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城址特征看宝墩文化来源——兼谈“三星堆一期文化”与“宝墩文化”的关系

来源 :四川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墩文化”于4500~3700年前在成都平原西南部和中部先后建造了8座古城址,采用的两面堆土的筑城技术,城址的形状大小,一大数小的群体布局等,都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相同,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前古城址群的三大类型之一.宝墩古城址群时代略晚,筑城技术与设计更加规范,推测该文化可能主要来自于长江中游,其动因或许与中国古史中“迁三苗于三危”的事件有关.处于成都平原北部的“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4800~4000年前,主要来源于距今5000~4800年前从西北山区下来的“桂圆桥文化”;他们没有掌握建城技术,主要聚居于河流沿岸,与“宝墩文化”曾共存于成都平原南北两地,文化面貌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他们各自有一个数百万平方米的“中心聚落”,在年代、地域、聚落形态、文化因素、来源去向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他们可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其主人或许分别是蜀史传说中的“蚕丛氏蜀王”与“柏灌氏蜀王”.
其他文献
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形制属于陕北地区的小型单窟,有明确纪年题记,造像组合题材包括自在坐观音像、十六罗汉像以及天王像等,是陕北宋金时期民间开凿的具有代表性的小型洞窟.其
1950年代中期开展的原子能宣传运动成功营造出全民关心原子能的氛围,为国家原子能事业的快速起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舆论条件。现有研究对该运动的起因、过程及其影响已经论述得比较充分,本文聚焦于运动的一个重要侧面——苏联因素,从原子能科普图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刊文章以及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技术展览会三个不同媒介层面切入,讨论其主要内容和影响。运动中的“苏联热”为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原子能知识普及提供了榜样和抓手,有力地提高了全社会关注原子能、科技人员钻研原子能、青年学子立志学习原子能的热情,而其带有的巨
三星堆祭祀坑和青关山H105均属三星堆遗址“新四期”1段遗存,表明三星堆城址在此时尚未废弃,依旧是古蜀国都城,修正了以往学者认为三星堆城址废弃于遗址三期和四期之际的观点
2006年2月至5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武隆区文物管理所对武隆区土坎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6座,除M19为明代墓葬外,其余25座为战国至东汉时期墓葬.其中,东
齐家文化陶盉可分为二类四型.在分析共存或相关的陶器特征及所处的时间位置的基础上,发现早期的陶益与中原及周边地区龙山晚期遗存的时间相当;而中晚期的则与中原地区龙山末
关于全面抗战时期蒋介石的评价颇为复杂.虽然蒋介石在抗战前期决心很大,但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胜利屈指可数,在英美干预无果的情况下,蒋介石亦期望能同日本达成某种停战协议
太平军的军纪优劣,影响民心向背和战争成败,关系战争问责和太平天国评价等重要问题.面对史料中俯拾皆是的负面描述,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历史现象的复杂面相,抛开“非此即彼”“
期刊
三星堆一期与二期文化遗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缺环.1999年以来,在三星堆遗址的多个地点发现了一组新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介于三星堆一期和二期之间,并与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
当我们试图去解码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时,都能从其成功故事中读到好战略的价值与意义。尽管这种思考方式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嫌疑,但这些成功故事确实像《孙子兵法》中所说的那样:“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而且,如果你继续去研究,就会发现这些好战略的核心基本相同:发现关键问题,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方案,然后集中力量采取行动处理这些关键问题。  以苹果公司为例。1997年9月,距离苹果公司几乎破产只有两个
期刊
《岳麓书院藏秦简(陆)》新刊布的令文表明,秦代泰匠或宫司空下属的匠负责设计和修建宫室的墙垣,职能包括画图、计算和建造.若设计不合理导致有人能逾越围墙,匠和吏将者皆要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