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漫游者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495355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漫游者”这一概念在本雅明手中得到梳理与拓展,并在20世纪二十三年代的上海诞生了新一批“漫游者”,他们在海派作家的笔中得到了呈现。本文将简要分析穆时英《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并对文中男主角和穆时英漫游性的中止做出讨论。
  关键词:穆时英 漫游者 上海
  穆时英毋庸置疑是中国20世纪撰写都市小说作家中极为出色的一个,也是极富矛盾色彩的一个。他的作品如他命名的《南北极》作品集呈现极端的对立,他的经历也从对左翼的叛离走向了汪伪政府。《骆驼·尼采主义者和女人》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其意涵的丰富性与矛盾性并未被篇幅限制,并且作者与男主人公选择的相似使本篇有一定的讨论空间。
  一、沙色骆驼牌与文本漫游性的中止
  “灵魂是会变成骆驼的”——这便是男主人公沙色骆驼牌香烟不离手的原因。“骆驼”这一意象出自尼采《查拉图斯屈拉如是说》之三变,所谓“三变”,即指“骆驼”“狮子”“小孩”三种精神的转变,意在譬喻灵魂从承受重压发展到冲破束缚、毁灭一切并建立新价值的三种阶段。男主人公深为“骆驼”这一精神状态打动,为负重的灵魂行于漠野所震撼,乃至于将吐着烟圈,玩味着淡淡郁味的女主人公称作“异教徒”。尽管穆时英未将尼采有关精神三变的思想完整呈现,其所谓的“异教”也只是异于人生苦行之教,但“骆驼”的精神状态恰与基督教徒相吻合。源自柏拉图的阴影笼罩着整个西方精神史,理念或曰上帝被視为不变的绝对性存在,以至于哲学从未成为神学的婢女,感性从未高于理性,肉体从未击败精神。传统形而上学和基督教对人生命本真力量的压制和循规蹈矩、卑躬屈膝者令尼采反感并高呼“上帝死了”,但骆驼力量的持久和意志的坚忍仍是男主人公漫游在街头找寻意义并体验人生的线索。
  尽管文本中并未出现明确的地理位置,但通过男主人公漫游时的视角,一个能提供回力球场、舞场、赌场大轮盘、生满郁金香的郊外、酒排、花铺和那不勒斯咖啡的地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只能是多元的上海。在文本的前半段,男主人公是经典的“都市漫游者”形象。他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看起来没有工作也没有生活的压力,拥有在都市街头漫步的条件。在他行走时,移动的视角将整体性的现代上海分割,构成了一个个独立和断裂的上海碎片,同时,历史与时间的连续性意义也被漫游这一活动拆解。男主人公信仰的受苦的人生哲学让他与都市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与思考的空间。对于他经过的都市景观,他只是“嘘嘘地吹着沙色的骆驼”,思虑人生哲学。法租界街树、白鸽和晚祷钟诗意雅致氛围的描写,映衬着男主人公漫游时的心境,这说明他不像《PIERROT》中的潘鹤龄,其人是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被抛下后才开始思考人生的失意之人。这一形象与新感觉派惯于描写的急于追逐并投入都市生活的人物形象显然不同。
  在冥思苦想中对意义的找寻使男主人公与《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的季洁形象遥相呼应。季洁在喧闹的夜总会中抽离自己,拗火柴计算时间,在“什么是你!什么是我!我是什么!你是什么!”的追问中走向虚无主义;而此男主人公日日嚼着烟草思索意义,却听过女主人公“三百七十二种烟的牌子,二十八种咖啡的名目,五千种混合酒的成分配列方式”的高谈阔论后,全然忘记人生该有磨炼意志的痛苦,原始的热情让他在酒后的街车上扑了过去——“也许尼采是阳痿患者吧!”前者的虚无,来自对现代都市高速刺激和工具理性统治下的不适;后者对漫游的中止,则出自对现代性都市物质丰富性的崇拜与敬仰。
  二、都市漫游者与殖民上海
  “都市漫游者”是本雅明在波德莱尔作品中解读并界定出的一类经典人物形象。应现代都市而生,他们在19世纪巴黎改造过后变得宽阔的林荫大道上以及装饰着玻璃、大理石,摆放着奢侈品的拱廊游荡,“墙壁就是他垫笔记本的书桌;书报亭是他的图书馆;咖啡馆的阶梯是他工作之余向家里俯视的阳台”a。本雅明笔下的都市漫游者在都市的公共区域中生活得如鱼得水,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都市的结晶和象征。他们是潜入都市的人群却又不深入人群的生活,以此为手段,对人群做出匆匆一瞥的观察和判断。因其对现代性保持着审慎的态度,李欧梵否认了上海的“摩登作家”能够对都市做出有距离的反思,“上海是在20世纪初才发展成一个国际大都会,其物质景观令作家着迷,和巴黎漫游者一样,还来不及培养一种批判的距离感”b。史书美同李欧梵持类似的看法,她认为:“新感觉派的主人公……接受了多元感观刺激下的令人头晕目眩的都市生活方式,也竭力模仿着资本主义现代都市的活动,他们不带有防御机制(即齐美尔的“厌倦态度”和本雅明的“保护性防御”),最终耗尽心力地迷失在都市生活之中。” c
