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生命向现实的转化与重构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cezhang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高峰,1985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口 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口供》创作于诗人闻一多归国之后的1927年,这首诗居于诗集《死水》首位,被广泛地视为序诗,显得犹如诗的自白一般格外重要。正值外强侵凌与国内时局动荡不定之际,同时伴随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锋,新文化的兴起与内部的重构,都在持续对新诗写作产生影响。深受中西文化影响的闻一多,自觉思考和探索着新诗创作,他关切现代诗的格律及诗体可能性,作品形式整饬,这与他注重新诗音乐美、建筑美与绘画美“三美”原则密切相关。闻一多的诗往往为沉郁之力所凝结,现实的忧患感、愤懑感与诗艺探求的多重汇合,都激发诗人进入到自我与审美情感矛盾的张力之中,其诗背负着灵魂的痛楚,充满强烈的主体意识与历史观照性。
  《口供》由两节十行组成,每两句同韵,富有形式之美,诗行工整且灵动变化。诗题便充满峻切愤懑之感,不平之气沉积于胸,以自嘲来讽喻污秽不堪的现实,表达出复杂纠葛的自我经验与思想意识。诗行前后的意象交织形成了醒目的反差,体现出相互游离的悖反性视角。诗的结尾,意象陡然翻转,诗人刻意通过审丑的意象运思与古典诗意形成比照,起到了戏剧性的消解作用。《口供》的独特历史意义,也正在于它竭力破除诗歌耽溺于传统文化唯美的修辞幻象,而引入直刺现实承担的一路。如同诗人王家新谈到《口供》时所言,“闻一多对新诗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对一种现代性的铸造上。拒绝因袭传统的诗意,也不再刻意把事物浪漫化,而是往往通过某种逆诗意化的写作策略,以使诗与现实经验发生一种切实的、深刻的摩擦”。冷峻的历史语境成为诗人内心美感经验的外在显现和诗意逆转的发生因素,系于一身的家国忧患,显然已不允许诗人无视现实的苦难,而醉心于古典诗意的幻象营造。同样,闻一多对爱与美的追求是挚诚的,他所爱之物已不再囿于个人狭小天地,而是融入了家国忧怀的“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在闻一多看来,天赋之爱便是爱祖国爱人民,这是更为隐忍的赤诚之美。在情感抒發上,闻一多渴慕壮志高翔,而现实的冷酷又使得他陷入历史生存的焦灼,这便形成了其作品的沉郁顿挫之意。《口供》采用了第一人称“我”进行抒写,起始便由“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这种压抑自我的否定语调进入,形成“我”与“你”的对话性结构,我们也不妨将此视为诗人与自我心灵所展开的一场诗性辨难,或是关于诗歌创作本身的一番意味深长的探究,这样便显出了如诗人张枣所体认的某种元诗意味。
  诗作自第二句至第八句,闻一多动用了生命内部感知的古典意象资源,随着一系列古典意象的次第展开,在视觉上形成了鲜明的传统画面之美,这是与诗人曾倾心于唯美诗艺相关联的。而彼时面对溃败的社会现实,传统诗意的根基渐趋瓦解,已无力抵达现实,也无法抚慰一颗风雨飘摇中的心灵。诗歌进入现实亟需去除陈腐乏力的虚幻意象,经由现代性体验进入生命与意象内部来实现对于诗性言说的重构。于此而言,传统文化自身的现代性命运,作用于诗人的便是现实体验与文化语言的断裂,持续性地形成前后被撕扯的紧张与焦灼,与之相契合,诗人于《口供》中所呈现的意象发生断裂,随着两相无法弥合的意象体验带来的是境生视像的惊人逆转,骤然在审美与审丑的感知中冲击人们的心灵。