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种重要数学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其教学运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alao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此,广大教师高度赞同。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义认识不够,对这些学习方式的特点、教学要求及其一般程式尚未深入研究,致使这些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并未能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在他们的课上还有不少随意性、形式化的东西。据此,笔者就这几种重要数学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与同仁共勉。
  
  一、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就是让学生动手去做。它在小学数学课上,表现为摸一摸、掂一掂、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移一移、比一比、涂一涂、画一画等具体活动。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活动性、亲为性、群体性等外在特点,其本质是“实践”。它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而不是一些学生做男一些学生看,更不是教师做学生看。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适合学生以动手实践方式来学习的知识,如1~5和6~10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图形的变换、简单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立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等等。
  组织学生以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先要在课前做好学具准备,或布置学生自己准备好学具。在课上,一般是让学生按照“做——想——说”的过程进行学习的。例如,教学“1 2”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自己课桌的左边摆上1根小棒,在右边摆上2根小棒,再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感受,如学生说出“左边有1根小棒,右边有2根小棒,合起来有3根小棒”、“1加2得3”等。再如教学“平面图形面积”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闭着眼睛摸一摸课桌面、课本封面、文具盒表面,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动手去摸,有的先摸课桌面,有的则先摸文具盒表面,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我感觉到课桌面、课本封面、文具盒面都是平平的、滑滑的。”“我发现课桌面、文具盒面、课本封面有大小之分。”
  让学生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应尽量少发些具体的操作指令,因为这样做可以解放学生的手脚,促使他们在更大的空间里活动。例如,教学“圆锥体体积”时,课始教师说:“老师为每一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空圆锥体、一个空圆柱体和一瓶沙子,准备这些东西的目的是让你们做一次倒沙实验,看在实验中能够发现些什么。”接着学生动手做起来,有的先往空圆锥里装满沙,再倒进空圆柱里,正好3次把空圆柱倒满;有的学生先将空圆柱装满沙,再一次一次地往空圆锥里倒满沙,恰好倒3次。此时,学生对“正好3次把空圆柱倒满”和“恰好倒3次”感到好奇,觉得其中必有什么奥秘。于是立刻去比较用来做实验的空圆锥体和空圆柱体的大小,发现它们等底等高,进而分析出这个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大多数学生是先做倒沙实验后作比较判断的,也有学生是先将空圆锥体和空圆柱体大小作比较之后再做倒沙实验的。经过这样充分的、自由的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而引导他们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很显然,让学生动手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二、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做主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自为自得”是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基本行为。自主探索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方式,学生常常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去探索,有时也在自主探索中动手实践,去与同伴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广泛应用于数学概念、规律性知识、几何图形、计量单位和解决问题的探究之中。
  让学生以自主探索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分析例证,A现知识一叙述结论”的自主程序进行。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的长方形,并提出:“请你们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顿时,学生探究起来。片刻之后,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说:“我是用20 30 20 30=100(厘米)的方法计算的。”有的说:“先算出两个长和两个宽,再求周长,即30 30=60(厘米),20 20=40(厘米),60 40=100(厘米)。”有的说:“我是这样算的:30 20=50(厘米),50×2=100(N米)。”还有的学生说:“用(30 20)×2=100(厘米)算最简便。”这样的自主探索,可以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发现数学知识,实现探究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又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如,教学“找规律”时,教师首先出示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图,接着提出“这幅图画了些什么?你能发现什么”等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去探究。在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中,他们可能先观察彩旗的大小、形状,没什么发现,转而去观察彩旗的颜色,看到有红色的、黄色的,再看它们的排列,发现是按照红、黄、红……排列的,于是他们找到了彩旗的排列规律。再继续去观察图中的彩花、小朋友,学生很快得出其排列规律。类似这样的自主探索学习,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多方探究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意指学生为了解决某个数学问题而彼此合作、共同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小组、合作、交流”为课堂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图形式而泛用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一般地,下面的内容比较适合教师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
