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得到发挥时,数学学习才能生动活泼。为培养好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本文从培养思想教育、创设情境、运用教学手段三方面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
【关键词】主动学习;数学意识;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获取者和加工者,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时,数学学习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1]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本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累一点经验,以下是个人的看法。
一、在教学中培养思想教育
数学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2]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我国古今教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涉及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
3、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
一个人的意志直接影响其事业的成败,然而,意志常常与困难同在,并在困难面前突显。教学中药经常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练习,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心智努力,在探索与思考中解决问题,但要注意问题的难度适中,太难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学习意识。
4、确立目标。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拼搏,学生却表现得不够热情,似乎事不关己,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最大弊端,也是导致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其实,课堂教学伊始,便可以引导学生何自己共同研究和确立学习目标,并告诉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点是学习目标的确立,并摸索和掌握一些确立目标的方法,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愉悦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3]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趣味性教材或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追根究底的“思”,设疑问题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处于心求通不能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愤状态,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从而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讲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利用学生想知道我年龄的好奇心,设计出一道题:我的年龄是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2倍多1,如果把我的年龄中的各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所得的新数比原数大36,问我的年龄是多大?这一设计,问出了学生的兴趣也问出了学生急于知道我真实年龄的内驱动力。学生听说这道题就知道我的年龄,就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果,学生既知道了老师的年龄,又学会了解应用题。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2、创造动手操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课标要求的“资料分析”“探究”“调查”“设计”“实践”等活动要落实到位。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好动、好玩、好奇心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手参与。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一个三角形纸片,将它的三个角剪下,以原顶点叠在一起,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对通过既动脑又动手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创设成功情境,实施激励评价。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4]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肯定,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数学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启发诱导,及时评价,提供榜样,鼓励进步并寄以希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1、开设学习能力的指导,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学法指导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而能力总是在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对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就是对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指导,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探究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直到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的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桥梁。
2、引进竞争机制,诱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单一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厌倦情绪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把竞争带入教学课
堂,利用学生不服输,好胜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的情绪,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竞争学习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时,师生比赛看谁先算出:①98×102 ②498×502 ③1003×997.
比赛的结果是教师算完三道题,学生才算完一道题。学生马上带着不解的表情,提出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如此快呢?此时老师说出了原因,借助今天要学的平方差公式,同学们学会了也能和我一样算得又快又准,学生带着好奇心,积极地参与到了教学中,并且很快学会了新知识。[5]
3、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数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唯一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以及学生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开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学习数学的探究,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柳华华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中学生数理化 2010.05
[2]龚世栋 《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中学生数理化 2010.05
[3]李峰飞 《数学兴趣培养之我见》 中学生数理化 2010.05
[4]左昌僖 《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策略》素质教育论坛 2010版
[5]佚名 《激发初中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实践策略初探》
【关键词】主动学习;数学意识;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获取者和加工者,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时,数学学习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1]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本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累一点经验,以下是个人的看法。
一、在教学中培养思想教育
数学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2]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我国古今教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涉及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
3、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
一个人的意志直接影响其事业的成败,然而,意志常常与困难同在,并在困难面前突显。教学中药经常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练习,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心智努力,在探索与思考中解决问题,但要注意问题的难度适中,太难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学习意识。
4、确立目标。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拼搏,学生却表现得不够热情,似乎事不关己,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最大弊端,也是导致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其实,课堂教学伊始,便可以引导学生何自己共同研究和确立学习目标,并告诉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点是学习目标的确立,并摸索和掌握一些确立目标的方法,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愉悦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3]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趣味性教材或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追根究底的“思”,设疑问题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处于心求通不能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愤状态,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从而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讲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利用学生想知道我年龄的好奇心,设计出一道题:我的年龄是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2倍多1,如果把我的年龄中的各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所得的新数比原数大36,问我的年龄是多大?这一设计,问出了学生的兴趣也问出了学生急于知道我真实年龄的内驱动力。学生听说这道题就知道我的年龄,就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果,学生既知道了老师的年龄,又学会了解应用题。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2、创造动手操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课标要求的“资料分析”“探究”“调查”“设计”“实践”等活动要落实到位。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好动、好玩、好奇心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手参与。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一个三角形纸片,将它的三个角剪下,以原顶点叠在一起,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对通过既动脑又动手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创设成功情境,实施激励评价。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4]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肯定,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数学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启发诱导,及时评价,提供榜样,鼓励进步并寄以希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1、开设学习能力的指导,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学法指导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而能力总是在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对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就是对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指导,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探究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直到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的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桥梁。
2、引进竞争机制,诱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单一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厌倦情绪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把竞争带入教学课
堂,利用学生不服输,好胜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的情绪,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竞争学习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时,师生比赛看谁先算出:①98×102 ②498×502 ③1003×997.
比赛的结果是教师算完三道题,学生才算完一道题。学生马上带着不解的表情,提出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如此快呢?此时老师说出了原因,借助今天要学的平方差公式,同学们学会了也能和我一样算得又快又准,学生带着好奇心,积极地参与到了教学中,并且很快学会了新知识。[5]
3、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数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唯一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以及学生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开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学习数学的探究,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柳华华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中学生数理化 2010.05
[2]龚世栋 《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中学生数理化 2010.05
[3]李峰飞 《数学兴趣培养之我见》 中学生数理化 2010.05
[4]左昌僖 《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策略》素质教育论坛 2010版
[5]佚名 《激发初中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实践策略初探》