我们可以看到结尾两句诗意逆转中呈现出强烈的怪诞狷介之感,这正是对历史生存失望愤慨的隐秘体现,传统唯美诗性意象与现代审美体验形成错位,使得诗的内蕴张力无限扩充,这无不源自诗人生命内部的焦虑和忧怀。闻一多留美期间攻读西洋美术,这对其日后诗歌创作与理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致力于倡导的“三美”原则中的绘画美,可能就与此不无联系。《口供》一诗中可见笔墨气韵的色泽流动,诗人将绘画色彩转化为语言的呈现,使得诗歌充满着油画般粘稠的质地。在闻一多的诗里,传统“诗中有画”的意象也被现代绘画色调元素所转化,从而进入到历史与现实生存的生命体验之中。如诗中所写白石、青松、黄昏,及至“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都不再囿于传统水墨意蕴,而是进入到现代性的生命冷暖色调的传神写照。诗的意象相互对冲,寂的冷凝与动的炽热融为一体,折射着诗人内心起伏的波澜。同样,大海所对应的幽深之蓝,“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则令人想起黑色与金黄的交织,在温暖抚慰的同时也不免给人隐约不安的压抑之感;及至“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就犹如打翻了的灰黑色颜料,泼洒而出落为密布之点,语言形成了视觉的强烈刺激性。因前半部分充满釉彩之感,而后半部分犹如黑白默片,两相对照,扬抑之间思绪起伏,忧怀万千。闻一多诗中色调元素的运用与生命意识的转化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两者间经由语言相系,为新诗艺术性的提升注入了多样的可能性。
  闻一多在诗行里置入被现实深深搅动的生命痛楚,他不是试图熄灭为之跳动的心焰,而是在注重声韵与均齐的格律之美时,用思至深地凝定难平之气,以此观照忧患的现世生存。如此克制的表达,带来的是朝向现实的讥诮感。现实体验加剧着与传统文化美感经验的断裂,这也正是《口供》冲突性的诗艺结构。诗人通过象征的修辞运思,为诗作赋予了无比凝重的精神痛感,从而留下了历史瞬间那颗火热的灵魂。
其他文献
祖先的领地  父亲躺下的地方,老虎正好跑到这里,猛回头,绵软的前怀,一坡灿烂。爱喝酒的父亲把半个秋天醉倒。  父亲坐着,背靠山崖,一袋青色的旱烟,袅袅升起,整个天空都会生动。望不尽的花草,忘了枯荣,顶着雪花走,拥着霜花来,根部满是暖暖的亲娘土。  父亲的脚下,远处是笼烟的大野泽。水鸟的叫声有些凄凉,湖风翻阅着好汉的传说。眼前,是生长音乐的原野,会唱歌的飞虫沉默在泥土里,憋得满世界斑斑斓斓。  后来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与之相应而起的,则是有关抗击疫情的新诗作品。这批作品数量庞大,密布于微信朋友圈、微博,然后,再出没于各种报章杂志。它们带着做诗者的忧愁、焦虑、恐惧、迷茫,甚或绝望。诗者,“言志”也,“缘情”也,本是中国诗学的老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既可以被称之为做诗者的本来之“志”,也算得上做诗者的“情”之附丽。新诗当然也可以“歌其食”、“歌其事”;但讓新诗及其现代性成立的条件,
期刊
故乡的疼痛  我常常在睡梦中被一声声咳嗽惊醒,松软的床,松软的枕  梦,却是坚硬的,连接着我坚硬的土地  故乡,此时此刻,让一根炊烟揪疼我的目光  我断着翅膀,四处漂,工厂,工地,矿井,脚手架  我的脚,插入城市的每处溃疡,拔出,却是一根根新鲜的肉芽  自始至终我没有挣脱野性,就像驴子没有挣脱结实的缰绳  我被故乡的绳索,紧紧栓牢。每动一下,故乡就疼痛一次  故乡每动一次,足够我疼痛一辈子  故乡