  的确,作为当时的“东方巴黎”,也是中国首个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城市,上海承载了世界主义背景下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期待,以至于存在两种意义上的上海:文本意义上的上海和实存上海。前者在作家对上海的兴奋中大量堆积了各种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元素。代表现代“声光化电”元素的汽车、霓虹灯,代表西方生活的百货大楼、歌舞厅、公寓,源于西方的名词如蒙太奇镜头般在海派作家的笔下一闪而过。然而,前者的类型化叙述掩盖了后者的丰富与多元性。区别于诞生了“漫游者”的巴黎,上海不是在保有主权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现代性都市,而是在西方开埠后受到外来力量的影响,并形成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一市三治的混杂局面。上海仍有城隍出巡、太平公醮等传统民间活动,同乡组织也持续发挥着它的凝聚力,这些都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一是上海的现代化处于非自发的被动接受状态,二是上海发展之速使得大部分居民仍保持乡村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这些因素令作家天然就具有一种“批判的距离感”:既有对城市物质景观着迷的一面,也有其拒斥和批判的一面。
  穆时英与其他海派作家笔下的人物同本雅明最初提出的“都市漫游者”概念有所出入,但这恰恰使殖民上海的都市漫游者有所区别。本雅明也将巴黎的漫游者拓宽到了柏林与伦敦的漫游者,这意味着“漫游”这一概念是具有普遍性的。张英进针对李欧梵和史书美的争议指出西方理论界内“都市漫游者”的概念已经超越了最初的界定,“漫游者”可以引申为更广义的“漫游性”来重新对其进行解读,并归纳出三种层面上的“漫游性”,即表现在作品中人物的“文本漫游性”、作家本人的“创作漫游性”和学者的“批评漫游性”。d这拓展了“都市漫游者”的概念,给予分析和批判更大的空间。   三、混合调制酒与创作漫游性的中止
  男主人公漫游的中止,在看到咖啡馆里“那墨绿色的鞋上织着纤丽的丝的梦的脚”时就已经埋下伏笔了。视角抬高便看到那嘉宝型的眉、天鹅绒的黑眼珠子、红腻的嘴唇,这些意象无一不是基于好莱坞电影里经典美人的想象性描写,如他自己在《魅力的解剖学》中所说,“隐秘地、禁欲地”引诱着男主人公。晚饭时呈上的一杯杯或具有精细调制方法,或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洋酒,在鲍德里亚所说的“符码消费”层面上象征并夸耀着财富和对精致生活的知识。如果说对季洁的描写还尚存对都市异化人性的批判,在此文中,物质终于压倒了精神,肉体也一并击败了灵魂。都市漫游者最终停下脚步,將身体置入了都市的象征——这是沙色骆驼牌对混合调制酒的全面投降。
  穆时英与此文中的男主人公颇具相似性。他也曾过着类似“都市漫游者”悠闲的生活,儿时有相对优渥的家境,年青时有刘呐鸥支持,还娶了舞女为妻。穆时英看得到都市存在着的弊端,他既描写乡野流氓对都市充满草莽气的蔑视,也写底层市民被异化劳动压迫的苦难,也写种种都市人精神异化和空虚,以及欲望膨胀后的罪恶。然而,“上海都会的殖民性造成西方生活方式的示范作用,使市民意识始终不能上升到现代阶段,而畸形地衍化为享乐意识”e。穆时英迷恋都市的享乐生活,对物质的追求和挥霍还是使穆时英走向了与男主人公同样的道路。即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意义和良心的存在,尽力描写社会苦难的那一面,但因商品时刻散发出簇新的魅力,最终还是将意义搁置在一旁,在创作上愈发要去描写都市刺激的那一面。刺激过后便重新拾起意义去描述世纪末精神上的空虚,而这空虚又将招致新一轮的刺激。生活上,穆时英也因对物质和名利的热忱走向了汪伪政府,最终将生命断送在二十八岁。
  a 〔德〕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第51页。
  b 李欧梵:《上海摩登》,毛尖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51页。
  c 史书美:《现代性的诱惑》,何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页。
  d 张英进:《批评的漫游性:上海现代派的空间实践与视觉追寻》,《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第95—108页。
  e 张鸿声:《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小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参考文献:
  [1]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2] 李欧梵.上海摩登[M].毛尖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3] 史书美.现代性的诱惑[M].何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作 者: 石书玮,苏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村上春树《且听风吟》中的语言艺术,为作家们的创作思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风格上,村上春树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运用幽默的手法让读者在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中来回切换,通过重复语句表达来强调人物性格;同时采用比喻、夸张、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勾勒出丰满的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的演进。在表达方式上,借鉴美国意识流的叙事方式,打破传统的叙事逻辑,使得全篇充满鲜明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对我总是很严厉,以至于在我心里总感觉他并不爱我。  