  具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提出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组合形式,然后让学生依照“个体交流一相互评议一集体认同”的过程开展合作交流学习。例如,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学生熟悉的四类平面图形,然后提问:“请同学们4个人一组,想一想这些图形可以分为几类?”话音刚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热烈展开。在小组内,学生先是争相发言陈述自己的分法,同日寸又认真听取别人的分法,然后反思自己的分法或质疑其他同学的分法,最后共同达成意见一致的分法。各小组经过合作,得到不同的分法:(1)分两类,有角的、没有角的各一类;(2)分三类,没角的一类,三个角的一类,四个角的一类;(3)分四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一类。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于动手实践一类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指导,然后引导学生在“共同商量一合作操作一集体认同”的过程中学习。例如,教学“克和千克”一课时,教师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1克、2克、3克……1千克有多重,决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施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说:“同学们的课桌上有1个2分硬币、1个梨子、1瓶纯净水、1袋食盐和1杆弹簧秤,请你们四人一组用这杆弹簧秤称出硬币、梨子、纯净水、食盐的重量。在称物体重量时。要按程序操作,要有人称秤,有人看刻度,有人做记录。如何操作、怎样分工,由你们自己去商量。”接着,学生便展开了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先商量谁动手去称,谁看刻度,谁做记录,先称什么后称什么。之后,每个小组都有序地进行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达成其识:1 2分硬币约重1克,1个梨子约重100克,1瓶纯净水约重600克,1袋食盐重1000克。类似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学习方式,它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程序,但它们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又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促成三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使学生实现最有效的学习。
其他文献
案例一:  1.请一位学生上来拉直毛线。  师:现在这根毛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从弯的变成直的。  师:老师要感谢这位同学的一拉,拉出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线段。  师:这两手掐的地方还藏着一个宝贝——是线段的端点,那线段有几个端点?(请一位学生上来指出)  2.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毛线拉出一条线段,请另一位学生指一指有几个端点。  3.练一练(判断哪些是线段)。  案例二:  1.教师拉直一
基本信息  书名:《种种有情,种种可爱》  作者:张晓风  ISBN:978-7-5404-9644-9  装订: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246页  定价:45.8元  开本:32开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从自然风物中感悟生活的雅趣,从生活的雅趣中揭示生命的真谛,是张晓风散文的突出特点。在她的笔下,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那么新鲜可触,泛着灵光,带着蓬勃
自己曾上过“认识整万数”一课,恰巧张齐华老师也上过这堂课,与自己的进行对比,收获不少。(以下我的设计均称为A,张齐华老师的均称为B)  导入——材料选择,源自生活  A:  师:同学们,我们学数学,经常和数打交道。这里有一组数,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数如下)  九九十二百零三九千零四三千零五十  师:这些数会写吗?怎么写?  师: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呢?(总结:这一组数都可以表示多少个一)  师:
有效的练习课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练习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实现“学在练中,乐在习中”的练习目标。下面,以“圆的周长”练习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基础练习,为回顾知识备一把梯子    练习课经常会看到两种模式,即“先讲后练”和“先练后讲”。前者是先回顾、复习新课内容,再进行练习;后者则相反,先呈现与原有知识经验相关联的学习材料,在实际解决问题中,
教学片断: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是苏教版新增的教学内容,怎样把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我上课之前思考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替换”策略。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片。(电脑出示“曹冲称象”的画面)  师:知道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吗?谁能简要说一说?  (学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踊
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直接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效果,其中的反差,引发了我的深思。现将这两个教学片断的对比和思考,与同行们交流、切磋。  A 班连加的教学片断    一、观察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小英家的南瓜也丰收了,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插图,从图中你看到小英在干什么?  生1:从图中我看到了小英和南瓜。  生2:小英先运了4个南瓜,然后-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例子,使学生明确学习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使学生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3.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  教学准备:让学生搜集本次学校运动会的资
一、学习无计划  学习上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着屁股。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计划性都很强,学年有学年的总目标,学期有学期的规划,每周有每周的计划,每日有每日的任务。  二、学习不定时  学习时间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时完全凭情绪,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干不了。  三、学习不定量  每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喜欢搞集中复习、临考突击,每天该记忆的内容
基本信息  书名:《少年与自然:水草书》  作者:韩开春  ISBN:978-7-5568-3869-1  装订: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180页  定价:25元  开本:32开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4月  一个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就是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拥有童心的人会让人想到《战国策》里的一句话,“返璞归真,则终身不辱。”儿童文学家冰心曾说:“要想找到童心,须
教材中的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和情节。从课程理念和教材设计的角度来看,主题图具有四大特点:一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主题场景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有比较强的人文性和教育意义;二是具有比较强的故事性,容易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三是使学习材料的呈现显得既灵活,又生动,并能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四是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