编发报告为主。有些企业的报告质量出现连续下滑,甚至内部广大员工对其社会责任报告也未为可知或认可,可谓是“为报告而报告”。这种状况长久下去只能削弱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内在动力,造成企业内外的模糊认识,更无助于企业的责任管理提升。
  “陷阱”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局限于CRO们的工作。随着以报告为抓手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开展,许多企业都设立了社会责任工作处,设有专兼职的企业社会责任官(CRO),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但整个企业并未因此而真正发生对社会责任认知和企业行为方式上的改变。企业“一把手”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领导力和影响力贡献尚未得到体现。这必将导致社会责任工作在一个组织内很难做到“顶天立地”和全面覆盖。CRO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因得不到整个组织的有力支持和战略提升而日渐消耗,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所创造的价值也将难以在短期内得到体现。
  “陷阱”三: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慈善公益。国内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表明,中国超过半数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处于“旁观”状态,尤其是中小民企,更是感觉对企业社会责任无从入手。一方面,众多企业家把履行社会责任与开展慈善公益等量齐观,可能造成企业家以多捐款或把自己扮演成为慈善家来标榜自身责任感、提升企业形象的极端做法;另一方面,也导致企业家们无法看到全面理解和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创新发展机遇以及可以有效防范环境、安全和劳动用工风险方面的管理工具价值,无法在责任共担和价值共享中占居优势地位。
  编辑|赵丽芳 lifang.zhao@wtoguide.net
其他文献
通过对棒材厂中型线蓄热式步进加热炉热测试方法的确定及计算结果,对棒材厂中型线加热炉的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充分了解加热炉的各项热工指标,改进加热炉的操作工艺和热工
轴承钢内部组织缺陷是形成微裂纹的主要原因,除常见的显微孔隙、带状、网状等缺陷外,碳化物液析也是一种缺陷,它会破坏轴承钢基体的连续性与致密性。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
实地调查了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生活习性、利用价值及现状。结果表明,小溪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81科171属519种及变种。蔷薇
自 198 9年以来 ,经过五年爱牙日活动使群众的综合口腔卫生知识有了明显增加 ,口腔卫生习惯亦发生了较大变化 ,定期口腔健康检查率也从 19%提高到 2 3%。 5 0岁以上的成年人
期刊
针对炼钢厂转炉方坯连铸45#钢铸坯裂纹及钢件加工裂纹问题,分析得出钢中的氧化物夹杂和凝固过程硫化物偏析形成的大颗粒硫化物夹杂,及连铸过程二冷段大的温度回升是造成质量
为了研究蕨麻的化学成分以更好地利用蕨蔴资源,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了青海和甘肃两个地区产的蕨麻中的脂溶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蕨麻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
针对以往南钢技师培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提出要提高技师的实际技能,应从课程设置、培训方式、教学方法和优化兼职教师队伍等多方面着手,提高技师培训质量。
为了建立同时测定全血中微量元素铬、锰、砷、镉、铅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法,采用压力罐消解技术对全血样品进行消化,使用ICP-MS法对全血中的五种微量元素铬、
从降低铁矿石进厂成本,优化原料结构,降低混匀料成本,加强技术攻关,提高生产作业率和加强能源管理等几个方面浅略介绍了南钢烧结如何在原燃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降低烧结矿的成本。
L-赖氨酸发酵过程中合理且充分供氧是提高发酵产量主要途径之一。大型发酵罐的供氧主要取决搅拌、通气量和装液比例等。通过分析初始装液比例对赖氨酸发酵的影响,发现不同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