小學四年级时,刚学会骑车的我,还骑得不稳,又想图快,结果连人带车,摔得满地找牙,膝盖破了一层皮,伤口渗出了血。我嚎叫着喊爸爸,未曾想,爸爸将手背在身后,严厉地说:“自己起来,自己处理!你得学会独立!”我只好忍着刺痛站起,扶起自行车。一个无情的背影,一句冰冷的话,让我彻底崩溃,愤恨的泪水夺眶而出。  晚饭后,我径直回到房间。不一会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对古代文学中独具意味的“游”的内涵作了补充,游至逍遥、逍遥以游。本文把《庄子》中涉及的“游”划分为游玩、游世、游心、游于无穷,并论述了如何达至逍遥以游的状态,以探求“逍遥游”背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庄子 《逍遥游》 唯道集虚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社会动荡混乱,群雄逐鹿,整个的文人圈也是鱼龙混杂,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如何在这个社会中安身立命、坚守道家信仰,变
摘 要: 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拍摄完成,至此中国电影事业正式拉开序幕。时代背景、科技进步、思想变化都影响着各时代导演的拍摄风格。“镜头”作为电影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丰富着影片的整体思想,影响着观众的情绪。本文结合当前摄影技术的发展,探究特殊镜头的应用。  关键词:影视摄影 特殊镜头 应用探究  影视艺术的发展源于对社会的真实记录,是时代文化思想的映射。电影
摘 要:徐州戏马台是徐州汉文化旅游的重要景观之一,历代保存下来的相关诗作更不在少数,且含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意蕴倾向可分为吊古咏史、重阳唱和及人生感怀三类,且属后者情韵最为深厚。鉴于今日戏马台的旅游效益并不理想,可开掘利用戏马台诗歌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率先在学术上进行意蕴整合以便后期规划参考。亦借此为例,探讨徐州文化旅游进程中旅游与文化的互通、互哺情况,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徐州戏马台乃至两汉文
摘 要: 阿来的诗歌是他少年心绪的总集合,而这个总集合的关键词就是忧郁,但由于受到了聂鲁达与惠特曼诗风以及阿来所身处的大地山河的影响,使得这份忧郁得到了宽广的升华,相比阿来的短诗而言,这种宽广的忧郁在阿来的高原长诗里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而将这宽广的忧郁实现出来的途径就是“我”的矗立,第一人称的位置在阿来的高原长诗中显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阿来 长诗 忧郁  阿来的诗歌结集出版的共有三本,第一本是
摘 要: 古代文人向来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深重,都有着积极入世与达济天下的心态与追求,但仕途失意便会为自己的精神困境找寻依托。作为北宋一代文豪的苏轼也不例外,在其困顿失意之时,尤其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其心境与文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转向自我内心的抒解,于是在其散文中常常会呈现出复杂的思想,其中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出世倾向,从而在困境之中寻找到自我的价值,为精神找到了安息之所。  关键词:苏轼散文
摘 要: 夏金桂作为恶之花、河东狮,清代《红楼梦》评点纷纷论其殊欠正气。关于名字,或论“桂花夏家”,暗示夏薛结亲并非善缘,称谓也俗;或云“金桂”隐喻钗黛,冤业并于“夏金桂”三字中。關于才貌,金桂貌不可掩,才步凤姐后尘而相去天壤。关于性情,金桂为悍为妒为淫;或谓“最是作者痛诋薛家处”。关于自毒,或云“此妇不死,蟠儿必难赎罪”,或言“夏金桂死乃钗死也”,或论“此固作者福善祸淫之大旨”。重点论述了夏金桂
摘 要:“底层文学”是表现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底层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因传媒媒介的不同,“底层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也大相径庭。本文以文学的传播为着眼点,探讨贾平凹小说《高兴》的书写价值,分析电影《高兴》的传播效果,论述不同媒介形式下作品对“底层”诉求的呈现与消解。  关键词:《高兴》 底层 传播效果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兴起并不断兴盛,形成一种热潮。许多文学作品因对“底层
摘 要: 桑顿·怀尔德在其早期的三分钟宗教短剧的创作中,衍用《圣经》 故事讨论信仰、灵魂等宏大抽象的论题,初步尝试了寓言体戏剧的写作。借由对《圣经》 故事的改编,怀尔德表达了对信仰与现实、信仰与救赎、信仰与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桑顿·怀尔德 宗教剧 《圣经》 改编  桑顿·怀尔德是美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在初涉戏剧的创作阶段,怀尔德曾写过大量的宗教短剧。宗教题材本身即已和寓言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