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探究的生活化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科学探究生活化是将科学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由于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将之内化;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在校园、家庭和社会、大自然中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境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犹如一部发动机,直接影响整堂课的运转。教师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为上好一堂课打下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科学课堂教学情境趋于生活化,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如《溶解》一课的情境导入。教师提问“水里能藏东西吗?”,引发学生产生“不是‘藏’,是‘溶’到水里没有了”等认知冲突。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每个小组端出一杯同样的水溶液(交代是可以安全尝味道的),让同学们尝一尝,然后提问“有什么感觉?”“你知道这杯水是怎么制成的吗?”“你会做吗?怎么做?”学生会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水溶液是盐水,水里面加了盐;大多数同学能讲述盐水的制作过程。因为贴近生活,探讨过程很轻松,学生很感兴趣,有的甚至能描述观察到的盐颗粒的大小变化。教师提出“你看得见盐吗?”“盐颗粒还在吗?”等问题,逐渐引导学生产生和发现探究的问题。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学生去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推动着他们去学习新知识。
  实验材料生活化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重要的探究途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
  如《花开花落为哪般》一课中,只停留在让学生认识书本上的几种植物花朵的图片和名字,掌握花是由雌蕊、雄蕊、花瓣和花萼几部分组成的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全面和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可以在课堂上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解剖桃花,认识其结构,了解各部分的特点,然后组织他们走出教室,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近距离观察不同植物的花。活动中学生能认识家乡更多的植物和花朵,有些花比课堂上的样本大得多,学生用肉眼就能直观地观察,此外,学生能更准确地了解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和区别,并且对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的知识也有生活化的观察。这样能促进让学生热爱家乡和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实验材料的生活化还体现在自制器材和实验上。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器材进行实验,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他们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和对科学知识的巩固。
  如《燃烧的蜡烛》一课中,对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做的木炭燃烧实验,如果仅通过视频播放或教师讲述故事,学生的认识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木炭燃烧产生了新的物质。教师可以创制一个演示实验:先展示2张同样的A4纸,揉成团放置在调好的天平上,两边重量相等;然后将一团纸点燃,同学们很容易看到天平倾斜,燃烧的一端轻了;再展示拉瓦锡的实验,提问“为什么同样的燃烧,他的天平仍旧平衡呢?”同学们通过对熟知的材料变化进行对比,并联系生活中类似物体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将难点认知形象具体化了,便猜测出与密封的容器有关、可能产生了另外的物质,等等。生活化的材料和实验搭建了“脚手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同学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合作学习生活化
  心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情绪高涨,能表现出最大的活动兴趣。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诸如观察、操作、实验、语言交流等形式,不仅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如《无处不在的力》一课中,课本设计了“弯道竞走”游戏帮助学生合作探究“力有大小和方向”,但同学们感觉将乒乓球吹到终点难度很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改成学生生活中常玩的一种游戏——“打弹子入洞”,只是将“吹”改成“打”,將“乒乓球”改为“弹子”,分小组轮流“打”和一起合作“打入洞”两种形式进行,在交流时,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我打的力大了,弹子冲过洞了”“弹子往左边去,左边的同学往右边打,弹子就能入洞”等体会,“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科学探究就此实现,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
  如《它在哪里》一课中,在学生学习完参照物、位置等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到操场上玩,然后让他们各自任意停在某处,大声报告位置,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检验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外探究生活化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科学课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成了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课中有一些观察活动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往往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这是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观察耐性的考验。小学科学课中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塑造学生耐心细致的态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在《我们来养蚕》单元中,我们可以和其他学科老师协作,也可以写一封信给家长,说明课外探究活动的意义和探究活动的任务、注意事项。一旦得到家庭的支持,便能让家长帮助寻找不同的蚕种,和学生一起采摘桑叶、清理蚕食、制作蚕山,这有利于老师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科学小论文。
  又如《从种瓜得瓜说起》一课,为了研究家族的遗传和变异情况,家人的参与能让学生更广泛地搜集资料,更细致地开展调查、统计、分析。这样不但能从外表上得出结论,还能挖掘隐形特征和疾病的异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再如《水环境污染与保护》单元的学习,它是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科学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课外组织学生到当地污水处理厂参观,到附近水域采样检验,到农户家访问调查,到环保和规划设计单位听取专家介绍,在家里观察和使用各种净水器,到农资门市部统计农药化肥销售情况,等等;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表格数据统计、危害实验、图画设计、上网搜寻、照片宣传和手抄报、社区和校园黑板报、自制净水器、公益宣传员等形式进行科学探究。
  这样生活化的课外科学探究,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探究的难度,也能整合知识,延伸和拓展科学探究世界。
  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镇赵家洲中心小学(411228)?
其他文献
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研究滴灌和自然条件下梨枣根系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梨枣的吸收根在水平方向主要分布在0~30cm范围内,而在垂直方向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2种
利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对其进行核型分析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旺盛,具有典型的上皮细胞形态特征,体外传代15次后核型
《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教材中设计了用一段30 cm左右长的钢条做一个桥的模型,然后给“桥”(钢条)加热,观察钢条的伸长情况(如图1)。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金属棒受熱不能推倒大头针,现象不明显;右边的大头针不能钉得太牢固,也不能太松,学生很难把握好分寸;实验花费的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  实验制作及方法  1.利用三极管放大电流的作用,设计一个用很小的电流就能点亮二极管的电路(
观察能力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本领之一,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科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精心选择观察对象  學生对大多数事物最早的印象来源于观察,教师要引导他们对事物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感受,关注其变化和发展过程,以期有所发现。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喜欢或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有目的地观察。  在执教《身边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探究要求是: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能利
该研究在实地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求证的基础上,论述了保康野生牡丹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特点及地位,分析了其破坏程度、濒临灭绝的原因和保护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从分析连续组合桁架桥的结构特点、难点入手,阐述监理对钢桁架桥施工组织设计审查的主要内容及实施过程中的监控要点,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作为互通式立交基本单元的匝道,其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立体交叉的功能、行车安全和工程投资等。阐述了匝道变速车道设计、匝道线形指标检验及端部竖向设计等技术性问题,指出
从学科的发展和已有的经验来看,一个优秀的教研员往往可以驱动一个区域学科的发展,可以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科教师,可以形成一批以该学科为办学特色的学校。简言之,学科教研员在区域内对学科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从学校教研活动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教研活动容易在同一水平不断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导致形式化和
[目的]研究生物培肥剂培肥秧床对机插秧苗形态特征的影响。[方法]以华粳9号为材料,利用生物培肥剂培肥秧床,对水稻秧苗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生物培肥剂培肥处理的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