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自清《春》与张晓风《春之怀古》的比较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晓风作为台湾第三代女性散文家,擅长以敏锐的情思和清雅的语言描绘万千景色。《春之怀古》是张晓风的代表作之一,文中描述了春过去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天然之美的审美意境。通过品读《春之怀古》这篇散文,使我们自然想起朱自清的《春》,《春》是一篇描写春之情趣的文章,渗透了作者对未来的展望。本文从写作手法、写作视角、意境创设、作者情感四个角度,对朱自清的《春》与张晓风《春之怀古》进行比较。
  关键词:朱自清 张晓风 《春》 《春之怀古》 比较
  一、以比拟手法营造春之景象
  比拟的写作手法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张晓风在《春之怀古》这篇文章中,精准地运用了比拟这一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对春进行了塑造,如,她在文中说柳絮是由柳树“吟”出来的,且用了“虚飘飘”“白茫茫”“听不清”“说不清”等词语来形容柳絮,从而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境,巧妙地展现出了柳絮漫天飞舞的场景。运用比拟的手法,为飘扬的柳絮赋予人的情感,呈现出柳絮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凸显春天的生机勃勃与趣味盎然。
  朱自清的《春》也同样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且喻体不仅十分质朴简洁,而且还非常传神生动,在阅读朱自清的文章时,很容易地能令人感受到一种脱俗清新的气韵。如,他在描写小草初长时,用了“偷偷”这个词,这不觉会让读者将小草与充满活力的孩子联想在一起,这一描写手法能够突显作者对春之景饱含热情的赞美,使得文中描写的景象更加深入人心。
  《春之怀古》与《春》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有力地突显了春的生机盎然。张晓风运用比拟手法意在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朱自清运用比拟手法则带有童趣意味。
  二、以古典意象营造诗意情境
  古典意象指的是古典诗词中抒发情感的人和事。古典手法的运用,能够使文章彰显别样韵味,所传递的美感更有层次。
  朱自清的《春》,将单个意向进行重组,在二维的空间内描绘出了春的诗词意境,如,他在文中引用了志南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仅给整篇文章增添了一丝古香古韵,还与后文的“雨”产生了辉映作用,从而构建一幅宁静安详的诗意画面。
  《春》中意象的选择具有重复性与常规性的特点,而张晓风《春之怀古》中古典意象的选择更具丰富性和平面性。此外,《春之怀古》中意象的运用还具有立体复叠的特点,使诗的意境表现出更为纵向的空间位移。如,作者在描写春的传播时,用歌的传唱进行了比喻,按照自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从山头、云端一直叙述到了小鸭的黄蹼、春泥,使人不觉体会到了一种万物迎接春天的喜悦之感。
  (一)写作视角
  朱自清在《春》中将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春景图,如,“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朱自清用白描的方式,使得文章整体较为写实。而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在写作视角上并不拘泥于一般触景生情的描写手法,而是实现了时空的瞬移与变换,文章整体较为写意。如,文中有这样一句表述——“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这句话并没有直接对春的景象进行描写,而是通过人们的夸张表情对春的美好进行了呈现,这种“以人叙春”的手法无疑是非常高级和高明的。
  (二)作者情感
  《春之怀古》作者表达的是对往昔的怀恋。张晓风生活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她眼里的春天不再是最原始的春天,而是受工业文明侵扰后残损的春天,这令她渴望自己记忆里的那个春天。因而,在《春之怀古》中,张晓风主要描写曾经美好的春之景,使读者深切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眷恋之情。
  而《春》则不同,此时的朱自清和陈竹隐刚结婚没多久,之后又很快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的主任,正可谓好事成双,写文章时,朱自清的内心是非常明朗的。《春》中所描写的大都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事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赞美与期盼。
  结语
  综上所述,张晓风的笔触豪迈且灵秀,文中的古典意象,开辟了她的散文江山。她穿越时空,纵观记忆里的美好春色,呼喚着那个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而朱自清的语言平实且自然,充斥着童真趣味,文章更理性、写实,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参考文献:
  [1]张正耀.生命形式的幻觉与真实——朱自清《春》艺术表现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2018(11):50-53.