期刊
星星:宋晓杰,您好!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您家人对您写作的理解。  诗人宋晓杰:当我打下第一个字时,已是2016的第一个清晨,我可以在净手、净心之后坐下来回答你的问题,家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好,没人觉得我在做一件编年史中的“大事”,文字几乎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作为工作的载体,还是关乎自己的心灵;不管是天天乐此不疲的沉浸,还是偶尔在人前、报端冒个泡儿,皆无惊喜可言,我觉得这种自然状态挺好
期刊
命中注定,我将永远在黑夜与白天的夹缝中行走。  无数锋利的刀刃,从泥土中旋转而出,贴着微笑的面孔发出呼啸之声。在很多场合,我都见过这种削发无声的利器。但更多的时候,它始终保持着沉静,让我只能看清它温柔的一面。  我走过好多长满野草的墓穴,这声音还在耳边响起,似乎要陪我到达世纪的终结。  我心灵仅存的一点温柔,早已因清贫的压迫而变得坚实。我急于找到一条通往火焰的捷径。隔岸歌唱的火焰,使众多的花朵发出
期刊
一枚叶子上的允诺。  上帝手上的门环,动了一下——让肉体和灵魂,在速度的余音中,再次觉察离别的瞬间和伤痛。在电线起伏的波浪里,光明与黑暗,不断交替的闪烁中,用一根意识的触角,感知生命的一次:飞翔。  在相向的静止中,迎面飞奔的物体与光阴,却比生命来得,更匆忙,更有冲击力。  生命,穿越黑色弹雨,让飞散的叶子,一再惊诧不已——飞来的是羽毛,飞去的也是羽毛?  扑入隧道。  一把寒光闪烁的尖刀,划开黑
期刊
时光披散着长发,隐形,潜伏在人体内部。  时光用无形装扮自己,但不是虚构;时光切实存在于细胞、血管、神经、关节、五脏、六腑,我们的魂灵因他而存在。  我们在时光的皮肤上随心任意地绘画,写字,读书;四季农时,在他的嘱托下种植和收割庄稼;在岁末的鞭炮声中,收拾起一年的命运。  时光不冷不热地与我们相处,他让我们的双脚交替行进,踩踏,直到走出一条道路。  时光的沙滩上,留下我们无数的脚印,留下我们点点滴
期刊
一  静默,并不是死亡。就像秋夜,就像秋夜天空的月亮。一场救赎,来自长久的隐忍。之于无数个深黑的夜,颠覆,就在刹那。  明月悬于中天,似一面旗帜,透着剑气。  月光下所有的事物都还原了本来面目,纤毫毕现。真实、细腻、深刻。就连藏匿形迹,一度谦卑匍匐的秋虫,在凌厉目光的逼视下也无处躲闪,声声悲鸣,举起降幡。  二  月光如一道高挂的飞瀑,水花四溅,以荡涤一切的勇气,沿着窗的罅隙,固执地渗入蜗居的窠穴
期刊
大地,时间的河滩  在时间的长河面前,大地所扮演的正是河滩的角色。时间可以流走,但河滩在这里,它要不断地见证这种流走。属于它的一切随时都有可能被洗劫一空,如若不是生命的绵延不绝,大地存有的只能是万物的残骸了。  在数万年前的原始森林,人类的先祖就懂得用箭头在树干上或石壁上标记方向。那或许就是时间的方向,它指向神秘、好奇、惊恐和未知,还指向一群狩猎者匆忙消失在林莽中的灰黑背影。标记在识别的那一刻,空
期刊
编者按:当下诗坛,诗歌活动层出不穷,其中以征文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更受到广泛关注。本刊上一期特开专辑,邀请诗人和评论家一起对“征文体”诗歌进行争鸣,在诗坛引起强烈反响和积极回应。现将部分诗人、评论家观点摘要合集如下,以飨读者。  南鸥(诗人,诗歌评论家):直至今日,我从未参加过一次诗歌赛事,但是我对所谓的“征稿体”的创作是理解的,是赞同的。其实,所谓的“征稿体”古今中外都有之,只是近年在我国诗歌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