  [2]刘俊.灵性与忧思——评张晓风《春之怀古》[J].中学生时代,2016(02):7-9.
  作者单位:吴忠市红寺堡区回民中学
其他文献
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教育工作者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实质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师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期刊
银妆素裹北风刮,  晶莹洁白凝为花。  污濁涤除天地新,  轻盈潇洒舞芳华。  作者简介:夏循忠,1963年7月生,男,汉族,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现供职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黄歇口镇大兴初级中学。
期刊
秋天的凄美  慢慢地,秋色渐远  花朵次第凋落  给草坪  换上了新衣裳  蜜蜂停歇在  一片摇曳的枯枝上  绕着那片飘飞的落叶  “嗡嗡”吟唱,花样舞姿  在暮色下的細雨中  显得特别凄美  夏夜  月牙儿挂在星空  我站在楼顶  静静地听着夜风  四周群山无语  灯光若隐若现  远处热闹的虫鸣声  惊醒了两只欢快的鸟儿  它们叽喳地叫唤  一唱一合  从一座高楼跳到另一座高楼  在柔和的月光下
期刊
期刊
摘要:苏轼作品在词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不仅具有内容题材丰富和风格特色的特点,同时,在形式技巧等各个方面也有巨大的突破,对整个词史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和传播价值。  关键词:创意与用调 苏轼 水調歌头 浣溪沙  对于苏轼作品在词史上地位的分析,可以从宏观的视野进行考察,也需要从微观的层面来分析和观照,《水调歌头》《浣溪沙》中的创作词调和影响值得我们去考察和分析,了解苏轼在宋代词史的地位和价值。 
期刊
有人说,“鸟只有在辽阔的天空中才能尽情地翱翔;鱼只有在深邃的江河才能欢快地游弋;雄师只有在一望无垠的平原才会充分显示飒爽的英姿。人需要自由,爱艺术、学艺术的人更需要自由。”每当我对学生提出规矩时,总有学生拿“自由”来搪塞我。也有很多人认为从事艺术就不应该有那么的限制,不受道德与规矩的约束,他们认为,人只有在所谓的“自由”的条件下才会有安宁的生活,一切的理想、抱负,一切的艺术创作,只有“自由”的前提
期刊
七律·塘围  ——写于2019年6月12日  塘围堵塞水流缓,  茁光除罩暗退急。  幸得人生千般坎,  两脚跨过豪气生。  横竖撇捺  ——寫于2019年6月1日  横望形式皆空转,  竖视官僚切利来。  撇开经济贫贱哀,  捺入职位人格埋。  初心  ——写于2017年3月  独在楼顶,  西溪东去。  看高楼林立,  层层叠叠:  两江合水,  鱼灯争艳。  机击长空,  鱼游水面。  圣山
期刊
摘要:蔡元培先生说:“属对‘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属对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在介绍浅显的属对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学生作品的呈现,诚心正意地与学生一起共读经典,共写对联,以期唤醒沉睡在我们血脉之中的民族文化基因。  关键词:作文 属对 平仄 对偶 汉语  事随境迁,旧时学堂里的国语启蒙课程
期刊
摘要:底层叙事是我国当代文学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余华作为我国当代文学中的主力军,在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当中,塑造了众多底层人物形象,描写了十分广阔具有纵深感的底层社会图景。在余华创作的作品当中,底层人物形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构成,其中既包括了一辈子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包括了在动荡时代当中积累财富的暴发户,还有在城市生活当中一直徘徊在底层不为人所关注的无名小卒。底层叙事对于一个社会来讲,有着十
期刊
1986年7月14日,经历一天饱经酷暑的颠簸,我带着一柳条箱铺盖和一纸箱书籍来到了张店钢铁厂组织科报到,领导安排我临时留在组织科从事整理档案工作。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生活条件又简陋,再加上天气炎热,刚工作没几天就感觉身体软绵绵的。虽然得了重感冒,但由于刚进入一家新单位,担心别人说闲话,担心会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便硬撑着上班,实在难受的时候就趴在桌上闭一下眼睛。  我正趴在桌上迷糊着,突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